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薌齋前輩論實戰要領

頭要撞人,手要打人,身要摧人,步要過人,足要踏人,精神氣勢要逼人,得機發力,勝券定由我操,事所必然,豈可疑乎?所謂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步難行。


進退動轉有意莫帶形,帶形定不贏,氣如龍虎而動無定勢,應機發動,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神全則身自安,如斯臨敵,安有不勝之理哉?

王薌齋前輩論實戰要領


應敵知機,方能發動制人,不必度來勢之機會,自能揣敵人之短長,均在有意無意之間也,靜以待動,動中處靜,以退為進,以進為退,直出而側入,斜進而豎擊,柔去而驚抖,剛來而纏繞,力之外發,縮骨而出,縮即發也,發力時意欲透其骨,而入其髓,意存數尺外,敵身為我意所束,豈能逃哉?


兩手結合,迎面伸出,前伸後撤,左右封固,務須守著中線,兩足鑽進抽撤,保住重心,並無定位,踢踏如卷地風,縱橫高低起落閃轉隨意變化,直奔敵人重心,莫為旁求,揣度情勢,當進則進,當退則退,前後左右反轉照顧,渾元一爭。


大凡鳥獸多有無畏精神,它的智力不會增長,而特具的本能是永遠存在的,鳥獸的頭是靈活的,目尖銳,肩撐肘橫,指彎爪擰,頭頸更多增強頂縮力,鷹目、猿神、貓行、馬奔、雞腿、蛇身,當會其意。


意拳內勁秘訣

意拳內勁秘訣:大椎胯膝往上升,擦軀過腦龜背形;頭臂盆骨襠內降,上下連成蝙蝠形;骨盆代腿摺疊式,大氣層層架此形;觸之即彈不勞意,方謂本能活力成。


拔背提胯、沉肩降骶;肩甲在大椎前下降至腋肋,大椎從後蹭背肌上升,兩者前後一下一上的互錯著爭開,錯開一大“空洞”,“意念”要放在兩者之間所產生的空間中。此是骨架所為,不要牽制肌肉。實際上,拔背含胸與沉肩基本相同,都是意在使大椎下的脊柱拉開成一個“洞”感。


脊柱下沉,大椎“頂著一根竹竿”從腦後上升,使後腦縮於“大椎與脊柱”拉開後形成的“空洞”之中,在使用“嘴與手的高架”時,起到保護“頭和頸椎“的防震緩衝作用。


此謂“虎豹(抱)頭”之意義所在,其目的是練就頸項強壯,富有波浪彈性,頭有依靠力。在大椎上升、大椎下的其它脊椎隨肩胛下降的同時,推動了盆骨從胯內下降到地面;大椎上升又同時帶動了胯膝從盆骨外圍上升到盆骨之上。這就形成了前降、後升的“龜背鶴身”之勢,但要有盆骨降到地面之感,以盆骨代替雙腿與上方的胯有“上下、前後、左右”波浪相爭的活力之感。實乃骶骨的縮伸波動,“落地六爭”的步法意義就指於此處意感。


蝙蝠的比喻,是“整體一塊”、“肌肉若一”的連整之“波浪活力”,是一動全動的整體發力。是以面打、塊打或六面錯綜之打,不是點打、線打的“一拳、一掌、一腳”局部用力之打。游龍白鶴戲,渾浪似蛇驚;蓄勢成摺疊,觸之有彈性。要進入這種狀態,養成自然的激情。脊椎的兩頭拉伸:大椎帶胯上升過後腦而護頸,胯下的“盆骨”帶“大椎下的脊椎”下降而代腿波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