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科方業昌:進階高教“獨角獸”

慧科方業昌:進階高教“獨角獸”

慧科方業昌:進階高教“獨角獸”
慧科方業昌:進階高教“獨角獸”

“痛並快樂著!”——在方業昌37歲生日這天,我來到他的辦公室,和他聊聊創業八年的酸甜苦辣,這是他對我說的第一句話。

創業維艱,身心疲憊,內心卻充滿喜悅。作為慧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方業昌帶領慧科一路走來,可謂碩果累累:今年5月24日,慧科宣佈完成由中國泛海控股集團領投的D輪融資,歷輪融資總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估值超過70億元人民幣,成為目前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唯一的“獨角獸”企業。

“遺憾也不少,我們走得還不夠快。”2010年,時年29歲的方業昌創辦慧科,小米、美團、愛奇藝等公司也在同年誕生——如今,這些“超級獨角獸”在各自領域風生水起,慧科雖然也已成為“獨角獸”,但方業昌感覺步子還是走得有點慢。

但是,這與教育領域的特質相關——教育是一個“慢行業”,投入週期長,回報慢,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要擁有情懷、耐得住寂寞才能方得始終。從線下到線上線下,再到高教和職教雙輪驅動,到成為目前中國最大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綜合服務平臺,慧科一步一個腳印,踏實耕耘。

“堅持你所相信的,相信你所堅持的。”在方業昌看來,堅持使命和價值創造,是慧科取得成功的關鍵。如今,慧科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重慶大學、貴州大學等1500多所包括雙一流在內的知名高校、地方本專科院校開展了碩、本、專不同層次的產業學院共建、專業共建、實習實訓、在線教育等多種合作,技術方向覆蓋到雲計算、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領域。

“不是抓住風口,而是風口到來之時,我們有沒有做好準備。”新一代互聯網浪潮帶來的技術人才需求,慧科提前佈局,從成立之初,使命便是“讓每個人都能公平和便利地獲取優質教育服務,實現可持續職業成長。”通過培養人才的模式變革,讓更多的人因此而受益,讓福祉傳遞給更多人,需要情懷,更需要決心和勇氣。

“創業,就是不給自己留退路。但是,這件事情不是孤軍奮戰,更需要團隊的眾志成城。”八年來,慧科擁有了一支志同道合的核心管理團隊,他們不僅擁有國際化的視角,還有多年積累的教育和前沿信息技術領域的從業經驗,對中國的教育創新有著強烈的使命感。他們與方業昌一起,懷揣著夢想和激情,在推動中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創新改革的道路上披荊斬棘。

一大批高質量、有創新思維並付諸行動的學生,因為慧科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而受益——通過慧科與高校專業以及學院共建的學位教育培養了30000餘名泛IT領域學位學生,還通過面向高校的智慧學習平臺“高校邦”為800萬大學生提供在線學習服務。此外,慧科旗下面向互聯網在職從業者的在線教育平臺“開課吧”也累計培養了30000餘名互聯網行業核心崗位人才。

六年前,我曾與方業昌深談。那時候的方業昌活力四射、思維活躍、滿懷激情——時至今日,我仍記得談起未來他兩眼放光的樣子,方業昌說自己有一個夢想,希望可以創辦一所慧科大學。

如今,經歷過創業起伏的方業昌沉穩了許多,但是痴心不改、激情依舊。他說,慧科未來至少投資100家教育生態公司,共同“把更好的教育理念帶到千家萬戶,為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貢獻力量。”

我想,倘若將慧科這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延伸至中國整個教育生態鏈,那將是中國教育之福,也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之幸。

那麼,就讓我們開始這個故事吧。

創辦慧科

方業昌從小便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他從來沒有想過多年以後會從事教育這一行業,如果小時候夢想可以實現,他現在應該是一個歷史學家。

如同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方業昌的轉變在1999年,那年5月7日深夜,美國用導彈襲擊了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造成館舍嚴重毀壞,人員傷亡。美國的這一行徑激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和強烈譴責,方業昌像當時的熱血青年一樣,義憤填膺,和同學們一起上街遊行抗議,回學校後物理老師一席話讓他陷入思考:“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大國的地位是靠實力說話的,沒有科技產業的發展就沒有國富民強。”

方業昌意識到,學習歷史固然有好處,可以以史為鑑,但是中國要強盛,重要的是要往前看,科技興國才能制定新的規則。

2000年高考,方業昌成績優異,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工程系錄取,他一直記得物理老師的那句話:“我們不光是要看到仇恨,重要的是要學習他們強大的內因。”

