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都有哪些华而不实的火器?

庭州行者


以前怂过鼓吹明火器,现在再说说。现在的人把明朝火器想象得很厉害,好像明火器无所不能。

首先说说鸟铳及鲁密铳,属于火绳枪或者火门枪一类,西班牙的火绳枪士兵上阵还得背一大圈火绳,所以差不多在明晚期西方逐步装备燧发枪——靠打火石击发点燃火药。

这类铳装填极慢,而且遇上下雨或者潮湿,是无法击发的。虽然鲁密铳据说射程能达到150米远,但是命中率能不能打中就是另外一回事,虽然鸟铳等通过加长枪管方式提高了一定的精度。

西方其后更先进的滑膛枪还采用线列战术,也就是所谓的“排队枪毙”,自己可以想象更古老的火绳枪命中会如何。

在其后大约两百年的拿破仑战争时代,连骑兵还是靠冷兵器劈砍、冲刺为主。有个叫“火器工坊”鼓吹火器却不动脑,还过鼓吹西方的龙骑兵——火枪骑兵,就提到古斯塔夫二世的骑兵改革。其实别人的骑兵改革,正是要求骑兵必须进行骑兵的冷兵器训练,因为古斯塔夫二世的火枪骑兵曾经被拿冷兵器的波兰翼骑兵给狠狠摩擦了!!!以前的火枪骑兵采用的是“半旋式”战术,即前排火枪骑兵打完一发,回旋到自己队列末端装填等待下一次击发。但是由于火枪骑兵密集不够——杀伤力有限,而回旋时背对敌人——很容易被爆菊!

拿破仑战争都是如此战术,可以想象更古老的的火门枪和火绳枪是如何了?!

加上装填极慢,等你发完一枪,还没到下一发,敌人都冲到你面前砍了!因此火器并不能单独对敌,需要步兵或者战车等方式抵挡敌军冲锋,也需要弓弩等传统武器填补火器装填的击发空白时间,更需要骑兵冲锋击垮敌人。

在火铳的运用上也要进行战术训练,典型的如三连发或者二连发,还有就是什么时机和距离开火。更需要指出的是,在日本人玩铁炮时,就发明出“早合”,即在战前就火药按照一定配比装入特殊容器内(可视为已分装的单发弹药),以此提高了作战时的装填速度。

在西方的火器发展史上,其实线膛枪即来复枪也是很早就有了,但是在前装时代线膛枪装填比滑膛枪更麻烦,所以前装来复枪列装极其有限。直到克里米亚战争,英法大量列装后装线膛枪,骑兵也逐渐退出时代。

明军的佛郎机和虎蹲炮。佛郎机大约射程里许,也就是500多米,而虎蹲炮的射程更短!除非大量使用,否则刚打完一炮敌人就冲到面前砍你了!总体来说,明朝的火器都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其他配合。

明朝的军事改革,到万历之后基本就停滞了。特别是万历时,军事改革基本由个人推行,比如戚继光、俞大猷的车营,连赵士桢的鲁密铳都不敢由明官方来搞研发(腐败和效率极其低下)。这种改革方式,在其后官僚集团党争影响下,基本停滞。


晃天下


说句明粉不爱听的话,明朝的火器,绝大多数都是华而不实!真正实用的,只有鸟铳、大小佛郎机、虎蹲炮、红夷大炮、三眼铳、火箭、石炮等寥寥数种。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说的,他对明军各类兵器研究极为深入,他的话自然最有说服力。当然了,他是不知道红衣大炮的。因为他那个年代明朝还没有引进红夷大炮。

戚继光是怎么说的呢?

在他的著作《练兵实纪. 杂集· 军器制解》中,他对明军装备的各类火器进行点评。着重讲解了鸟铳、无敌大将军炮(大佛朗机炮)、佛朗机炮、虎蹲炮、快抢、石炮。

戚继光最推崇的是鸟铳和无敌大将军炮。

鸟铳是一种火绳枪,因为精准无比,可以射中飞鸟,所以被称为“鸟铳”。

此与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也。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戚继光)

