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一直想自律但總是堅持不下去?

汙水處理廠最靚的仔


首先你要先理解,什麼是自律!

自律是一個過程,並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結果!!!

並不是說,你今天自律了,以後的每一天你都能自律。

正是因為你每一天的自律,才使得你養成了自律的習慣~

當你理解了這一點之後,你就不會思考為何堅持不下去了。

現在大家很推崇過一種自律的生活,確實,自律的生活給人感覺是一種高級的生活方式。

因為你放棄了,或者抑制住了自己享受低級趣味的慾望,讓自己去做一種有價值的事情,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和有價值。

但是怎麼樣做,才是過自律的生活呢?

你對此是否有認知呢?

如果你所謂的自律還是做一些低級趣味的事情的話,你是很難堅持住的,因為你已經淪陷在自己的低級慾望之中了。

你要讓自己學會去體會什麼是高級,什麼對你來說是有幫助和提升的,這樣當你體會過那種滿足感和充實感之後,你的內在會有一種聲音,就是去做這樣的事情。雖然你有時會被閒暇時的慾望所困,但是你總會去做讓你滿足的事情。一開始次數可能並不多,但是隨著你獲得滿足感和提升感的增加,你會越來越傾向於去做讓你覺得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事情。

自律是一種科學的過程,強制自己自律是沒有用的。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內在,瞭解人性慾望的構造,你才能去克服人性中不好的一面。

自律需要培養,需要循循善誘,一味的譴責和懊悔對它來說效果並不大,反而你會陷入到一種惡性循環中,影響你的身心健康和信心~~~


當謝耳朵遇上夏洛克


關於自律,《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斯科特•派克說: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我們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教育我們雙方如何忍受痛苦獲得成長。

首先,應瞭解:人生的底色是苦難。

痛苦是人生的常態,無可逃避,面對它是最明智的選擇。而自律的指向,正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迴避痛苦。認識一點,我們便走向了自律的開始。

其次,懂得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作為有多年工作經驗的成年人,我們一定努力都有過對某項工作一直拖延,直至焦頭爛額的經歷。我們常常喜歡先做簡單或喜歡的工作,而把重要的要卻困難或不喜歡的拖到無可再拖。

如果簡單工作是快樂的,而困難的工作是痛苦的,那不妨將一個小時的快樂加七個小時的痛苦顛倒過來,先面對一個小時的痛苦,再享受七個小時的快樂。這種方法治癒了派克多名拖延症患者。

逃避痛苦,追求享樂是人性的弱點。如果我們願意將快樂和痛苦的順序重新設置,很多事情將迎刃而解。

同時,戰勝痛苦的成就感滿足感亦會帶來更多的力量,推動人生走上自律的良性循環。

再次,懂得承擔責任

不能及時解決的人生難題,會像山一樣橫亙在我們眼前。

找藉口,是很多人在面對難題時下意識的反應。我們學不好英語,是因為工作太忙時間太緊;我們減不了肥,是因為剛好遇到的東西太美味;我們看不進書,是因為孩子太吵工作太累;我們戒不了酒,是因為身邊的環境就是如此。

如此種種,我們總是容易覺得是別人拖累了自己,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造成的,應該有別人或社會替自己解決。 而這常常使我們喪失瞭解決問題最好的機會。因此痛苦如影隨形。

梁啟超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的樂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主動承擔責任是自律的必經之路。

走向自律

瞭解以上自律的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在執行不利時找到在心理學上的歸因,再配合及時獎勵,正面反饋等等執行層面的技巧,一定可以走上更加自律。

期待我們每一個願意的人,都可以按時完成人生的Flag,收穫一個自律的高級人生。


木木的木木茶


能否自律並堅持下去,關鍵看你的決心有多大,追求的目標對你的價值有多重要。努力做到放棄該放棄的,珍惜眼前該珍惜的,你就會得到你最想要的。

努力做一個,你自己喜歡的人,而不是厭棄的人。你的自律會給你想要的自有,一定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建議你看看下面的書籍,或許有所幫助。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7064131219161196"} --}

大帥走天涯


人類天生懶惰,這些自律的都是反人類的行為,堅持不下去很正常


西瓜哥太郎妹


首先,你得問自己:為什麼做不到自律,你做這件事情是你喜歡做的,還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去做。這種情況的話你只會堅持一段時間,人生來如此,喜歡的事自然可以堅持下去,不喜歡的事怎麼也堅持不了。你之所以願意堅持,是因為你喜歡做這件事,它會帶來給你發自內心的快樂,幸福,和滿足。


