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太極拳就是空架子?看王薌齋怎麼說

【太極拳早已變成了意淫拳?誤人拳?】---看看王薌齋如何說的?

太極拳是很多人喜歡的拳,可是這個拳人們若練了,其能健身呢,還是能技擊呢?還是隻能滿足人們愉悅的意淫心理呢?

……

太極拳就是空架子?看王薌齋怎麼說

看看王薌齋如何評價太極拳?難道真的像他說的一樣,太極拳早已變成了誤人拳?

大家看看吧:看看當年王薌齋答記者問

=================================================================

太極拳就是空架子?看王薌齋怎麼說

問:形意、太極、八卦、通背,俗稱為拳術之內家,未知其派別如何?

王薌齋答:……太極拳嫡傳宗匠,當推少侯、澄甫楊氏昆仲。此亦餘之老友也。故知該拳確有幾種力學含義,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體,因基礎體認功夫早經銷亡,故身之下部無理力之可言。該拳原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嶽先生改為十三式,又一變而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若以養生而論,徒使精神氣質被拘而不舒;若論技擊,專為制裁肢體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為機械呆板之物,亦不過徒使學者神經擾亂、消耗時日而已。至於練法,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腳,說來可憐亦可笑。對於應敵,如遇高手則勿論,倘對方是不緊滯呆板者,縱令該拳名手則也無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為棋譜勢之太極拳。近二十年來,習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於一般學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將該拳葬送而破產,是為可惜耳。願該門有力分子,迅速嚴格整理,以圖進益於將來。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餘對太極拳敢雲知之深,不覺論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諒之。同時想太極拳學之有得者,觀吾所論,恐將頷首默認,啞然失笑矣。

社會常雲形意、太極、八卦、通背為內家,餘不知內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論。姑就前輩名家論之,以見一斑。

形意嫡派與河南心意把、六合步為一家,查河南李岱東(鄉稱老岱)為李致和先生之曾孫,致和先生乃戴龍邦太夫子之業師也。濟源阮氏,命名雖異而實宗於李。戴先生雖以心意變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傳並無十二形練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當盡有之。亦無五行生剋之論,不過指五行為五種力之代名詞,非手法與拳套也。曾記先師簀語:五行相某某,謂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鐵石之堅,有斬金截鐵之意;木者,謂曲折面積而言,若樹木支撐形勢;水者,勢如汪洋遊動,活潑若龍蛇,用之無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藥,手如彈發,有一觸即燒身之力;土者,用力敦厚,闊大沉實,混元氣壯,有與天地相接合為一體之勢;此之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動輒謂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見,一再思之,然後出手以迎敵,鮮有不敗者。

太極拳就是空架子?看王薌齋怎麼說

八卦原名叫川掌。餘幼年時曾與程廷華先生晤,回憶其神情類若神龍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難追其功勁。遙想董師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劉鳳春先生與餘交善,功極深,而造詣稍遜,然亦非習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項背。希望習八卦者,專研雙單川掌,在一舉一動上加意體會,深造力求,而於理論上亦當切實研討,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通背拳通行華北,都門尤盛,餘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論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遠。想前輩當不如是,抑後人之失傳也。雖偶有局部深邃之絕大功力者,然終不易走上拳學軌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樁,其嫡派至今仍有輩行流傳,河南、四川最盛,與福州、興化、泉州、汕頭等處操五技散手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應敵亦多有深造獨專之長,惜片面多,具體少。

八翻、綿掌、劈掛、八極、大功力、三皇炮、粘腿、連拳,互有長短,大都偏於剛多柔少,缺乏精神內斂功夫。至於大小紅拳、彈腿、戳腳,具知各拳長短。及其他各家,餘不欲論之矣。

--------------------------------------------------------------------------------------------------------------

問:與聞先生之論,道破國術之要道,別開生面另闢一新途徑為同人謀幸福,但亦有云指謫太極拳仍有過當之處。

王薌齋答:鄙人識道尚淺,非敢雲別開生面,不過遵前輩傳統推廣而已。在太極門中,餘之好友極多,而尚有好多不好意思之處,亦因該拳較之其他流弊少,明理者較多之故,尚不吝指謫,否則亦早不屑論矣。談到實在批評的話,吾恐太極門中,從未認識拳學者頗多,至通家更談不到。餘總角時曾聞有丹士張三丰先生之名,及長外遊,得識各家同仁亦惟習太極者眾,故對該拳懷疑已久,聞該拳為張三丰先生所傳,故餘早有卑視三豐意,後來讀三豐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為一貫大道之先進,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可是餘更深信該拳絕非先生之傳。其實是與不是沒有一些關係,就即便是三豐後裔未得其要亦無足論。三豐先生之傳人不知為誰,想當不及三豐有道又何用假借其他,要在個人得傳之真偽與否。況今習該拳者,各人各樣,理論不一,任意偽造者乎!曾記三豐先生雲:離開已身不是道,執著已身事更糟。太極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沒有一式一法不被執著?用這些姿勢作什麼?而精神方面牢牢綁定不可解。實為妨害神經肢體之自由,遙想三豐先生高明若是,當不致傳有如此欠通之太極拳。就以該拳譜文字方面論,單雙重不偏不倚種種盡善盡美的意義亦僅不過拳學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譜論,請問太極名手捫心自問,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譜之所論者?既是自以為無上拳學,為什麼實際上不生效果?更該拳有機壇扶乩而拳技工者,此更荒夫下之唐矣。縱使該拳一切法則優於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面而言亦是錯誤,無他疑意,況皆不如是矣。太極拳不過人多勢眾,擅廣宣傳,其實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餘言或有不當、甚願同仁不留絲毫客氣的質問,如有見教,我更當掃徑歡迎也。