无敌大将军炮,是一种大型佛朗机炮。

临时只大将军母体安照高下,限以木枕,入子铳发之,发毕,随用一人之力,可以取出,又入一子铳云。一发五百子,击宽二十余丈,可以动众。罔有不惧而退者。

虎蹲炮是戚继光自己发明的,是一种原始迫击炮,可以伴随步兵骑兵快速前进。威力极大。

石炮,其实并不是石头炮。而是 一种石头炸弹!就是把在石头中掏出孔洞,装上火药。放到城头之上。等敌人攻城的时候,点燃石炮,推到城下。

此炮一落,即有百人莫知中谁,莫不畏惧,人人奔遁,此所以为利也。

戚继光说,除了以上这些非常实用和比较实用的火器,明军装备的其他火器,基本都是华而不实。

以上之外,有火砖,一窝锋,地雷,千里炮,神枪等,百十名色,皆不切于守战,故不备,今皆一切禁之。以节靡费,惟有子母炮,尚属可用,未当终弃,亦一奇品也。

综上所述,明军最好的火炮是红夷大炮、无敌大将军炮、佛朗机炮、虎蹲炮。除了虎蹲炮,都是从国外引进的。

明军最好的火枪是鸟铳。比较好用的是三眼铳。其他的什么快抢、掣电铳、迅雷铳都是搞笑用的。

还有被传的神乎其神的“一窝蜂”,就是所谓多管火箭。点燃之后,火箭四处乱飞,难以命中目标,纯粹是浪费物资。

明朝的很多文人,凭着想象,写出了很多耸人听闻的火器,甚至有“一炮糜烂十余里”这样的神话!更有水战利器神火飞鸦,犹如反舰导弹一样飞行十几里,击沉敌舰。

这些文人杜撰的文字,让很多明粉兴奋到高潮,大明火器,领先世界至少一百年啊。


上将嗳福斯


明代人所撰的《军器图说》曾言:“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

大明的火器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用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都较大,一般筒内装填铅弹和铁弹等物,其射程仅数十步至二百步。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大型火炮,多数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弹",少数则装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距离,主要用于守寨和攻城,也用于野战、水战和海战。

说起明朝火器最为出名的当属佛郎机与红夷大炮啦。红夷大炮最闪耀的时刻还是来自于袁崇焕的宁远大战,让红夷大炮一举成名,明朝随后开始进行大批量的采购和仿制,多用于当时的辽东战场明朝与清朝(后金)的作战中。

但在辽东地区随后的一系列战役中,这款本来被明朝寄予希望的神器,却再也没有发挥出太大的威力,主要因素就是在后期的实战中,红夷大炮问题和实用性不断暴露,首先,这种大炮过于笨重,过高的重量不利于野战。尤其面对清朝骑兵,大炮威力虽然巨大,面对快速的清朝骑兵,红夷大炮一般施放不了几炮。清朝的骑兵就冲杀而至,如此红夷大炮就难以发挥它的作用,而且大炮移动缓慢,不利于军队移动作战。

另外,在明朝军队野战战斗力下降的情况下。清朝军队开始采取围城不打的策略,在明朝把守的军事要塞的外围。脱离红夷大炮射程之外,开始建立包围圈,让明朝的红夷大炮彻底失去发挥的机会!将包围的明朝军队困死后,红夷大炮直接成了清朝军队的战利品。

多管转膛炮迅雷铳:迅雷铳是1598年赵士祯参照鸟铳而创制的。迅雷铳有5支铳管共重10斤,单管长2尺,铳管固定在前後两个圆盘上,呈正五棱形分布,夹角为72°。各铳管均装有准星、照门及供装火药线用的火门。但是迅雷铳结构复杂,操作费时,在作战时难以短时间内排成战阵。而五个铳管射毕后重新装填又相当麻烦。由于有多种配件可用于作战,士兵往往处在“选择超载”状态。因此,迅雷铳还难以投入战场,更难以成军。

十眼铳:单兵单管铳,管用熟铁打造,重15斤,长5尺,中间1尺为实体,两头各长2尺为管,每头平分5节,每节长4寸,有箍一道,火门一个,每节装火药和铅弹一枚。发射时先点一头,然后掉头再发射另一条,依次发射。因为射程短,不安全,很快被代替。


Sylar弈


要说明朝最华而不实的武器,当属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原名红夷大炮 ,是欧洲在1500年至1520年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

