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

01

《窗边的小豆豆》:特别的巴学园,特殊的旋律教育法,却是豆豆成长最好的快乐园

如果你的学校来了一个刚去上学没几天,就被老师说有问题,遭到退学而转学来的问题儿童,你是校长的话会怎么看?你会怎么办?你会认为她是好孩子吗?是拒收,还是就此把孩子也归为有问题的学生一类?或是用满满的爱去引导她,努力让她从问题学生变成好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小林宗作校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应试教育的全新教育理念——旋律教育法,而他也将书中的问题儿童小豆豆,通过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从一个淘气令人头疼的被退学的熊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积极向上,热情开朗、善良有创造力的好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主持人黑柳彻子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35种语言,感动了数千万的读者。在中国也已经是拥有1000万读者的现象级教育读本,连续10年名列全国畅销书排行榜。而黑柳彻子本人则是日本NHK著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作家,也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窗边的小豆豆》: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

这本书讲述的是黑柳彻子童年的一段真实经历。一个才上一年级不久,就因为淘气和不合群被劝退学的“坏学生”小豆豆,后来不得已转到新学校——巴学园继续学习的过程。然而,在上一个学校被老师称为问题学生的小豆豆,却在巴学园里找到了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她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在母亲和小林校长的引导,以及小伙伴们的帮助和影响下,她一路逆袭,从一颗怪怪的豆豆,变成了一名具影响力的成功人士。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豆妈的爱的教育,是小林校长的巴学园教育方式和理念,改变了小豆豆的一生,奠定了她后来优秀人生的基础。

正如黑柳彻子所说"如果我没有进入到巴乐园,没有见到小林校长,可能做什么都会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从而被自卑的心理包围,而怀着无所适从的心理直到长大。"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最好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不好的教育则会压制孩子的天性,让他们或变得自卑敏感,或变得叛逆捣蛋,从而成为大人和老师眼中头疼的问题儿童、熊孩子、坏孩子。而好的有爱的教育则能引导孩子顺应着他们的天性,健康快乐地成长,长成他们理想中的模样。

《窗边的小豆豆》: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

《窗边的小豆豆》连续多年来之所以如此大受欢迎,不仅是因为它带给我们的笑声和感动,更多的是,这本书里所展现的教育理念,让我们看到了小林校长是如何用他全心的爱的教育,特别的旋律教育法真正爱孩子,一步步引导孩子,用心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无疑,小豆豆是校长成功教学的典范,更对当下的儿童教学有深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02

那么,什么是旋律教育法?

旋律教育法, 是著名的澳大利亚音乐教育家达尔库罗兹首创的一种特殊的旋律教育法。达尔库罗兹认为教育儿童需用“心灵去听、去感知音乐”, 让儿童感受到生动而又活泼的音乐, 而非死板的教育。最后,他终于在观察孩子们自由自在的蹦蹦跳跳中来了灵感,并创作了旋律体操,即“旋律教育法”。

这项研究成果一发表,虽说当时还是1905年,却很快受到了整个欧洲和美国等国的重视,各国甚至成立了训练所或研究所。在日本,很多人都接受了达尔库罗兹的旋律教育法,但更多的是作为艺术基础去学习,而最初尝试把旋律教育法引进小学教育,还是小林校长。

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

比如书中的小豆豆,由于好奇学校课桌同家里的抽屉不一样而不停开关抽屉, 老师没有问及豆豆开课桌的缘由而在其他一系列事情发生后就认为这个孩子的存在会影响其他孩子, 因此将其劝退,劝说豆妈带其转学。其实, 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好奇的, 这个老师采取了劝退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面对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不仅抑制了孩子的天性,倘若孩子理解并知道了这一事件势必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小林宗作校长正是基于对这种应试教育的深刻反思,在经过一年多的对旋律教育法的考察后将其引入日本。

他认为:“旋律教育法是一种游戏, 它的目的在于使人体的固有组织更为精巧,使人们心灵运动更具有节奏感。它能使身心同时领会旋律, 性格变得和谐而优美、高尚又坚强、正直且顺从自然规律。”小豆豆便是在这样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引导下开始了她在巴学园的全新学习旅程。

《窗边的小豆豆》: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

这种旋律教育法,可以使孩子们的每一次经历都从心底里感到快乐并记忆深刻:比如,小林校长批评班主任,是选择厨房而非其他老师在场的办公室;要求每天一位同学饭前讲故事, 鼓励孩子自编故事, 寻找灵感与自信;为均衡营养,要求家长“请把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给孩子带来”, 既健康又能避免孩子相互攀比;面对想留校看新鲜事物的孩子, 校长不是直接拒绝,而是要求其回家征求父母同意, 在家吃完晚饭带上睡衣和毯子来……小林先生正是运用这种特殊的旋律教育法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把必要的东西表达得简单扼要, 让孩子们能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自由自在地探讨各种话题,健康自然地成长学习。

03

在巴学园,小林校长是如何用旋律教育法引导孩子们自由学习成长?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

