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在装备上的差距有多大?

小坤001


看到前面的回答,基本是装备差别不大,差的是战术,制度等等,我感到很痛心:很多人脑被洗得已经到了唯心的地步了。

清英装备差距有好大,这里粗粗对比下:

首先是船。当时虽然都是木船,但英国战舰16艘,每一艘都比清国最强战舰强大,其中3艘74炮船,在英国算三级舰,主力边都挨不上,于东亚却是无敌存在,任何一艘即可对战整个清国海军。另外,英运输船中还有蒸汽船,这在当时算得上核动力的存在,中国人看到这种无风逆流还能迅速上行的船,不明就里惊为神助。

其次是炮。为什么英国舰队想打哪就打哪,即使林则徐花巨资建的虎门要塞也是一攻而下?炮利!英国军舰上的炮,重量比虎门要塞上的炮轻,射程还远,射速还快,每次攻击,英舰停在要塞炮射程外,不慌不忙瞄准射击,清兵只能挨打,神仙也无法。

第三是枪。可笑有些回答中大谈英军三段击优势,好象清军不懂似的。其实何止是具体将领,就是私签广州条约的奕山(替代林则徐),鸦片战争前后都用过类似战法,取得的战果之大,就是努尔哈赤、康熙乾隆再生,也要夸奖他不愧是满洲勇士。但他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打输了还投降了?很简单,枪差距太大,射程不及,准确性不及,射速不行,还没刺刀,双方列阵对攻,敌人还没进入我方射程,我方人就倒下三四成,谁还想继续往前走?不要以为都是前膛枪就没差别或差别小了,这其中差距,不亚于AK47和花机关枪。

综上所述,当时清英装备差距是很大的,如果找个时代类比下,那就是抗日战争时中日海军的装备差距。

自古以来,任何军事战术都是和装备密切相关的。装备发展了,战术才会发展,战术始终是配合装备。忽视装备谈战术,等同文人们席地谈兵,空事耳。


上下Z求索


其实,双方装备差距并不是很大,清军溃败败在了战术上!

说差距不大,并不是说没有差距,也有差距。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并未完成,英军火炮也是前面装药后面点火的,就是比清军的精度高一点,射程远一点,灵活一点而已,整体上还是属于一个量级的武器,并没有冷兵器和热兵器差距那么明显。

要我说,差距最大的是船的质量。

英军的船里里外外都有好几层,周围密密麻麻的都是炮眼,也有很多棉花包,防止火炮过大的后坐力。一般来说,这些船上的火炮都得拴着,要不然到处乱撞,不翻船才怪!大清舰船上也有火炮的,就是船不行,放一炮说不定船就沉了。

再就是火枪。英军的火枪也是那种前装燧发滑膛枪,和清军是一样的,而且清军还有三分之一的部队装备了火铳。

那为什么打仗的时候,总是清军全军覆没,而英军几乎无伤呢?

关键在战术!

英军作战时组成方阵,士兵们会排成三到四排,前排放枪,后排装药,前排射击后立即后退,后排立马顶上,层层轮换,有条不紊,这样方阵就能够保证不断地发射。清军就不一样了,自己自力更生,自主换弹,还没换好呢,人家那边都射过来好几波了,能赢吗?早就打散打死了!

所以,装备的差距并不会很大,就是战术上差了人家一大截!

关注历史,更关注被历史忽略的角落!


尬聊历史


鸦片战争的时候,中英双方装备差距实际上不是非常大。相对于后来八国联军入侵时来说,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工业革命不久,虽然国力大涨,武器先进,但还基本上是同类产品的代级差距。

1.差距最大的应该是战舰,英国当时的战列舰普遍都高达五层以上,就像一座海上行驶的城堡,单侧一次射击可发射超过五十发炮弹,火力非常猛烈,机动性也非常强。相对大清的战舰基本就是艇级别。

