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小小物件,氤氲流香

提起香囊,大家总会想起定情信物,用以传情达意等,就如最近的热播剧《锦衣之下》,陆绎表妹送给女主袁今夏的并蒂莲香囊,就是一件承载女儿情长的物件。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锦衣之下》

但是,香囊真的只局限在“以物传情”吗?我们被影视剧误导,只知道香囊的传情达意作用,却不知香囊究竟蕴含了古代人民怎样的追求。

悠悠今天就从香囊的社会文化历史为出发点,从物质文化史的角度,带大家了解香囊的文化蕴涵。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一、简单的介绍一下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香包、荷包、容臭和花囊等。香囊本由佩囊发展而来,在囊中放入香料,并冠以“香”字,一为其内含香料,味芳香;二亦显文雅。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香囊”一词便具有越来越抽象的意义,并非只有囊中盛放香料才叫香囊,而一般雅称很多盛放小件贵重物品的囊袋都为香囊。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香囊是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轻便小巧,制作精美而成为古代最受欢迎的香具之一。

(一)香囊的制作材料

就香囊的制作材料而言,可谓十分丰富,以玉、金、银、翠、丝等为主。材料并不是只有丝、棉、麻材料,金属材料也运用广泛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唐 鎏金雀鸟纹银香囊

如《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中载:“初座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这里意思大概为杨贵妃的遗体,肌肤已无,只剩枯骨,而香囊仍在,这里的香囊就是金银器物。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这种金银器物所做的香囊最为精巧奇趣,西安法门寺考古中就出土过类似香囊,据地宫内《物帐碑》记载,唐禧宗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直径 12.8 cm, 重 547 g, 链长 24.5 cm。该香囊为银质,呈球形,由上下两部分扣合而成,上者为囊盖,下者称囊体,二者以铰链、勾环相连。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内部装置,颇为巧妙,以活轴铆接的手法使得置香盂与外壁在连接的同时又不完全受外壁的翻转所影响,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者的高超工艺水平。香囊在转动之间,由于内部活轴的存在,置香盂不会发生反转,香料也就不会倾洒,其原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陀螺仪。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二)香囊的纹饰

香囊的纹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实物象征类,比如并蒂莲象征爱情的美好,鱼水图案象征人对鱼生殖能力的崇拜,亦有两性欢愉方面的寓意。

另一类为典故寓意类,用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表达人们的或美满、或忠义的个人情感。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二、香囊的文化内涵

(一)香囊的“礼制”文化角色

早在很早人们就已经开始佩戴香囊。

《礼记·内则》载:“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

这里的“容臭”即香囊,此时的香囊已经具备了一定意义上的礼仪功能,拜见长者时佩戴香囊,避免有秽气触犯他们,以示敬意。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而屈原的《离骚》所言“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其中江离、辟芷以及秋兰三者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即指香囊。此处屈原以江离、辟芷为饰,又以秋兰扣弦成索悬于身侧,借花草之天然芳香来彰示自己的高洁傲岸,不与小人为伍。

表明当时人们佩戴香囊带有修饰自身之意,当然这里所说“修饰自身”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一种修饰,更多表现在高洁的内在品性修养方面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另外,人们对于香的追求更多体现在精神层面。古人文人雅士喜好“焚香抚琴”,认为“香”代表着美、善、高洁。

香囊香气馥郁,带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美感,氤氲流荡的幽香,使之被视为无形的精神层面上最美好的象征,贵族死后以之陪葬除了香料的防腐作用外,又何尝不是对香的温纯、美好的一种贪恋。

香囊的礼制还集中体现在作为服饰制度的一部分,一般称为“鞶囊”。鞶囊起源于周代,汉唐时达到顶峰,因其盛放官印和绶带又称绶囊、傍囊。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其以形制、用料、颜色等严格的等级规定以标示佩戴者的身份,成为一种地位的象征。

