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芗斋先生珍贵手稿

自号矛盾(矛盾老人),论成败、生争议、分得失、决生死、别优劣、看远近、解繁简,……。乃至高、低、胜、负,快、慢,动、静,虚、实,强、弱,愚、聪,善、恶,内、外,大、小,正、斜,贫、富,好、坏等等,凡相对之事物皆矛盾也。手有心、背,身有内、外,力有轻、重,合则为聚,离则为分,亦正亦斜,变换而为。


就拳而论,具理而言,在大体与细微之间,无外乎重重矛盾之中,运用得当,方为正法。长不利于拔、翻,而短利之;短不利于适距,而长利之;浑厚过潇洒受制,反利于重撞强击;潇洒过则浑厚难施,反利于求机灵变;执着用功者,有体会而认悟略欠;吾理多思者,备究而练践少为。


如此矛盾反生,且过正则滞,过偏则歪,所谓“过犹不及,矫枉过正,”皆非处解矛盾之正法。遵吾拳之原则,方可会心法之得也。应分、合一体,遒、放同源,松、整为用,养、练合一,搭、断适时,刚、柔并济,长、短互为,缓、急而变,正、斜相依,神、意为要,形、力并发,虚、实互借,……,诸皆如是,备理而为也。理即指导之源,为实具之用。能悟其理者,还应达其用。能言其弊者,应知何为利。言过于实易入谎,用不知理尚低庸。能知矛盾、解矛盾、运用矛盾之理则,方为达者。

练功时感觉必生矣,热、胀、沉、酸、整,轻、甜、舒、爽、清等等诸多必至。然逾近高层次,其感逾有变,有增、有弱、有无,练时神意在身与外物之间求之,万不可跟感觉走,更不可因知他人感觉如何、如何,反而强自求之,比是戕生误道,有违拳学练用之理,“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是练功日久自然产生,非着意寻求就可刻划有获。


所谓“功到自然成”方是大道理。如功不到、效不佳,应求明师指解,正确体悟,坚恒练用自可有得。非急求强运可求效。强、急之为,已失平静松轻之心态,神意受制,体易僵拙,本能之功效更难求索也。当牢记吾言而行,方不至入歧途也。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兼修筑全才也。

僵拙之笨力,是绝对用意念强想支配,或用器械重物练就的本力施为。吾拳之力求松整,达灵具活,为功力也。静松中求,缓运中解,神充至用。如虎、熊之松沉,似鹰、猫之捷迅。非善奔之马鹿,家养之免猪也。以松静入手求刚坚之施作,一张一弛,一松一紧。弛中含张,松是紧。过紧则僵,过松必懈也。


解拳之要,而后得拳之妙。得练之途,而后悟用之道。

不能自律已者,难于制人。不能用功者,难求功效。而律已当坚肯持久,用功当苦练精参。比较分高下,验证见弱强,事实辨真伪,谦求必升堂。如功无偏错,坚肯之志利研求。如用欲达效,实战之行中得获。


轻人如轻已,骄满者难提高。“自古骄兵多至败,从来轻敌少成攻”古人言不可违。敬人、谦慎处事,悟练持之以恒,坚忍果决应敌,操胜有望也。


“顶上力空灵,身如绳吊系”、“正头顶项”、“悬顶系发”等。其言练功时头顶的要求,诸说之间并无矛盾,只是统一要求的实论而已。顶项为头有上顶之意,系发为向上提系之意,所以头应有上顶和下拉双向二两争之意,尤如手有“抱六撑四”为内回抱、外分撑反向二争,伸、屈为二争,分、合为二争,头的向上挺拔应多于下蓄,这是原则,但不是只有挺拔无下蓄之意,应各有侧重,也应同时包容。


所以动中含不得不止,止中含不得不动,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不如生生不已之动,动中之静,静中之动方为正,余上述虽然有方向和静动的区别,然都是互含互为之原理,绝对就易入“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之误。练功时如认识明确,自有正确的体会和功效。


神充、意注、松身、形整、力匀、气平、声静、性定、心慈、行果、言实、慎为、谦处、紧修、博学、深究,为“十六令”,实为拳之要则也。

王芗斋先生珍贵手稿


断手,远则窥敌势,谋欲达发机。远近勿迟疑,下手当狠辣。神不真、功不到、心不定、意不坚者莫作,否则失多于得,操无胜算。


练当以已之短为重,战当以已之长为用。习当以已之无为求,教当以已之知为授。言虽浅易,而施时多非也,当谨记此言。

初得易暴,至精多隐。谦慎大为,粗狂落败。


身不在高矮,力不大小,功不在深浅,速不在快慢,辈不在高低,实是在其对拳学的修为如何?如得名师严教,德善慎谦,坚习精悟,含纳诸理,体认于身,练用兼达,施为无过,持之以恒,自可制胜无敌,进而有望登极也。


授艺切勿保守自秘,否则吾拳失传矣!本人不知切勿乱传误授,否则吾拳失真矣!然其功夫未达时授亦不解,当适人施教。


拳各有侧重是一般与重点谓,应为全面皆达一定境界而重在其突出者。勿认为只一侧,而诸功尽弃也。吾之弟子中有一般者,亦有较全面者,亦有侧重一功者与突出特长才,有善于变化者,有强于技击者,有重修养生者,有推手突出者,有功力深厚者,有浑厚精实者,有潇洒善变者,有精神肯忍者,有谦恭含忍者,有善搏明战者,诸皆各有侧重之谓。侧重多源于特长,亦源于专好,亦有因偏求所至。有特长故易突出,吾所要求,还应达兼备为佳。尔等应善解而求之,方入完整之境也!


习源于传,而习后亦应专立为传,故拳艺不失也。继承之后,应有提高,方可发扬光大之。利民利国为拳之旨,如拳艺不精深,如何能利民、利国。实力于练用中求,解理为精究得悟,不可失学,不可轻艺,不可一知半解,方有成之可能。吾拳是公开之艺。只如诸述,然深严解理,体悟至精,某一功均有高低、深浅之别,亦如求诸高妙,高者著言细深,明解髓理、广博多参、统备丰富、不随一般之流,坐必得敬位,练、用则超群,同仁、门人皆交识,不欲出名则众人皆知,乃年月持恒多年修悟,历经长辈熏陶,且徒授人众者,故多已至老年方达,是岁月无情心坚于半世而得,所以非易也。同多方能明高低,比较必辨真伪及深浅,如此自能辨层次之别,选求名师指教当无误也!

正头、正身、正已、正人,守正应正心,心正得诚真。“正”为拳德之第一贵也。正人君子之为,所求由正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