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生的最大敗筆是什麼?

綠嘉


康熙一生最大的敗筆就是皇位繼承人問題。


在《雍正王朝》中,感覺康熙晚年為繼承人問題而頭疼,這都是那幾個兒子不省心。但實際上不完全是這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康熙自己對權力有私心,這才導致了皇子之間的爭執。

晚年的康熙對權力日漸敏感,從根本上他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兒子在自己的權力之外,再另立一個權力中心,所以皇子之中無論是誰出類拔萃,他都會下狠手壓制其發展。



在此過程中,康熙的表現像一隻驚弓之鳥,心胸狹隘,心思敏感,毫無人君氣宇。

最開始是太子胤礽,胤礽是四十多年的老太子了,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培養,弓馬騎射也俱佳,應該說是一個合格的太子。在協助康熙監國和處理朝政的過程中,有一批人逐漸聚攏在他身邊,形成了太子黨。

康熙或許是害怕被取代,只要他發現胤礽有一點驕橫,他就會很警惕,生怕有朝一日這種驕橫會發洩在他自己身上。

於是,當康熙的十八阿哥去世,胤礽在喪禮上沒有表現出悲慼之情,康熙遂痛斥其沒有孝悌之心,不配君臨天下。胤礽有些害怕,便趁晚上在帳外偷窺康熙,結果康熙發現了胤礽帳殿夜警的行為,便廢掉了他的太子之位。



緊接著康熙要重選太子,以佟國維、馬齊等重臣為首,極力推薦八阿哥胤禩。但康熙是怎麼做的呢?他諭令推舉太子為先,但看到胤禩如此受到擁戴,他頓時感到自己的權力遭到了威脅,生怕胤禩成為第二個胤礽,便又話裡話外要恢復胤礽的太子之位。但沒想到,佟國維等大臣卻不買賬,執意推舉胤禩,幸好後來大阿哥胤禔魘鎮一事東窗事發,康熙便說胤礽是遭到魘鎮,精神失常才有帳殿夜警,如今真相大白,便趁機恢復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俗話說,天子無戲言,但在此事的態度上,康熙身為天子,卻出爾反爾,毫無人君氣度。

再後來,胤禩的勢力非但沒有被壓制,反而在經歷了一廢太子後,威望頓增。康熙為了打壓胤禩,竟然藉口胤禩送給自己的一隻老鷹在路上死掉而大發雷霆,對胤禩圈禁、停俸,還放狠話,說自此與他的父子之情恩斷義絕。



先後打壓了胤礽和胤禩,其他皇子一方面不敢再輕舉妄動,另一方面卻繼續暗中結黨。康熙呢,他改變了策略,他一方面不動聲色,給其他皇子希望,另一方面又不立儲,不許諾,始終保證自己皇權獨尊,直到他死,他都很謹慎地把權力死死攥在手中。

九子奪嫡的造成,根本上就是康熙戀權,為鞏固權力,不惜玩弄兒子於鼓掌之中的結果,這是康熙一生最大的敗筆。


達摩說


康熙帝人生最大敗筆應該就是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也就是有名的九子奪嫡。

一、皇長子胤褆(庶出長子,身份不好,愚蠢)

二、皇后嫡子胤礽(皇后次子,但是實為嫡長子,身份尊貴,但是作~)

三、皇三子胤祉(文人墨客,書生學究)

四、皇四子胤禛(察言觀色,誠孝示君,勤政,政治清明,可以說古往今來第一勤勞的帝王)。擁護者十三皇子胤祥。

五、皇八子胤禩(出身微賤,天資聰穎,才華優裕,待人寬和,廣結人緣,圓滑世故,博一賢名-八賢王)。擁護者,九皇子胤禟,十皇子胤䄉,十四皇子胤禵。

最後,四皇子雍親王勝出,繼承大統。勤於政務,在位期間,進行改革,政治清明。是康乾盛世的最重要一環,承前啟後的作用。改善了康熙後期腐敗的官場,積累了財富,才有後來乾隆盛世。乾隆真的有個好爹啊。

不過九子奪嫡,也算作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吧。感覺符合進化論。皇帝之位還是有能力者居之。(運氣也是一方面)