2007年8月,方業昌踏上了赴美攻讀博士的求學之路。在留學期間,他組建了“中國學生學者聯席會”,並擔任中國校友總會主席,定期組織活動,和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及主流的華人商會交流,在那裡經常會遇到美國當地的優秀華人,以及對中國有濃厚興趣的西方企業家,“好多潛在的投資人、戰略合作伙伴都是那時候認識的。”

慧科方业昌:进阶高教“独角兽”

2008年4月,方業昌博士(右二)與華裔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丁肇中教授(中)、 時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李未院士(左二)在美國波士頓合影

2008年,時任北航校長李未院士赴美訪問,方業昌作為他在美國的全程接待人,在一個多月的時間內,走訪了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10多家全球頂尖高校,通過和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領域的教授專家交流,瞭解他們的課程體系,得到了非常重要的洞察,也積累了不少的人脈資源。

當時蘋果發佈iPhone及APP Store不久,斯坦福大學已經有了基於iOS開發的本科課程和相關雲計算課程體系。送李院士回國之後,方業昌進行了充分的國內市場調研,他意識到機會來了。2009年5月,他組織了六個相關專業的博士團隊,對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iOS、安卓及雲計算課程體系做漢化翻譯,進行知識結構調整,與北航軟件學院的老師聯合組建研發小組,制訂課程體系規劃。這距慧科公司成立還有1年的時間,“很多事情我們做到了前面,未雨綢繆。”

2010年8月17日上午,通過博士答辯後的第二天,從美國歸來的方業昌落地北京之後便開了第一個短會,之後用了半個月的時間為新公司想名字,完成註冊;8月26號,坐落於北航科技園內的辦公室簡單裝修完畢,15個人到位——這是慧科的創辦者及第一批員工,在位於世寧大廈100平米的空間裡,開始了教育行業的創新之旅。

慧科集團共同創始人、CEO嶽喜偉對此記憶猶新:“八年前,我們決定做這件事的時候,還處於一個比較興奮的狀態。”當時毅然放棄聯想集團的工作,決心和方業昌共同創辦慧科的他,看到移動互聯和雲時代的到來,人才必將成為各大公司的“剛需”,但是魚龍混雜的各類“培訓”講究速成,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習者可持續成長的問題,同時高校也還沒有完整的專業體系規劃。

“移動互聯網時代來了,人才的特性與IT時代有許多不同。傳統的職業培訓能幫助學習者快速找到工作賺到錢,但是為什麼不能讓學生在校的學習與產業接軌,畢業也立刻找到工作?這是更符合學生利益的一件事。”

基於這樣的初衷,初創的慧科決心做一件不一樣的事情。

產教融合

這不是一條“捷徑”——慧科在挑戰一條最難的路,他們期望通過與高校的合作,將職業技能教育融入到大學學位課程中。當然,好處顯而易見,通過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未來的求職中不僅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也能降低企業的機會和時間成本。

但也是困難重重。在北航軟件學院創始院長孫偉看來,產教融合談了很多年,但是還停留在初級階段——授課老師僅僅把課程簡要講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因為從根本上解決不了企業訴求。

“慧科的出現恰好補齊了短板。不僅要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還要尊重和熟悉教育的機制和規律——這是這件事能夠做成的基礎。”

事實上,正是因為孫偉院長的“慧眼識珠”,才使得慧科開啟了與北航合作的大門。2010年9月,慧科集團正式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學院共建全國首個移動雲計算專業方向,培養軟件工程碩士,慧科通過為學校提供課程體系、教學師資、企業實踐等教學服務獲得收入。

慧科方业昌:进阶高教“独角兽”

方業昌(右)和慧科集團共同創始人、CEO嶽喜偉(左)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書時期學生工作的搭檔到創業CP

“當時已經來不及新招學生了,於是我們邀請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領域內的專家在學校進行宣講,通過和當年參加研究生考試的學生交流讓他們瞭解未來行業發展趨勢,以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嶽喜偉回憶當時的場景,依然恍若昨天。最終,有97名學生轉入到這個專業當中。

事實證明,勇於吃螃蟹的第一批學生的選擇是正確的。這些學生中的相當一部分在研二時即進入阿里、騰訊、百度、亞馬遜等企業實習,畢業後的月薪幾乎是超過其他同學位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生的一倍。

孫偉院長對此也讚譽有加:“評估教學成果的標準之一,我認為就是培養出學生的競爭力,這應該是一種新的評估模式,我稱它為‘剪刀差模式’——學生出口的品質減去學生入口的品質,這就是通過教育給學生帶來的增量。北航軟件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直接面嚮應用領域的專業,不僅滿足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還為其自身的發展奠定基礎。”

