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婆媳關係導致的悲劇,源頭卻是擺不正的親子關係


《孔雀東南飛》:婆媳關係導致的悲劇,源頭卻是擺不正的親子關係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的一樁婚姻悲劇。是樂府詩的巔峰之作,從古至今都享有盛譽,歷經1000多年傳唱不衰。

第一次接觸這首詩是高中時期,十五六歲的年齡,感動於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情深,對被遣回家的劉蘭芝感到深深的同情,也對焦母非常的厭惡。

在詩中劉蘭芝兼有內在美和外在美,“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手巧又勤快,“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從離開時和小姑的告別能看出與小姑子相處也融洽,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與焦仲卿也很恩愛,簡直是個十全十美的好媳婦,為什麼焦母執意要求兒子休掉兒媳呢?

學習這篇課文時,老師講了4個原因:

  1. 劉蘭芝沒有遵從封建禮教的要求:“舉動專自由”、“本自無教訓”,雖然能幹溫順,但骨子裡的倔強為焦母所不能容。
  2. 劉蘭芝嫁進焦家未能生育。
  3. 焦母見異思遷,為娶秦羅敷逼走劉蘭芝。
  4. 焦母作為寡母,辛苦拉扯兒子長大,不能容忍兒子和劉蘭芝之間的熱烈愛情。

前3點結合當時的背景很容易理解,當時對第4點很不解:作為母親,怎麼會嫉妒兒子和兒媳的感情好呢?但事實上,不止焦母和劉蘭芝,從古至今糟糕的婆媳關係大多源於不願與孩子分離的心態。

《孔雀東南飛》:婆媳關係導致的悲劇,源頭卻是擺不正的親子關係

焦母: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

健康的家庭充滿愛,父母深愛著孩子,但也懂得將孩子撫養長大,不是為了和孩子捆在一起,而是要把他推出家門,去一個更廣闊的世界過更獨立自由的生活。家庭是愛的載體,從父母傳遞給孩子,孩子再繼續傳下去。不過,家庭關係中,居第一位的應是夫妻關係,而不是親子關係

知名心理學家曾奇峰形容說,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如果親子關係(公婆與丈夫、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就會產生兩種常見的問題:糟糕的婆媳關係和嚴重的戀子情節。

糟糕的婆媳關係:作為寡母,拉扯焦仲卿長大曆經艱辛,因為沒有丈夫,她把兒子當作唯一的依靠。所以,自然而然的和兒子建立起最親密的關係,所以更加不能接受和兒子的分離。當兒子焦仲卿建立了一個新的家庭,和兒媳的關係還很好時,她會很難過,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會有意無意的阻止兒子和媳婦建立最親密的關係,這也是很多婆媳難以相處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中最重要的人是丈夫而不是兒子,那她與兒子的分離就不會那麼難,看到兒子找到最愛的人她會欣喜,兒子可以擁有他的家庭和人生。這個婆婆會祝福兒媳和兒子,即將走上她和丈夫曾經走過的幸福之路。

嚴重的戀子情節:在我們的文化裡,夫妻關係既不如新生家庭的親子關係,也不及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這就會導致媽媽忽略丈夫,和兒子建立親密關係是天經地義的。

焦仲卿和劉蘭芝相約黃泉下相見後,焦仲卿回到家告訴焦母,自己是有意做出不好的事。焦母聲淚俱下勸兒子:“你是大戶人家的官吏,你比她高貴,拋棄她怎能算是薄情?母親旦夕間就為你求娶,美麗苗條全城第一的女子。”

焦母當然是愛兒子的,她愛那個只屬於她一個人聽自己話的兒子,就是這種自私的愛,明知兒子要赴黃泉也沒有選擇妥協,她容不得兒子如此愛劉蘭芝。婚後被迫分離的焦仲卿劉蘭芝、唐婉陸游、沈復陳芸,都是因為婆婆不待見小夫妻感情好,悲劇產生的根源則是母親對兒子不願放手的愛。

《孔雀東南飛》:婆媳關係導致的悲劇,源頭卻是擺不正的親子關係

婆媳關係是謊言,三角關係是真相

婆媳關係,聽上去是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但它的本質卻是婆婆、媳婦和兒子的三角關係,而且這個三角關係的核心是兒子。