夏亦有心


我來回答。康熙,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是滿清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清聖祖,死後葬於景陵。

康熙皇帝的一生,文治武功都是相當出類拔萃的。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抓鱉拜,平三藩,收臺灣,在尼布城趕走沙俄,籤《尼布楚條約》維護東北邊境,西藏、蒙古臣服,基土奠定了大清版圖。

若要說康熙一生最大的敗筆,站在現在的角度,用我們現在的觀點看,本人認為是:沒有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他把西方科學定性為‘淫工奇技’――奇巧而又無益的技術和製品!他的這一定性影響了雍、乾……一直到鴉片戰爭,大清被西方列強用科技打的滿地找牙時,才不得不被迫去學習西方科學――還找了個好聽的理由“學夷之技以制夷”――到這時候了還拉不下“天朝上國”的架子。

康熙對科學、數學、醫學、外語都是很有造旨的。

外語上,康熙會蒙語、漢語(因他是滿人,所以在那些可以認為漢語是外語)、藏語,

康熙身邊有個傳教士叫做“湯若望”,他是德國人,所以康熙還會德語!牛吧,現在會四種外語的人有多少?

康熙皇帝的語言功夫還不是他的強項,康熙最厲害之處是在科學的造詣上,康熙的數學極其厲害,三角函數,微積分他都會,現在數學上的“根.元.次”等詞就是他發明的。並且他還給自己的兒子們講解過幾何學。康熙的數學,幾何,物理 、天文 、化學的造詣都非常高,在今天的故宮還有當年康熙的實驗室。

醫學上。康熙皇帝甚至曾經親手解剖過一隻熊,連解剖學都學過!他自己生病了敢給自己開藥方。在他以前,中國人中解剖過人體的怕是隻有劊子手吧?

在地理學上,康熙皇帝主持繪製的《康熙皇輿全覽圖》,是中國第一幅繪有經緯網的全國地圖,代表著當時世界地理學上的最高成就,李約瑟評價“比當時的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

這些,都是他職業當皇帝,利用業餘時間搞得!試問現在的人有幾人能做到?這分明就是學霸中的學霸!

只可惜,康熙皇帝把這些統統只當做個人愛好去玩兒了,沒有認識到這些東西將改變世界,因此,他沒有推廣,把這些定性為“淫工奇技”,不屑一顧的扔到了一邊兒,他只認弓箭快馬與四書五經。他的這個定性不但影響了大清,也拖累了中華民族,中國從那以後之所以落後,與他的這個定性有或多或少的關係!――因為“祖宗家法不能變”,後來皇帝都把他的定性當作了"不可變”的家法。



喜歡熊出沒的傻子


敗筆就是繼承者的選擇。

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臺灣的明鄭政權;三徵嘈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康熙帝標榜仁政,但是到了晚年倦勤,出現吏治敗壞的現象。

另外,眾位皇子因為廢太子事件而爭奪皇位(九子奪摘,後四子繼位為雍正帝),對康熙帝晚年政治產生了不良影響。


V度


康熙帝一生既有功績也有遺憾,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作為“千古一帝”也不例外。我認為康熙帝最大的敗筆就是思想故步自封,從最初的開放海禁,到南洋商賈不許行走,禁止天主教傳佈等等,切斷中國與世界的文化交流。自己吸納西學而不推廣,僅侷限在個人興趣,對於好的東西沒有推廣發展,沒能形成政策。對於文化的差異不去彌合,兩興文字獄,導致後面的文化衝突,最後還是在“文化”問題上翻了船。



文明的歲月


大家好,我是歷史影錄!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康熙一生的最大敗筆是什麼?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帝王更是近乎五百位,在這些皇帝中,康熙絕對可以被稱為千古一帝的存在,並且清朝在康熙的治理下,經濟一片繁榮景象,百姓安居樂業,這樣也為朝代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不過康熙也非聖人,即便有著豐功偉績也有犯錯的時候,而且是致命的錯誤!如果康熙沒有殺了這個人,清朝很有可能稱霸全球,或許八國聯軍也就不敢來犯了!

