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都有哪些華而不實的火器?

庭州行者


以前慫過鼓吹明火器,現在再說說。現在的人把明朝火器想象得很厲害,好像明火器無所不能。

首先說說鳥銃及魯密銃,屬於火繩槍或者火門槍一類,西班牙的火繩槍士兵上陣還得背一大圈火繩,所以差不多在明晚期西方逐步裝備燧發槍——靠打火石擊發點燃火藥。

這類銃裝填極慢,而且遇上下雨或者潮溼,是無法擊發的。雖然魯密銃據說射程能達到150米遠,但是命中率能不能打中就是另外一回事,雖然鳥銃等通過加長槍管方式提高了一定的精度。

西方其後更先進的滑膛槍還採用線列戰術,也就是所謂的“排隊槍斃”,自己可以想象更古老的火繩槍命中會如何。

在其後大約兩百年的拿破崙戰爭時代,連騎兵還是靠冷兵器劈砍、衝刺為主。有個叫“火器工坊”鼓吹火器卻不動腦,還過鼓吹西方的龍騎兵——火槍騎兵,就提到古斯塔夫二世的騎兵改革。其實別人的騎兵改革,正是要求騎兵必須進行騎兵的冷兵器訓練,因為古斯塔夫二世的火槍騎兵曾經被拿冷兵器的波蘭翼騎兵給狠狠摩擦了!!!以前的火槍騎兵採用的是“半旋式”戰術,即前排火槍騎兵打完一發,迴旋到自己隊列末端裝填等待下一次擊發。但是由於火槍騎兵密集不夠——殺傷力有限,而回旋時背對敵人——很容易被爆菊!

拿破崙戰爭都是如此戰術,可以想象更古老的的火門槍和火繩槍是如何了?!

加上裝填極慢,等你發完一槍,還沒到下一發,敵人都衝到你面前砍了!因此火器並不能單獨對敵,需要步兵或者戰車等方式抵擋敵軍衝鋒,也需要弓弩等傳統武器填補火器裝填的擊發空白時間,更需要騎兵衝鋒擊垮敵人。

在火銃的運用上也要進行戰術訓練,典型的如三連發或者二連發,還有就是什麼時機和距離開火。更需要指出的是,在日本人玩鐵炮時,就發明出“早合”,即在戰前就火藥按照一定配比裝入特殊容器內(可視為已分裝的單發彈藥),以此提高了作戰時的裝填速度。

在西方的火器發展史上,其實線膛槍即來復槍也是很早就有了,但是在前裝時代線膛槍裝填比滑膛槍更麻煩,所以前裝來復槍列裝極其有限。直到克里米亞戰爭,英法大量列裝後裝線膛槍,騎兵也逐漸退出時代。

明軍的佛郎機和虎蹲炮。佛郎機大約射程裡許,也就是500多米,而虎蹲炮的射程更短!除非大量使用,否則剛打完一炮敵人就衝到面前砍你了!總體來說,明朝的火器都不能單獨使用,必須和其他配合。

明朝的軍事改革,到萬曆之後基本就停滯了。特別是萬曆時,軍事改革基本由個人推行,比如戚繼光、俞大猷的車營,連趙士楨的魯密銃都不敢由明官方來搞研發(腐敗和效率極其低下)。這種改革方式,在其後官僚集團黨爭影響下,基本停滯。


晃天下


說句明粉不愛聽的話,明朝的火器,絕大多數都是華而不實!真正實用的,只有鳥銃、大小佛郎機、虎蹲炮、紅夷大炮、三眼銃、火箭、石炮等寥寥數種。

這不是我說的,這是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說的,他對明軍各類兵器研究極為深入,他的話自然最有說服力。當然了,他是不知道紅衣大炮的。因為他那個年代明朝還沒有引進紅夷大炮。

戚繼光是怎麼說的呢?

在他的著作《練兵實紀. 雜集· 軍器制解》中,他對明軍裝備的各類火器進行點評。著重講解了鳥銃、無敵大將軍炮(大佛朗機炮)、佛朗機炮、虎蹲炮、快搶、石炮。

戚繼光最推崇的是鳥銃和無敵大將軍炮。

鳥銃是一種火繩槍,因為精準無比,可以射中飛鳥,所以被稱為“鳥銃”。

此與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也。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戚繼光)