2.大炮的差距,当时虽然英国仍然用的是前膛装弹的滑膛炮,但是从弹药种类,发射重量,射程,精度,发射速度等方面都全面超出大清的炮,大清的炮首先是够不着人家,距离够了,又打不准,而且由于工艺水平低下,炮的自重非常大,反应极为迟钝,对面英军打三轮炮,清军只能射一轮,所以炮战完败。

3.枪械差距,英军当时使用的仍然是前膛装弹的滑膛枪,在射击精度和射程上均超过清军,但装填速度上并无优势,胜在枪械装备普及,训练有素,清军首先枪械装备少,又疏于操练,战时根本不能组成有效的射击阵型对英军进行阻击。

4.最后实际更严重的问题是指挥官战术思想落后,军队长期缺乏训练,素质差,纪律涣散,毫无斗志。战略上除了广东林则徐进行了部署和海防的建设,其它沿海各省均无准备。

总结,鸦片战争时期虽然英国国力已经有了强劲的增长,但是一小股远征军,坐着军舰从南打到北最终迫使清政府妥协,这反应的并不是军事装备差距的问题,而是清朝整个政治经济军事已经病入膏肓,岌岌可危,国家机器已经应对不了一场战争的地步,与其说英军船坚炮利赢了战争不如说清军腐败不堪自己输给自己。


光怪驳离


实际上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英两国的武器向差并不是很大,简单从火炮、船只以及火枪三个战斗过程中主要装备来分析一下。

第一火炮,火炮确实跟英军有着不小的差距,可能是因为清军原属于游牧民族,骑兵强大,所以对火炮这些东西关注的比较差,清代火炮的制作技术较差,而且射速非常慢,一场战斗中平均6分钟才能发射一次。《道咸宦海见闻录》载:“炸弹不过一二里,亦不能及其船只;且炸弹有炸有不炸,或掷出而终不炸,或甫然而即炸,分寸时刻最难定准。”而英国的火炮制作精良,不仅射程远超清朝火炮,而且机动力强射速快。

第二船只,清朝因为闭关锁国的缘故,对海军十分轻视,船只一般都是近海用来缉拿盗匪巡逻的船只,而英国的船只多附有铜皮,最为重要的是英国船只上的船员拥有极高水战素养。武器装备落后,军队素养也不够,所以在水战过程中清军少有胜绩。

第三火枪,作为交战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武器(英军不仅仅是在海边巡逻,还多次攻上陆地),实际上中英两国的技术是非常小的,在鸦片战争前期清朝军队的火枪装备量其实是很高的,不仅仅全靠长枪大刀。而且中英两国所使用的火枪皆为前装燧发滑膛枪,当然清朝的要略微落后英国。但英国凭借的强大的机动力以及战斗素养,愣是把几倍与自己的清军耍的团团转。

清朝与英国的装备是有一定差距的,但鸦片战争清朝在少有胜利的原因主要还是在清军战力实在有些低下,而且清王朝统治腐朽,在英军攻城时,民众就站在一边当热闹来看,甚至英军进城还有百姓送上酒食,才会导致几万清军对几百英军束手无策这种局面的出现。




卷狸看历史


我是金风,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评论!


说到19世纪的中英鸦片战争,还沉浸在大清帝国荣光里的清廷,上至皇帝,下至臣民,恐怕没有想到,10万清军居然会被2万英军打败,这是始料不及的,失败总有原因,那我们就来说说。



清军主要是以陆军防守为主,做为防守方,10万人分布在了7个省的大大小小的战略要冲和据点,基本上每个点下来最多的就几千人,不利于协同作战,而且当时的交通实在不敢恭维,举个例子,1841年的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帝派四川的两千精兵前往浙江解宁波之围,结果两千精兵日夜兼程,终于在1842年2月赶到了宁波,于3月发动攻击,人家英军早就休整差不多半年等着你了,怎么打?