在北航軟件學院的成功試水,源於慧科對前沿技術發展的敏銳觸覺。“我們通過不斷追蹤和研究行業中的最新發展趨勢,把最前沿的技術轉化成培養體系,然後帶給同學們。繼2010年開設全國第一個移動雲計算專業後,2011年增加了交互設計專業,2012年增加互聯網營銷與管理專業,2013年增設大數據專業……要推動校企的深度融合,就是要把課程做到極致,不斷把行業中最前沿、最新鮮的技術帶入到人才培養中,讓學生和行業有更好的接軌。”

回頭覆盤,為什麼是慧科成為“產教融合”的深耕者?方業昌認為有兩點很關鍵,首先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做起來很難;再者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商業模式上很難快速賺錢,所以許多公司就退出了。

慧科不僅堅持了下來,還獲得了良好的口碑——在2011年的招生季,近4000名學生選擇移動雲計算、交互設計這兩個專業,最後錄取了700餘人,創全國單個專業方向報名及錄取人數之最。“超出想象,這麼多學生的開學典禮都沒有地方辦,後來我們一商量,索性把開學典禮做成產業和教育結合的峰會,在北航的體育館舉辦。”於是,“移動雲計算創新論壇”應運而生,許多知名企業的代表、專家學者參會,就連原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和時任北航校長懷進鵬院士也出席會議,這讓方業昌興奮不已。

除了與北航軟件學院的合作,慧科開始將這種模式向其他高校拓展,成立兩年的時間內,就與廈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共建“移動雲計算”和“互聯網營銷”專業;與百度、亞馬遜、聯想集團等世界五百強共建“移動雲計算”聯合實驗室落戶到合作院校;成為百度營銷大學唯一的“高校學歷教育合作機構”和百度人工智能領域戰略合作伙伴。

百度雲智學院院長劉釩認為,慧科在師資和課程開發方面有非常雄厚的實力,同時與許多高校做了專業共建和學院共建的工作,這是雙方合作的基礎。“我們希望雲智學院在院校產教融合項目落地的時候,能找到一個像慧科這樣強有力的合作伙伴,幫我們做那些不擅長的事情,起到最大化的優勢互補。”

“慧科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創新點,就是把產業裡的最新技術方向,以最快速的方式結合大型企業,把企業實驗室、實際案例等轉化為系統的教育解決方案,包括我們工作在第一線的產業工程師通過慧科的師資培養體系轉化為可以在課堂上講課的老師,集中由慧科帶入到大學裡面,和學校共同來開設一些新興的專業,通過第一線工程師教授的實際項目案例,時時讓學生有一個與產業密切接軌的學習環境,真正做到‘在學中用,在用中學’。” 劉釩補充道。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了“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的產教融合總體目標——這對慧科而言,無疑又一次迎來了一個提早佈局的“風口”。

線上線下

慧科剛成立的2010年秋,陳瀅還是IBM中國研究院副院長,如今他是慧科集團合夥人、首席戰略官、慧科研究院院長。回憶初次見到方業昌,是在2011年的一次教育行業峰會上。因為他們有同在IBM工作的經歷和對教育領域共同的看法,於是一拍即合,陳瀅被邀請成為慧科與北航合作的雲計算專業的專業主任。

“我相信未來慧科能夠在現代教育方法上做一些顛覆性的事情,這很有趣,值得我們投入。”

後來,正是在陳瀅的推動下,慧科研究院成立。“慧科研究院主要研究兩個方面,一是教育如何傳播新興信息技術,二是新興技術如何重塑教育,如何改變教育本身,重塑它,甚至顛覆它。”在陳瀅看來,慧科研究院正是實現這個願景的最初設想。

“彼時,線下培訓已經是紅海,我們要做創新的事情,需要在教育領域有所擔當。在線教育的興起是一個很好的機遇,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正是大勢所趨。慧科研究院是一個非盈利機構,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機構對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有所判斷並貢獻其中。”

在陳瀅看來,慧科的核心是教研團隊,把科技變成教育產品,“互聯網思維”無疑就是助力騰飛的翅膀。“科技改變教育,我們是中國最早一批佈局在線教育的企業,中間經歷過改變和重組,在今天仍然沒有放棄。我們一直認為在線教育一定是未來方向,一定要和線下結合,探索新的技術強化在線學習體驗,幫助走線上線下的融合之路。”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慧科佈局線上教育,2013年8月推出了國內第一家專注泛IT教育的MOOC平臺(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平臺)——“開課吧”,通過直播、錄播等形式發展在線教育,開啟了中國在線教育領域的全新格局。後來,又延伸出了為高校提供在線教學的智慧學習平臺,即“高校邦”。

