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為何避戰求和?

王君藍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避戰求和是因為甲午戰爭,滿清根本不可能打贏。

李鴻章是最瞭解軍隊的人,知道清軍的實力。

他和清流派不同,清流派基本就相當於今天的嘴炮,對於國家情況根本不瞭解,卻敢於扯淡。

甲午戰爭就海軍來說,日本聯合艦隊的綜合戰鬥力,早就超過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除了定遠和鎮遠以外的其他所有軍艦,根本不是聯合艦隊的對手,不用打也知道誰輸誰贏。

就算是定遠和鎮遠,除了防禦力超強以外,火力和速度都很爛,一旦遭遇聯合艦隊數艘軍艦圍攻,一樣是要完蛋。

海軍如此,陸軍又如何呢?

拋去武器裝備不談,清軍現在壓根就不能打硬仗。

當時清軍形同僱傭軍,當兵的目的是吃糧拿軍餉,根本不是去拼命。

這樣的軍隊,只能打弱敵,尤其是捻軍、西北迴孽這種民兵,根本不能和強大的日本陸軍對抗。

就當是來說,中日兩軍陸軍裝備差不多,但日軍無論訓練、指揮,尤其是戰鬥意志遠在清軍之上。

大家可以注意甲午戰爭中的陸戰,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就是每次雙方都投入大量部隊,有時候是幾萬人甚至10萬以上。

搞笑的是,雙方傷亡卻都不大,尤其是失敗一方清軍傷亡並沒有多少。

比如第一戰牙山戰役,清軍出兵4000,日軍也是4000,結果清軍傷亡只有200人就敗了,日軍更是隻有80幾人。

整個甲午戰爭的陸軍,清軍傷亡2萬人,日軍傷亡約1萬。

而甲午戰爭中,清軍陸軍至少投入了25萬的數量。也就是說清軍陸軍傷亡還不到十分之一,就投降了,堪稱豆腐軍。

唯一的解釋是,清軍根本沒有堅守過陣地,一旦發現情況不利就提前撒丫子跑了。

在平壤戰役失利後,清軍完全可以依靠朝鮮北部山區有利地形,節節抵抗,至少能夠堅守幾個月。

然而,清軍從平壤逃出來以後,根本就是大潰敗,站不住腳。6天中,清軍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

說白了,清軍士兵都是為錢,壓根沒有國家民族的觀念,更不願意為皇帝送了自己的命。

這種軍隊還打個屁仗,一定會輸。

李鴻章就是知道清軍的底細,這才不敢隨便打仗,因為沒有贏的可能。


薩沙


這個問題我看了看前面的回答,都很全面,我就不重複啦。我就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其實李鴻章遇外事議和為主,我覺得有內外兩個原因。於外,弱國無外交,不管跟外國誰開戰,都是風險很高的,甲午之前跟列強多次交手輸多勝少,戰爭賠款已經是天文數字,境內有各國勢利,大家犬牙交錯,利益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所以李鴻章跟各國合縱平衡是管用的,戰端一開大清的損失要更大。只不過李鴻章沒有想到日本的野心不是要點錢開幾個口岸那麼簡單,低估了日本的決心。於內,朝堂之上不能只有主戰派,我們不能用結果來論過程,我常常說歷史人物的選擇有他的歷史必然,我們不能做個聖母婊。朝堂之上自古都是有很多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給了當權者選擇。而且最近有個韓國電影叫《南漢山城》,大家有機會可以看看,戰與和是個問題,說戰可以大義凜然理直氣壯,可是有勇氣說和的卻需要特殊的擔當。有的人把汪精衛他們拿出來比較,我認為是不妥的,李鴻章說的是議和不是投降,李鴻章甲午之前的外交努力是保持現狀不是向人家投降,這是有本質區別的。更何況戰就有勝負,輸了還得有人去周旋,李中堂一大把年紀去日本談判這份擔當不是左宗棠他們那些人能有的。而且還捱了一槍,老爺子不容易呀。說到底李鴻章是清楚大清的底細的,要是能戰李鴻章戎馬半生他也不至於。更多的是一種委屈和無奈吧。


天天樂149763736


甲午海戰,曾是亞洲第一、世界前八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廷認為是李鴻章誤國,歷史鑑定是洋務運動失敗。

梁啟超曾在《李鴻章傳》中說,甲午海戰,是李鴻章以一人敵一國。

甲午海戰的失敗,說穿了:

