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共同締造”模式推動老舊小區有機更新

本報訊(記者何峰 鎮海區委報道組倪寅初)隨著紅色的指示燈開始閃爍,電梯穩穩地停在3樓。王嬌英阿姨走出電梯感慨萬分,“裝了電梯,實在太方便了。”昨日早上,鎮海招寶山街道總浦橋社區童李衙弄7號住宅樓加裝的兩部電梯投入運行,雖然寒風凜冽,但居民們喜笑顏開,他們相約見證這件 “盛事”。

“電梯能這麼順利地完成安裝,得益於‘共同締造’模式,最大程度統一住戶思想,把難事辦成、好事辦好。”總浦橋社區黨委書記孫薇說。

童李衙弄7號的4幢住宅樓建於1995年,底下是三層樓的超市,平臺上是5層樓的住宅。“先走58個臺階到平臺,再回自己家。”居民張志萍說,“上下樓不方便,不少老人能不出門就不出門。”

去年,市裡出臺老小區加裝電梯的優惠政策,童李衙弄7號的不少居民動了心。但按照規定,加裝電梯須有小區三分之二的居民同意才行。小區居民自治互助站成員走訪後發現,同意的住戶只有60多戶。“對出資額的不認同、老年人和年輕人的需求差異、自住業主和用於出租業主想法各異,這些成為好事難辦的障礙。”鎮海區物業辦工作人員金燕麗說。

“共同締造,關鍵要在老小區改造中,把大多數人的意見統一起來,讓大多數人參與進來。”孫薇說。在社區黨委推動下,由黨員、樓組長、社工等組成加裝電梯自管工作小組,做好政策宣傳,對有不同意見的住戶一次次上門解疑溝通。最終,110戶住戶中101戶同意加裝電梯,籌集資金65.65萬元。自管工作小組還負責選擇電梯品牌型號,商討制訂電梯使用章程及文明公約等。

“年輕人也紛紛加入,一些懂設計、懂工程的居民幫著看圖紙、提建議。”張志萍說,通過加裝電梯,鄰居們的心更近了,感情也更深了。

“共同締造”模式,在鎮海俞範社區、港城花園等老舊小區改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將以‘共同締造’模式繼續推進老舊小區有機更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質。”鎮海區建設交通局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