娛樂咖小五


那就是意志堅定不堅定的表現,不能按自己的規劃前行。朝令夕改難有成就。


一笑天668


能不能堅持自律,跟看多少心靈雞湯、看多少勵志文章都沒有關係。

因為想要自律的時候,可能只為一個原因,但是放棄自律的時候,你會給自己找到幾十個上百個藉口。

就拿戒菸來說。堅持戒菸也是堅持自律的一種。我的煙齡長達十幾年,中間也無數次想到過戒菸,最長的一次堅持了一年,但是不幸破戒之後抽菸抽得更兇。當時決定戒菸的理由很簡單,為了身體健康、為了減小開支、為了改善精神狀態。但是很快就會被生理煙癮打敗,即使克服了生理煙癮,還會有無數個藉口讓我重新點燃香菸,比如壓力太大、工作太忙、應付應酬、與人吵架和遇事不順導致心裡鬱悶等等。而戒菸最大的敵人是心理煙癮。克服心理煙癮是要堅持一輩子的事。

所以說堅持自律也是一輩子的事,有一刻鬆懈就有可能前功盡棄。

做到自律,堅持自律最重要的還是靠自身,看自己有沒有堅定的信念甚至是信仰。要有為了信念全力以赴的心勁頭,為了達成目標不惜頭破血流的勇氣。

當你想放棄自律的時候,想想你以前付出過的心血、努力和汗水,一旦鬆懈那麼之前的付出可能全部付之東流;再想想自律給你的生活帶來的改善,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天空的藍騎士


因為真正的自律,從來都不靠威脅自己。


獲得更多自律竅門



“不要再吃了,會變胖的!”

不知不覺中,你的手再次拿起了零食;



“不要再貪玩了,會考砸的!”

不知不覺中,你再次打開了手機;



“不要再悶在家裡了,會抑鬱的!”

不知不覺中,你再次躺了整個週末;



“不要再熬夜了,會猝死的!”

不知不覺中,你再次凌晨三點才睡……


你可能會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大叔也是。


我們常常會在心裡告誡自己,這些壞習慣可能會帶來很多麻煩,甚至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然而,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好比香菸盒上一直印有 “吸菸有害健康” 的字樣,但吸菸的人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大叔知道,你可能做過很多努力,想要改變自己。但是,雖然擔心自己的身心健康,但改變的動作永遠都是不會持續太久,大多都中途失敗了。


想改變,卻堅持不下來。


一次次下定決心,一次次重蹈覆轍…… 這,會帶來很大的挫敗感。


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明明很簡單的一件事,為什麼想要做出一點點改變,變得更好一些,就這麼難?難道真的是缺乏毅力嗎?還是說對自己的告誡與威脅,不夠嚴重?


大叔之前也一直為這件事苦惱,直到 Tali Sharot 教授走進了我的世界。


Tali 教授是一位行為神經科學家,做了大量關於改變人類行為的實驗。


她發現:想要做出改變,重要的不是拿壞習慣的危害來威脅、恐嚇自己。恰恰相反,真正的改變,需要順從自己、對自己好!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

“順從自己?那豈不是隻想吃零食、只想玩手機了?”


來和大叔一起,看看 Tali 教授是怎麼說的。




01

對自己的威脅,為什麼經常沒有效果?


Tali 教授認為,我們的腦海中一直都有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只要你威脅他人,讓他感到恐懼,他就會採取行動,滿足你的要求。[5]


因此,當你想要改變自己的一些行為模式,特別是那些有害的習慣時,就特別傾向於採用嚇唬、威脅自己的方式,以達到目的。


雖然在影視劇中,你經常會看到壞蛋們對善良的人採取威脅,最終獲得自己想要的好處。但在實際生活中,這一招用在自己或他人的身上,好像並沒有那麼靈驗。


其實,大量心理學相關研究都發現,威脅對行為的改變是非常有限的。


是的,“吸菸有害健康” 這種威脅確實會減少一些人吸菸的量,但終究很難讓他們徹底戒菸。







為什麼?

為什麼你會如此牴觸威脅?