小林宗作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正是基于此,小林校长创办了这所特殊的巴学园,在巴学园里一切都那么特殊,却又那么合理。

1.巴学园式的学习环境,一个真正让孩子融入、喜欢并放松的自由成长环境

俗话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天真无知的孩子来说尤甚。相比于传统循规蹈矩的教学环境,标准化混凝土的学校,固定的座位,固定的同桌,模式化的教学,巴学园将校园环境改造成自由无拘束的环境更适合孩子童真天性的释放,更能让孩子从心底里生出喜欢。

《窗边的小豆豆》: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

比如小豆豆第一次看到巴学园的校门时,对妈妈说:“从地里面长出来的门呀”,巴学园的校门是两棵长满绿叶子的活树做成的,就连挂在大门上写着学校名字“巴学园”的牌子,也歪到了一边。这完全不符合小豆豆的固有认知,因为小豆豆以前学校的校门是混凝土柱子做成的,上面醒目地写着学校的名字。诚然混凝土的校门虽然气派,但对孩子来说,它更像一个冰冷的牢笼,代表着循规蹈矩。而巴学园的校门虽然看着有些“寒酸”,但在孩子的眼里,却更有趣,更能直击孩子简单、猎奇的心理。

而随着进入学校大门,小豆豆看到了“一幅只有在梦里才能见到的景象”,由六辆电车组成的电车教室,一想到将在电车里上课,她就兴奋不已。这一切都让她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从心底里生出喜欢,所以她第一次迫不及待地跟妈妈说:“我非常喜欢这个学校”。

《窗边的小豆豆》: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

除了这个,巴学园最有趣的是教室里的座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可以根据当天的心情和方便,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这让孩子每天的心情就像是去旅行玩耍一样,更加自由、随心,上课也更加放松。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日本巴学园,都在说明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不喜欢去上学,除了教育方面的因素,跟学校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有些封闭的模式化的冰冷的环境往往让孩子感觉到紧张和压抑,从而产生抗拒讨厌心理。而巴学园为孩子保存了一个纯净的、快乐的、神秘的、单纯的童年世界,一个原生态的开放的自然生长环境,它优美、活泼、向上,让每一天的上学都如同置身美丽的大自然中一样,让孩子不由自主地乐在其中,感到轻松愉悦的同时,更愿意投入其中学习。

2.巴学园式的旋律教育法,让孩子的天性自然释放,自由生长

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一般学校上课都是按照课程表,有顺序的上课,而在巴学园却完全不一样,它更有点类似上自习的形式。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 学校都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旋律教学方法,通过特殊的旋律教育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 培养好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做人。

旋律教育法的第一课就是使儿童的身心都能理解节奏,而它的整个出发点是:帮助精神和肉体的谐调平衡,只要能唤起想象力,提高创造力,便算达到了目的。

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巴学园,早上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就会把当天要上的所有课,外加每一节课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开始上课,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

上课多半是以自习的方式,学生们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会耐心地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然后,老师会出几道例题,接着就是新一轮的自习。这样教师能清楚掌握每个孩子的兴趣、特点、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他们的个性;

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先上哪门课都可以。即使那些不喜欢的学科, 只要在放学以前做出来就成, 所以他们总是能够想办法完成的。这种上课方式有一个显著的好处,老师可以观通过观察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更能方便老师在了解每个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在散步式的课外活动中学习。巴学园注重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 积极学习, 一般上午就能学完一天的功课,下午则通过“散步”方式走进自然, 让孩子们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答案, 这种散步, 对孩子来说表面上是自由游戏时间, 实际上却学到了宝贵的理科、历史和生物学知识, 而这一切又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的。而由于孩子们能身临其境目睹生动场面, 又能从心眼里生出喜欢,感到有趣快乐。

在体验式的实践中成长。比如,让他们通过探险鬼事件练胆, 最终让孩子们不再害怕“鬼”这类让中国孩子也惧怕的无形生物;将孩子们带到农田里跟农民伯伯学习种田,请农民为孩子们实地讲解农作知识,教孩子们种田、昆虫、鸟类、气候等知识。通过他粗壮厚实的大手仿佛告诉孩子们, 这些都是他亲身体验并发现的。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懂得尊重劳动人民。

斯宾塞说:教育,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造就人, 也可以扼杀人。一所学校, 一位教育者, 一种教育模式, 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就如小树苗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孩子的成长也一样。好的教育应该是回归自然的教育,是在小林校长这种旋律教育法的引导下,让孩子们接受自然教育,回归大自然,在父母和老师“润物细无声”的爱中,在与大自然的密切接触中自然发挥天性,自由健康生长。

3.巴学园式的爱的教育,在充分的尊重、信任与正面引导中让孩子自然变成好孩子

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熊孩子将爸妈、老师气得七窍生烟,血压高涨的新闻

但试想,有哪个孩子生来就是熊孩子呢?所谓的熊孩子,往往只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巴学园为什么没有熊孩子?这一切都是小林校长和老师正确引导的结果。

a.在耐心的倾听与尊重中高度认可孩子,让孩子从心理上认同自己是一个好孩子

比如,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见到陌生的小林校长,便整整和校长说了四个小时,而且随便她说什么,小林校长都微笑地注视着她,耐心地倾听她讲话,全程没有丝毫的不耐烦、打瞌睡等,后来在她实在没有什么可讲的时候,校长就很理解地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小豆豆的头,让她留在了学校。