万历二十三年,荷兰人在中国东南沿海与葡萄牙人的交战中,第一次使用了一种欧洲制造的前装滑膛加农炮,这是红衣大炮的第一次实战。

红衣大炮是生铁铸成,炮管很长,管壁较厚,自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另外设有准星,精度很高。

在袁崇焕的宁远大战中,红衣大炮一战成名,打败了当时“满万不可敌“的后金部队。

随后该炮开始大批量的仿制。防制的红衣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但在随后的一系列战斗中,这款神器再也没有发挥出太大的威力。

这种大炮过于笨重,机动性差,不利于野战。



尤其面对骑兵时,红衣大炮虽然威力巨大,量装填弹药耗时太长,射速慢,面对机动性强的骑兵,一般放个一两炮骑兵就冲杀而至,难以发挥它的作用。

红夷大炮长于攻城,拙于野战,连守城利器都谈不上。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能定点轰击,当双方情势发生逆转时,无法作出机动反应。

还有一点,红夷大炮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

所以每放一炮,需要多人操作复位,然后再装填弹药,重新设定方向角和仰角。


红衣大炮每发射一次以后,还必须灌水入炮膛,熄灭火星,以干布绑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干,再填入火药,塞进炮弹,这种大炮用来轰城墙没有问题,对付骑兵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明朝还特地奖这种大炮封为“靖虏大将军”,没想到松山一战后,关外许多红衣炮大多落入清军之手,掉转头来轰大明的城墙,那叫一轰一个准。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下面都是贴自戚继光的练兵实纪

 无敌大将军解    

此器所以击众也。夫敌马动以万数拥来,毋论沟堑,须臾随溢,踏之而过,快枪等器,一铳一子,势小难御,但能击死有限之敌,不能阻直前之冲我军,以故每每不支而败。旧有大将军发熕等器,体重千余斤,身长难移,预装则日久必结,线眼生涩,临时装则势有不及,一发之后,再不敢入药,又必直起,非数十人莫举。

 虎蹲炮解   

 此器因其形得名也。国初分在边方,有所谓三将军樱子炮者,近时有所谓毒虎炮者。固亦利器,但体轻易跃,每放在二三十步外,我军当放此炮时,必出营壁前至炮所,则营墙大小炮火皆不敢发,发之适足以中放炮之人耳。炮大不可多得,数炮不能退敌,而群炮在后,不得齐放,适败我事,将欲置前炮于臂间,则火发易跃,必伤营内之人,故用之适以害之。

 快枪解

 北方遇敌,惟有快枪一种,人执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恶,身短体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无定制,不堪击敌。而铅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装放无法,徒为虚器。故虽敌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敌,惟有支吾不见敌面而已。且柄短赘重,将欲兼持战器,则不能两负,将只持此器,则近身无可恃者。

火箭解    

此箭即三飞中之小者。但杆用箭竹,以二枝相接,即堪火药,头粗不及寸,镞锋长可四寸,三棱头,柄粗二分,飞入后队,人人自危,莫测所向。  (明事儿里所说的舰对舰导弹)


结论来了

以上之外,有火砖,一窝锋,地雷,千里炮,神枪等,百十名色,皆不切于守战,故不备,今皆一切禁之。以节靡费,惟有子母炮,尚属可用,未当终弃,亦一奇品也


炭烤母猪蹄儿


兵家之无敌者莫过水火之攻,我国古代的军事家们很早就意识到了水和火这两种自然元素在军事战争中的作用。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火药的国家,早在公元10世纪初,古人已将火药用于军事战争中。而13、14世纪突火枪和各类管型铳炮的出现无疑将兵器制造产业推上了新的高度。

明代的火器生产制造在宋元两朝的基础之上又有显著的提高,不仅产量大增,官方设立的四大火器部门对所产火器的监管,检测和调拨制度更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的先进制度,有效提高了火器的产量、质量以及后勤调度。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央机构对火器的监管较为严格,但明政府对于地方和民间的不信任及抑制政策则严重压抑了地方军队和民间研发、改良火器火药的热情。随着明初两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的去世,高强度战争发生频率的降低以及军户制度对工匠们进取精神和创造力的束缚,明军的火器制造能力越发僵化,以至于陷入了无法突破的怪圈。