無敵大將軍炮,是一種大型佛朗機炮。

臨時只大將軍母體安照高下,限以木枕,入子銃發之,發畢,隨用一人之力,可以取出,又入一子銃雲。一發五百子,擊寬二十餘丈,可以動眾。罔有不懼而退者。

虎蹲炮是戚繼光自己發明的,是一種原始迫擊炮,可以伴隨步兵騎兵快速前進。威力極大。

石炮,其實並不是石頭炮。而是 一種石頭炸彈!就是把在石頭中掏出孔洞,裝上火藥。放到城頭之上。等敵人攻城的時候,點燃石炮,推到城下。

此炮一落,即有百人莫知中誰,莫不畏懼,人人奔遁,此所以為利也。

戚繼光說,除了以上這些非常實用和比較實用的火器,明軍裝備的其他火器,基本都是華而不實。

以上之外,有火磚,一窩鋒,地雷,千里炮,神槍等,百十名色,皆不切於守戰,故不備,今皆一切禁之。以節靡費,惟有子母炮,尚屬可用,未當終棄,亦一奇品也。

綜上所述,明軍最好的火炮是紅夷大炮、無敵大將軍炮、佛朗機炮、虎蹲炮。除了虎蹲炮,都是從國外引進的。

明軍最好的火槍是鳥銃。比較好用的是三眼銃。其他的什麼快搶、掣電銃、迅雷銃都是搞笑用的。

還有被傳的神乎其神的“一窩蜂”,就是所謂多管火箭。點燃之後,火箭四處亂飛,難以命中目標,純粹是浪費物資。

明朝的很多文人,憑著想象,寫出了很多聳人聽聞的火器,甚至有“一炮糜爛十餘里”這樣的神話!更有水戰利器神火飛鴉,猶如反艦導彈一樣飛行十幾裡,擊沉敵艦。

這些文人杜撰的文字,讓很多明粉興奮到高潮,大明火器,領先世界至少一百年啊。


上將噯福斯


明代人所撰的《軍器圖說》曾言:“夷虜所最畏於中國者,火器也。”

大明的火器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用手持點放的火銃和鳥銃,其形體和口徑都較大,一般筒內裝填鉛彈和鐵彈等物,其射程僅數十步至二百步。第二類是安裝在架座上發射的口徑和形體大型火炮,多數筒內裝填石、鉛、鐵等物,俗稱"實心彈",少數則裝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數百步至二三里距離,主要用於守寨和攻城,也用於野戰、水戰和海戰。

說起明朝火器最為出名的當屬佛郎機與紅夷大炮啦。紅夷大炮最閃耀的時刻還是來自於袁崇煥的寧遠大戰,讓紅夷大炮一舉成名,明朝隨後開始進行大批量的採購和仿製,多用於當時的遼東戰場明朝與清朝(後金)的作戰中。

但在遼東地區隨後的一系列戰役中,這款本來被明朝寄予希望的神器,卻再也沒有發揮出太大的威力,主要因素就是在後期的實戰中,紅夷大炮問題和實用性不斷暴露,首先,這種大炮過於笨重,過高的重量不利於野戰。尤其面對清朝騎兵,大炮威力雖然巨大,面對快速的清朝騎兵,紅夷大炮一般施放不了幾炮。清朝的騎兵就衝殺而至,如此紅夷大炮就難以發揮它的作用,而且大炮移動緩慢,不利於軍隊移動作戰。

另外,在明朝軍隊野戰戰鬥力下降的情況下。清朝軍隊開始採取圍城不打的策略,在明朝把守的軍事要塞的外圍。脫離紅夷大炮射程之外,開始建立包圍圈,讓明朝的紅夷大炮徹底失去發揮的機會!將包圍的明朝軍隊困死後,紅夷大炮直接成了清朝軍隊的戰利品。

多管轉膛炮迅雷銃:迅雷銃是1598年趙士禎參照鳥銃而創制的。迅雷銃有5支銃管共重10斤,單管長2尺,銃管固定在前後兩個圓盤上,呈正五稜形分佈,夾角為72°。各銃管均裝有準星、照門及供裝火藥線用的火門。但是迅雷銃結構複雜,操作費時,在作戰時難以短時間內排成戰陣。而五個銃管射畢後重新裝填又相當麻煩。由於有多種配件可用於作戰,士兵往往處在“選擇超載”狀態。因此,迅雷銃還難以投入戰場,更難以成軍。

十眼銃:單兵單管銃,管用熟鐵打造,重15斤,長5尺,中間1尺為實體,兩頭各長2尺為管,每頭平分5節,每節長4寸,有箍一道,火門一個,每節裝火藥和鉛彈一枚。發射時先點一頭,然後掉頭再發射另一條,依次發射。因為射程短,不安全,很快被代替。