这是第一次有大人愿意这么耐心听她讲那么多话了,让她由衷地感到踏实、温暖、心情愉悦,也让小豆豆感觉到了被尊重与理解。所以她觉得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人。“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小林校长的感受。

《窗边的小豆豆》: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

小豆豆太过活泼、调皮、想法天马行空,有时候会跟周围孩子不大一样,但小林校长跟她说:“虽然别人觉得你有好多地方不像一个好孩子。但是,你‘真正’的性格并不坏,有好多好的地方,老师理解你。”,所以后来,每次小林校长看到小豆豆,就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时候,小豆豆就高兴地笑,蹦蹦跳跳地说:“是啊,我是一个好孩子。”

就这样,由于小林校长的尊重和认可,让小豆豆从心理上高度认同自己,觉得自己的确是一个好孩子。

耐心倾听,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而高度的赞美与认可,会让孩子更自信、更认可自己。

而当下,多少父母和老师,有几个愿意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耐心倾听孩子内心真正的心声呢?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以成年人的思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要怎么怎么做,不能怎么怎么做,却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淘气调皮捣蛋背后真正的原因。孩子虽然无知年幼,但同样感情丰富、感知灵敏,也是有被尊重和被爱的需要的。

更需要父母和老师学会尊重与赞美孩子,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把他们当成一个独一无二的人来对待,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寻求与孩子心理上的沟通与默契。孩子也是天真的,很容易把大人说的话当真,如果父母和老师能经常在一言一行中多用赞美与肯定认可孩子,更能帮他们从心理上认可自己。

b.在正面引导而非打骂中,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勇敢改正错误

当小豆豆顶着扎好的辫子开心与大家分享时, 遭到淘气的大荣君欺负, 把她的辫子弄乱了,小豆豆哭着去找校长。面对小豆豆, 校长采用夸奖小豆豆辫子依然漂亮的方式, 让她忘记了同学的欺负, 依然开心起来;而面对欺负小豆豆的大荣君, 校长对他进行恰当的批评教育方式—— “对女孩子要亲切, 还说对女孩子要尊重, 要和蔼。可不准再这样啦!”, 引导小男孩主动向小豆豆道歉,成功地化解了孩子之间的矛盾并教育了他们。

《窗边的小豆豆》: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

生活中,每当小孩子一犯错或闯祸,我们父母或老师就头大,立马火冒三丈,恨不能暴揍一顿解气。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知的孩子更是如此,难免有犯错误的时候,这时候该怎么办呢?一味地批评指责、打骂都只会让孩子生出叛逆心,不仅不愿意承认错误,还更容易变本加厉,而如果我们能通过小林校长这种温和慈爱的正确引导,一面开解,一面批评引导,则会让他们更容易去接受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更愿意去改正错误。

c.用心感受,在爱的呵护中,引导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建立平等之心,远离伤害

《窗边的小豆豆》: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

在巴学园里面,有几个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比如有小儿麻痹症的泰明和侏儒症的高桥君。小林校长为此精心设计了不穿泳衣的游泳课,让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不用处心积虑地掩饰身体缺陷,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他专门设计了以矮为取胜标准的别具一格的运动会,故意让所有比赛项目的冠军都被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拿走了,让不会再长高的高桥君以绝对优势拿到第一名,让他消除了自卑心,并赢得了自尊,希望他一生都别忘了“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

《窗边的小豆豆》:从熊孩子变成好孩子,是旋律教育法的正确引导

曾经看过一份数据:全球残疾人口近10亿,其中有6亿在亚洲。2016年,日本总人口1.27亿,残疾人占总人口6.77%;在中国,残疾人口有8500万,占总人口6.16%。

不歧视和嘲笑有生理缺陷的人,是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课。的确,身体有缺陷的孩子通常相对更自卑, 更敏感,但小林校长通过这种特殊的教学方式,既增进学生之间彼此了解与互相尊重, 让大家能够和谐相处,更让这类孩子从小正确面对自己的缺陷, 形成健全的人格, 减少孩子的自卑感,建立自信心,从而正常发展。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和老师学习。对于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不是一味的同情心泛滥,去包容呵护,而是更要尽可能通过正确引导,让他们忘记身体的缺陷,养成健全的人格。

04

总结

奥地利知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可见,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影响有多重要。而童年时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后来的一生。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天使,是会长成善良优秀的小天使,还是淘气的熊孩子、小恶魔?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和学校教育引导的结果。

如小林校长所说:“世界上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愿我们每位父母和老师,都能有一颗发现美的心,去用心感受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学会用旋律教育法去正确引导和帮助他们顺应天性自由快乐地成长,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童年的时候,更能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