--------------------------------------------------------------------------------------------------------------

太極拳就是空架子?看王薌齋怎麼說

問:先生批評太極拳之錯誤,自當承認,然友中習拳而得健康亦尚多,恐先生之所批評似有失當。

王薌齋答:拳學之價值,不僅輕鬆而微末。要知拳學乃人之需要,不可須臾離一貫之學也。故莊子說:技也進乎道矣,誠文化藝術之基礎,禪學哲理之命脈,若僅以此微效而可以代表拳術,則拳學當無考究之必要矣。習拳拘泥若此而能生效,更應知道,若能將習拳時間,不用一切方法,任意慢慢的體會操存,而收效之大,吾敢深信更有勝於此者。

問:拳術的門派太繁,理論不一,知友中習者尚多,亦有照書練習者,然皆不生效,未知何書可採?

王薌齋答:拳學無所謂那一家,拳理亦無中外新舊之別,只查其是與不是,和當與不當可耳。社會普遍各家,大都以拳套手法為習拳途徑,要知此種作法都是後人的偽造,不是原來拳學精神,雖稍有偶知講些枝節的力學,及技術的片面,然而總未離開方法和套子,所以終是無用。至於著作者,亦不出此範圍。此道雖是學習很易,但亦非如此盲從之簡單,往往經名師之口傳心授,尚有數十年而是非莫辨者,豈刻板文章所能濟事。凡一件學問應先明理由基礎體認功夫漸漸作起,再加以慎思明辨及多方實驗的證明,然後方可進研其技。且鍛鍊時有忌對鏡操作之戒,恐流於形似而神不真,況照書本練習者乎?此真盲人騎瞎馬也。不過看書是博採各項理論之結晶,非注意其姿態如何耳。餘據卅年教學的觀察,這件學問是極難亦極易,倘遇天才的學生,不滿百日之工,則有成通家大器之望,然於百中未有一二,大凡天資聰敏者,多功能欠忠厚,且虛偽而欺詐。故中道多為業師棄之,此亦可惜乎!如社會之一般學者,其困難誠可憐之至矣。多人總是以耳人目,豈知名實二字根本不能並論,且世之拳師多若牛毛,得要者如麟角,凡得其要者,個性多異於常人,不為名誘不為利招,當不願與偽君子為伍矣!甚矣哉,得師之難也。即遇明師何以能辨,則未必肯如所請,如肯應請亦未必有教學的良法,假使得法而學者亦必能領略,種種困難,非過來人不能知也。不過現在比較以前則易於學習者,因值科學倡明的時代,對理解拳學原理當得幫助不少,然尚不能以此範圍拳學,若以科學這層次及局部剖析之解釋,則當推為求學之階梯不二法門。惟我拳學中尚有許多原理,而不可以解者,但若干年後或可得證明。夫學術本無止境,或永無以名之,亦未可知。總之,在此時而論,應以拳學之精神加以科學的方法,則當不難解決矣。

問:屢聞讀者多對先生之理論都不否認,惟聞學時無拳套感覺不易,初學者尤甚!

太極拳就是空架子?看王薌齋怎麼說

王薌齋答:人身百骸諸般功能,任何聰明者一生練之不盡,那有舍精華而習糟粕之理,且拳套方法愈學愈遠如婦女纏足無異,功夫愈深愈不易使其舒放,故初學者進步反速而勝老手者多矣。此論有多人作比擬之鐵證。後世之所謂某式生某力之說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雲者,對於拳學認識尚遠。

--------------------------------------------------------------------------------------------------------------

問:報端屢次發表拳論,同道中對之有何表示,曾有所聞否?

太極拳就是空架子?看王薌齋怎麼說

王薌齋答:同道中明哲之士無不接受,至其甘抱殘守缺及是非莫辨者,只好聽之而已。即使能知都不易行,況根本是非難明者乎?然一般拳家既以鍛鍊身體為口號,技擊二字絕口不談,就此點看來,亦可知於技擊之道,與之相較,則份量輕微多矣。夫養生之道,是在凝神養性,思與虛靈成一體,所謂身心性命之學也。如這麼一招,那麼一式,前竄後跳,實難夢見養生之門。蓋養生實為簡易,人之本性是愛天然無拘自由之運動,一切本能亦俱因是而發。如每晨於新鮮空氣中,不用一切方法,僅使渾身關節似曲非直,著想天空,任意慢慢運用,一面體察內部氣血之流行,一面體會身外虛靈之爭力,所謂神似游泳者是也。而精神體質舒適自然,非但不受限制,而大自然之呼應也漸有認識,久之本能發而靈光見,技擊之基礎不期自備矣。如總拘泥機械之運動,弄杖舞槍求美觀,以為能武之榮耀,殊不知識者一見,可作十日嘔,誠冤哉極矣,且終身不能領悟也。

--------------------------------------------------------------------------------------------------------------

--------------------------------------------------------------------------------------------------------------

問:世人常雲有楊露蟬者,其學如何?

王薌齋答:露蟬先生亦為拳學先輩,工太極,今多學之。餘據各方面觀察而論,露翁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嶽先生亦非通家。不過宗嶽先生得嶽武穆雙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變十三式,至於命名太極,以為張三丰所傳實無從考證,抑世人之一種附會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則更不知其所以由來。就該拳之作法論,於肢體上僅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卻受無限損失,距實作之學相尚遠,不足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