传统火器的缺陷

明军所用大型铳筒的缺点在于“重莫能举”,“发莫能继”,而以原始火门枪为主的轻型火铳铳身较短,管壁单薄且持握不便,往往不堪击敌。尤其是随着军政腐败的加剧,监管机构的监察力度逐年降低,而待遇低下的军户们也不会在火器制造方面太上心,因此火器成品大多粗恶,不但很难击退敌军,有时甚至损伤自家军士。除常规的铳筒,火炮及各类火箭和爆炸燃烧类火器之外,明军还装备不少五花八门,种类繁杂的“异种”火器,但这些火器的使用效果大多不佳。长期戍守边关的戚继光将军对明军所用火器的拙劣程度有详细记载,在《练兵实纪》一书中,戚将军作了如下评价:“有火砖,一窝锋,地雷,千里炮,神枪等,百十名色,皆不切于守战,故不备,今皆一切禁之。以节靡费”

明朝的那些奇葩火器

除戚继光将军所记载的那些名不副实的火器之外,明朝兵书中还曾记载过一些更加匪夷所思,想象力突破天际的奇葩火器:

木人火马天雷炮。 用木作柜,高大约如人身,安马背架上,柜外笼罩亦如人形,外装以盔甲,执以器械,宛如生人。腹内藏火铁炮一枚,上藏神火药信,从马尾盘曲度入木人腹中。或木人喉藏火种,两傍用竹为栏杆,前后透出马足一尺五寸,使马直冲而去,不得旋转退后,马尾糸专以芦苇,涂以膏脂。然之火,热,则马奔突入贼营寨(此际要有消息),信到炮发,霹雳伤人。虽至坚难,敌之阵破之必也。

这种马背上按木人,木人腹内藏火炮再由营内军士遥控爆炸的火器无疑充满了想象力,但问题是明军去哪找那么长的引信,同时还能保证在马奔跑的过程中引信不被扯断,火苗不熄灭?


木人火马还有一种变种,即用牛替换马:

水牛百具,各如木人火马之制,衣以盔甲利刃,载以火器百种,次第而发,破坚阵无难。腹藏神火一斗、毒火一斗,炮藏烈火神沙或飞火、神火、毒火,三合一,量贼阵而斟酌也。

笔者认为这种武器的设计者很可能有通敌之嫌,先送敌人马肉再送牛肉,这种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的精神感天动地,催人尿下。

钻风神火流星炮。炮用生铁铠铸,中藏神火、法火、神沙,用母炮送入贼营。火发炮碎,击贼穿心,神沙盖炮铁,毒气烟飞,扑人眼目。毒火合飞火,人马俱伤,一步不可行,一物不能见,一技不能施,此生擒活捉之要器也。

依记叙来看,此炮应为子母炮。但与常规火炮不同的是,此门炮可能被法师走过光,附过魔,能以神沙毒人眼目,厉害大大的,效果哟西的。

冲锋神火葫芦。形类葫芦,锐心以藏铅弹,葫芦内藏毒火一升,坚木为柄,长六尺,用壮士一人持之,与火牌相间列于阵前。冲入贼队,人马俱惊,马步俱利。中为锐,内藏铅弹、法药,葫芦内六种法药随用,马步皆可持之以冲阵也。

感觉像是铳身形似葫芦的火门枪,不同之处在于既能击发弹丸,又能喷射毒火,装“法药”高达一升之多,阿弥陀佛,好生厉害。

飞天神火毒龙枪。枪身长一尺五寸,或铜铠铸或铁打造,中空,藏铅弹一枚。枪锋分两开,长二寸五分,上蘸虎药,两傍缚毒火,两筒中、火中有妙制沙,法用银锈、豑砂、人精、桐油制造。与贼对敌,远则发铅弹击之,近则发毒火烧之,再近则举枪锋刀刺之。铅弹击贼,利害穿心;毒火烧贼,顷刻肉烂;虎药伤贼,立时而毙。一器三用,神功莫大焉。此枪一柄足抵强兵三人。

火葫芦的加强版无疑,铳筒上有可用于肉搏战的枪锋,铳筒可击发铅丸,旁边的喷筒能喷射由“银锈、豑砂、人精、桐油”调和而成的毒火。如果是黑色精子的话,顶级龙级神器无疑。