《晋书·舆服志》记:“汉世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

汉代官员以官印标示身份地位,每印又有一专用绶带,由朝廷统一发放。官员用鞶囊装官印,将绶带放在外面,显示自己的官阶。此时的鞶囊本身没有地位的区别,但到了南北朝时期,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据《通典》记载:“(北朝)鞶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鞶。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

可见北朝服饰礼制中已有专门关于绶囊的礼制规定。发展到此时,绶囊作为固定的服饰礼制之一,俨然已演变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印与绶带

发展到唐代,鞶囊在这时被称作“鱼袋”,(注:这可不是装鱼用的,而是因为唐代以“鱼符”做身份标识,所以装鱼符的囊成为“鱼袋”)。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到了宋代,鱼袋之中已无鱼符。鱼袋以其经久发展而被赋予的特有的身份象征意义,一变而脱离官印、鱼符而单独使用,

成为一种风俗礼制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二)香囊的民俗文化色彩

香囊的传承,受不同社会时代、政治的多重因素的影响,从象征身份的礼制角色逐渐被民俗化代替。

有很重要也是约定俗成的一个寓意为:传情达意。这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场景了。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袖底生香”,香囊含蓄又诱惑,情思相绕,心意相通,眷恋相盼,悠悠相诉。

如“韩令偷香”的典故,《晋书·贾午传》记载了一则因香囊而成就的千古佳话:官宦之女贾午与当朝青年才俊韩寿互生爱慕,并以西域的香料赠予韩寿 , 怀揣异香的韩寿在入宫上朝之际引起贾午之父贾充的注意,进而了解到二人之间的情意,最终成全了他们。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另外,我们熟知的《红楼梦》中,对于香囊一物亦是多有提及。如第十八回中,宝玉于大观园题诗受到贾政的赞赏,出得园来身上所佩之物尽被小厮们解去,黛玉到来不由气急,对宝玉一顿抢白。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红楼梦》

气愤之下将日前为宝玉新做的香囊剪了,直到宝玉将贴身带着的香囊解下给黛玉看,这才使得黛玉又羞又愧地揭过此事。

黛玉为何生那么大的气呢?因为香囊此物最是表情达意,黛玉体弱,一件像香囊这般的小物件都要费上好大的功夫,如此劳心劳力,其间情意自是不必言说,猛然得知宝玉竟将自己一片心意随手打发了下人,怎能不气?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红楼梦》

除了传情达意之外,香囊还有药用功效,比如端午节的驱邪避毒,但因悠悠不是中医,这块就不班门弄斧了。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端午香囊

香囊为什么从礼制渐渐转为民俗角色呢?

昔日,可代表礼仪与等级的香囊,为何最后成为了民间人人皆可佩戴的物件?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物质文化,以物为承载对象,体现时代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实物本身与文化合二为一。探究这些物件,有助于我们见微知著,了解古代文化、经济、政治的发展。

香囊一开始为礼的象征,随着政治背景的明确,等级象征愈发成熟,发展到宋,却逐渐从礼制中退出,

一是因为使用的范围愈发大了,而且皇帝经常赐香囊于臣子、才子,象征化的特征加强到一定程度,必定物极必反,人人都有了,也就不稀罕、不尊贵了。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二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商品货币经济达到了一定高度,街巷市集对香囊的出售,使其礼制地位下降,实用性却增加了。

另外,从宋代以后,世俗文化兴起,话本、文学小说的流行,加快了香囊的流行,这些作品富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们赋予香囊更直接的自身情感表达,不隐晦、不避讳,我钟意你,我送你香囊,你接受了,这就是情投意合。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总结

香囊,虽只是小小物件,却承载了历史的变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从古人追求的高洁品性象征,到成为一种礼制文化角色,再到成为互赠之品、传情达意的载体,慢慢衍生出一种独特的香囊文化。

在这浩瀚宇宙,

有幸能与您相识于文字,

我是国风悠悠,

邀您一起共赏国风之美。


国风服饰: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来,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旧唐书》刘昫.

《红楼梦》曹雪芹

《晋书·舆服志》

《离骚》

《香囊的社会文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