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和許多人一樣,最初“認識”郁達夫,是從中學課文《故都的秋》開始的。

在他的筆下,不論北方還是南方,不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是那麼地真切!既有文人的優雅情調,亦有市井的煙火氣。

茶,便是他牽引我們的一根若隱若現的“繩索”。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他生在富春江畔的茶鄉,氤氳的水霧與清新的茶香,滋養了他的多情。他是一個“博愛”之人:有時是風雅性靈的嗜茶之愛,有時是你儂我儂的兒女情長,有時又是憂憤滿腔的愛國豪情。

在閩生活及離閩後赴南洋的這段歲月,當他把洇著茶香的豐富情感傾注於筆端時,無不流淌著愛恨情仇……


“蝦油味”裡的茶香


82年前,郁達夫在杭州的寓所中接到時任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的來信,邀他赴閩出任公報室主任一職。過完春節,他收拾好行囊,從黃浦江登船,一路輾轉南下,走進福州晴和的早春,開啟在閩的宦遊生涯。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1917年福州馬尾,1926年郁達夫乘船來福州就是從馬尾進城

福州城的繁華秀麗,令他賞心悅目。後來,他在談及住所的散文中寫道:“瀕海的福州等處,也是住家的好地方”。他在給妻子的信中也難掩喜愛之情:“福州風景好極,遠勝富春江上。”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福州于山戚公祠醉亭下的巖壁上,刻著1936年郁達夫遊覽此地時所填的《滿江紅》

在榕生活的兩年多時間裡,他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以筆代戈,執筆抗戰,留下了許多振奮人心的作品。然而,作為文人的他,鐵筆之下亦有閒情逸致。他除了遍訪榕城山水古蹟外,還常常攜友啜茗飲酒,嘗美食,泡溫泉,觀閩劇,賞美女。他把這段難忘的點點滴滴寫成《閩遊滴瀝》(六篇),並有專文記述品評福州的西湖、文化名人及飲食男女。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1936年春,郁達夫攝於福州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1937年10月,“福州文藝界救亡協會”成立

這些文字,寫的都是最“原汁原味”的榕城山水風物,在今天讀來,依然令人會心而笑。“蝦油味”最濃郁的當屬《飲食男女在福州》,字裡行間,皆活色生香。有酒肉飯菜香,有福州女子的鬢影衣香,亦有清新雋永的茶香:

“閩茶半出武夷,就是不是武夷之產,也往往借這名山為號召。鐵羅漢,鐵觀音的兩種,為茶中柳下惠,非紅非綠,略帶赭色;酒醉之後,喝它三杯兩盞,頭腦倒真能清醒一下。其他若龍團玉乳,大約名目總也不少,我不戀茶嬌,終是俗客,深恐品評失當,貽笑大方,在這裡只好輕輕放過。”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于山郁達夫史蹟展館,由蓬萊閣改造而來


茶中情致


關於閩茶的這段評述,足見郁達夫的品茶功夫!

武夷的鐵羅漢和安溪的鐵觀音,是福建烏龍茶的代表,各以“巖韻”和“音韻”著稱。自近代以來,不僅風靡於全國的茶行、茶館和茶樓,而且備受東南亞華僑的歡迎。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遠銷東南亞的鐵羅漢老茶(瑞泉茶業藏)


直至今天,武夷巖茶和安溪鐵觀音,依然是許多茶莊茶店的主打產品。此外,他提到的“龍團玉乳”,即宋代大名鼎鼎的北苑貢茶,被他用作指代其它的名茶。一句“大約名目總也不少”,則道出了閩茶品種花色之豐富。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郁達夫出生的地方——富陽望江樓

他來福建雖不多,卻對閩茶有著如此獨到的見解,這與他飲茶嗜好和見多識廣不無關係。他的家鄉富陽及住過、到過的城市如北京、濟南、廣州、上海、蘇州、杭州等,飲茶氛圍都非常濃厚。

就拿富陽來說吧,富春山之茶與富春江之魚作為當地的名產,明時曾被宦官強徵進貢,成為“民害”!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富陽茶、魚的品質之高。

而在富陽這座小縣城,“茶店酒館,竟也有五六十家之多”,這些都是卑微得像“蟑螂”一樣的百姓們最愛去的地方,吃喝拉撒、排難解紛都在這裡進行。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杭州虎跑一帶的茶亭與茶園