我們來從動物的角度出發,想一想這件事情。


想象一下,當你給自己家裡的狗子或貓咪帶來恐懼時,例如拿著棍子要打它們,它們會怎麼做呢?


可能有兩種表現:第一種,完全愣住,被突如其來的恐懼嚇壞了,一動不動;第二種,撒腿逃跑,眼看就要棍棒加身了,趁著四隻腿還可以奔跑,只能快速跑開。


是呀,你帶來那麼大的恐懼感,對它們來說,是特別大的威脅,除了嚇傻和逃跑,難道還會和你打一架嗎?


這種情況,顯然很少見。


作為人類,我們也是這樣。


如果有什麼東西嚇到我們了,一般都會傾向於逃避,並且試圖通過一些方法,來消除威脅感這種不好的感覺。


例如,雖然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一時沒忍住,還是吸了很多煙。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這樣對自己說:“我爺爺也吸菸呀,但還不是活到了 90 歲。所以,我們家的基因一定很好,完全不懼怕吸菸帶來的危害。”


就這樣,你親手把自己的恐懼消除了。


恐懼沒了,威脅也就沒了,下次吸菸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真正的安全,而是真正的危險。


Tali 教授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2]


當股票市場一片積極向上時,股民們會經常登錄自己的個人賬戶,查看自己的股票又漲了多少;但是,當股票市場出現低迷時,股民們就會避免登錄賬戶,因為不想看到自己的損失。






沒有人喜歡不好的消息。而且,騙自己,人人都會。


但後果是什麼呢?


在 2008 年經融危機時,股票在原本低迷的基礎上,突然出現了大幅度暴跌。這時,股民們紛紛登陸賬戶查看,然而已經晚了。


這就好像我們一直忽視吸菸帶來的影響,突然有一天查出自己患上了肺癌;就像我們一直忽視吃麻辣燙帶來的危害,突然有一天查出患上了胃癌…… 但為時已晚。


不重視、不以為然、不認為可能的事情會發生,這種種想法,都給你想要做出改變的內心,帶來了層層的阻礙。這也是威脅自己、恐嚇自己不管用的主要原因。


威脅這個方式被自己攻破了,還有什麼辦法才能讓我們做出真正的改變呢?Tali 教授所說的順從自己,到底是指什麼呢?




02

真想改變,要學會順從自己的大腦


Tali 教授發現,我們更喜歡好消息。


不僅僅是大學生,年齡從 10-80 歲的人群,都普遍更喜歡好消息。這在我們眼裡,本就理所當然,誰會不喜歡聽到關於自身的好消息呢?[4]


這就好比你很喜歡別人誇你漂亮、誇你帥氣,而不喜歡他們說你眼睛小、嘴巴大。


更為重要的是,好消息比壞消息會讓人從中學習到更多,而且從中學習的能力,在一生中相對比較穩定。


雖然我們也會從壞消息中學習、改變自己,但壞消息帶來的積極影響,卻隨著年齡呈倒 U 型曲線趨勢(如下圖),而且一直低於從積極信息中的學習與改變。[3]






從圖中紅線可以看出,30歲以下、60歲以上的人,他們最難因威脅或者警告而改變自己的認知與行為。不但來自自己的威脅沒有太大用,其他人的威脅同樣沒有很好的效果。


現在你可能明白,為什麼告誡小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沒出息、告誡老人那些廣告是騙子而且賣的藥對身體有害,他們根本不會當回事兒。


不僅如此,其實無論你的年齡是多大,基本所有的人都只會接受他們想要得到的信息,對那些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信息,能躲則躲,躲不過就騙自己。


忠言逆耳,但正因為逆耳,而基本被忽視。


也是,大叔也不喜歡聽這樣的話。


這就好比有人在你的面前放了一面清晰的鏡子,並告訴你:看看吧,你現在究竟有多糟糕,再不改變,將來就等著流浪街頭吧!


那麼,如果我們順從自己、順從自己大腦的運作方式,順從它想要聽到好消息的慾望,而不是處處與它作對,打擊它、威脅它,會不會出現轉機呢?


Tali 教授講到這樣一個例子。


曾經,有研究者在美國的一家醫院裝了一個攝像頭,用來記錄醫生、護士在進入病房的前後,是否會洗手消毒。[1]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因為消毒可以避免細菌的傳播,避免給病人和自己帶來傷害。


有趣的是,研究者提前告訴了這些醫務人員,他們的行為將被一覽無餘。


然而,令人震驚的現象出現了:即使知道有人可以看到自己是否洗手消毒,但仍舊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在進入病房之前和出來之後會洗手!


