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七门九州十八坡,襟三江而带五湖

南昌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寓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初唐四杰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其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南唐时期南昌府为“南都”。南昌至古就是连接闽粤湘地区要道,特别是梅岭地区至今还保留了大量的古道。到了唐朝南昌被列为江南西道的省府后,唐代就加强了对南昌通往湖北和上饶方向的古道及驿道建设。南唐时期由于李璟迁都南昌,南昌的城市道路建设及马车驿道运输等开始不断完善。宋元时期南昌航运兴起,由南昌港通向赣州、九江及长江方向。打通南昌对各地运输渠道。元朝时期南昌陆续开通到赣州、广东方向新古道。明清时期南昌不断完善对外交通和城市道路建设,形成了城市的九门(进出城的交通要道)十八洲。

洪都,古代南昌的别称,同时也是元明时期正式的区划名称。唐才子王勃《滕王阁序》中曾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南昌地处长江以南,水陆交通发达,形势险要,自古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

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有人在此生产生活。至三千年前的南昌当时的土著居民有“三苗”之称,三苗为炎帝神农氏后裔。三苗时期南昌北至艾溪湖,南至青云谱,这一弧形地带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

《禹贡》属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南昌地处吴、楚交界,吴楚相争多在于此。《左传》记载:昭公七年(前553年),楚令尹子荡伐吴师于豫章。战国时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铁、铸铁技术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进工艺。

秦属九江郡,浔阳,郡治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据《汉书》记载,前202年(汉高祖5年)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之后,派大将灌婴率兵平定江南“吴、豫章、会稽郡”。灌婴平定豫章后,立即设官置县,首立南昌县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为县名,颖阴侯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次年修筑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4公里的黄城寺,城周长十里八十四步,称为“灌婴城”,开创南昌建城史。

鄱阳湖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流经南昌市。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跨南昌、鄱阳、九江跨南昌、新建、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九江、星子、德安和永修等市县。鄱阳湖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下接长江。丰水季节浪涌波腾,浩瀚万顷,水天相连;枯水季节水落滩出,野草丰茂,芦苇丛丛;湖畔峰岭绵延,沙山起伏,沃野千里,候鸟翩飞,牛羊倘佯。美丽富饶的鄱阳湖养育了世代生长居息湖畔的万物生灵。。通常以都昌和吴城间的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或东西)两湖。松门山西北为北湖,或称西鄱湖。湖面狭窄,实为一狭长通江港道。松门山东南为南湖,或称东鄱湖,湖面辽阔,是湖区主体。鄱阳湖景色十分优美,拥有江南最密集的湖、最高贵的鸟、最多姿的水、最诗意的草。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在中国长江流域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蓄洪水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殊生态功能,是我国十大生态……

南昌七门九州十八坡,襟三江而带五湖

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纪念馆位于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青云谱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园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楮树、罗汉松青叶苍干,繁荫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显得格外静谧。密叶筛过的天光洒在小径上,明暗闪烁,野趣横生。一弯荷池清澈明净,倒映着笼笼修竹,鱼儿嬉戏,花影摇曳。园外清溪蜿蜒,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青云谱前身是一座道院,相传早在2500余年前,周灵王之子即在此开八大山人纪念馆基炼丹。西汉为“梅仙祠”;东晋始有道教净明派,建“太极观”。唐为“太乙观”,宋为“天宁观”,至清初定为“青云谱”。遗址现存大门、二门石建筑,大门石额刻有“青云谱”三个大字,二门前后额分别刻“净明真境”、“众玄少之门”字样。道院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一气贯通的三个院落为主体,衔连左右“三官殿”、“斗姥阁”、“圆峤”,更有两庑内室“黍居”、“鹤巢”簇拥着。300……

滕王阁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赣江畔。屡毁屡建,今日之滕王阁为1989年重建,与古貌相比更为气派。滕王阁座落于南昌市西北,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所建。据记载,李元婴于永徽三年迁任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建此阁以为别居。由于李元婴封号为“滕王”,故名滕王阁。20多年后,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首次重修。竣工后,阎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途经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时写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阁序》。并由此令滕王阁名扬四海。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赞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清代诗人尚镕《忆滕王阁》诗云:“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收。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后来历经宋、元、明、清,滕王阁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唐代五次、宋代1次、元代2次、明代7次、清代13次,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

南昌天香园

天香园地处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南大道,原名西湖园艺场。该园始建于1976年,面积112亩,现有大小盆景3万余盆,培养花卉、亩木2.6万余株,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赣派盆景基地和花卉基地。该园广植林木,培育花草,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批鸟禽,高峰期多达32个品种、5万多羽,被称为“鸟类的天堂”。在中国省会城市能拥有如此大量鸟类与市民和谐共处,安然生存、繁衍,实属罕见。园内还建有茶艺馆、金佛堂、云泉书画室等仿古建筑。树木掩映,绿草如茵,花香满园,不愧为南昌的“市”外桃源。天香园位于江西省省会城市、拥有220万人口的南昌市城市建成区内,距市中心八一广场仅4公里。16米高的朱拱珐琅彩绘大门正面上方是中国当代书圣启功的亲笔溜金大字“天香园”。反面为其胞弟启儒的真迹,非同凡响,气势逼人。园区占地1150亩,园内湿地、湖泊、原始沼泽串通成片,野生候鸟群30余种,几十万余只。

绳金塔

绳金塔座落在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原古城进贤门外,始建于唐天佑年间(公园904~907年),相传建塔前异僧惟一掘地得铁函一只,内有金绳四匝,古剑三把(分别刻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还有金瓶一个,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绳金塔因此而得名。绳金塔历经沧桑,屡兴屡毁。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绳金塔多次建筑。第一次重建是在元末明初,当时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南昌,绳金塔毁于兵火之中,明朝建立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

梅岭主峰景区

梅岭原名飞鸿山,早在汉朝初年,就辟有驿道。西汉末年,南昌县尉梅福为抵制王莽-,退隐西郊飞鸿山。后人纪念他的高风亮节,在岭上建梅仙坛,岭下建梅仙观,改飞鸿山为梅岭。唐朝以来,有张九龄、张商英、周必大、王安石、张位五位丞相,欧阳修、曾巩、黄庭坚、陈师道、汤显祖等文学家,岳飞等武将,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名诗佳作和文人景观。梅岭是佛、道两教的圣地之一,寺庙观坛曾多达136处。道书称此为第十二洞天。西山八大名刹之首的翟岩寺,8尺高的铜莲台和铜瓶、铜香炉、千僧锅。原道教名刹太平观旁有一株千年银杏,树高30米,胸围7.5米。位居山巅的紫阳宫,石室尚存,东汉开国元勋邓禹曾到此,旁有邓仙洞和真君墓。梅岭上百座山峰,各具特色。梅岭头翠竹生幽,狮子峰险峻难攀,紫阳山秀丽多姿,罗汉岭利于观景。梅岭有许多古树名木,尤以盆景樟、石中兰、树生竹为奇,被誉为梅岭三绝。

梅岭狮子峰

梅岭狮子峰是集合狮子峰、泮溪湖、望狮涧 为一体,山峰形如蹲狮,故名狮子峰。梅岭狮子峰海拔仅260米,但其险峻不亚于黄山,悬崖峭壁,奇石怪林。飞来峰是花岗岩倒石堆地貌最宏伟、最壮观的地方,集中反映了梅岭这座大型推覆构造山体,波澜壮阔的成山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