是一支1888年後再無新船、再無新長官的艦隊,打不過一支開戰前還在添磚加瓦的艦隊。

是一個不懂何為國防預算、軍備競賽的古老國度,對抗一支全民攢錢的軍國主義國家。

甲午海戰的失敗,不是中國敗給了日本,而是李鴻章一個人的堅持,終於輸給了世界潮流。

甲午海戰前,其實李鴻章已經察覺到日本正在全力發展海軍,以期與北洋艦隊決一死戰。

他曾給光緒上書,直言北洋艦隊只有自保自力,與日本決戰,毫無勝算。

自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後,我軍未增一船。丁汝昌及各將領屢求添購新式快船,臣仰體時艱款絀,未敢奏諮瀆請……海上交鋒,恐非勝算,即因快船不敵而言。倘與馳逐大洋,勝負實未可知。萬一挫失,即沒法添購亦不濟急。惟不必定與拚擊,今日海軍力量,以攻人則不足;以之自守尚有餘……

此奏章在1894年8月29日,半個月後,黃海海戰爆發,結局如他所料。

也許,老李的這封奏章只是一種姿態罷了,跟現在某些地方政府遇到大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報再說。事情鬧大後,只會說我已經上報過了,責任不在我。

但是老李最終還是當了背鍋俠。

而且對於光緒和慈禧來說,他們撥下來的銀子,只是壯大了李鴻章的淮軍,而不是他們的清軍,他們只會認為李鴻章在藉機進一步壯大淮軍的實力。

其實在光緒和慈禧的心裡,更希望的是北洋艦隊的戰敗,因為淮軍的實力實在是太強了,強到已經威脅到他們的統治地位了,他們更希望北洋艦隊戰敗,李鴻章的實力退回到和各地督撫一個水平。

這裡面,其實李鴻章也已經察覺到了問題的關鍵,所以他一直極力避戰,一味依靠外國調停,因為不管北洋艦隊的勝敗,對他而言也絕非好事。

所以,儘管甲午海戰時,淮軍在各大洋行還有260萬兩白銀的存款,但是李鴻章卻不敢用來購買軍艦。當然,這裡面也有李鴻章想給自己留下養老錢的思考。

總之,這裡面涉及到了帝黨、後黨之爭,中央、地方之爭,皇權與大臣之爭,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常凱申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既然光緒皇帝有此指令,清朝單方面撤軍的設想也就不能落實。問題是若實行清朝單方面撤軍是否可取。有資深的研究者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如果中國在雙方撤軍談判失敗的情況下,宣佈根據朝鮮政府的要求(當時朝鮮有這種要求——引者)而單方面撤軍,未始不是切實可行的措施。因為日本當時已經在外交上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中國軍隊一旦撤離朝境,那末,它不僅在外交上更加孤立,而且想把清軍拖住的陰謀必然破產……所以,在此階段中,李鴻章保全和局的想法不見得全錯,是無可厚非的。”當然,同時也指出了他認識上的缺陷:“問題是他未能洞察奸謀,及早採取相應的策略。果真如此的話,日本儘管還會玩弄各種花招,但要想急於挑起釁端則勢所難能了。”應該說這是很有道理的。

實際上,不光是“老道”的李鴻章,即使年輕的光緒皇帝,也決不是這般天真之輩。他也不是要不顧一切、不知深淺地非打不可,並不放棄“通融”和了的努力。且看他給李鴻章的這一諭旨:“倭人以重兵突至朝鮮,肆其挾制;現復願與中國商議,以共保朝鮮為詞,似尚有所顧忌。如果無礙中朝體制,無損朝鮮權力,原不妨量予通融,以全大局。然倭情叵測,議之成否,尚難逆料。若待事之決裂而後議戰議守,勢已無及,不可不先事籌備。

  這是李鴻章就自己所轄北洋區域內的武力家底,開列給皇帝的一份詳明“菜單”。我們原原本本地把它迻錄在這裡,對甲午戰爭中清朝作為主力投入的北洋部隊,也就亮出了一個大致的底數。再就是,從李鴻章的奏陳中也能體察出,他申說以北洋武力應戰捉襟見肘的意思。這也是他從一開始就以避戰求和為主導傾向的重要根源所在。