神火飞鸦。用篾造制,形若飞鸦,两傍设飞翅,腹悬神火,尾缚催火筒,逐风飞入城中,用鸦数百,火光蔽天,乘乱攻之,此其神机也。

小型无人机,与舰对舰导弹,二级火箭始祖火龙出水同为明军的强力秘密武器,是今人难以复原的古代顶尖黑科技,在网络上享有极高声誉。


派大早


明嘉靖二十五年十月十三日,巡按山东监察御史张铎进献十眼铜铣炮,大弹可射七百步,小弹可射八百步。四眼铁枪,弹可射四百步,皆足以陷阵冲锋。诏工部如式制造。《嘉靖二十五年纪事杂谭》


天皇太一


应该是红夷大炮,又名红衣大炮,这是一件在明朝末年,由欧洲传入中国的火器,可以算得上的明清火器时代最重型的火器,其影响至少有上百年之久。

关于红夷大炮的引进历史,具体原因有多种说法,有说是根据西洋沉船中捞得大炮进行仿制,还有说法是明朝末年与西洋进行军事交流时,进行买卖和引进技术,其实两者都有,也在差不多相同的时期同时进行。总体来说就是明朝末年进入中国

红夷大炮最闪耀的时刻还是来自于袁崇焕的宁远大战,让红夷大炮一举成名,明朝随后开始进行大批量的采购和仿制,多用于当时的辽东战场, 明朝与清朝(后金)的作战中,另外,明朝还装备着一种大将军炮,威力也仅次于红衣大炮,铸炮技术上也有一定程度上借鉴于红衣大炮,当然,处于作战方面的需要,大将军炮也分为多个重量等级,其中一号大将军炮的威力也不比红衣大炮差太多。

但在辽东地区随后的一系列战役中,这款本来被明朝寄予希望的神器,却再也没有发挥出太大的威力,主要因素就是在后期的实战中,红夷大炮和大将军炮的问题和实用性不断暴露,首先,这种大炮过于笨重,几千斤的重量不利于野战。尤其面对清朝骑兵,大炮威力虽然巨大,面对快速的清朝骑兵,红衣大炮一般施放不了几炮。清朝的骑兵就冲杀而至,红夷大炮,就难以发挥它的作用,而且大炮移动缓慢,不利于军队移动作战。

即便清朝的史料中也很少记载在野战中,红夷大炮能给他们带来阻碍,在明朝末年,明朝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的环境下,野战中战斗力低下的明朝军队无法对红夷大炮进行良好保护,因此红夷大炮的主要作用在于放在城墙上防守,但随着战争的磨练,清朝自身也找到了对付明朝红夷大炮的方法,例如清朝自己也仿制红夷大炮,在火力上压制明朝,到了明清战争后期清朝的红夷大炮,完全可以与明朝进行对抗,比如明朝末年的松锦之战。明朝军队与清朝军队进行火力对射时,已经完全不占优势,清军甚至用红夷大炮攻破了明朝辽东多座城市

另外,在明朝军队野战战斗力下降的情况下。清朝军队开始采取围城不打的策略,在明朝把守的军事要塞的外围。脱离红衣大炮射程之外,开始建立包围圈,让明朝的红夷大炮彻底失去发挥的机会!将包围的明朝军队困死后,红夷大炮直接成了清朝军队的战利品。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末年,大凌河围困战中,祖大寿投降后有三门红夷大炮落入敌手,外围的援军在野战时的解围中,因为清朝夺走三门红夷大炮,同一时期发生的山东登州兵变,汉奸孔有德叛逃时也带走了十几门红夷大炮。松锦之战洪承畴溃逃时和松山城被攻破时前后丢弃和被缴获20余门红夷大炮,祖大寿在锦州再次投降时。也有多门的红夷大炮被清军缴获,清朝入关前拥有红夷大炮上百门,其中近一半的红夷大炮。来自于明朝在战争中的丢弃和被缴获。

总体上来说,明朝末年选择引进更符时代性的红夷大炮等火器,想法和思路很好,但在明朝末年却并没有给明朝军队带来太大的作用,想彻底改变战场上的劣势,更主要在于能否提高明朝军队自身的战斗力,这才是一只军队立足的根本,而不是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一件武器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