“在線教育的推動力不單單是我們熟知的IT公司和互聯網公司,很多資本市場也把錢投進來,希望可以進一步推動在線教育的發展。未來,資本市場會用更多的資金推動教育體制外的創新,推動大學這最後一座沒有被IT滋潤的堡壘被攻破,讓學生能夠真正享受到線上線下融合帶來的學習樂趣。”

這些話,是在慧科研究院成立之初,陳瀅和我聊過的話題——實際上,五年之後,預測成真。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劉經緯一直在使用“高校邦”研發的網課、實境編程和大數據實驗室產品。劉經緯平時工作除了備課、講課、出卷子、判卷之外,還需要琢磨怎麼把枯燥無味的編程教學變得有趣、接地氣。

“剛剛接觸慧科的時候,就讓我眼前一亮,‘實境編程’系統和高校教學改革項目中的很多先進理念不謀而合,慧科和高校一起不斷將一線教學實踐經驗融入到系統中,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打磨,系統解決了教學中的很多痛點問題。”基於工具,教師教學和學生練習同步完成,老師一邊講授,一邊進行編程實際操作,每一位同學也要同步進行編程實踐,並且可以隨時更改老師的編程設計。老師的電腦屏幕上,既顯示自己的操作界面,也同步顯示學生的操作界面,以掌握每一位同學的操作情況。老師還可以隨時進行抽測,同學現場作答。“實境編程”教學範式在前不久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方式變革實例分享》課程中引起了全國廣大教師的極大興趣,解決了他們教學過程中很多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

劉經緯說:“這一切,都隨著在線工具的使用而有效緩解,教、學、評、測同步完成,對提升教學效果和效率的幫助不是一點點,是本質性的助推作用。教育也真正成為一個閉環,做到時時互動。”正是基於這樣的合作,發現慧科是一家有情懷、有實力的企業,雙方合作也增加了慕課平臺、創新創業教育、虛擬現實實驗室、在線課程錄製以及企業實訓等項目。而且這種合作越做越大,目前他們和慧科以及北京市公安局首都機場分局聯合打造樣板工程,共同開發建設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虛擬現實、物聯網、大數據、智能交通指揮系統。該項目也在前不久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虛擬現實、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與實驗室建設”你問我答——信息技術及其教學運用》課程中,受到全國高校老師的廣泛認可和諮詢,現場統計的該課程滿意率為100%。

“提到勢,在線教育就是大勢,我們很幸運提前看到了這個方向。看起來機會來了,到風口上走一下,這並不是勢。勢對我們來說可以快速發展,但是從生命週期上來講需要做一些紮實的工作,一定要打好基礎。”陳瀅認為,慧科已經處在風口。

資本助力

2014年3月,慧科宣佈獲得復星銳正資本領投的2000萬美元A輪融資。方業昌表示,此次融資後,慧科將依託“開課吧”在線上打造泛IT學習者和從業者首選的職業提升與交流分享平臺,同時在線下不斷創新教育服務模式,全力打造全產業鏈教育O2O生態系統,讓更多用戶受益於慧科獨特的產品和服務。

復星銳正資本總裁金華龍對此也印象深刻,他說:“投資慧科的時候,剛好是在線教育再度興起的時期,各種創新形式的在線教育產品持續升溫,整個行業出現了系統性升級的趨勢,我們判斷當時是佈局此類項目的最佳時機。”

金華龍眼中的方業昌是一位肩負教育使命感的創始人,從專業素質、業務開拓能力、對行業的理解和敏銳度、團隊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綜合素質都非常高,是教育領域不可多得的人才。

“方業昌帶領的慧科團隊,在資源整合能力、市場開拓能力和技術實力等幾個重要方面都非常紮實。他們既有國際化的戰略視野,同時又有較強的政策把握能力。今天慧科的發展,得益於整個團隊在政府資源、教育教學資源、國內外頂級企業中強大的整合力、豐富的經驗和快速的執行力。”

金華龍認為,投資一流團隊是復星銳正投資項目的首選項。慧科的創業團隊有教育基因和教研產品的研發基因,是行業內不可多得的優秀團隊。正是團隊的協力和磨合,才跑通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構築了慧科的業務壁壘。

另一方面,慧科的商業模式有爆發潛力,它推動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創新,滿足新興產業的用人需求。當時慧科線下業務的複製能力已被驗證,而發力的重點領域,包括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也包括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僅存在較強的變現能力,而且有快速規模化的可能。

“根據我們當時的判斷,慧科是國內教育領域難得一見的具有教育內核、模式創新、有爆發力的企業。”

