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成为农村“主力军”,接下来农村会怎么样?

老年人成为农村“主力军”,接下来农村会怎么样?

你知道农业老龄化吗?农业老龄化是指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老年人成为务农主力军的社会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许多地方,老年人成了种地的主力军,老龄化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隐忧。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也不会种地了。

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有着宽广的土地和大量的人口。农业占着我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地位。而农业老龄化,将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老年人成为农村“主力军”,接下来农村会怎么样?


土地粗放经营 撂荒现象日益严重 

生产率下降,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离家近的田地耕种,离家远的坡地和旱地则撂荒。以前一年可以种两季作物,现在也只种一季。许多农民种粮就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口粮需求,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这对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产出,形成了隐患。

农村劳动力资源不足 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村有一句俗语叫:“年年盼得来年富,岁岁穿着开裆裤”。今天,农村的中青年,凡有点能耐的人,都进城务工另谋出路了。剩下老弱病残,固守“阵地”,力不从心。如今中国务农人口平均年龄在40至50岁,再过10年,将达到50至60岁。后继乏人是我国农业的潜在威胁。

现代化农业需要懂技术、会管理、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的人才,而目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老龄劳动力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国家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也未从根本上留住农民外出打工的脚步,种粮农民老龄化的趋势还将持续。

老年人成为农村“主力军”,接下来农村会怎么样?


农产品供给短缺 价格将持续上涨

以前农民种地,都靠农家肥腐熟发酵后,当作肥料来提高粮食产量。如今物价上涨,种地利润减少,种地成本却在增加。

随着农业的发展,大量化肥农药的投入土地,使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越来越低,土壤板结现象越来越严重。基于上述现象,使土地形成了恶性循环。

土地粗放经营,产出比率低。于是农产品供给出现了较大缺口,导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农民老龄化之后 明天谁来种地?

据媒体报道,重庆一位猕猴桃种植合作社的理事长最近遭遇了“高龄农民”的苦恼。这家合作社流转了800多亩土地,雇的农民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在30多个“高龄农民”中,患有高血压的就有七八个,合作社专门买来血压计,下地前要先给农民量血压。

为什么不请壮劳力?这位理事长说,农村劳动力紧缺,以前农忙才缺工,现在一年四季都缺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不会种也不愿种地,四五十岁的多在外地打工,剩下种地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农村劳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已是我国乡村的普遍现象。年轻人不愿务农,归根结底还是农业的吸引力不足。

老年人成为农村“主力军”,接下来农村会怎么样?


一没“钱景”,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一亩地的收入还不如打几天零工挣得多;二没“前途”,当一辈子农民,种一辈子地,有啥奔头?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引导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将成为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手段。

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农村改革持续发力。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产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以及,必须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

“自家十垧地,过去干一年剩不下几个钱,现在承包给合作社,有土地流转费、务工费,到了秋天还有分红,全家一年能赚12万。”一位黑龙江普通农民的生活变化,反映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老年人成为农村“主力军”,接下来农村会怎么样?

我国土地经营规模偏小,户均耕地面积不足8亩,对一些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吸引力,因此要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辐射效应,带动普通农户共同发展,共享农业发展的红利。

要创造条件让年轻、有知识、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起来。并且,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加种粮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金融体系,让他们安心留在农村发展。

以良好务农条件来稳定农民的务农预期,才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