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三个滕王阁?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杜甫的两首诗

江西南昌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它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一千三百多年来,这座滕王阁可谓是惯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风霜。而实际上,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共有过三座滕王阁,并且他们均为一人所建。只不过人们对修建阁楼的这个主人知之甚少,他就是唐高祖李渊最小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亲弟弟——滕王李元婴。然而在一些史书的记载中,他却是一个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的人,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一生要三建滕王阁呢?如今这三座滕王阁的命运又如何呢?

唐高宗对滕王李元婴的三个处分

杜甫有没有登上过滕王阁呢?可能有的人会说只听说王勃登上过滕王阁,没有听说过杜甫也登上过滕王阁。我在这里要回答的是,杜甫确实登过滕王阁,但是杜甫登的这个滕王阁不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而是四川阆中的滕王阁。在中国曾经有过三个滕王阁,一个在山东的滕州,一个在江西的南昌,还有一个就在四川的阆中。这三个滕王阁都是同一个人所建,这个人就是滕王李元婴。滕王李元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建三个滕王阁呢?

历史上有三个滕王阁?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杜甫的两首诗

滕王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也是李渊最小的儿子,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最小的弟弟,也是唐高宗李治的最小的叔叔。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就是公元639年,李元婴被封于滕县,称滕王。李元婴在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的时候,受封为滕王。在贞观十五年的时候,实封八百户,授金州刺史。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等官修史书的记载,滕王李元婴在金州的表现是不大好的。他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嚼舌放纵,不守规矩,为此唐高宗,也就是他的侄儿子李治曾经给他写过一封信,对他加以诫勉,说你在金州交涉放纵,不守规矩,本来是要处分你的,朕念你是至亲骨肉,暂时不处分你,人之有过,贵在能改,希望你能够悔过。那么滕王李元婴在滕州的表现有怎么样呢?史书上没有记载,唐高宗的这一封信也没有提到他在滕州的表现,所以他在滕州究竟做了一些什么,我们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在滕州建了一座滕王阁,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滕王阁。这个滕王阁应该是在今天的山东滕州市西南七公里的那个古滕城的范围之内,但是具体的范围在哪里,忧郁缺乏历史文献的记载,也缺乏应有的考古的发现,所以我们还说不具体。

唐高宗永徽三年,也就是公元652年,滕王转任洪州都督,洪州府的府治就是南昌,也就是今天江西的南昌。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等官修史书的记载,滕王在洪州的表现仍然不够好,仍然是我行我素,所以这次唐高宗就要跟他来真的了,就要动真格的了。怎么动真格的呢?三条处分,第一撤销洪州都督的职务,贬官滁州。第二随从人员减半。第三,邑户减半,什么叫做“邑户”呢?就是封邑上的户口,亲王他是有封邑的,亲王有大小,封邑也有大小,有的亲王封万户,有的封千户,有的封八百户。滕王最初他是封八百户,后来加封一千户,但是到了高宗的手上就给他减了,减到五百户,所以这也是一种惩罚。

你如果说滕王在南昌一件有价值的事情都没有做,这也不符合事实,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他在南昌又做了一个滕王阁。滕王建的这滕王阁在哪里呢?就在今天的江西南昌市的章江门和广润门之间的滕王阁小学的附近,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唐代的滕王阁的图样了,但是宋代的滕王阁的图样我们还能看到。因为宋代的滕王阁,就是根据唐代的滕王阁的图样来建的,那么根据宋代的滕王阁的图样以及王勃的《滕王阁》诗《滕王阁序》,还有唐代其他一些作家的诗文作品来判断,我们知道唐代的滕王阁是在赣江边上的,面对西山,下临赣江,可以说是既高大壮观,又金碧辉煌。

历史上有三个滕王阁?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杜甫的两首诗

滕王当年由洪州都督贬官滁州,多年以后才得以复职,复职为寿州刺史,滁州,寿州都在今天安徽境内。在高宗调露年间,滕王就由寿州刺史调任隆州刺史,隆州后来就改为阆州,也就是今天四川的阆中。他在阆州境内的嘉陵江边,在玉台山上又做了一个滕王阁。当然最初的时候还不叫“滕王阁”,它叫“滕王亭”,到了清代的道光,咸丰年间以后,在民间都叫滕王阁了,所以后来重建的这个建筑就叫滕王阁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滕王阁,也就是滕王李元婴亲手建的第三个滕王阁。

滕王一生为何三建滕王阁

李元婴被贬官至滕州,洪州哦,隆州时,他在这三个地方的表现是乏善可陈的。在这三个地方他最引人注目的行为就是修建滕王阁,每到一处就修建一个滕王阁。那么滕王李元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为什么要接连建造三座滕王阁呢?