正是因為資本的注入,助力慧科駛上了“快車道”。在嶽喜偉看來,教育和傳統的消費領域有太多不同,非常感恩慧科投資方,他們是真正認可教育,才做教育上的投資。新產品的研發和平臺的投入,都需要一個等待的過程,可持續發展對慧科非常重要,資本的認可也是關鍵所在。“我們要奔著最後達到目標使命來把每一項工作做好。”

後來,慧科在2015年和2016年相繼完成B輪和C輪融資,領投機構一個是公募一哥王亞偉領銜的千合資本,另外一個是海淀國資委作為基石投資者的華軟金宏基金,C輪之後,慧科的估值已經超過50億元人民幣,並於2018年完成由中國泛海控股集團領投的D輪融資,估值超過70億元人民幣,成為目前中國高等教育領域唯一的“獨角獸”企業。

如果說,慧科創立之初的不做“職業教育”,而是穩打穩紮做好“高等教育”是在打好根基的話,隨著資本的注入,佈局“職業教育”就顯得更加有底氣。

嶽喜偉說:“2015年,我們就開始考慮職業培訓這件事情,怎麼樣依託於已經建立的資源把職業培訓業務擴展起來。這個時候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自己組織團隊做,面臨著打磨產品的時間、組建團隊等不確定問題;另外一種方式是找一些相對成型的團隊,採用併購的方式進行。”

“2015年的併購,我覺得是我這幾年犯的比較大的錯誤。”方業昌直言不諱,“戰略上沒有問題,但是戰術上過於冒進,太急躁了。”

2015年完成3億元的B輪融資後,慧科迅速收購了職業教育機構無限互聯、萊茵教育和美好學院三家公司的大概60%股權。方業昌希望以併購的方式快速拓展到更多的職教業務版塊,也清楚併購的核心資產是團隊,但他顯然低估了團隊整合的複雜性——尤其是同時進行三個新業務新團隊整合的複雜性。

“怎麼樣通過進一步整合把這些併購公司團隊、業務很好融合進來,這件事情實際上是非常大的挑戰。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碰了很多的壁,跌了很多的跟頭。經過不斷地探索,終於在2018年,對於慧科如何佈局‘職業培訓’,找到了一條相對適合的路。”

為了實現有效整合,慧科收購了幾個項目的全部剩餘股權,將業務悉數併入“開課吧”,歷時一年多的時間最終完成“職教版塊”的業務融合。

“我很慶幸跌跟頭一般都比較早,自己還可以有機會站起來。”方業昌認為,這是自己創業過程中的“生動一課”。

產業學院

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後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併發布了《關於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於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

作為國內最早佈局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等新型學科方向的教育企業,慧科一直堅持以產業發展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為賦能新工科建設,慧科集團以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責任共同體,優化產學協同育人組織模式,聯合行業翹楚企業阿里雲與重慶大學、常州大學、貴州理工大學等高校,開創性共同建設新工科背景下,結合區域發展特色培養多層次大數據人才的阿里雲大數據學院。同時,慧科聯合多家國際知名企業與眾多高校共建“互聯網+”學院、金融科技學院、人工智能學院以及慧科學院,連同阿里雲大數據學院共同組建慧科產業學院。

慧科方业昌:进阶高教“独角兽”

2018年1月,慧科集團、重慶大學、阿里雲聯合共建“大數據及軟件學院”簽約儀式合影, 重慶大學常務副校長楊丹(中),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左一),慧科集團共同創始人、CEO嶽喜偉(右一)

貴州大學軟件學院——這是一個剛剛成立四年的校企合作的省級示範性軟件學院,不僅成為貴州省軟件工程專業排名第一的“明星”學院,同時,企業實習單位幾乎零差評的反饋、爭相搶奪畢業生甚至在校生以及為畢業生召開專場招聘會的事實均引發了大眾的好奇。

這是慧科在2012年和貴州大學簽約共建的省級示範性軟件學院,目前已經擁有近千在校本科生。這個項目,方業昌印象深刻,回憶到當時拄著柺杖奔波落地項目的時候感觸良多。

慧科方业昌:进阶高教“独角兽”

貴州理工學院·阿里雲大數據學院成立儀式暨2017年新生開學典禮。時任貴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秦如培(前排左六), 貴州省政府副秘書長、省大數據局局長馬寧宇(前排左五),貴州省教育廳巡視員代其平(前排右三), 貴州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曾羽(前排右四),貴州理工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龍奮傑(前排左四), 阿里雲副總裁楊名(前排右五),慧科集團共同創始人、CEO嶽喜偉(前排左三)等領導出席典禮

助推中國教育體制進行些許改變,這是慧科成立的初衷,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總會遇到一些困難,可想而知。當時,對於慧科與大學合作本科項目,會面臨許多質疑:“你們不會是過來騙錢的吧!”

