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薌齋先生珍貴手稿

自號矛盾(矛盾老人),論成敗、生爭議、分得失、決生死、別優劣、看遠近、解繁簡,……。乃至高、低、勝、負,快、慢,動、靜,虛、實,強、弱,愚、聰,善、惡,內、外,大、小,正、斜,貧、富,好、壞等等,凡相對之事物皆矛盾也。手有心、背,身有內、外,力有輕、重,合則為聚,離則為分,亦正亦斜,變換而為。


就拳而論,具理而言,在大體與細微之間,無外乎重重矛盾之中,運用得當,方為正法。長不利於拔、翻,而短利之;短不利於適距,而長利之;渾厚過瀟灑受制,反利於重撞強擊;瀟灑過則渾厚難施,反利於求機靈變;執著用功者,有體會而認悟略欠;吾理多思者,備究而練踐少為。


如此矛盾反生,且過正則滯,過偏則歪,所謂“過猶不及,矯枉過正,”皆非處解矛盾之正法。遵吾拳之原則,方可會心法之得也。應分、合一體,遒、放同源,松、整為用,養、練合一,搭、斷適時,剛、柔並濟,長、短互為,緩、急而變,正、斜相依,神、意為要,形、力併發,虛、實互借,……,諸皆如是,備理而為也。理即指導之源,為實具之用。能悟其理者,還應達其用。能言其弊者,應知何為利。言過於實易入謊,用不知理尚低庸。能知矛盾、解矛盾、運用矛盾之理則,方為達者。

練功時感覺必生矣,熱、脹、沉、酸、整,輕、甜、舒、爽、清等等諸多必至。然逾近高層次,其感逾有變,有增、有弱、有無,練時神意在身與外物之間求之,萬不可跟感覺走,更不可因知他人感覺如何、如何,反而強自求之,比是戕生誤道,有違拳學練用之理,“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是練功日久自然產生,非著意尋求就可刻劃有獲。


所謂“功到自然成”方是大道理。如功不到、效不佳,應求明師指解,正確體悟,堅恆練用自可有得。非急求強運可求效。強、急之為,已失平靜松輕之心態,神意受制,體易僵拙,本能之功效更難求索也。當牢記吾言而行,方不至入歧途也。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文武兼修築全才也。

僵拙之笨力,是絕對用意念強想支配,或用器械重物練就的本力施為。吾拳之力求松整,達靈具活,為功力也。靜松中求,緩運中解,神充至用。如虎、熊之松沉,似鷹、貓之捷迅。非善奔之馬鹿,家養之免豬也。以松靜入手求剛堅之施作,一張一弛,一鬆一緊。弛中含張,松是緊。過緊則僵,過鬆必懈也。


解拳之要,而後得拳之妙。得練之途,而後悟用之道。

不能自律已者,難於制人。不能用功者,難求功效。而律已當堅肯持久,用功當苦練精參。比較分高下,驗證見弱強,事實辨真偽,謙求必升堂。如功無偏錯,堅肯之志利研求。如用欲達效,實戰之行中得獲。


輕人如輕已,驕滿者難提高。“自古驕兵多至敗,從來輕敵少成攻”古人言不可違。敬人、謙慎處事,悟練持之以恆,堅忍果決應敵,操勝有望也。


“頂上力空靈,身如繩吊系”、“正頭頂項”、“懸頂系發”等。其言練功時頭頂的要求,諸說之間並無矛盾,只是統一要求的實論而已。頂項為頭有上頂之意,系發為向上提系之意,所以頭應有上頂和下拉雙向二兩爭之意,尤如手有“抱六撐四”為內回抱、外分撐反向二爭,伸、屈為二爭,分、合為二爭,頭的向上挺拔應多於下蓄,這是原則,但不是隻有挺拔無下蓄之意,應各有側重,也應同時包容。


所以動中含不得不止,止中含不得不動,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不如生生不已之動,動中之靜,靜中之動方為正,餘上述雖然有方向和靜動的區別,然都是互含互為之原理,絕對就易入“矯枉過正,過猶不及”之誤。練功時如認識明確,自有正確的體會和功效。


神充、意注、松身、形整、力勻、氣平、聲靜、性定、心慈、行果、言實、慎為、謙處、緊修、博學、深究,為“十六令”,實為拳之要則也。

王薌齋先生珍貴手稿


斷手,遠則窺敵勢,謀欲達發機。遠近勿遲疑,下手當狠辣。神不真、功不到、心不定、意不堅者莫作,否則失多於得,操無勝算。


練當以已之短為重,戰當以已之長為用。習當以已之無為求,教當以已之知為授。言雖淺易,而施時多非也,當謹記此言。

初得易暴,至精多隱。謙慎大為,粗狂落敗。


身不在高矮,力不大小,功不在深淺,速不在快慢,輩不在高低,實是在其對拳學的修為如何?如得名師嚴教,德善慎謙,堅習精悟,含納諸理,體認於身,練用兼達,施為無過,持之以恆,自可制勝無敵,進而有望登極也。


授藝切勿保守自秘,否則吾拳失傳矣!本人不知切勿亂傳誤授,否則吾拳失真矣!然其功夫未達時授亦不解,當適人施教。


拳各有側重是一般與重點謂,應為全面皆達一定境界而重在其突出者。勿認為只一側,而諸功盡棄也。吾之弟子中有一般者,亦有較全面者,亦有側重一功者與突出特長才,有善於變化者,有強於技擊者,有重修養生者,有推手突出者,有功力深厚者,有渾厚精實者,有瀟灑善變者,有精神肯忍者,有謙恭含忍者,有善搏明戰者,諸皆各有側重之謂。側重多源於特長,亦源於專好,亦有因偏求所至。有特長故易突出,吾所要求,還應達兼備為佳。爾等應善解而求之,方入完整之境也!


習源於傳,而習後亦應專立為傳,故拳藝不失也。繼承之後,應有提高,方可發揚光大之。利民利國為拳之旨,如拳藝不精深,如何能利民、利國。實力於練用中求,解理為精究得悟,不可失學,不可輕藝,不可一知半解,方有成之可能。吾拳是公開之藝。只如諸述,然深嚴解理,體悟至精,某一功均有高低、深淺之別,亦如求諸高妙,高者著言細深,明解髓理、廣博多參、統備豐富、不隨一般之流,坐必得敬位,練、用則超群,同仁、門人皆交識,不欲出名則眾人皆知,乃年月持恆多年修悟,歷經長輩薰陶,且徒授人眾者,故多已至老年方達,是歲月無情心堅於半世而得,所以非易也。同多方能明高低,比較必辨真偽及深淺,如此自能辨層次之別,選求名師指教當無誤也!

正頭、正身、正已、正人,守正應正心,心正得誠真。“正”為拳德之第一貴也。正人君子之為,所求由正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