Sylar弈


要說明朝最華而不實的武器,當屬紅衣大炮。

紅衣大炮原名紅夷大炮 ,是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的。

萬曆二十三年,荷蘭人在中國東南沿海與葡萄牙人的交戰中,第一次使用了一種歐洲製造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這是紅衣大炮的第一次實戰。

紅衣大炮是生鐵鑄成,炮管很長,管壁較厚,自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另外設有準星,精度很高。

在袁崇煥的寧遠大戰中,紅衣大炮一戰成名,打敗了當時“滿萬不可敵“的後金部隊。

隨後該炮開始大批量的仿製。防制的紅衣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

但在隨後的一系列戰鬥中,這款神器再也沒有發揮出太大的威力。

這種大炮過於笨重,機動性差,不利於野戰。



尤其面對騎兵時,紅衣大炮雖然威力巨大,量裝填彈藥耗時太長,射速慢,面對機動性強的騎兵,一般放個一兩炮騎兵就衝殺而至,難以發揮它的作用。

紅夷大炮長於攻城,拙於野戰,連守城利器都談不上。它最大的缺點就是隻能定點轟擊,當雙方情勢發生逆轉時,無法作出機動反應。

還有一點,紅夷大炮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

所以每放一炮,需要多人操作復位,然後再裝填彈藥,重新設定方向角和仰角。


紅衣大炮每發射一次以後,還必須灌水入炮膛,熄滅火星,以乾布綁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乾,再填入火藥,塞進炮彈,這種大炮用來轟城牆沒有問題,對付騎兵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明朝還特地獎這種大炮封為“靖虜大將軍”,沒想到松山一戰後,關外許多紅衣炮大多落入清軍之手,掉轉頭來轟大明的城牆,那叫一轟一個準。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下面都是貼自戚繼光的練兵實紀

 無敵大將軍解    

此器所以擊眾也。夫敵馬動以萬數擁來,毋論溝塹,須臾隨溢,踏之而過,快槍等器,一銃一子,勢小難御,但能擊死有限之敵,不能阻直前之衝我軍,以故每每不支而敗。舊有大將軍發熕等器,體重千餘斤,身長難移,預裝則日久必結,線眼生澀,臨時裝則勢有不及,一發之後,再不敢入藥,又必直起,非數十人莫舉。

 虎蹲炮解   

 此器因其形得名也。國初分在邊方,有所謂三將軍櫻子炮者,近時有所謂毒虎炮者。固亦利器,但體輕易躍,每放在二三十步外,我軍當放此炮時,必出營壁前至炮所,則營牆大小炮火皆不敢發,發之適足以中放炮之人耳。炮大不可多得,數炮不能退敵,而群炮在後,不得齊放,適敗我事,將欲置前炮於臂間,則火發易躍,必傷營內之人,故用之適以害之。

 快槍解

 北方遇敵,惟有快槍一種,人執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惡,身短體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無定製,不堪擊敵。而鉛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裝放無法,徒為虛器。故雖敵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敵,惟有支吾不見敵面而已。且柄短贅重,將欲兼持戰器,則不能兩負,將只持此器,則近身無可恃者。

火箭解    

此箭即三飛中之小者。但杆用箭竹,以二枝相接,即堪火藥,頭粗不及寸,鏃鋒長可四寸,三稜頭,柄粗二分,飛入後隊,人人自危,莫測所向。  (明事兒裡所說的艦對艦導彈)


結論來了

以上之外,有火磚,一窩鋒,地雷,千里炮,神槍等,百十名色,皆不切於守戰,故不備,今皆一切禁之。以節靡費,惟有子母炮,尚屬可用,未當終棄,亦一奇品也


炭烤母豬蹄兒


兵家之無敵者莫過水火之攻,我國古代的軍事家們很早就意識到了水和火這兩種自然元素在軍事戰爭中的作用。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發現和使用火藥的國家,早在公元10世紀初,古人已將火藥用於軍事戰爭中。而13、14世紀突火槍和各類管型銃炮的出現無疑將兵器製造產業推上了新的高度。

明代的火器生產製造在宋元兩朝的基礎之上又有顯著的提高,不僅產量大增,官方設立的四大火器部門對所產火器的監管,檢測和調撥制度更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領先世界的先進制度,有效提高了火器的產量、質量以及後勤調度。但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中央機構對火器的監管較為嚴格,但明政府對於地方和民間的不信任及抑制政策則嚴重壓抑了地方軍隊和民間研發、改良火器火藥的熱情。隨著明初兩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去世,高強度戰爭發生頻率的降低以及軍戶制度對工匠們進取精神和創造力的束縛,明軍的火器製造能力越發僵化,以至於陷入了無法突破的怪圈。