當時,的確有些機構打著“校企合作”的幌子,招生圈錢,然後一走了之,所以大學對慧科動機和實力的質疑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2年,當時不慎摔傷的方業昌,拄拐往返貴州六七趟,通過發改委、教育廳、物價局、財政廳“四方會審”,才成功簽約。又經過面對質疑和模式創新壓力的兩年後,2014年才開始正式招生。

經過與慧科四年密切、深入的合作,貴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秦永彬教授,對慧科給予了高度評價:“態度上認真,工作上高效,管理上有創新。”

慧科方业昌:进阶高教“独角兽”

貴州大學的“慧小科”

他認為,慧科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IT領域新課程、企業實踐課程、企業級實習實訓,還擁有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企業師資團隊,能夠與高校進行優勢互補;同時,針對學生管理工作,慧科專門在軟件學院的每個年級分別配備了擁有豐富經驗且認真負責的班主任,與高校方形成了“輔導員-班主任”協作制,提升了面向學生的溝通、管理和服務,並定期開展特色活動,在融洽師生關係的同時,從生活和學習兩方面讓學生增強集體感和歸屬感,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與慧科開展學院共建的過程中,慧科一方面帶來了豐富的企業教師和教學資源,另一方面也優化了實驗室環境,融入創客、創新創業等多種新理念,建設了全新的、更接近信息產業發展理念的實驗室,這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推動學院整體的發展。”

成績也有目共睹。今年6月,首屆140餘名本科生正式畢業,整體就業率超過95%。就業質量上,超過70%的學生起薪在5000元以上,30%的學生在8000元以上,10%的學生起薪達到1萬元以上。就業崗位與專業匹配度上,超過85%的學生從事了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工作崗位,90%以上的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崗位感到滿意。通過用人企業調研,企業對於學院畢業生在專業能力、學習拓展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翁明星是貴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與慧科共建的示範性軟件學院的互聯網營銷方向的第一屆畢業生。“慧科共建項目學習的經歷給我帶來的最大改變是思維的改變。跟著老師在做項目的時候,我們會因為一個點而衍生出一些新的思維,後面更是由一個思維而推導出多個點並針對實際情況加以全面的分析。這種邏輯思維是在共建項目學習中培養起來的,在參加工作後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作為貴州大學的一名慧小科,翁明星畢業之後放棄了更大的平臺的offer而選擇到慧科來工作。 他說:“我眼中的慧科,心懷正義。我覺得行得正是很重要的一個品質,而慧科顯然比較堅持這一點。我也希望可以在這樣的教育企業,儘自己的微小之力,讓更多的慧小科因為創新的教育模式而受益。”

方業昌對於貴大的成績也唏噓不已:“慧科與貴州大學合作項目的成果,說明我們的堅持和選擇是對的。成功沒有秘訣,就是堅持,堅信做的事情有價值,一直熬到成功。”

2017年9月,慧科與貴州理工學院、阿里雲聯合共建的貴州理工學院·阿里雲大數據學院在貴陽舉行了2017年新生開學典禮,首屆錄取了295名本科新生。貴州理工學院·阿里雲大數據學院的成功落地對於落實貴州省大數據戰略行動、打造貴州大數據產業人才高地意義重大。時任貴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秦如培,貴州省政府副秘書長、省大數據局局長馬寧宇,貴州省教育廳巡視員代其平等領導出席了典禮。貴州理工學院黨委書記曾羽指出,大數據作為貴州省彎道取直、後發趕超的戰略引擎,其相關專業高質量人才的培養是成功實施省大數據戰略行動的重要因素。希望通過大數據學院的落地,帶領貴州理工學院創新人才培養進入新階段,持續賦能區域經濟發展。

2017年起,慧科聯合阿里雲快速推進共建高校大數據學院的進程,樹立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典型性案例,以做好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支撐。截至目前,阿里雲大數據學院已經落地重慶大學、貴州理工學院、常州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吉林大學珠海學院、濮陽職業技術學院等985重點高校以及本科院校、獨立學院、專科院校,共同開展碩、本、專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版圖已覆蓋華東、華中、華南、西南等多個區域。“校企雙主體”管理運營的大數據學院模式使得相關領域人才培養進入多區域、多層次、多交叉的規模化培養階段。