历史上有三个滕王阁?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杜甫的两首诗

在前面我们说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官修史书的记载,滕王基本上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声色犬马,奢侈放纵,不守规矩,乏善可陈,但是根据唐代著名画家张怀瓘的《画断》还有另一位著名画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以及宋代的《宣和画谱》,这些比较著名的,比较权威的绘画著作来看,那滕王就是一个著名的画家。在张怀瓘的《画断》里面,它就称滕王李元婴“工于蛱蝶”,“蛱蝶”是蝴蝶当中的一种。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里面,它就称滕王李元婴善画,就是善于绘画。在宋代有一个著名诗人叫陈师道,陈师道有一首诗叫《题明发高轩过图》,在这首诗里面,一开始就有这样两句:

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

这个“江都马”是什么人呢?他是唐太宗的侄儿叫李绪,这个人擅长画马,所以称“江都马”,“滕王蛱蝶”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滕王李元婴,所以陈师道说滕王李元婴的“

蛱蝶”与江都王李绪的“”,哪怕是“一纸千金”,都是低估它们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滕王的画在唐代重要的地位,有人甚至称滕王李元婴为“滕派蝶画”的鼻祖,蝶画是绘画当中的一种。

在今天,在阆中的滕王阁的左边,还专门建有一个建筑叫“蝶梦堂”,就是用来纪念这位滕派蝶画的鼻祖的。由此可见,滕王是一位基础的艺术家,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问题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就可以声色犬马,就可以奢侈放纵吗?这应该不是他的理由,所以有人认为,滕王声色犬马,奢侈放纵是他采取的一种“韬晦之计”,目的就是在于使人们相信他对皇位不感兴趣,从而就躲过了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人对他的关注和戒备,从而成全地保全了自己,滕王李元婴骄奢放纵,不守规矩,但是他并没有对皇权本身构成威胁。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才能得到善终。

他为什么要一生三建滕王阁呢?在我看来那就是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出于艺术的需要,我们可以以滕王阁的特点为角度来看,这个滕王阁它有这样几个特点,当然山东滕州的那个滕王阁我们见不到了,但是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四川阆中的滕王阁它们是有些共同的特点的。

历史上有三个滕王阁?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杜甫的两首诗

第一就是适宜观景,滕王是一位画家,画家就需要观景,滕王三建滕王阁首先就是要选择一个最佳的观景位置。滕王阁一开始就是观景楼。第二个特点就是适宜于创作,滕王阁周围的自然环境,自然山水都非常好,非常有特色,这就很容易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第三个特点就是适宜于收藏和展示艺术品

,滕王阁既高且大,内部的装修富丽堂皇,很紧致,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博物馆。在滕王阁里面不仅可以收藏和展示滕王自己的作品,还可以收藏和展示其他的画家,书法家和诗人的作品。第四个特点就是适宜于音乐和歌舞表演。滕王阁它就是做得富丽堂皇,内部的空间很大,内部的装修和很紧致,而且音响效果也很好。这四个特点就使得滕王阁成为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平台,滕王本人需要这样一个艺术平台,他的那些艺术家朋友也需要这样一个艺术平台。这是一点。

第二点就是前面说过的自我保全的需要,滕王通过建滕王阁,通过在滕王阁上绘画,写字,欣赏音乐,歌舞等等来施行他的“韬晦之计”,他就是让朝野都知道他李元婴就是一个大玩家,就是一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达到了自我保全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滕王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诗圣杜甫和滕王阁

一篇《滕王阁序》奠定了滕王阁这座文化名楼的文化性格,它不只是有形的建筑,更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艺术大师,从它的神奇与美丽之中获取了创作的灵感。诗圣杜甫也曾与滕王阁结下了深厚的缘分。那么,杜甫登上的是哪一座滕王阁呢?同为大诗人,杜甫对滕王阁的吟咏之情与王勃又有哪些不同呢?