婆媳關係的前提:這個典型的話題有個前提是公婆和兒子媳婦生活在一起,如果岳父岳母和女兒女婿生活在一起,那麼婆婆與兒媳的矛盾則會被岳父岳母和女婿的矛盾代替。

中國傳統的大家庭觀念:這是導致婆媳矛盾的原因,焦仲卿和劉蘭芝婚後,焦母自然而然就和小夫妻生活在一起,在焦仲卿質問母親,妻子的什麼行為招致了她的不滿後,焦母回答:“我對她早已不滿,豈容你對她自作主張?” 焦母認為,只要自己在,自己就是這個家庭的主人,輪不到別人做主。

大家庭的觀念,我們習慣在婚後把男方的父母接來一起生活。這樣一來,媳婦和兒子這個新家庭和原來的大家庭攪在一起就容易出問題。特別是現在的家庭,媳婦和兒子一樣承擔著經濟壓力,一樣需要工作奔波,她必然認為這是她的家不是婆婆的家。如果婆婆認為這是自己家,並忍不住要為為這個家做主時,勢必會起衝突。

傳統的中國家庭親子關係是核心,對媽媽來說兒子是重要的情感寄託,丈夫也要排在兒子後,一旦兒子結婚,就意味著她失去了情感寄託,不甘之下就會展開和兒媳的爭奪戰。如果大家庭尊重小家庭的獨立,公婆相愛,他們的夫妻關係重於親子關係,即便公婆和兒子媳婦住在一起,婆媳關係也不會成為問題。

婆媳關係是中國家庭的主要戰爭,但婆媳關係中誰都贏不了。我們不能奢望持續千年難搞的婆媳關係,在我們這一代戛然而止,但我們仍然能為下一代做些什麼,就是在該和孩子分離時主動分離,讓孩子們去迎接新的挑戰。

《孔雀東南飛》:婆媳關係導致的悲劇,源頭卻是擺不正的親子關係

主動分離:男孩歸爸爸,女孩歸媽媽

父母愛孩子,但分離和愛同樣重要。愛和分離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拒絕分離就是拒絕成長。

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稱,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

孩子與家的分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幼兒園開始一直持續到成人基本結束。看過一個貼子,上高中的孩子還依舊和媽媽睡在一張床上,當媽媽拒絕和他一起睡時,已經太晚了,他對媽媽的依賴已經嚴重到病態,這就是沒有及時完成與孩子的分離。

①成熟的分離: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的告訴孩子,你是你我是我。關係仍然親密,但關係中的兩個人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

在與家分離的過程中,幸運的孩子會遇見這樣的父母,你認為他們很重要,他們也愛你,無條件的尊重你,同時又不與你粘在一起。

②分離的攔路虎“俄狄浦斯期”:按照精神分析理論,3-6歲的孩子處於“俄狄浦斯期”,男孩會出現戀母傾向且嫉妒父親,女孩會出現戀父傾向且嫉妒母親,他們希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與異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關係。

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有意無意的順應了孩子這個願望。比如說媽媽和兒子的關係更親密,並且讓兒子知道媽媽愛他勝過愛爸爸;爸爸和女兒的關係更親密,並讓女兒知道爸爸愛她勝過愛媽媽。孩子則會產生“俄狄浦斯情結”,過於依賴異性父母,疏遠同性父母。

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男孩要歸父親,女孩要歸母親。”孩子首先是向異性父母靠攏,從關係中吸納異性的力量,體會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然後男孩回到男性世界,女孩回到女性世界。只有這樣,孩子的心理才會更健康。

《孔雀東南飛》:婆媳關係導致的悲劇,源頭卻是擺不正的親子關係

③如何讓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期”:核心就是重視配偶的關係,明白這是家庭中最優先的關係,親子關係則不是。

我們通常把孩子放在家庭核心的位置,從心理學角度這並不合適,孩子是家庭的“保護神”,因為他們天生有一種傾向,犧牲自己來保護父母的關係。如果異性父母和孩子建立了親密關係,孩子看起來疏遠了同性父母,但孩子還是會下意識的學習同性父母的特徵,表明自己仍然是同性父母的孩子。

父母關係和諧,同時都愛孩子,孩子就會成長為一個健康的孩子,父母關係不和諧,孩子則會做出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來維持平衡。父母的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版,也是進入社會和別人建立關係的模版。

如果媽媽忽略了丈夫,和兒子建立了親密關係,兒子就不能很好的認同父親,最後也難以和妻子建立親密的關係。如果爸爸忽略了妻子,和女兒建立了親密關係,女兒就不能很好的認同母親,最後也難以和丈夫建立親密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