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小小物件,氤氳流香

提起香囊,大家總會想起定情信物,用以傳情達意等,就如最近的熱播劇《錦衣之下》,陸繹表妹送給女主袁今夏的並蒂蓮香囊,就是一件承載女兒情長的物件。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錦衣之下》

但是,香囊真的只侷限在“以物傳情”嗎?我們被影視劇誤導,只知道香囊的傳情達意作用,卻不知香囊究竟蘊含了古代人民怎樣的追求。

悠悠今天就從香囊的社會文化歷史為出發點,從物質文化史的角度,帶大家瞭解香囊的文化蘊涵。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一、簡單的介紹一下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香包、荷包、容臭和花囊等。香囊本由佩囊發展而來,在囊中放入香料,並冠以“香”字,一為其內含香料,味芳香;二亦顯文雅。但在後來的歷史發展中,“香囊”一詞便具有越來越抽象的意義,並非只有囊中盛放香料才叫香囊,而一般雅稱很多盛放小件貴重物品的囊袋都為香囊。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中國的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香囊是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輕便小巧,製作精美而成為古代最受歡迎的香具之一。

(一)香囊的製作材料

就香囊的製作材料而言,可謂十分豐富,以玉、金、銀、翠、絲等為主。材料並不是只有絲、棉、麻材料,金屬材料也運用廣泛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唐 鎏金雀鳥紋銀香囊

如《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中載:“初座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

這裡意思大概為楊貴妃的遺體,肌膚已無,只剩枯骨,而香囊仍在,這裡的香囊就是金銀器物。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這種金銀器物所做的香囊最為精巧奇趣,西安法門寺考古中就出土過類似香囊,據地宮內《物帳碑》記載,唐禧宗的“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銀香囊”,直徑 12.8 cm, 重 547 g, 鏈長 24.5 cm。該香囊為銀質,呈球形,由上下兩部分扣合而成,上者為囊蓋,下者稱囊體,二者以鉸鏈、勾環相連。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鎏金雙蜂團花紋鏤空銀香囊

更值得稱道的是其內部裝置,頗為巧妙,以活軸鉚接的手法使得置香盂與外壁在連接的同時又不完全受外壁的翻轉所影響,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手工業者的高超工藝水平。香囊在轉動之間,由於內部活軸的存在,置香盂不會發生反轉,香料也就不會傾灑,其原理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陀螺儀。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二)香囊的紋飾

香囊的紋飾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實物象徵類,比如並蒂蓮象徵愛情的美好,魚水圖案象徵人對魚生殖能力的崇拜,亦有兩性歡愉方面的寓意。

另一類為典故寓意類,用神話傳說、歷史典故,表達人們的或美滿、或忠義的個人情感。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二、香囊的文化內涵

(一)香囊的“禮制”文化角色

早在很早人們就已經開始佩戴香囊。

《禮記·內則》載:“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若已食則退;若未食,則佐長者視具。”

這裡的“容臭”即香囊,此時的香囊已經具備了一定意義上的禮儀功能,拜見長者時佩戴香囊,避免有穢氣觸犯他們,以示敬意。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而屈原的《離騷》所言“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其中江離、辟芷以及秋蘭三者均為香草。紉,乃連綴之意。佩即佩幃,在這裡即指香囊。此處屈原以江離、辟芷為飾,又以秋蘭扣弦成索懸於身側,借花草之天然芳香來彰示自己的高潔傲岸,不與小人為伍。

表明當時人們佩戴香囊帶有修飾自身之意,當然這裡所說“修飾自身”不僅僅是外在形象的一種修飾,更多表現在高潔的內在品性修養方面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另外,人們對於香的追求更多體現在精神層面。古人文人雅士喜好“焚香撫琴”,認為“香”代表著美、善、高潔。

香囊香氣馥郁,帶有一種獨特的神秘美感,氤氳流蕩的幽香,使之被視為無形的精神層面上最美好的象徵,貴族死後以之陪葬除了香料的防腐作用外,又何嘗不是對香的溫純、美好的一種貪戀。

香囊的禮制還集中體現在作為服飾制度的一部分,一般稱為“鞶囊”。鞶囊起源於周代,漢唐時達到頂峰,因其盛放官印和綬帶又稱綬囊、傍囊。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其以形制、用料、顏色等嚴格的等級規定以標示佩戴者的身份,成為一種地位的象徵。

《晉書·輿服志》記:“漢世著鞶囊者,側在腰間或謂之傍囊,或謂之綬囊。”