在说武器装备,清军的武器装备主要以冷热兵器混搭,毕竟大清实施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外来的新鲜事物基本不接受,科技发展特别是军工科技是落后于已经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军。关键是我们来看清军的热武器有啥?火枪,大炮,这些都有,但是火枪还是仿制于明朝的“鸟铳”,大炮也是仿制明朝的红衣大炮,主要是以岸防炮为主,火枪击发速度是每分钟一到二发。



反观英军,火枪和火炮的代差至少比清军先进几十年甚至不止,火枪击发速度每分钟四到六发,火炮陆军已经有适合野战的小型野战炮,在说海军,英国皇家海军,16艘主战舰艇,无论吨位,舰炮配置,人员战术都远高于清军,而且英军舰队由于长年海上征战,已经有了成熟系统的一套海战配合战术,清军舰船无论吨位火力远不能和英军相比,而且长年指导思想是近海防御,舰船人员出海少,训练不足,导致后期根本不敢出海与英军决战,怎么打?



技术装备和人员素质的低下,还有不能集中优势兵力的几大特点,也就导致了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失利。

我是金风,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评论,一一回复!


金风C玉露一相逢


发生在清道光年间即公历1840年6月~1842年8月年的鸦片战争一直是国人心中的一块隐痛,因为从此时起,清朝的国门被列强轰开,清政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华的工具,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也许人们都有这样一个疑问萦绕在心头百思而不得其解:清朝在当时拥有军队数量达八十万之众,为什么会惨败于一支数量先后不超过两万人的英国远征军呢?武器装备到底差距有多大呢?

作战舰体差距

在当时,中国没有海军这个军种,只有水师,船只体型较小,开不到外洋去,所以在这一点上都不用想,自然就和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差了十万八千里。

陆军随身武器装备差距

在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清军的枪支还没有完全普及到每个士兵,有一半的军士装备的还是弓箭、长矛、大刀一类的原始作战武器。而这些兵器只有在作战双方短兵相接,近身肉搏的时候才能发挥功效。按理来说这些武器虽然落后,但是双方要是真一对一拼杀的话,它们使用起来还是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可惜在实战中清军才发现这些武器简直就是一堆废铜烂铁,因为英国人利用他们武器先进射程远的优势,自始至终就没有给过清军近距离交战的机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配备着这些武器的士兵,在中英交战的过程中几乎成了摆设,没有创下半点战功,取得任何战果。



那么还有另外一半装备了枪支的清军士兵怎么样呢?他们的境况应该要好的多吧!答案依旧是否定的。别以为拿上了枪就有多么先进了,相比英军手里的先进武器依旧情况还是不容乐观。


其实这些士兵装备的枪支名唤“鸟枪”,还是明朝末年的时候从西方引进来的,它在技术水平上比英军当时配备的滑膛枪要落后将近二百年。鸟枪每射击一次都得经过装药、装弹、点火等一系列繁琐的操作;清军当时的点火方式也非常落后,只能靠打火石来一下下地撞击生火,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受限颇多,在刮风下雨天、月黑风高夜都不方便使用;在每次射击之后枪膛冷却之前不能再次装填火药,避免枪管炸膛,所以射速非常低,杀伤力自然也就差;而且因为铸造工艺过时许久,这些鸟枪甚至连膛线都没有,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了射出去的子弹弹道不稳定,命中率差;火药配方上也不科学,经常点不着火,等等。


所有的这一切就导致清军的鸟枪在精度、射速、射程、射击效率方面与英国的滑膛枪比起来相差两倍以上,这也就意味着三名清军的火枪手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才可能与一名英军枪手相当。

火炮等重型武器差距

在火炮方面,由于清朝在平定三藩之后百余年间都处在和平状态,所以火炮的铸造也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水陆军火炮依旧在用实心弹,也就是说炮弹接触到敌舰之后不会爆炸,只能够靠惯性冲击来打击目标,使用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清军在鸦片战争期间使用的火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清初火炮,但由于长时间露天的存放,多年的风吹雨打、日晒雨淋使之早已接近报废,即便勉强使用,其威力也是个未知数;另外一个火炮来源便是战争前不久临时赶造出来的,这些火炮的质量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筹海初集》中就有记载:“臣等谨新铸大炮五十九位,昨裂至十位之多。” 这也就是说在新铸造的五十九门大炮中,试放的时候就崩裂了十门,由此可见这批火炮基本也就是些滥竽充数的残次品。


综上,清军的武器在作战舰体、士兵随身武器、火炮等重型设备上差距与英军都是十分巨大,称之为云泥之别也丝毫不为过,再加上清军落后的战术、政府的腐朽、国家机器运转效能的低下,又凭什么指望鸦片战争他们能取得胜利呢?所谓落后就要挨打,这便是前人血的教训!


