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欲知拳滋味,始由“对抗”起


韩起:欲知拳滋味,始由“对抗”起

韩起

  《道新拳论》一席话,读懂胜练十年拳

  凡碰到有人问我:练武术,看谁的书好? 我一律回答:看《道新拳论》。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我看来,《道新拳论》这一席话,你若读懂、理解了,能胜练十年拳。甚至,赵道新的很多“一句到位”的话,你吃透几句,能少走好几年弯路,譬如下而这几句——

  “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就怎么练。”(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

  “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我们在进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见《谈训练方法》)

  “一种神经的磨炼不能促使另一种神经的改善。”(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二天)

  “古今拳术名手的‘神奇功力’就是这种高质量的爆发力”(见《论爆发》)

  “在拳术练习中,提高身体素质被称作‘练功夫’、‘增长功力”’(见《谈提高身体运动素质》)。

  “拳术类型的分割应该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或‘编’出来的。”(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大)。

  等等,不一而足。

韩起:欲知拳滋味,始由“对抗”起

  如今,有人爱用“说出了真东西”米表示对某一武家的赞美。“真东西”是什么?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的话,是使人迷途知返的话,是让人依之练习功夫见长的话。“真东西”决不是讲神话故事,给小青年灌迷魂汤,让人好像吸了海洛因——看书听故事时兴奋,依法练习打不了人。

  我所以在该系列文章中经常几段几段地摘抄赵道新的话,是想让对《道新拳论》陌生或淡忘了的人能多看几句,另外也好和“武术海洛因”两厢对照,看谁说的话真实。老子有一名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说得天花乱坠的话不可信,真实可信的话不中听。

  赵道新的话就不中听。同时,他的《道新拳论》要想读懂,还不太容易……

  武术和格斗不能分开谈、分开练

  赵道新在《谈训练方法》里有一句话:“端正我们的‘拳术观’是训练的前提。”

  有不少人读这句话时,一扫而过了,他们没觉得这句话有什么要紧。另有些人不理解赵道新为什么要讲这么一句。

  说来,端正拳术观真是太重要了,它不但是拳术“训练的前提”,还是读懂《道新拳论》的前提。

  但“端正拳术观”又是件很难的事。

  肯定有人觉得奇怪,说:端正拳术观不就是弄明白武术是什么吗?武术是什么谁不知道呀,不就是打人的东西吗?值得您韩先生这么当事似的颠过来倒过去地说。

  没办法,我看有不少人就是不清楚武术是什么。别看一些人嘴上说“武术是打人的……武术是打人的。”练起来不是那么回事,一练就按不打人的路子走。像这种嘴上明白、训练不明白的人,你能说他理解武术是什么吗?他要真理解就不会嘴上、训练两分开了。

  在武林,遍地都是“嘴上明白,训练不明白”的人,表现出“拳术观”异常荒诞,他们可以从拳论拳理谈武术,可以从前辈掌故谈武术,可以从他老师给他示范的空发力和拆招说手谈武术,惟独不肯从“他们嘴上本来承认的格斗”来谈武术,凡此种种表明,大家忘了“武术是什么”了——没忘何不由格斗来谈武术?

韩起:欲知拳滋味,始由“对抗”起

  武术如同女人,这就如同你见过无数大师,拳理拳论倒背如流,空发力劲整架正,拆招论手滚瓜烂熟,但只要你没打过实战对抗,你就无从体味武术的滋味——哪怕你是吴秀峰、王芗斋的徒弟,你也照样不懂武术。武术不是能看懂的。

  所以我总结出一句话:

“欲知拳滋味,始由对抗起。”


韩起:欲知拳滋味,始由“对抗”起

  这就是说,练武术,不但功夫要从实战对抗里面出,要搞明白“武术是什么”也离不开实战对抗,你只有投身对抗了,才能体验到武术,才能咂出武术的滋味。除此没有别的办法。

  话说到这,大家也就领会,要弄懂武术有多么难,要读懂《道新拳论》会面临什么障碍——《道新拳论》通篇不离格斗,

在赵道新眼罩,武术即格斗,离开格斗武术没有什么可谈的,不练格斗武术没有什么可练的。这与大家从“拳论、掌故、老师的空发力和拆招说手”里认识武术的习惯正相反。

  如果不能打的东西也叫武术,玩街舞的就可以开武馆

  “端正拳术观”很难,但不端正拳术观,训练就是件疑疑惑惑的事。因为一个满脑子“传统训练法”的人,你安排他拳脚对抗,他心里想的会是另一些事:怎么不先让我站桩玄拙力呢?怎么不教我奇妙的功法呢?怎么光让我练柔韧、练弹跳、练速度、练力量呢?现在就让我开打,我才练一个月啊,我这俩拳式劲还没找顺练整呢,步法还不熟呢……这么练,叫练武术吗?

