蓉评丨迎着春风,听成都复苏的声音

什么最能直观体现疫情之下的城市复苏?莫过于城市的声音。

“呜”——

3月3日晚上,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两列中欧班列满载石墨、汽车零配件、电脑、冰箱、服装鞋帽等90多个集装箱,分别发往欧洲罗兹、沙夫马克。

更早一些时候,2月28日凌晨,成都直飞法兰克福航线率先复航起飞。机上搭载了约8吨“成都造”电子产品,以及从深圳、宁波、青岛等地来蓉中转的9吨货物。紧接着,直达非洲枢纽城市的开罗航线也复航起飞。

这本是向西向南国际门户枢纽成都的日常,但在疫情致使多条全球航线停摆,供应链遭遇重创的当下,并非寻常。

蓉评丨迎着春风,听成都复苏的声音

2月28日凌晨,货物装机

截至目前,在飞机、快铁的轰鸣声中,成都的国际(地区)定期直飞航线恢复至26条,中欧班列累计开行267列,同比增长88%;在传送带的“哐哐”声中,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100%,规上100强重点服务业企业复工率98%,重点农业企业复工率93.4%;在吆喝中间杂着的讨价还价声中,中心城区490余个菜市场基本恢复营业;还有地铁站里的风声,高架上的车声,共享微信、支付宝收款到账声,嘈嘈切切错杂弹,我们亲爱的城市,活力的脉动正在打通城市的每一条血管。

此时,随便走在成都哪一条街道,樱花、桃花、梨花、杜鹃花、泡桐花、油菜花,正在赶趟儿。闭上眼听一听,就算隔着口罩,花开的声音也会“吻”一脸。

活了,我们的城市。挺过疫情的至暗时刻,成都已然苏醒。

只有经过,才能懂得。每个成都人都明白,在这个春天,城市复苏的声音是多么来之不易。

蓉评丨迎着春风,听成都复苏的声音

春来花开,锦城处处都是“春”

不畏困难而进击,直面问题而倒逼——疫情像镜子,照见城市前进的内在逻辑。

有人说,人类正处于风险时代,惟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确定,只要不放弃对城市的坚守,就一定会于最低迷处迎来希望的盛放。

面对疫情,是“宅”在家里躲避,还是迎面而上进击,这不是一道多选题。本质上,这是关于局部和整体的辩证法,是寻找疫情防控和城市运行“双胜利”最优解的方法论。

1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延长春节假期至2月2日。许多城市据此安排本地上班时间延迟。成都在2月3日开始有条件复工。同时,复工复产的系列工作开始紧锣密鼓准备。

作出这样的决定,冒着极大的压力。坦率地说,当时,一部分市民对此是有质疑的,毕竟,成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常住人口1658万,管理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型城市,一旦复工,将面临人流回潮带来的“疫情输入”威胁。

然而,城市这个巨系统,连一根链条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更遑论大面积链条的停摆。城市“宅”不起,否则,就算不败在病毒的感染,也会败在疫情引发的经济社会次生“瘟疫”。

蓉评丨迎着春风,听成都复苏的声音

复工公交

并非盲目乐观。这样的复工节奏,是基于对疫情走势的理性研判,对关键节点的敏锐捕捉,对防控措施的严密精细。虽然成都一度被一些自媒体列于最危险城市风险榜,但严防死守下,成都经受住了考验。3月11日,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4例,累计治愈出院113例,无新增确诊病例。疫情防控的阶段性积极成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积极评价。事实证明,以专业主义的态度,压力是可以分解、化解的。

并非简单冒进。某种程度而言,这甚至是一种倒逼。现代社会建立在流动性的基础上,一味“宅”而不动,会造成新的秩序“熔断”,不仅影响疫情防控局部,也影响城市发展全局。如果企业长时间停摆,疫情防控物资从哪里来?市民生活保障从哪里来?而疫情过后,又拿什么去满足成都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拿什么去支撑成都城市的发展?越是艰难,越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城市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保持一种发展的定力和静气,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城市运行,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2月6日,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的“成都20条”发布。围绕“钱”和“工”两条线,一系列硬核措施出台,从持续加大疫情防控力度、支持各类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力度、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补齐短板加大项目投资力度、着力稳定居民消费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等六方面入手,缓解企业现金流焦虑,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解决企业用工荒。

成都还独创“一户一联络员”“一行业一工作专班”工作机制,为规上工业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并创新搭建产业链协作配套、原材料保障、关键环节(技术)创新攻关、金融服务、能源保障、交通物流保障、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智能化保障八大援企平台以及针对企业用工的线上招聘、定制包车、免费培训三大平台。与此同时,公交、客运、铁路、航空纷纷为务工人员返蓉复岗推出专项定制服务。

流动,流动,打通城市“体循环”。那个熟悉的成都回来了。

2月17日,时隔18天之后,成都交警官微首发“堵车提示”。预想中的抱怨没有出现,许多成都人反倒是为此奔走相告:爱了爱了,那个熟悉的成都回来了。

3月2日,成都地铁总客运量在四川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以来,重上百万量级。3月3日,全网客运量再次增加。

城市出行强度越大,意味着人口在城内的流动性就越高。而人流的流动强度,最能体现城市“体循环”的生命力。

工地现场一派繁忙。

从三圣乡的公建配套项目到天府国际会议中心,从成都东进快速路项目到TOD项目,从中科院大学成都学院到大运会系列重大工程,工人们有序复工,紧张作业。

“抢人大战”悄然打响。

2月底,有人在百度企业吧发布信息称,成都富士康3月注定是疯狂的一个月,凡入职者都将给予高额奖励。3月初,成都天府新区启动空中云招聘活动,提供700个工作岗位2500余份offer,最高年薪80万。

网络引资签约高开高走。

3月7日,成都2020网络推介暨集中签约仪式在网上直播,一批重大项目投资协议当场签署,投资总额达668亿元,其中包括世界500强等高能级企业和外商投资项目6个。来自市投促局的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已通过线上方式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2个,总投资1011.3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7个,总投资927.5亿元。

3月2日,成都召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两天后,成都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意见》,以快速、科学、精准的方式,对新的一年进行全面部署。33条意见,围绕城市发展方式、领导工作方式、经济组织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定下目标,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

城市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病毒共存又抗争的历史。曾经有多少灾难与痛苦,沉积在历史河床的深处,但大江歌罢掉头东,城市仍要前行。我们的城市,也曾经历过多少次危机,但化危为机后依然安逸,三千年最美烟火气依然萦绕城市上空。

红星新闻评论员 刘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