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騰訊

看不見的騰訊


隨著冠狀病毒席捲全球,截止今日,全球已有77個國家爆發新冠疫情。病毒的殺傷力,在於隨時有被感染的危險,放大公眾的恐懼和焦慮。在中國,通過科技手段控制疫情,保障復工復產,已成為隔離期間的必然趨勢。而騰訊、阿里等國內巨頭的參與也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


基層抗疫人員:之所以辛苦,是因為做了很多重複工作


張承志是深圳福田某街道辦辦事人員,全程參與了深圳的抗疫工作。連續工作20多天後,終於緩了口氣。深圳是一個很特殊的城市,地方小、人口多,都是由外省移民組成。常住人口1302萬人,加上流動人口超過2000萬,主要以湖南湖北等外省人口為主。由於春節時深圳天氣溫暖,所以很多外地親屬會過來深圳一起過春節。這無形中加大了疫情的潛在風險。


看不見的騰訊

2020年1月20日深圳人口遷入圖

而在深圳城區,還有特別的情況,就是城中村。一般這種地方,建築比較密集,人員混雜,流動人口眾多。再加上一些經營性場館,情況更復雜,是疫情潛在高發區。以張承志所在的街道辦為例,常住人口31萬多人(其中戶籍人口才10萬),流動人口22萬多人。另外還有港澳臺居民和老外。這在平時管理起來就很麻煩,加上春節人口對流,有人離開,有人過來,社區工作對這些數據很難第一手掌握。


為了防止疫情發生和擴散,街道辦把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社區志願者、物業等人員都組織起來,分頭登記和設卡點檢查,發放出入通行證。但很快就發現了問題。一是人員面對面直接接觸,有被感染風險;第二就是很多時候,由於內部管理和交接的問題;發生錯漏和重複填寫的情況,第三就是通行證容易丟失和遺忘,大家都很麻煩。


其實基層人員的工作,遠比一般人想的繁瑣複雜。比如在社區進出口卡點輪流值班,並對社區內進出人員進行摸排,關注獨居的老年人,及時做好外地來深人員信息登記。電話問詢、摸排登記、派發宣傳資料、監測居家醫學觀察者,還要做好生活保障,不時勸阻外來人員和車輛。“我們不怕辛苦,但之所以辛苦,是因為信息不暢通,很多工作是重複的。”


後來解決這個問題,是由深圳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聯合深圳市衛健委,和騰訊等開發推出了一個深i您的健康碼功能。社區居民和外來人口只需在家中,用手機微信掃碼登錄,輸入健康信息,領取專屬健康碼,簡單方便。社區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健康碼,不管是出入社區,還是辦公區域、車站機場,都很方便。“信息準確、可管控,可追溯。”這樣解放了一批人力去做更多事情。


“前幾天在看新聞,國家在疫情後加大經濟建設,包括基礎建設。我倒是希望政府能夠借這個機會,和騰訊之類的互聯網公司合作,進一步加大信息化的新基礎建設,這樣對政府管理,基層工作,居民生活,都會有好處。”


類似張承志這樣的案例其實只是冰山一角,這次疫情中,有超過7億用戶使用騰訊健康碼,為政府主管分級查看疫情數據提供支持。全國一體化政務的信息化已經成為大勢。《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賬號“俠客島”稱,在這次疫情中,政府舉行過一次17萬人參加的電話會議,會議內容不再以文件傳達方式層層轉發,“以減少中間層級的信息消減和曲解”。


看上去很簡單的健康碼,背後卻是政務信息化基礎建設發展的一大步。在這次疫情中,100多箇中央部委及地方政府還上線了疫情服務相關的小程序,打造了結合本地需求,集匯社情民意、提供政務服務、引導社區治理、提升預測預警預防能力於一體的數字化服務平臺。


醫生心聲:疫情過後,仍需要長期醫學科普


“這次疫情,讓我特別心痛的是,很多市民本來沒有感染,但因為恐慌,缺乏醫學常識,擁擠到醫院裡來,反而引發了感染。”李克孟是湖南長沙一家醫院的呼吸科醫生,他們的醫院在這次疫情中,雖然沒有成為收治發熱病人的專門醫院,但是他很早就開始關注相關的新聞和疫情變化。


李醫生注意到新聞裡的一個細節,“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收治的138例患者的報告,特別說明了一個細節,這讓人擔憂:有41%病人是在醫院內感染了冠狀病毒。”之所以會引發這種情況,是因為大部分的患者不具備醫學常識,擔心的情緒引發恐慌,湧到醫院的發熱門診,反而被感染了。


醫院和醫生迫切需求是:發熱症狀第一時間在線諮詢,減少聚集的交叉感染,以及準備一些其它科室線上問診的功能。很快,這件事引起了政府、醫療機構、媒體的關注,於是通過微信公眾號、短視頻、新聞客戶端等多種方式都開始提醒人們“輕微症狀儘量不要去醫院,在家通過網上進行問診”。


包括湖南湘雅醫院、武漢中南醫院等各大三甲醫院,都開始通過小程序、官方公眾號、企業微信等提供醫生問診的服務。大多數醫療小程序都選擇了輕量化、使用成熟的方案快速上線,隨後再不斷迭代。僅僅到1月27日,微信城市服務上線“線上問診專區”,接入200家醫院小程序。