接下來,一個干預措施出現了。


研究者在消毒處放了一塊電子板,每當醫務人員去那裡洗手時,屏幕上的數字就會上升,告訴他們洗手的次數,以及其他人最近洗手的頻率。


你猜發生了什麼?


在幾周後,進出病房洗手消毒的醫務人員,從之前的十分之一,一下子變成了接近 90%!



橫座標為時間(周),縱座標為洗手消毒人數的百分比


看到這個結果時,大叔也非常震驚。

為什麼效果會這麼好?


Tali 教授解釋道:這種干預的方式之所以效果很好,是因為它沒有警告、威脅別人,如果不洗手消毒,將來會生病。相反,這種方式順從了大腦的期望,即聽到好消息,看到自己洗了那麼多次手的成就。


大叔想起了小時候,老師說的一些話,經常不管用,特別是 “你再不努力學習,以後就不會有出息了!”


雖然老師是好意,但我們基本都是左耳進、右耳出,完全不在意,也不會堅持認真學習。


調動學生積極性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

小紅花!


大叔想問,你還記得那些年被小紅花支配的感覺嗎?


大叔在小學的時候,為了得到小紅花,每天都按時完成作業、上課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甚至幫助其他同學…… 不得不說,自己的進步與成長是看得到的。


威脅、警告很難讓人做出真正的改變,那麼就順著它!因為我們的大腦想要聽到好消息,想要看到自己的成績。




03

三步,提高你的自律性


Tali 教授總結了改變自己與他人的三個原則,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有效地做出真正的改變。[5]


第一,社會激勵(Social Incentives)。


還記得上文介紹的那個醫務人員洗手消毒的例子嗎?


研究者放的電子板,記錄著每一位醫務人員自己洗手的頻率,以及其他醫務人員的洗手頻率。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社會交互的環境中,大叔相信,幾乎每個人都很在意別人在做什麼。


看到別的醫務人員按照要求洗手消毒,我們內心也想這麼做,甚至想要做的更好,成為電子板上的第一名;



看到別的同學得到很多小紅花特別開心,我們也希望自己可以獲得更多的小紅花,這是成績的象徵……


因此,強調其他人都在做這件事,對我們自己來說,是一種很強的激勵。


當貪玩時,告訴自己,別人已經開始複習了。雖然可能會有一些焦慮,但正是這種焦慮讓你本身做出了改變:減少玩樂,多學習。


當熬夜時,告訴自己,我這個年齡的人,基本都是 12 點之前睡覺,同寢室的同學都已經睡著了。就這樣,你也會悄然放下了手機,準備入睡。


與他人比較是必要的,但也不要忘了及時獎勵。







第二,及時獎勵(Immediate Reward)。


同樣是洗手消毒的那個例子,醫務人員每洗一次手,都會看到自己的 “分數” 在上漲。這種上漲,會讓他們感覺很棒,這是一種獎勵,特別及時有效的獎勵。


之所以有效,是因為這種獎勵就在眼前,看得見、摸得著。


如果讓我們為了未來某個不確定會發生的事情來獎勵自己,便很難達到相應的效果。例如,將來的健康。


你也許會覺得這是不關心未來的做法。但實際上,每個人都很關心自己的未來,關心自己未來是否健康、是否有出息……


但未來有點遠。


或者說,你現在的表現與行為,在你眼裡,也許不一定會決定未來怎麼樣。即使現在有些壞毛病,但未來同樣可以健健康康,同樣可以功成名就。


所以在當下,你為了省去麻煩,不去洗手消毒;為了滿足自己,吃各種高度刺激的食物;為了放鬆,玩手機停不下來…… 這樣的你,根本不會在乎未來那些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


這個時候,就需要及時獎勵的介入,讓你的大腦,把改變當做一種獎勵。


當你想要改掉壞毛病時,可以考慮這種方法。


例如,你打算戒菸,不要告訴自己,吸菸會危害生命,將來可能得肺癌……


你要首先要告訴自己,周圍很多同學、同事都不吸菸(社會比較);