目前,慧科已經與1500多所全國知名高校及地方本專科院校以產教融合整體解決方案,為產業培養和輸送了數萬名高端創新型人才及百萬名應用型技術人才。

如虎添翼

作為初創企業,慧科核心管理團隊的起點卻不低:十位合夥人中,留美博士、清華博士、中歐EMBA、清華MBA、人大MBA……工作背景更是令人炫目:IBM中國研究院副院長、IBM大學合作總經理、騰訊公司大學合作總監、中星微公關總監……公司每一次大的進步,不僅是戰略方向的成功把握,這些“高大上”高管帶領的團隊更是功不可沒。

在方業昌看來,要做成一個事業,就是要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人,相信每個人的能量、決心和勇氣。

慧科方业昌:进阶高教“独角兽”

慧科集團合夥人及監事團隊

時隔多年,作為慧科引進的第一位高管,慧科集團合夥人、集團品牌及市場副總裁杜海震依然記得她和方業昌初次會面時候的場景——“2012年底,有朋友引薦,讓我和方博士聊一聊。”她曾就職於寶潔、奧美、中星微等國內外知名公司,對於這次會面,更像是一次禮節性的“拜訪”。時間約在了週末,按了半天門鈴,才見一個拄著柺杖的年輕人幫她開門。

他就是方業昌。那年他曾經描述過這段經歷:“一個月前的我在上海意外右腳骨折,當天下午忍著腫痛加班到晚上10點面試了10多位應聘者;一個月後,我攜拐在上海分公司樓下宴請了從中錄用的3位新同事,我告訴他們被錄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像其他應聘者一樣,認為我這樣的工作狂給他們帶來的工作壓力和強度太大!”

在杜海震的印象中,方業昌沒有問過她任何一個專業方面的問題,就是一直在跟她描述慧科現在做的工作,以及未來的願景。“這是一件很微妙的感覺,不用瞭解你的經歷和能力,就相信你能把這件事做好。”

方業昌的話打動了她。“我相信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杜海震說:“就像‘一(意)塊(快)錢(潛)理論’,做一件有意義、令人快樂、有潛力的事情,就會有幸福感。”

後來,杜海震加入慧科,和這位她眼中的“有戰略眼光、摳細節、具有高效執行力”的老闆,共同經歷了創業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杜海震一到慧科就遇到了空前的挑戰——幫助北航軟件學院策劃並實施十週年慶典活動。在人少、錢少、時間緊的重重困難下,她拋棄原有工作模式,帶著3個新人從零開始幹。項目實施過程中無數次爭吵、磨合、克服、堅持,最後不僅圓滿承辦此次活動,慧科與北航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模式還成功吸引中央電視臺製作了6分鐘專題片在“新聞聯播”之前的黃金時間播出……“加入慧科6年,參與和見證慧科品牌的成長是一件非常喜悅的事情,同時我們每個人也發生著蛻變,增益其所不能。”杜海震說。

“我加入慧科之後最大‘變化’就是‘擁抱變化’。”慧科集團合夥人、集團總裁王浩認識方業昌是在2014年,那時候,在IBM工作12年的他,剛好40歲,感覺“一眼能看到頭,能想象到自己退休後的樣子。如果不抓緊時間做一些事,估計就沒有機會了。”

當時,王浩面臨兩個選擇:一是去一家大公司,做跟教育有關的事情;二是來到慧科,加入這家創業不久的“小公司”。

一次考察,讓王浩下定決心。貴州惠水縣,當地村民以種植水稻、玉米為生,一年下來一畝地只有幾百元收入。2016年,縣城還有5.9萬貧困人口。2011年,貴州盛華職業學院成立,2012年以及後來的2016年慧科與該學院共建互聯網營銷、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等課程,通過派遣師資、輸出課程教案等形式聯合培養當地貧困生的互聯網技能。為什麼要在窮鄉僻壤的山區設置如此前沿的課程?王浩不敢相信這種做法。副校長告訴他,其中一個畢業生去了上海,月工資能掙到1萬元,這甚至超過了在老家一年的收入。

“這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王浩感嘆,通過這樣的教育機會,就可以讓一個孩子或一個家庭的命運改寫——慧科提倡的“讓每個人都能公平和便利地獲取優質教育服務,實現可持續職業成長”使命,讓他心動了。

“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哪怕薪水比在IBM腰斬,也值得做一做。”就這樣,他加入慧科。

“興奮且混亂”,這是王浩初到慧科時候的感受。“看到機會,但是沒有明確成熟的打法,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突破現有的條條框框,就是當初的狀態。”如今,四年之後,王浩認為“擁抱變化”的慧科已經走上了軌道:“快速迭代、高速增長”,已經成為常態,變化就是不停在變,意味著要打破常規,也意味著稍縱即逝的機會。