棍哥观史


每次看到“鸦片战争”四个字,我都不由得心头一紧。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都是世界强国,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地位一落千丈,成了西方各国肆意“践踏”的“绵羊”国。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未能及时跟上工业革命的浪潮,使得中国逐渐被西方各国赶超,并远远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打,彻底将大清统治者将美梦中打醒了,可是一切为时已晚。


当时战争爆发时,清军动用了近二十万的兵力,而英军则远远少于清军,可是就是这区区几千人,却将清军的二十几万打得满地找牙。那么当时清军和英军,双方之间在装备上的差距到底有多大?今天小编就根据这个问题,和大家好好聊聊。

首先我们来看看双方的主要兵器。

当时清军的兵器主要还是以大刀、长枪、弓箭等冷兵器为主,热兵器并未大规模使用,大部分的热兵器还不是自主生产的,而是继承了明朝从西方引进的“鸟铳”、“红夷大炮”等。这些武器不论是在功能还是规格上,都远远落后英军。


比如鸟铳,它的长度约为2米,射程100米,射速只有每分钟2发左右,枪严重老化。而英军则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这枪长约1.16米,有效射程200米,射速每分钟3发左右;还有一种布轮士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这种枪长约1.4米,有效射程达到了300米,射速每分钟4发左右。

再来看看双方的火炮。这两者的火炮在外观上和原理上都是大差不差的,差别主要是在质量和制造工艺上。英国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浪潮后,炼铁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就为大炮提供了更加安全的保障。而当时中国的炼铁技术还是曾经的老一套,炉温不够高,炼出的铁杂质较多,在外观上都能用肉眼看见很多气孔,在开炮的时候,很容易炸膛,并且威力不够。


英国在造炮的工艺上,已经采用了铁模工艺,在火炮的尺寸比例以及火门的设计都是比较规范合理的,造出来的火炮精度也高。而那个时候清军的火炮还采用泥模工艺,尺寸比例各方面都是十分粗糙不严谨的,造出来的火炮精度很差。



而在炮弹方面,清军只有一个实心弹,炮弹粗糙,而英军不仅有实心弹,还有霾弹,爆破弹等各种性能的炮弹,射程也是秒杀清军的。不仅如此,清军在火炮的管理上似乎很不重视,不但不定期维护,还任凭它风吹雨打,可笑的是,有些火炮竟然还是明代遗留下来的,几乎已经不能用了。


另外英军当时也已经掌握了火药的最佳配方,并且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而清军呢?火药怎么配比完全是根据工人的经验来的,不仅难以储存,爆炸威力也不够,并且生产还处于人工生产阶段。


这都不算什么,二者差距最大的还是要数“军舰”。当时英军的作战船只都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在性能上远胜过清军水师。英军的船体都是实木料,船底都是双层,并且还用金属进行包裹,防水防火防腐朽,船只能够利用各种风向进行航行,并且船上都装备了很多火器,在工业革命之后,英军还造出了蒸汽动力的轮船,不仅航速快,而且机动性很强。


反观清军的海军装备,当时他们主要有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其任务也只是守卫海岸,抵御海盗等,战斗力远不如英军。而且清军当时的战舰不管是在吨位还是武器装备上,都远不及英军,这就导致了后来清军根本不敢出动水师作战,最后主动权掌握在了英军手上,他们在中国海域上畅行无阻。

