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真正的“窮人”,往往喜歡這三件事上努力,向來如此

心理學:真正的“窮人”,往往喜歡這三件事上努力,向來如此

龍應臺曾經在書中提到過對孩子說的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們拼了命的努力,是為了滿足於各種需求,不想被壓榨在生活的最底層。可是總有那麼一群人在被迫謀生,成為了人們口裡的那個“窮人”。

莎士比亞在書中很直白地說:“命運如娼女,貧賤遭遺棄。”這個社會就是這麼現實,人性更是如此。

一旦我們成為了窮人,意味著丟掉了很多的權利,也意味著少了更多選擇的機會。

之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可以如此大,刨除一些家庭環境的因素外,那麼和我們本身有著很大的關係,人變成真正的窮人是需要一段過程的。

我們發現所有的窮人,都存在著一個共性。窮人定律:真正的窮人,往往喜歡在這3件事

心理學:真正的“窮人”,往往喜歡這三件事上努力,向來如此

一、浪費時間,不懂得管理時間或者虛度年華

“時間是金錢”,浪費掉的時間化作了無形的金錢紙幣溜走了。那些貧窮的人總是喜歡不知不覺的浪費掉自己的時間。

1、拖延症

大多數的窮人都喜歡拖延,他們有著較為嚴重的拖延症,無論是任何事都不會搶在別人前面去做,而是逼不得已才去行動。在心理效能上看,前者為主動,後者則為被動,顯然最後呈現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

心理學:真正的“窮人”,往往喜歡這三件事上努力,向來如此

2、消耗自己的時間

對於先天條件並不好的人來說,時間似乎成為了唯一我們能夠與對方去較量的工具。只要我們能夠把握住當下,能夠全心的努力付出,就會有收穫。但是有些人喜歡去浪費自己的時間,從來不會考慮付出和收穫。

可是對於那些正在變窮或者是已經成為窮人的人來說,浪費時間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習慣。

心理學:真正的“窮人”,往往喜歡這三件事上努力,向來如此

二、喜歡無用社交,強迫自己融入不屬於自己的圈子

社交是人與人之間進行關係交流和互通的途徑,通過建立關係的形式,來進行物質、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

每個人都需要融入到集體關係中,需要與他人建立一定的聯繫,我們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歸屬於集體。

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那般:“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沒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內心最重要的感受。”

我們需要建立社交關係,但是不等於要進行無用社交。

窮人大多身邊的朋友很多,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卻很少。何為真正的朋友,應該是那種一拍即合的靈魂上的溝通者,或者是能夠共患難的朋友。

我們發現窮人都把時間花在了融不進的圈子裡,或者說沒有用的人身上,這種關係並不能夠幫助他們成長。

因為有些人因為性格等諸多因素的差異,所以很難形成朋友關係,而那些窮人往往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心理學:真正的“窮人”,往往喜歡這三件事上努力,向來如此

三、喜歡焦慮,害怕失敗或者是不敢嘗試去實現

富有的人大多數喜歡思考,而真正的窮人則喜歡焦慮。糟糕的焦慮情緒是最為用的了,甚至說會讓一個人崩潰甚至更加自卑。

這類人在看到自己所處的環境時,沒有想過如何改變,而是糾結於當下的矛盾,於是使得自己無限的墮落。

這種焦慮也來源於一種消極的心理,所以窮人更容易在一些挑戰性的問題上退縮。他們想得太多,同時又容易害怕和畏懼。

我們不應該被焦慮所困擾,也不應當被任何負能量的東西所羈絆。因此窮人想要擺脫當前的狀態,所要做的一定是一步步地擺脫焦慮,正視問題,思考該如何去度過每個難關。

窮人相對於富人來說,看似缺少了很多必要的條件,但是窮人之所以一直貧窮,是因為他們一直在延續和重複著那些所謂的習慣。

現實的差距都是一點點被拉開的,當我們喜歡做什麼的時候,精力和時間也就會隨之轉移到這裡。

心理學:真正的“窮人”,往往喜歡這三件事上努力,向來如此

總之,你“聚焦”在什麼樣的事情上,那麼自然而然你就會不斷地被吸引和影響。

我們要敢於正視自己,應當理智的思考,制定一個計劃,改變曾經的一些習慣。

想要變成怎麼樣的人,那麼你就應該把目光聚焦在在與它有關的事情上,而不是南轅北轍,偏離了事物的中心。

這樣最後只會導致,貧者越窮,在這樣的環境下,被丟掉的還有我們的意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