傳統火器的缺陷

明軍所用大型銃筒的缺點在於“重莫能舉”,“發莫能繼”,而以原始火門槍為主的輕型火銃銃身較短,管壁單薄且持握不便,往往不堪擊敵。尤其是隨著軍政腐敗的加劇,監管機構的監察力度逐年降低,而待遇低下的軍戶們也不會在火器製造方面太上心,因此火器成品大多粗惡,不但很難擊退敵軍,有時甚至損傷自家軍士。除常規的銃筒,火炮及各類火箭和爆炸燃燒類火器之外,明軍還裝備不少五花八門,種類繁雜的“異種”火器,但這些火器的使用效果大多不佳。長期戍守邊關的戚繼光將軍對明軍所用火器的拙劣程度有詳細記載,在《練兵實紀》一書中,戚將軍作了如下評價:“有火磚,一窩鋒,地雷,千里炮,神槍等,百十名色,皆不切於守戰,故不備,今皆一切禁之。以節靡費”

明朝的那些奇葩火器

除戚繼光將軍所記載的那些名不副實的火器之外,明朝兵書中還曾記載過一些更加匪夷所思,想象力突破天際的奇葩火器:

木人火馬天雷炮。 用木作櫃,高大約如人身,安馬背架上,櫃外籠罩亦如人形,外裝以盔甲,執以器械,宛如生人。腹內藏火鐵炮一枚,上藏神火藥信,從馬尾盤曲度入木人腹中。或木人喉藏火種,兩傍用竹為欄杆,前後透出馬足一尺五寸,使馬直衝而去,不得旋轉退後,馬尾糸專以蘆葦,塗以膏脂。然之火,熱,則馬奔突入賊營寨(此際要有消息),信到炮發,霹靂傷人。雖至堅難,敵之陣破之必也。

這種馬背上按木人,木人腹內藏火炮再由營內軍士遙控爆炸的火器無疑充滿了想象力,但問題是明軍去哪找那麼長的引信,同時還能保證在馬奔跑的過程中引信不被扯斷,火苗不熄滅?


木人火馬還有一種變種,即用牛替換馬:

水牛百具,各如木人火馬之制,衣以盔甲利刃,載以火器百種,次第而發,破堅陣無難。腹藏神火一斗、毒火一斗,炮藏烈火神沙或飛火、神火、毒火,三合一,量賊陣而斟酌也。

筆者認為這種武器的設計者很可能有通敵之嫌,先送敵人馬肉再送牛肉,這種沒有困難也要製造困難的精神感天動地,催人尿下。

鑽風神火流星炮。炮用生鐵鎧鑄,中藏神火、法火、神沙,用母炮送入賊營。火發炮碎,擊賊穿心,神沙蓋炮鐵,毒氣煙飛,撲人眼目。毒火合飛火,人馬俱傷,一步不可行,一物不能見,一技不能施,此生擒活捉之要器也。

依記敘來看,此炮應為子母炮。但與常規火炮不同的是,此門炮可能被法師走過光,附過魔,能以神沙毒人眼目,厲害大大的,效果喲西的。

衝鋒神火葫蘆。形類葫蘆,銳心以藏鉛彈,葫蘆內藏毒火一升,堅木為柄,長六尺,用壯士一人持之,與火牌相間列於陣前。衝入賊隊,人馬俱驚,馬步俱利。中為銳,內藏鉛彈、法藥,葫蘆內六種法藥隨用,馬步皆可持之以衝陣也。

感覺像是銃身形似葫蘆的火門槍,不同之處在於既能擊發彈丸,又能噴射毒火,裝“法藥”高達一升之多,阿彌陀佛,好生厲害。

飛天神火毒龍槍。槍身長一尺五寸,或銅鎧鑄或鐵打造,中空,藏鉛彈一枚。槍鋒分兩開,長二寸五分,上蘸虎藥,兩傍縛毒火,兩筒中、火中有妙制沙,法用銀鏽、豑砂、人精、桐油製造。與賊對敵,遠則發鉛彈擊之,近則發毒火燒之,再近則舉槍鋒刀刺之。鉛彈擊賊,利害穿心;毒火燒賊,頃刻肉爛;虎藥傷賊,立時而斃。一器三用,神功莫大焉。此槍一柄足抵強兵三人。

火葫蘆的加強版無疑,銃筒上有可用於肉搏戰的槍鋒,銃筒可擊發鉛丸,旁邊的噴筒能噴射由“銀鏽、豑砂、人精、桐油”調和而成的毒火。如果是黑色精子的話,頂級龍級神器無疑。