漢代官員以官印標示身份地位,每印又有一專用綬帶,由朝廷統一發放。官員用鞶囊裝官印,將綬帶放在外面,顯示自己的官階。此時的鞶囊本身沒有地位的區別,但到了南北朝時期,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據《通典》記載:“(北朝)鞶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鞶。官無印綬者,並不合佩囊及爪。”

可見北朝服飾禮制中已有專門關於綬囊的禮制規定。發展到此時,綬囊作為固定的服飾禮制之一,儼然已演變成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印與綬帶

發展到唐代,鞶囊在這時被稱作“魚袋”,(注:這可不是裝魚用的,而是因為唐代以“魚符”做身份標識,所以裝魚符的囊成為“魚袋”)。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到了宋代,魚袋之中已無魚符。魚袋以其經久發展而被賦予的特有的身份象徵意義,一變而脫離官印、魚符而單獨使用,

成為一種風俗禮制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二)香囊的民俗文化色彩

香囊的傳承,受不同社會時代、政治的多重因素的影響,從象徵身份的禮制角色逐漸被民俗化代替。

有很重要也是約定俗成的一個寓意為:傳情達意。這就是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場景了。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袖底生香”,香囊含蓄又誘惑,情思相繞,心意相通,眷戀相盼,悠悠相訴。

如“韓令偷香”的典故,《晉書·賈午傳》記載了一則因香囊而成就的千古佳話:官宦之女賈午與當朝青年才俊韓壽互生愛慕,並以西域的香料贈予韓壽 , 懷揣異香的韓壽在入宮上朝之際引起賈午之父賈充的注意,進而瞭解到二人之間的情意,最終成全了他們。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另外,我們熟知的《紅樓夢》中,對於香囊一物亦是多有提及。如第十八回中,寶玉於大觀園題詩受到賈政的讚賞,出得園來身上所佩之物盡被小廝們解去,黛玉到來不由氣急,對寶玉一頓搶白。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紅樓夢》

氣憤之下將日前為寶玉新做的香囊剪了,直到寶玉將貼身帶著的香囊解下給黛玉看,這才使得黛玉又羞又愧地揭過此事。

黛玉為何生那麼大的氣呢?因為香囊此物最是表情達意,黛玉體弱,一件像香囊這般的小物件都要費上好大的功夫,如此勞心勞力,其間情意自是不必言說,猛然得知寶玉竟將自己一片心意隨手打發了下人,怎能不氣?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紅樓夢》

除了傳情達意之外,香囊還有藥用功效,比如端午節的驅邪避毒,但因悠悠不是中醫,這塊就不班門弄斧了。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端午香囊

香囊為什麼從禮制漸漸轉為民俗角色呢?

昔日,可代表禮儀與等級的香囊,為何最後成為了民間人人皆可佩戴的物件?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物質文化,以物為承載對象,體現時代獨特的韻味和內涵,實物本身與文化合二為一。探究這些物件,有助於我們見微知著,瞭解古代文化、經濟、政治的發展。

香囊一開始為禮的象徵,隨著政治背景的明確,等級象徵愈發成熟,發展到宋,卻逐漸從禮制中退出,

一是因為使用的範圍愈發大了,而且皇帝經常賜香囊於臣子、才子,象徵化的特徵加強到一定程度,必定物極必反,人人都有了,也就不稀罕、不尊貴了。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二是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宋代商品貨幣經濟達到了一定高度,街巷市集對香囊的出售,使其禮制地位下降,實用性卻增加了。

另外,從宋代以後,世俗文化興起,話本、文學小說的流行,加快了香囊的流行,這些作品富有豐富的感情色彩,它們賦予香囊更直接的自身情感表達,不隱晦、不避諱,我鐘意你,我送你香囊,你接受了,這就是情投意合。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總結

香囊,雖只是小小物件,卻承載了歷史的變遷,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從古人追求的高潔品性象徵,到成為一種禮制文化角色,再到成為互贈之品、傳情達意的載體,慢慢衍生出一種獨特的香囊文化。

在這浩瀚宇宙,

有幸能與您相識於文字,

我是國風悠悠,

邀您一起共賞國風之美。


國風服飾:美人幽幽至,香自囊中來,你所不知道的「香囊」文化

《舊唐書》劉昫.

《紅樓夢》曹雪芹

《晉書·輿服志》

《離騷》

《香囊的社會文化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