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試之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理念的重建

從2001年開始,自建國以來的第八輪課程改革正式在全國範圍內轟轟烈烈展開。在十餘年的課改進程中,伴隨著理論與實踐的交融與碰撞,產生了很多教育理念上的轉變。中公教育周君老師特此將相關理念性知識做以彙總,以期幫助各位考生對該部分知識有的把握,也更期望各位準教師在未來的漫長教師生涯中,能夠切實以此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

一、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與課程的關係

在新課程改革中,課程不再僅僅由教材、課程標準或課程計劃等文字資料組成,而是由這些文字資料和教師與學生對課程的體驗和感悟共同組成,並且教師與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將佔課程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構建與提升的過程”。

因此,在新課程中,教學與課程的關係是一種動態的、生成性的、互相促進和相互作用的關係。

二、新課程背景下教與學的關係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可見,在新課程下的教與學的關係是一種交流的、互動的和融合的關係。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教”,教師與學生將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沒有教與學的明顯區分,只有共同的學習目標。

三、新課程背景下學科與學生的關係

學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其實是教育價值觀方面的問題,即教學是應該關注學科,還是應該關注學生。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是一種學生本位論。它的特點是:

1.關注每一位學生;

2.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和情感體驗;

3.關注學生的道德與人格培養。

四、新課程背景下的師生關係

新課程改革的師生關係是一種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的動態的、平等的對話關係。首先是建立在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這種相互尊重在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同時,也要求學生尊重教師,不能走極端。其次,這種關係是建立在教師與學生地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在相互尊重與地位平等的基礎之上,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動態的對話關係。

反映在考試中,常考的內容可以總結為四個四字詞語: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心理相容。

五、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目標

新課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學目標體系,必須要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素質教育為教學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認知與情意的統一。融認知與情意為一體,使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素質教育為教學提出的第二個要求是結果與過程的統一。在上述兩個指導原則的指導下,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1.情意性。即在素質教育教學目標體系中,由認知發展目標與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發展目標共同組成。

2.過程性。素質教育要求教學目標應該是教學情境的產物和問題解決的結果。

3.個性化。素質教育要求發展學生的個性,追求學生反應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質性。

反映在考試中,即我們常說的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六、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包括人文環境和物理環境兩種。

1.人文環境的開放主要表現在打破教與學的界限,打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那種束縛與被束縛的關係,解放學生的學習等方面。

2.所謂教學的物理環境指的就是教室。教室作為教學的場所,其功能與作用在新課程改革當中也要有所轉變,要從封閉走向開放。

教室的開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它為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及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交流提供條件。其次,教室的空間定義在新課程的教學中也有所改變,可以是將社會引進教室,也可以是將教室設於社會之中。這裡的教室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室,而是真正地成為了一種教學環境。

反映在考試中,最常考到的知識點就是隱性課程。

七、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組織形式

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學的組織形式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多樣化:新課程改革要求建立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它可以包括個別教學、小組教學、集體教學、學生自學等多種形式。

2.綜合化:教學要根據不同的情境採取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

3.社會化:教學組織形式必須逐步地走向社會化,充分利用社會的資源來完善我們的教學。

八、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評價

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評價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由甄別走向發展:新課程教學評價應該承認學生的差異性,關注學生的各方面發展,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

2.由單一走向多元:教學評價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①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②實現教學評價指標的多元化;③評價方法與評價手段的多樣化。

3.由重結果走向重過程:在新課程中,教學評價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經歷作出不同的評價,使評價具有針對性。總之,在新課程中,教學評價將由簡單的靜態的結果性評價走向動態的形成性評價,走向結果與過程評價的相統一。

九、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下的教學改革要達到的效果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質量,另一方面是個性化的。新課程改革中所追求的“高質量”是一種對每個人的高質量發展的追求,要求每個人都要成為一個對自己滿意的人。

實現個性化的教學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教學要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宗旨;二是教學本身要實現個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