“在疫情過後,微信的小程序等在線問診,其實可以和我們這些年,一直在宣傳和執行的分級診療,深度結合起來。很多輕症患者,不用都擠到三甲醫院裡去,甚至都不用去社康,先在線上進行基本的交流和溝通。這樣子一是避免交叉感染;二是方便病人;三分散大醫院壓力。這樣子才能真正達到分級診療制度所說的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醫療產業的信息化,在這次疫情期間,完成了一個量級的變遷。根據騰訊官方數據,2020年1月20日至2月13日期間,醫療類小程序用戶環比增長347%。廣州市政府上線的“穗康”小程序截至2月16日訪問量破6.4億。2月1日,深圳市 “深i您-自主申報”小程序正式上線,截止目前累計訪問量近1.5億。武漢協和醫院開啟小程序網上門診服務,為60000餘名市民提供了線上服務。但這是一個開始,醫療行業關係到國計民生,牽涉到每一個人,信息化的進一步改革,離不開騰訊等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支持和參與。


水果店老闆:如果沒有收入,我們堅持不到疫情結束


陸麗媛是一家水果店的老闆,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暴利的行業。“其實都是傳說,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上網一查就知道價格了。”她的門店在廣東江門的一條中心路上,已經開了快5年了。“現在實體生意不好做了,房東按年籤,房租越來越貴。五年下來漲了快3倍了。”


她和一般的小水果店不一樣的是,她的客戶很多是中小企業團購。當疫情發生後,街道辦通知所有門店不能經營,企業團購黃了,線下零售也沒戲,同時由於春節外賣員的減少,平臺訂單也比之前有所延遲。她能理解防疫的必要性,但春節囤積的水果不能等,如果不能及時的銷售,這些水果都會腐爛,所有投資都會打水漂。加上店租,夥計們的工資,“如果沒有收入,我們堅持不到疫情結束。”


她有次在朋友圈看到,疫情期間,新疆很多果農用直播賣水果自救。於是她讓回到老家的女兒,幫她把水果店的服務到了線上。她們用企業微信與消費者微信添加好友後,直接拍照和短視頻給客戶,和他們確認水果需求,包括品類、數量、口味、價格等等,還將通過群直播工具更好地傳達水果信息,科普一些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體質的人吃水果的常識。


她們還利用了企業微信的客戶聯繫功能,為店員提供統一的溝通話術,提高效率,同時每天關注企業的新客數、客戶最關心的問題,復購率等數據,對服務和店員進行整體的精細化的管理。整個春節期間,不僅存貨銷售一空,多個品類的水果還多次補貨。


“以前我覺得這些軟件太麻煩,現在發現,有了這些工具,比之前輕鬆好多了。如果沒有這次疫情,我可能一直用老一套的方法。很多事情是逼出來的。”


疫情中的封閉措施,讓線上的交易被徹底引爆。騰訊數據顯示,從除夕到2020年大年初七,微信小程序生鮮果蔬業態交易筆數同比增長149% ,社區電商業態交易筆數同比增長322%。2020年除夕至正月二十,超市類小程序訪問人數同比增長115%,生鮮果蔬類小程序訪問人數同比增長168%,社區電商類小程序訪問人數同比增長83%。2020年2月10日至2月14日,物流行業小程序訪問人數環比上漲68%。騰訊為線上交易產業的技術等相關底層支持,已然成熟。


放眼全球,科技巨頭在在災難或重大事件中快速響應、推出了針對性產品,釋放出數字化智能化能力,為民生解決問題,為商家提供服務,推動社會的發展,這已經成了一個大趨勢。


2019年9月1日,多里安颶風,位於大西洋西岸的島國——巴哈馬,遭受了該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無數房屋被沖毀,醫院被夷為平地,3000多人失蹤,另外還有包括多名兒童在內的8000多人被困,接近10萬人直接受災。網絡和通信設備全部癱瘓。道路被嚴重沖毀,救援工作一籌莫展。


在這個時候,美國互聯網公司亞馬遜出手了,他們旗下的亞馬遜網絡服務災難響應計劃(AWS Disaster Response)的志願者飛赴災區,幫助當地政府、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進行有效救援。亞馬遜在巴哈馬,使用“Snowball Edges”的AWS設備,將損壞最嚴重的島嶼的高清圖像,傳遞給政府和公益機構,開展有效的救援。同時提供技術支持、搭建免費Wi-Fi和互聯網服務。在這場災難中,亞馬遜的高效技術支持,對於搶救無數傷員的生命、家園重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Google與印度中央水委員會合作,使用AI和大數據來預測印度的洪災模式。幫助和挽救無數生命。Descartes Labs利用大型數據集來預測洪水和颶風,幫助更多人提前規避毀滅之災。IBM的子公司Weather Company使用大數據平臺來預測電力中斷,建立災難響應機制。LITMUS通過集成了來自多個來源的實時數據,準確地檢測到滑坡。Smart Ocean BC使用數據分析來預測海嘯、近海地震和水下滑坡。


科技向善不是一句空話,它是由可以感知的每一個小程序、一篇闢謠文章、每一筆線上的交易組成的。騰訊產業互聯網產品已經融合到商業和社會的多個環節,幫助各行各業提升日益必需的數字能力和創新,實現增長。最後實現了平臺、客戶、大眾的多贏。雖然不像遊戲社交那麼明顯可見,但騰訊的技術隨處可以感知。大多數公眾看得見的騰訊,擅於社交遊戲。而看不見的,產業互聯網背後的那個騰訊正在崛起。


注:為保護隱私,文中涉及人物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