神火飛鴉。用篾造制,形若飛鴉,兩傍設飛翅,腹懸神火,尾縛催火筒,逐風飛入城中,用鴉數百,火光蔽天,乘亂攻之,此其神機也。

小型無人機,與艦對艦導彈,二級火箭始祖火龍出水同為明軍的強力秘密武器,是今人難以復原的古代頂尖黑科技,在網絡上享有極高聲譽。


派大早


明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三日,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張鐸進獻十眼銅銑炮,大彈可射七百步,小彈可射八百步。四眼鐵槍,彈可射四百步,皆足以陷陣衝鋒。詔工部如式製造。《嘉靖二十五年紀事雜譚》


天皇太一


應該是紅夷大炮,又名紅衣大炮,這是一件在明朝末年,由歐洲傳入中國的火器,可以算得上的明清火器時代最重型的火器,其影響至少有上百年之久。

關於紅夷大炮的引進歷史,具體原因有多種說法,有說是根據西洋沉船中撈得大炮進行仿製,還有說法是明朝末年與西洋進行軍事交流時,進行買賣和引進技術,其實兩者都有,也在差不多相同的時期同時進行。總體來說就是明朝末年進入中國

紅夷大炮最閃耀的時刻還是來自於袁崇煥的寧遠大戰,讓紅夷大炮一舉成名,明朝隨後開始進行大批量的採購和仿製,多用於當時的遼東戰場, 明朝與清朝(後金)的作戰中,另外,明朝還裝備著一種大將軍炮,威力也僅次於紅衣大炮,鑄炮技術上也有一定程度上借鑑於紅衣大炮,當然,處於作戰方面的需要,大將軍炮也分為多個重量等級,其中一號大將軍炮的威力也不比紅衣大炮差太多。

但在遼東地區隨後的一系列戰役中,這款本來被明朝寄予希望的神器,卻再也沒有發揮出太大的威力,主要因素就是在後期的實戰中,紅夷大炮和大將軍炮的問題和實用性不斷暴露,首先,這種大炮過於笨重,幾千斤的重量不利於野戰。尤其面對清朝騎兵,大炮威力雖然巨大,面對快速的清朝騎兵,紅衣大炮一般施放不了幾炮。清朝的騎兵就衝殺而至,紅夷大炮,就難以發揮它的作用,而且大炮移動緩慢,不利於軍隊移動作戰。

即便清朝的史料中也很少記載在野戰中,紅夷大炮能給他們帶來阻礙,在明朝末年,明朝軍隊戰鬥力不斷下降的環境下,野戰中戰鬥力低下的明朝軍隊無法對紅夷大炮進行良好保護,因此紅夷大炮的主要作用在於放在城牆上防守,但隨著戰爭的磨練,清朝自身也找到了對付明朝紅夷大炮的方法,例如清朝自己也仿製紅夷大炮,在火力上壓制明朝,到了明清戰爭後期清朝的紅夷大炮,完全可以與明朝進行對抗,比如明朝末年的松錦之戰。明朝軍隊與清朝軍隊進行火力對射時,已經完全不佔優勢,清軍甚至用紅夷大炮攻破了明朝遼東多座城市

另外,在明朝軍隊野戰戰鬥力下降的情況下。清朝軍隊開始採取圍城不打的策略,在明朝把守的軍事要塞的外圍。脫離紅衣大炮射程之外,開始建立包圍圈,讓明朝的紅夷大炮徹底失去發揮的機會!將包圍的明朝軍隊困死後,紅夷大炮直接成了清朝軍隊的戰利品。

據史料記載,在明朝末年,大淩河圍困戰中,祖大壽投降後有三門紅夷大炮落入敵手,外圍的援軍在野戰時的解圍中,因為清朝奪走三門紅夷大炮,同一時期發生的山東登州兵變,漢奸孔有德叛逃時也帶走了十幾門紅夷大炮。松錦之戰洪承疇潰逃時和松山城被攻破時前後丟棄和被繳獲20餘門紅夷大炮,祖大壽在錦州再次投降時。也有多門的紅夷大炮被清軍繳獲,清朝入關前擁有紅夷大炮上百門,其中近一半的紅夷大炮。來自於明朝在戰爭中的丟棄和被繳獲。

總體上來說,明朝末年選擇引進更符時代性的紅夷大炮等火器,想法和思路很好,但在明朝末年卻並沒有給明朝軍隊帶來太大的作用,想徹底改變戰場上的劣勢,更主要在於能否提高明朝軍隊自身的戰鬥力,這才是一隻軍隊立足的根本,而不是把戰爭勝利的希望寄託在一件武器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