當年耿精忠反叛的時候,一個年輕的小夥子跟著大軍去了,軍中主將對他也是非常器重,因為他是個發明家,所發明的火器在平叛的時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當時的確有火銃這一武器,但是裝彈一次也只能發射一次;可是這個小夥發明的連珠銃卻可以裝28顆鉛彈,像機關槍一樣可以連續發射,你說牛不牛?

這個人就是戴梓,喜歡製造仿造機械和火器,康王傑書平叛耿精忠的時候,他貢獻百步穿楊的火器有很大的貢獻,所以傑書把他推薦給了康熙。康熙當時很喜歡科技,所以外來傳教士以科技來哄康熙,好方便取得在清朝傳教的權力,但康熙也僅僅是喜歡,並沒有把這些科技大規模應用到軍事上面,純屬個人愛好。

後來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來到了清朝,向康熙炫耀說只有比利時人才能製造出世界上最先進的“沖天炮”,康熙就命戴梓製造,結果短短八天時間戴梓就完成了差事,康熙大喜,賜名“威遠將軍炮”。後來南懷仁懷恨在心,設計陷害了戴梓勾結倭寇,於是就將戴梓流放了30多年,在流放結束後不久就窮困潦倒去世了,後來整個大清朝再也沒有人敢於獻寶了。如果戴梓沒有死,培養了這方面的學員,那麼以清朝國力很快就會趕超西方列強,國運沿襲百年不是夢。

參考文獻:《清史稿》

歷史影錄


康熙的一生真的是豐富多彩,波瀾壯闊。豐功偉績有目共睹。為國家的統一和開創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

要說他一生最大的敗筆是什麼因該是他的一項惠民政策,那就是永不加賦,怎麼說永不加賦反而成了就錯了呢?

這項政策對清初來說絕對是一件好的惠民政策,減輕農民負擔,緩和社會矛盾起了很大作用。在康熙臨死前也留下了古訓也就是永不加賦這四個字。

到了嘉慶在位時整體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黃河決口,北邊戰事,白蓮教起義等等,清政府的財務情況已經出現了很大問題,勉強維持。再到嘉慶以後人口的增加,太平天國等一系列的事件,清政府的財政問題也就日益突出。此時的清政府和康熙時期已經截然不同。永不加賦也就變的不合時宜。收入遠遠不能在維持開支,永不加賦成了清朝皇帝的瓶頸。為清朝的滅亡埋下伏筆。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康熙皇帝是千古一帝,其歷史功績是無可辯駁的,若說他一生的敗筆,主要有四點,

第一,文字獄。幾次較大的文字獄,對整個文學發展影響較深。

第二,為收復臺灣,聽取姚啟聖建議,採取內遷禁海,加重閉關鎖國。

第三,兒子們為了爭奪皇位鬧的你死我活,善終的不多。二阿哥兩上兩下,最後瘋了,大阿哥被圈禁,八阿哥刺死,九阿哥,十阿哥也不得善終。

第四,晚年怠政,吏治腐敗。


考古論今


在閻崇年等清史學家眼裡,康熙博學多才,文治武功,天下第一,讓中國成功的屹立在世界東方,可謂“千古一帝”。

坦率的說,康熙個人能力的確很強,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敗筆。例如:九子奪嫡、文字獄等等,但本人認為最大的2個敗筆都與領土有關,這就是《尼布楚條約》和康熙“賣臺”。因為,九子奪嫡是傳位繼承,而文字獄在清史專家眼裡又有一百種辦法為康熙辯護,但一下兩個汙點,康熙卻怎麼也洗刷不了。

第一敗筆,《尼布楚條約》,關於《尼布楚條約》,網上有很多資料,傳的滿天飛,我只講6個點

(1)簽訂條約時,彼得大帝剛上臺,康熙已經穩固江山了。俄國遠道而來,後勤不暢,兵員稀少,而清廷屬於主場。

(2)當時,俄國是小國,備受波蘭、瑞典、奧斯曼等欺凌。大清是大國,向來欺負別人,且大清奉行鐵血政策!