然後,在你戒菸時,每當達到了自己設立的目標 —— 一天只吸 3 根,那麼就獎勵自己吃一頓好的(及時獎勵)。

)。


當然了,另外一個有效的方式,就是和其他朋友一起戒菸。


一起做,不僅有比較,而且成功完成當日的目標,也會讓對方看到自己的成績。


第三、進度監控(Progress Monitoring)。


Tali 教授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發現相比於未來的負面糟糕的消息(例如,身心健康受到危害),我們的大腦更能有效處理積極的信息。


也就是說,如果想引起大腦的注意,你可能需要突出自己的進步與成長,而不是退步與失敗。






所以,你可以告訴自己:如果不吸菸,將來會更健康;如果不貪玩,成績會更好;如果不吃刺激性食物,胃會更舒服……


除了不威脅自己,你還可以對壞習慣的改變進行監控。


例如,當你想要拒絕零食時,就

首先,告訴自己,不吃零食可以更加健康,而且周圍的人都很少吃零食的(社會比較);






其次,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比如一天只能吃 3 包零食;






再次,完成當天的目標,要立即獎勵自己,比如可以多看劇一個小時(及時獎勵);






最後,記錄自己每天完成的情況,週末彙總,隨時監控自己的變化(進度監控)。

監控自己的變化(進度監控)。


就這樣,在週末時你就可以對自己說:“我成功堅持一週了!” 同時也可以趁熱打鐵,給自己一個稍微大點的獎勵:看劇 3 小時。


突出自己的進步與改變,你會變得更有毅力來讓自己做出真正的改變,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對自己的控制感會越來越強烈。




寫在最後


Tali 教授講過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趣事。


她有一天回到家,發現冰箱上貼著一份能源利用率賬單。


她有些納悶,不知道為什麼丈夫會把賬單貼在冰箱上。


當她仔細看這個份賬單時,才發現其中的玄機。原來,在這份賬單上,有三份數據,分別是社區平均能源利用率(越高,表示越節儉,沒有浪費),自己家的能源利用率,以及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居民。



Tali 教授的賬單


Tali 教授一下子明白了這份賬單的作用,它是用來幫助提高居民能源利用率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它無形中包含了三個部分:社會激勵、及時獎勵與進度監控。



社會激勵:可以看到自己與能源利用率最高居民之間的巨大差距;




及時獎勵:成為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居民,在賬單上會獲得一個大大的笑臉(大叔想說,這和畫小紅花的方式真是如出一轍呀。;




進度監控:可以看到自己家能源利用率的變化,隨時注意到自己的進步。



就這樣,Tali 教授想要成為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居民。


不久後,她實現了這一目標,成功獲得了那個笑臉。這讓她特別開心,不僅僅是改變了自己,改變了浪費能源的壞習慣,而且這種進步與成長,她也感受到了對自己的控制感,這是最美妙的。


大叔真的特別佩服 Tali 教授,她不僅是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教授,在改變人們行為的領域做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而且還可以學以致用。希望她的故事,也可以給你帶來一些改變。






當然了,如果這種方式對你沒有效果,而壞習慣又對你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擾,那麼便可能需要心理諮詢師的幫助,讓Ta們陪伴你,幫助你:正視引起焦慮的經歷,擴展對自我的覺察, 糾正消極的自我對話,用不同角度解讀經歷與人生。


讓心理和身體,出現真正的改變。





獲得更多自律竅門




References / 大叔參考的文獻資料:

[1] Armellino, D., Hussain, E., Schilling, M. E., Senicola, W., Eichorn, A., Dlugacz, Y., Farber, B. F. (2011). Using high-technology to enforce low-technology safety measures: the use of third-party remote video auditing and real-time feedback in healthcare.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54(1), 1-7.

[2] Karlsson, N., Loewenstein, G., Seppi, D. (2009). The ostrich effect: Selective attention to information.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38(2), 95-115.

[3] Moutsiana, C., Garrett, N., Clarke, R. C., Lotto, R. B., Blakemore, S. J., Sharot, T. (2013). Human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to learn from bad new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0(41), 16396-16401.

[4]Sharot, T., Korn, C. W., Dolan, R. J. (2011). How unrealistic optimism is maintained in the face of reality. Nature neuroscience, 14(11), 1475.

[5]Tali Sharot (2014). How to motivate yourself to change your behavior (TED Video).


喜錢社


還是不想自律,想自律自然就堅持下去了,決心決定成功


甲良生日記


因為懶惰,執行力差,拖延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