因此综合来看,清军不论是从哪个方面看,都是远远落后英军的,而这本可以避免的,全都是因为当时大清统治者康熙的错误战略。


在明朝时期,中国的火器在世界上都算是先进的,而到了清朝康熙以后,中国的火器制造就开始与西方拉开了差距。起初的时候,清朝还是比较重视引起研发先进武器的,但是当康熙平三藩,雅克萨之战胜利后,清朝根基逐步稳定,这也使得清朝开始进入相对平和的时期。年迈的康熙后来认为大清朝强盛无比,无需再研制先进的火器,他将心思花在了如何垄断优秀的军事技术,民间和私人不准接触这些。

祸根早已埋上,康熙皇帝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统治下的大清,未来会输的如此惨,也不知道他知道以后会作何感想。


(知耻而后勇,以史为鉴,奋发图强!)


佑子读书俱乐部


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鸦片战争中英武器装备水平,那就是,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人们对于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火器,常冠以“土枪土炮”之谓。这仅指制造者也有一定道理,但就火器的型制样式来说,却是一种误解。

火药和管型火器都是中国发明,但中国一直处于前科学时期,没有形成科学理论和实验体系,使得中国火器发展受到根本性制约。至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使用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引进的“佛朗机”、“鸟铳”、“红夷炮”等西方法火器样式制作,并不是中国自己发明研制。由此可见,清军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的“洋枪洋炮”。就型制样式而言,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二百余年。(相对来说,这二百年西方火器发展也很慢,主义是点火装置的改良,制造工艺的进步,而在外形上大体相似。双方对于对手使用的火器,亦非完全不知火迷惑不解。但在性能上差别是很大的。)

清军的轻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鸟枪。鸟枪和抬枪都是滑膛枪。 其中兵丁鸟枪, 使用火绳发火, 有瞄准装置, 带溯杖 ( 即推弹杆 ) 用圆形铅弹, 枪长2.01米, 铅弹丸重1钱,装填火药3钱,射程约100米,射速为1至2发/分钟,但清军装备的鸟枪并不只是这一种。比如旧州营鸟枪, “ 枪长三尺四寸“吻,是一种短得多的鸟枪。根据《皇朝礼器图示火器》的记载,清军鸟枪种类达58种之多,大同小异。其中装备最多为兵丁鸟枪。抬枪形制与鸟枪同, 只是更大更重, 重量从十二三斤至三十几斤不等, 其中较重的又叫抬炮,实际是一种重型鸟枪。抬枪与抬炮的区分是不严格的, 有些人认为“ 抬枪即系抬炮 ” 。“ 抬枪成式, 长七尺五寸。 … … 木鞘长五尺, 距鞘梢尺余, 凿通 一孔, 上穿皮带, 一人将枪安于肩上, 双手勒定皮带, 又一人将枪尾托定, 看准钩发, 可发三百余步, 吃药三两五钱,铅子重五钱,可装五个。
山海关城楼陈列的木把子母炮和抬枪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官员奏折抬枪射程

而英军此时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两种军用枪

此外值得注意的有

一、清军由于鸟枪太长无法装备枪刺(西方军用枪皆有枪刺)

由于军费限制,清军士兵尚未全部装备鸟枪,仍有部分使用刀矛弓箭

二、由于军费限制,清军鸟枪并无定期修造报废更换制度。在一般情况下,鸟枪使用几十年极为平常,最长竟有166年尚未更换者。

三、由于鸟枪数量不足,在鸦片战争中,各地又赶制了一批,配发作战部队。然而,这些赶制的火器,质量极其低劣。


晨锵锵


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了,从武器装备上来看,其实双方当时的差距并不算太大。

当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尚未完成,派来中国的军舰都是一些三桅、四桅的大帆船,轮船也有,但主要还是作为辅助船只来用的。而英国人的枪炮基本上也还是前装式的,是比大清的精度要稍微好那么些,但基本上还是处在一个档次上的。大清的火炮也是从前面装药,在后面点火,无非他们比我们装药速度快些,射速高些,灵活些罢了


洗车一次性脚垫纸


装备的差距不会像现在美国与阿富汗的差距,最主要的差距在于体制与社会需求,当时全英国是对外贸易与殖民的需求。清朝统治阶层是保住统治权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