历史上有三个滕王阁?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杜甫的两首诗

滕王的一生从华东到华中,再到华西,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一共做了三个滕王阁,这三个滕王阁的命运又如何呢?

山东滕州的这个滕王阁在滕王离开滕州之后就因为风雨雷电的侵蚀慢慢地就损毁了,毁掉了,而且毁掉了之后似乎就没有重建过。这个滕王阁为什么没有重建呢?据我的推测,可能就是这个滕王阁没有留下什么传世之作,没有再刘熏爱那种传世的文学艺术精品,所以当地人觉得也没有多大的价值来重建。

南昌滕王阁就不一样了,自从唐高宗永徽四年,就是公元653年滕王阁首建之后,一直到公元1989年,1336年的时间一共建了28次,平均每48年建一次,就是半个世纪建一次,这叫屡毁屡建,这是南昌的滕王阁。

那么阆中的滕王阁怎么样呢?应该说宋元明清各代也屡毁屡建,它为什么也会屡毁屡建呢?那就是因为上面有传世之作,就是因为杜甫曾经登上滕王亭,曾经写了两首《滕王亭子》,这两首都是传世之作。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阆中的这个滕王亭,讲它和杜甫的关系。

由于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离开了他的中原故土,颠沛流离到巴蜀,在巴蜀生活了八年。在这八年当中,他有两次来到滕王工作过的阆中,登上了滕王亭,写了两首《滕王亭子》。杜甫与滕王还不能算同时代人,杜甫出生的时候滕王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所以说不是同一代人,但是离滕王的时代毕竟不远,关于滕王的一些故事和传说,杜甫应该是不陌生的。作为一代“诗圣”,在杜甫的心中滕王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看一下这首《滕王亭子》其一:

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


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这首诗是一首很有名的诗,为什么很有名呢?从作品本身来看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它很独特地写出了阆中的自然景色,阆中这个地方速来被国人视为风水宝地,四面环山,三面环水,自然环境非常美。第一个发现阆中自然山水之美的,著名的画家是谁呢?是滕王李元婴。第一个发现阆中自然山水之美的著名诗人是谁呢?是诗圣杜甫,所以说在发现阆中美的历程上面,滕王李元婴和诗圣杜甫都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是阆中之美的发现者,遗憾的是滕王毕竟是一个蛱蝶画家,不是山水画家,他只是在阆中的最佳位置建了一个滕王亭,便于人们来欣赏,阆中的自然美景,他自己并没有用他的作品来描绘阆中的自然美景,那真正能够用自己的作品描绘阆中美景的是谁呢?是杜甫。杜甫有一首《阆水歌》,其中有这样两句“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这个“肠断”就不是说是肠子断了,是指阆中境内的嘉陵江还有江面上的那种一轮红日破浪而出,还有巴童荡浆,还有水鸡衔鱼等等,这些景象太美了,美得让人销魂,美得让人受不了,所以叫“

阆中胜事可肠断”。

《滕王亭子》的深层情感

自古以来,最先让人了解和认识阁楼的往往不是阁楼本身,而是诗文。我们吟咏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便知晓了黄鹤楼。诵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章,便记住了岳阳楼。品读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产天一色”的文章,便“走进”了滕王阁。在滕王阁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先后留下了上千篇精美绝伦的诗文。可以说没有哪座阁楼如滕王阁般荟萃了如此众多的文化名流,而这其中出类拔萃者除了王勃以外,杜甫的两首《滕王亭子》更是著名的经典作品。那么杜甫的这两首作品,都表达了哪些情感呢?这和王勃的《滕王阁序》又有哪些不同呢?