被郁達夫視作“小英雄”的鄰居阿千,是一個經常跟著家裡大人出入茶店酒館的孩子。阿千陪他一起度過了快樂的年少時光,而阿千的死則帶去了他的夢和青春。“故鄉的茶店酒館,到現在還在風行熱鬧”,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郁達夫的記憶中,無不充盈著茶香。如果仔細翻閱他的日記和散文,就會發現,茶在他的生活片段中俯拾皆是:

(1926年十一月)四日,早餐後做《迷羊》,寫到午後,寫了三千字的光景。頭寫暈了,就出去上茶樓飲茶。

(1926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在水亭上坐著吃茶,靜得可人。

(1927年一月)三日,起火燒茶,對窗外的朝日,著實存了些感嘆的心思。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我們一面喝著清茶,一面只在貪味著這陰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靜……”(《半日的遊程》)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故都的秋》)

……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鬱氏三兄弟 左起:郁達夫(文),鬱華(曼陀),鬱養吾


風流多情茶作媒


郁達夫把鐵羅漢、鐵觀音比作坐懷不亂的“柳下惠”,該比喻倒是頗為貼切。“酒醉之後,喝它三杯兩盞,頭腦倒真能清醒一下”,說的是茶之提神醒腦之功用。然而,生來多情的他,在情感生活上就沒這麼淡定清醒了,他風流倜儻,對美麗女性的渴慕與追求總是很熾烈。

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不同於令人衝動亢奮的酒,茶是清心寡慾之飲。但是,在郁達夫筆下人物的眼中卻是“色媒人”。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滿覺隴的遲桂花是郁達夫創作《遲桂花》的靈感之源(攝於杭州西湖)


小說《遲桂花》中,他借主人公老鬱之口,給我們介紹了一款“撩人”的桂花茶。老鬱受邀到翁家山參加老友翁則生的婚禮。他迷戀那裡的美景,更迷戀則生的妹妹蓮姑——一個純潔、善良、可愛得像遲桂花一樣的女孩。

老鬱接過翁蓮泡的桂花茶,喝了一口。這種茶是用滿覺隴的桂花製成的,有著“一種實在是令人慾醉的桂花香氣”。老鬱想表達自己對蓮姑的愛慕之情,卻欲言又止:“……可是到了這裡,卻同做夢似地,所聞吸的盡是這種濃豔的氣味。老翁,你大約是已經聞慣了,不覺得什麼罷?我……我……”語罷,他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在則生的追問下,他才說:“我,我聞了,似乎要起性慾衝動的樣子。”

喝茶都喝到這份上,老鬱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倒有幾分“風流茶說合”的輕佻意味了。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有著“杭州第一美人”之稱的王映霞


雖是小說人物,其實老鬱就是他自己。1932年秋,郁達夫在杭養病時,上翁家山盤桓了半個月。那段時日,他賞景啜茗,滿心都在思念王映霞。他在日記中寫道:“上翁家山,在老龍井旁喝茶三碗,買龍井茶葉、桑芽等兩元,只一小包而已……今晨發霞的信,此後若不做文章,大約一天要寫一封信去給她。”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福州光祿坊劉家大院花廳是郁達夫王映霞曾住過的地方(圖為王映霞正在梳妝的再現)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也正是那裡的醉人桂香,成為《遲桂花》的靈感之源:“在南高峰的深山裡一個人徘徊於樵徑石壘間時,忽而一陣香氣吹來,有點使人興奮,似乎要觸發性慾的樣子,桂花香氣,亦何嘗不暗而豔……”。遊賞歸來後,他還賦詩一首:

病肺年來慣出家,老龍井上煮桑芽。五更衾薄寒難耐,九月秋遲始桂花。

香暗時挑閨裡夢,眼明不吃雨前茶。題詩報與朝雲道,至局參禪興正賒。

大師 | 郁達夫:幾番愛恨淡如茶

郁達夫與王映霞


正如老鬱愛上蓮姑,他對王映霞亦是一見鍾情:“在那裡遇見了杭州的王映霞女士,我的心又被她攪亂了,此事當竭力的進行,求得和她做一個永久的朋友……南風大,天氣卻溫和,月明風暖,我真想煞了霞君。”然而,這位他愛得最深的女子,後來也是傷他最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