歷史擺渡人


關於避戰求和,我覺得人們討論最多的,就是李鴻章在甲午海戰中讓北洋艦隊停留在威海衛軍港中,結果日本陸軍攻陷了威海衛軍港,導致北洋軍隊全軍覆沒,對於這次戰鬥失敗,李鴻章當然脫不了干係,我覺得對於這件事,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有的人認為,李鴻章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讓艦隊龜縮在威海衛港裡,這是一次巨大的佔略失利,對中國的海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個鍋就應該他背,但是從另一個想法來看,李鴻章明知道中國海軍不是日本海軍的對手,讓本國海軍進入港口,避免迎戰,保存實力,似乎也說的過去,他本以為中國海軍不行,陸軍的話,肯定能守住港口,誰知道陸軍也根本不是日本陸軍的對手,結果導致了慘敗,似乎這種說法也合理。。

我們再來看看劇情的發展,中國戰敗後,中國政府屈辱求和,好多大臣都不願意去和日本談判,這是要留下千古罵名的事,在這個時候,李鴻章又站了出來,去日本和談,面對日本代表提出的無禮要求,李鴻章堅決反對,最後在日本還遭到日本激進分子的襲擊,捱了一槍,日本為了平息這件事,把中國的戰爭賠款減了一億元,最後李鴻章說,要是挨一槍能減一億元,那你們就多給我幾槍,面對這樣的民族大義我們又怎麼說,李鴻章離開日本時說,這輩子不再踏入日本的領土,這又隱含了多少的心酸與無奈,

李鴻章所在的歷史是悲劇的,對於歷史人物,我們多一些寬榮,多一些理解,畢竟人無完人,好在現在我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國力不斷增強,再也不用屈辱求和,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努力向上。。





武器急先鋒


個人認為跟當時的統治者心態有關,說白了就是自私。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所有的外戰,朝廷都不會盡力作戰,但是一旦發生了類似太平天國的運動,便不惜一切要鎮壓下去。

咸豐十一年(1861)初,奕訢上疏奏陳:“臣等就今日之勢論之:發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食上國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國志在通商,暴虐無人理,不為限制,則無以自立,肢體之患也。”

奕訢是洋務派領袖,跟李鴻章屬於一路人,這份奏摺的觀點很能體現當時統治者的心態。跟後來廣為流傳的那句話“寧亡外夷,不與家奴”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心態在李鴻章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李鴻章剛到上海時,曾國藩就批評他“滬道媚夷,失之過弱”。在中法戰爭前夕李鴻章被彈劾“專欲媚夷以保其資”。十多年後更因甲午戰爭失利飽受批評,給事中洪良品批評其“主持洋務數十年”而“平日專以媚夷為事”。也許因為痛感於李鴻章廣招媚夷之謗,李氏門生吳汝綸所編《李文忠公全書》將其早年信中非議滬道時的“媚夷”二字刪除,這大概是最早的李氏門徒給他洗地吧。

這種心態體現了什麼呢?其實就是維持統治地位才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夠維持統治地位,其他的都可以退讓。因此避戰必然是第一選擇,因為戰爭會危害統治地位。

有很多人會說,那是因為他心裡清楚打不過,所以避戰。這種論調跟汪精衛有什麼區別呢?


江蝶夢


打得過嗎?打不過。

政府的職能是什麼?這一點歐洲國家的人很清楚,中國人卻大多比較模糊。對歐洲國家來說,政府是在能抵抗的時候組織民眾進行抵抗,如果無法抵抗,那就和入侵者談判,儘量爭取好一點的待遇。

所以法國會有貝當元帥,一戰的英雄,卻在二戰打不過的時候出面和德國談判,做了“漢奸”,為了爭取法國人好一點待遇,法國人和佔領軍發生了什麼衝突,也能有個出面交涉的人,上升到政府層面的交涉,比個人面對佔領軍好得多。你說貝當貪圖什麼呢?他一個一戰英雄有什麼好貪圖的要出來做這麼一份費力不討好的事?責任感使然罷了。

同樣的還有捷克的貝奈斯,在評估了國際形勢和實力對比後,接受了被德國吞併,沒怎麼抵抗。之後再國際形勢變得有利後,又復國成功。

李鴻章去談判,不過是儘自己的職責罷了。他是滿清這邊唯一能和老外談的,老外也認他。那打不過就只能他去談判了。

打不過還把士兵驅趕上去送死,那是俄國政府才做的事,所以他們一戰末期被推翻了。


區塊鏈米達斯之手


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只是避戰,根本就沒有和,求和是在戰敗之後不得已而為之。分析如下:

一、李鴻章雖然是翰林出身,但是憑藉軍功上位,所以熱衷掌控軍權。因為經歷過戰爭,知道戰爭的慘烈,不到萬不得已,他不願開戰。

二、太平軍、攆軍被剿滅後,國內戰爭威脅不多,於是轉向防止外敵,因此,在清軍水師的基礎上組建北洋水師,也是為了在和平年代掌控軍權。

三、北洋水師建成後,成為當時東亞最強大的海軍,當時外部威脅也不大,而李鴻章又可依靠強大的北洋水師成為朝廷重臣,避戰對李鴻章來說是最理想的狀態,沒必要無事找事。

四、隨著局勢的變化,日本海軍逐漸崛起,總想與大清水師一決高下。兩國海軍只要不開戰,大清水師就會保持心裡上的優勢,而一旦開戰,勝負一分,對李鴻章和大清水師是不利的。所以李鴻章不願開戰。

五、隨著李鴻章的洋務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在朝廷的分量越來越重,而手握重兵,地位無人能撼動,對他嫉妒的人也越來越多,想方設法削弱他的權勢,成了各方共識。

六、光緒皇帝親政後,急需樹立政績立威,強化皇權。此時,洋務運動成效顯著,國力蒸蒸日上,對外打一戰,正好檢驗一下水師戰力,展示一下大清國的實力,一掃鴉片戰爭以來的晦氣。西洋各國不好惹,撿個軟柿子捏捏,東洋日本人最合適。此時,日本也因海軍擴充,急需找個對手練練,雙方一拍即合,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七、李鴻章知道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近幾年實力是此消彼長,兩國開戰風險太大,保持對日威懾,引而不發,是李鴻章和大清國的最好選擇,而一旦開戰,真相大白,他數十年建起的權勢將土崩瓦解。

八、光緒皇帝急於中興想打,日本人急於出頭也想打,朝廷上下官員唯恐天下不亂,想看李鴻章笑話,上躥下跳鼓動著光緒皇帝快打,慈禧太后因為已歸政光緒,對水師實力評估也外行,樂觀其成,只有李鴻章一人,基於個人私利,國際形式,極力避戰,但孤掌難鳴,已無力扭轉乾坤。開戰不可避免。

九、從開戰進程看,大清水師噸位大,火力猛,但軍艦速度慢,機動性差,在渤海內蹲守,採取守勢的策略是合適的,日本海軍噸位小,速度快,採取進攻態勢也無可厚非。日軍求速戰速決,大清靠以拖帶變,用持久戰,大清不一定輸。但日本海軍是集全國之力與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較量。其他南洋水師,廣東水師都是坐山觀虎鬥,吧不得李鴻章打敗,他們好出頭。北洋水師的大本營——劉公島附近的山東陸軍不歸李鴻章管轄,更是按兵不動。最後,日本海軍從渤海的正面進攻沒有成功,而是海軍陸戰隊從膠州灣登陸,從後面的陸地上包抄得手,此時守衛山東半島的陸軍在哪裡?雖然這打的是海戰,但更是陸戰,也需要陸軍配合呀。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號和鎮遠號也不是被擊沉,而是彈盡被俘。


正陽資訊


李鴻章避戰求和的原因來自於哪裡?他的戰略方針到底是怎麼樣的?

北洋水師實際的指揮員有兩人,一個是李鴻章,因為北洋水師是他數年的心血,也是強大的政治資本,可以說下了血本。第二個指揮員當然是丁汝昌,他是實際的指揮者,是戰爭的親歷者。

甲午海戰的導火索是日本率先插手作為清廷屬國朝鮮的事務,隨後清日同時出兵朝鮮,但日軍並未佔到便宜,而隨後日軍的一系列舉動,讓各國認為清日(我不願意用中日,因彼時之中國非今日之中國,不可混為一談)一戰已不可避免。

這時候,李和丁的不同主張出現了,意見完全相反。

1894年6月24日,鎮遠艦管帶林泰增致電丁汝昌:事至今日,已無可閃避,不如制敵先機,予敵人以迎頭一擊,挫其銳鋒。丁汝昌同意並轉電李鴻章,李鴻章卻回電:日雖添軍,謠言四起,並未與我開釁,何必請戰。李鴻章的態度明顯有點煩,潛臺詞是對方還沒怎麼樣,憑什麼打人家?

隨後,丁汝昌短時間內請戰一次,請求率隊出巡示威一次。李鴻章認為丁的想法不過是擺樣子嚇唬人,沒卵用,並質問丁:人皆謂我海軍弱,汝自問不弱否?這次的回覆明顯有點火了,大白話就是問丁,你總說打打打,能不能打你自己心裡沒點B數嗎?