历史上有三个滕王阁?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杜甫的两首诗

我们现在要讲的这个《滕王亭子》不一样,它不是全景式地描绘阆中的山水,是特写式的,你看这样一句“清江锦石伤心丽”,这个“清江”就是嘉陵江,阆中境内的嘉陵江的一段,“伤心丽”是什么意思呢?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杜甫看到嘉陵江的美丽的鹅卵石,就想起了中原,就很伤心,这叫“伤心丽”。还有一种解释“伤心丽”就是非常丽,我是赞成第二种解释的,“伤心”在这里是一个程度副词。在西南官话当中它就普遍地有这种用法,杜甫用“伤心丽”来形容嘉陵江的彩色的鹅卵石,就像他说“阆中胜事可肠断”一样,都是把阆中的美景形容到极致,形容到极致所以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这首诗有名的第一个原因。

这首诗之所以有名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要讲的这个问题,就是涉及到对滕王的评价。其中的这两句“

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这个“”就是州牧,“出牧”就是出任隆州刺史,后来隆州由于避唐玄宗李隆基之讳,改名我阆中,“出牧”就是出任为阆州,就是今天的阆中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关于这来年工具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是以明代的著名学者杨慎为代表的。杨慎认为这两句是在歌颂滕王,而且杨慎对这种歌颂很不以为然,他说李元婴骄奢放纵,所过为害,有什么好歌颂的,说杜甫号称“诗圣”,居然歌颂一个李元婴,所以这个批评就很尖锐了。第二个意见就是以清代的著名学者仇兆鳌为代表,这是杜甫研究专家,他就为杜甫辩护,他说这两两句诗不是在歌颂李元婴,是在讽刺李元婴,所以这两种意见很有代表性。

我认为这两句诗歌既不是在歌颂李元婴,也不是在讽刺李元婴,而是另有深意,什么深意呢?就是怀古伤今,或者说伤今怀古,为什么说这两句是怀古伤今呢?我们不妨看一看《滕王亭子》的第二首,因为《滕王亭子》是两首诗,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看某一首诗当中的某一两句,要完整地来看。《滕王亭子》其二:

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
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
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
尚思歌吹入,千骑把霓旌。

通过这首诗,我们就不难发现杜甫当年登山这个滕王亭的时候,这个滕王亭其实是很荒凉的,很落寞的,“山路”是“寂寞”的,村庄是废弃的,楼阁是虚无一人的。诗人的耳朵所听到的是什么?是自言自语的“松声”松涛,还有自言自语的鸟声。楼上楼下再无别人,就是诗人一个人,更看不到滕王的影子。他只是看着天上飘着的云霞,所以就令他想起了滕王当年打着旗幡前呼后拥地登上滕王亭的情景。只是听着村里的鸟叫声让他想起了当年的滕王亭子的那种响彻云霄的歌声和器乐演奏声。

因此我们上面讲的那首《滕王亭子》的后面两句“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就不难理解了。所谓“人到于今歌出牧

”,不是歌颂滕王,不是笼统地歌颂滕王这个人,它是肯定滕王建亭这个事实。所谓“来游此地不知还”呢,不是写当下的情景,是写当年的情景,正是因为滕王建了滕王亭,使得人们可以登上滕王亭,可以饱览阆中的自然山水,可以得到非同一般的美的享受,所以人们到了此地就乐而忘返。当然这个乐而忘返是当年的情景,不是杜甫登滕王亭的当下的情景。那当下的滕王亭是什么情景呢?当下的滕王亭它是很荒凉的,落寞的,诗人正是由于当下的滕王亭的落寞和荒凉,而联想到了当年的滕王,更联想到了当年的滕王所处的那样一个天下太平的时代。

历史上有三个滕王阁?除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有杜甫的两首诗

可惜的是滕王早已作古了,滕王的那个时代所处的朝气蓬勃的,积极向上的时代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也一去不复返了,杜甫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正在动乱当中,自己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往日的那个承平的时代呢?所以说这首诗就包含了一种浓重的伤今怀古之感,包含了浓重的沧桑之感。正是这种伤今怀古之感,正是这种沧桑之感,才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和游客,所以我们说同样是登高作赋,同样是抒情言志,杜甫的《滕王亭子》所抒发的就是这种伤今怀古之感,它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所抒发的那种用世之志,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