(3)北方的領土包括西伯利亞和勘察加半島,

如果不屬於清朝的話,那麼更不屬於俄羅斯。也就是說,誰都可以宣佈擁有主權。但在這時,康熙與俄國1689年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法理上主動宣佈此地屬於俄羅斯。

(4)當時西伯利亞更屬於蒙古等民族,反正和歐洲的俄國無關。而且,努爾哈赤家族也被稱為通古斯人,其實就是從西伯利亞遷過來。康熙將這些地方從法理上確定給沙俄,豈不是出賣了其他民族的領土?

(5)對《尼布楚條約》,現在官方評價是:清政府同意把貝加爾湖以東的尼布楚之地劃歸俄國。實際上,法理上確定北方西伯利亞等屬於沙俄,那麼就相當於白白送出去1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

(6)條約有滿文、俄文、拉丁文三種文本,以拉丁文為準,並勒石立碑。碑文用滿、漢、俄、蒙、拉丁五種文字刻成。

第二個敗筆,臺灣在《康熙王朝》電視劇中,為了突出康熙的英明神武,就描述了臺灣鄭氏勢力勾結荷蘭人,並承諾割讓臺灣給荷蘭。這一描述何其可笑,臺灣就是從荷蘭人手裡收復的,臺灣鄭氏和荷蘭人關係非常緊張,荷蘭人豈會與之合作?實際上,與荷蘭人合作的是康熙,即康熙勾結荷蘭人,共同絞殺反抗民族壓迫的勢力。荷蘭人為何與康熙有緊密聯繫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1)荷蘭和大明、鄭氏有仇,料羅灣海戰,以及鄭成功收復臺灣等,倒黴對象都是荷蘭。

(2)荷蘭人追求商業利益,與滿清合作,能賺取大量金錢,況且康熙還承諾要割讓臺灣給荷蘭。

(3)荷蘭一直想消滅東亞能與之對抗的海上勢力,滿清與之合作,求之不得。所以,康熙十八年二月,“特諭荷蘭國王,令具夾板船二十艘,載勁兵協力攻取二島。”《臺灣外志》亦載:“荷蘭揆一王領戰船為前導,合李率泰水師,用力爭戰,平定沿海諸島,原約合師代彼恢復臺灣!”至於酬勞,清廷與荷蘭人協議:“攻取此島(臺灣)後清軍應將該島以及一切城堡物件交與荷人,以供荷人居住”!

總結:無論是北方土地,還是臺灣,康熙都不看中。曾經,康熙和大臣們討論“要不要臺灣”,最終結論是“棄之”、“徙其人而空其地”、“吃力不討好”,最終結論是不要。若不是施琅的勸告,估計康熙真會把臺灣送給荷蘭人。值得一提的是,荷蘭人在東亞想做海上唯一霸主,就必須剪除臺灣鄭氏。但為何荷蘭人不怕清朝海軍由此崛起呢?或許,當時荷蘭人已經判斷出清朝不會發展海軍,所以就沒有任何擔憂和滿清合作問題。

後來證明,即便臺灣投降之後,荷蘭合併臺灣和自身海軍後,力量不僅沒有增強,反而越來越弱,最後幾乎沒了。如果說臺灣問題陰錯陽差,但結局還算好的,但《尼布楚條約》的簽訂,卻徹底將北方的主動權,交給了沙俄。從此,中國就一直要承受北方之患。





川鄉喜劇


若論康熙一生最大的敗筆,我個人覺得那肯定是九子奪嫡。 因為大家都知道在封建社會的時代皇帝是多麼至高無上的那麼第二人選肯定就是太子也就是下一個的接班人那麼很明顯康熙在這個問題上處理得不是特別妥當導致兒子之間一直內訌直至雍正登基以後也不能很好的治理國家處處於雍正做對這些兄弟姐妹的問題就來源於康熙沒有很好地處理好皇族問題,這麼說吧,一個江山你治理的再好,你最終有退下去的那一天,你退下去的那一天你的接班人就很重要了,說說如果你沒有選擇一個好的接班人,那麼你之前的功勞一切都是徒勞無功,所以說我覺得這個是康熙最大的敗筆,謝謝以上僅是我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