丁汝昌不久後依然再提主動出擊的事,想趁敵不備,取得主動權。但李一概拒絕了。

為什麼李鴻章在開戰前就一直如此被動?看上去確實完全符合“避站保船”的戰略方針。不僅如此,清廷也一直在督促李鴻章加緊準備,隨時開戰。

按說李鴻章不該如此保守,上下都在請戰,直接幹他孃的得了,但李一直非常清醒。對北洋水師的瞭解李比誰都清楚,因此他給朝廷的回覆是:查北洋鐵快各艦,堪備海戰者只有八艘,餘船盡供運練之用,近數年來,部議停購船械,未能續添。而日本每年必添鐵快新船一二艘,海上交鋒恐非勝算。

李幾句話就說到根兒上了,那意思就是打容易,但恐怕是打不過的。其實李還有潛臺詞,一旦先動手,再打不過,爛攤子誰收拾?

因此,李一直寄希望於洋人能夠調停,避免直接開戰,既保存顏面,又不會被各國發現北洋水師實際上的孱弱不堪。

北洋水師退回威海衛後,李一直主戰,但丁卻按兵不動。

9月23日,李鴻章電示丁汝昌:須設法預備支持,即不能遠出,須傍口外遊巡,使彼知我非束手也。

9月28日再電: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後專在北洋各要口巡擊,倭猶有忌憚也。

隨後的一段時間內,又反覆致電丁:師船速修,擇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略張聲勢。雷艇應往小平島及附近旅口各處梭巡,均勿違誤。

同時,催促丁:定、鎮、靖、濟、平、丙六船,必須漏夜修竣,早日出海遊弋。面對丁據不出戰,李甚至極其嚴肅的質問:現船全數伏匿,將欲何為?

日陸軍登陸之後,李一再要求丁的艦隊出巡為陸軍聲援。

清廷陸軍節節敗退,李電丁:若水師至力不能支時,不如出海拚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臺。

面對陸軍一直失守的局面,李瀕臨崩潰,電告丁:萬一劉島不保,能挾數艦衝出,或煙臺、或吳淞,勿被倭全滅,稍贖重愆。

可以說一直到最後,李始終希望丁能夠率隊出戰,哪怕打不過能逃出幾艘也好,但丁始終未曾出戰。

丁給李的回覆我不一一羅列,但在全軍覆沒前,面對李奮力突圍的命令,丁的回覆是:海軍如敗,萬無退煙(臺)之理,惟有船沒人盡而已。丁已經做好了全軍覆沒的準備,因為他知道幾乎沒有機會突圍了。

前後李的態度看似矛盾,其實他的目的就是保船,前期避戰是因為他清楚難以戰勝日本,後期督促突圍,是想保留軍艦,有軍艦就有與列強周旋的資本。






胡整一鍋出


國陏大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二國交兵的是軍心士氣民族精神😊,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身為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水師的締造者,他深知政府腐敗無能,六年不撥銀兩之危,海軍以多年無實彈訓練了,如果死拼切歸零,不戰議和至少對方也不敢肆意妄為,,但翁同和作為帝師無人臣禮儀,大局觀念,鼓動皇帝一戰定勝負,言水師耗費巨大,養軍千日,用兵一時,豈可不戰而自丶弱,,,中堂決意調停議和萬萬不可以戰,,他深知艦老械舊,,將領多不堪以用,,,,積重難返,文娛武嬉,,,天朝上下一致開戰,,,他也只能闇然聽命,思出路方略,,,,。然而次日水師提督丁汝昌見中堂,言各艦少帶炮彈,以裝樣危敵退缺,,,,是一大敗筆,戰後有人清點炮彈仍有一萬多枚未開封,,多為中堂多年積累之合,,,,果如其思水師大敗而歸,旗艦鎮遠艦一開炮後座力大,震塌了基座,丁汝昌受傷,無人指揮各自為戰,約半個時程,,,劉步蟾總兵升起將旗,指揮作戰一度打的日軍抬不起頭,以後退遠逃,,,,日艦速度快,射速快威力小,大清艦炮,威力大射程遠,多為大口徑克劣伯大炮口徑350毫米以上的巨炮,,,,但由於長期缺少實彈操練,準頭小無多少實際損傷,,,,日軍反觀知水師以無彈乃反戈一擊,北洋水師完敗而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