作為方業昌的“老搭檔”,嶽喜偉也會遇到與方業昌意見不一致的情形,如何處理?“我們倆非常頻繁的溝通,做互相說服的工作。在互相說服的過程當中,基本上遵循一個基本點,誰分管的誰更主導。當有分歧的時候,大家都看一看未來是什麼樣的?站在更高處看未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方業昌看來,將這麼多“將領”聚合在一起的核心就是“價值觀”,以及企業文化。通過湖畔大學的學習,使得方業昌對文化有了新的理解,也促使他重新梳理了慧科的企業文化。

“文化是可以考核的,也是可以量化的。通過文化讓大家相信我們的使命,相信能實現我們的願景,同時儘可能有統一的價值觀。這樣的話會發現,即使規模做的再大,大家都是一類人,有相同的價值取向、價值判斷,管理效率會非常高。”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許是慧科的“核心競爭力”。

生態佈局

除了以自有資金進行外部投資和併購,慧科集團還在2016年組建了慧科資本,首期基金5億元人民幣,由慧科和華軟金宏等知名教育投資機構共同出資成立。該基金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幫扶並彙集一批專注於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具有良好成長性和發展前景的優質企業,為高校、大學生及在職從業人員持續提供全方位、多維度、分層次的優質綜合教育服務。

慧科方业昌:进阶高教“独角兽”

慧科發起成立全國第一支高等教育新工科發展基金,總規模為10億元人民幣,參與多主體共建的產業化學院

慧科希望通過此舉實現“產業+資本”的雙輪驅動,這也標誌著慧科正式進入了“創並投三位一體、三駕馬車並進”的共享教育生態的4.0階段。

截至今年5月底,基金已投資了InfoQ(極客邦)、饅頭商學院、輕課等20多家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生態鏈企業。

“海豚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實驗室”是慧科資本投資的項目之一,其運營主體公司杭州睿數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吳仲毓是海歸創業,也是原IBM大數據大學(大中華區)項目總監。

談及創業初衷,2016年歸國的吳仲毓發現中國高校領域缺乏大數據、人工智能完整的解決方案,一些應用本科學校這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很多學校在這一領域還是盲區。“這就激發了我創業的興趣,通過‘海豚實驗室’賦能老師、賦能教學、賦能人才。”

“我特別欣賞慧科的價值觀之一‘只為賦能人才’,實際上這與海豚創立的初衷是非常吻合的。對於初創企業而言,最難的是第一步,慧科不僅投入資本,在高校領域的渠道對海豚來說是一種助力,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領域實現快速成長。”吳仲毓表示,在創業之初,方業昌的一句話對他觸動很大:“做任何事情不要給自己留退路,有退路這件事情就永遠做不好。”

對於慧科資本未來的發展方向,方業昌坦承,未來的日子希望能參與更多,共同與多方構建高等教育基礎設施和供應鏈建設。通過專業共建和產業學院建設作為和高校合作的主場景,通過生態鏈企業源源不斷地為高校和大學生提供專業實驗室和智慧教室等2B增值服務,以及跨學科學習、實習就業、職前培訓、考研、留學等2C增值服務,慧科的商業模式就是幫助高校和大學生優化存量和激發增量的過程。

“未來至少投資100家教育生態公司”,他說:“我們任重道遠。”

當然,方業昌的佈局不限於此,慧科還給人們更多的想象空間——今年5月,慧科正式宣佈發起成立全國第一支高等教育新工科發展基金,其總規模為10億元,將主要用於對國內主流大學的二級學院升級為產業學院時投資進入,資金主要用於學科建設、教學資源採購以及師資隊伍培養。學院管理機制為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並非獨立學院。另外,慧科也在積極籌建投資或控股民辦高校的專項併購基金。

創業八年,甘苦自知。我問方業昌:把慧科培養成為高教領域的“獨角獸”,究竟有怎樣的訣竅?他思考片刻,回答道:“首先,我們創業遇上了好時代;其次,要堅持使命,堅持價值創造;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借勢資本,但是不能被資本裹脅。”

談及未來,在嶽喜偉看來,慧科的目標很明確,一是科技賦能人才,二是科技讓人才有更好的職業發展。“目前看,有一個非常具體的目標,希望慧科在十週年慶典的時候,有10萬‘慧小科’同時在校,我們與他們有很好的互動和接觸,慧科與學校共同建設、管理和培養人才。”

慧科方业昌:进阶高教“独角兽”

而方業昌的目標似乎還不止於此——“發展到一定程度,你會發現夢想的個頭又變大了。”方業昌笑道,除了夢想中的“慧科大學”,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都有慧科的教育服務。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方業昌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慧科方业昌:进阶高教“独角兽”

中關村雜誌——新經濟·新科技·新文化

關注我們請長按下方二維碼

請關注近期:

2018年8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