  怎么才叫练武术咱们先搁一边,我只问一句:大家从以前的训练、从书里熟悉的训练里,练出打人的功夫了吗?

  你熟悉的那种方法看着倒像练武术,可怎么你、还有绝大多数的人,练了三年、八年,赶上动手还草鸡呢?还跟没练过的一样呢?

  而不站桩、不练奇妙功法、“在执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就要以爆发力(或曰:功力)训练与实战训练为主”的训练法,瞅着是“不像”练武术,可人家这套方法怎么练一年就学会打人了?练两年、三年又功夫“噌噌”往上长呢?

  你总不能说,使绝大多数人练了不能打的方法,是练武术; 而能使多数人练了能打的方法,不叫练武术吧?

  如果“使绝大多数人练了不能打的方法叫练武术”的说法成立,那么,武术就变成了这么一种怪物:它名曰是打人的,同时又不能使人学会打人。这个“怪物”大家都熟悉,就是小学语文课本里讲的“矛与盾”的故事。

  “武术矛与盾”这样的黑色幽默要是传到武林之外的国人和外国人耳朵,我们就太丢人了。不幸的是,国人里早有人一听武术俩字就鄙夷道:“花架子”,外国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一听中国武术就摇脑袋:“NO,那是‘架子花’,只会脸上挨拳头开红花。”

  如果我们还承认武术是打人的,那么,使“绝大多数人练了不能打的武术”就不好再叫它武术了,让它继续顶着武术的名,丢人不说,主要是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不定哪天在街边跳大舞的老太太们会欢天喜地地说:嘿!李婶,知道吗?原来咱们这也叫练武术啊。还有教街舞赚不上钱的,练杂技没练出名堂的,跳了半辈子大神仍穷得叮当响的,等等各色人物,纷纷改行,蜂拥到武协去注册,要开武馆,不同意他们就嚷嚷:“都是不能打人的东西,为什么他们那玩意儿能叫武术,我们不行,我们这也叫武术,不就踢腿抡胳膊嘛……你说什么?站桩?站桩我们也会,不就是摆出个撒尿的姿势站着不动吗?我们的桩法比他们多。”这种事你别以为是天方夜谭,早先,不是有跳舞蹈的培训仨月去参加太极拳比赛、还得了冠军亚军的吗?如今一些教瑜伽的老师,私下一打听,天啊,有不少是从舞蹈、体操、杂技道上转行过来的。武术现在是不赚钱,要是赚钱,一准有玩街舞的开武馆,还美滋滋日:混在武林。

  所以我的意见是,既然舞蹈练慢了就是太极拳,体操、杂技换个姿势能改叫瑜伽,那么,不打人的武术,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街舞、健身搏击操、恰恰、伦巴、诸葛亮祈雨跳大神——这不也是人体运动吗?

  所以我再提一条意见,凡是练了不能打的东西,不管它以前叫什么,多么貌似武术,又有多么深奥的理论,一律劝其改个名称,以免哪天警察逮住个跳大神的,那人一口咬定他在练武功。

  赵道新要是活着,肯定同意我的意见。

  真、假两种武术在训练中的具体表现

  因为武术即格斗,所以,练了能打的是武术,练了不能打的就不是武术。对于练武术的人,能打的就叫有功夫,不能打的就叫没功夫(若细分,很能打是有大功夫,身手一般是有小功夫,见拳头就毛脚乱套是没功夫)。又因为武术不进行实战对抗就练不出真功夫,由此反推训练,则是:你在练习中进行实战对抗是在练武术,你在训练中不进行实战对抗,则不叫练武术。

  倘若有人认为:武术可以抛开格斗进行评判。那么,由该观点推导,就会得出如下的结论:(一)能打的是武术,不能打的也是武术;(二)练了能打的人叫有功夫,练了不能打的人也叫有功夫;(三)在训练中进行实战对抗是在练武术,在训练中不进行实战对抗也是在练武术。

  我不知道大家能否接受“不管能打、不能打都叫武术”这样的观点。反正赵道新是不接受的。《道新拳论》通篇都在表明:不能打的武术不叫武术。

  有人说:我同意您的观点,“练了能打的是武术,练了不能打的不是武术”,可是,这得练过两年甚至好几年之后才能知道,有没有一种避免上当的检验方法,让人练小半年就明白那人教的是真是假?

  有,有这种检验方法,而且我用前面摘录的赵道新的话就能回答:

  真正的武术,在训练中必须做到:(一)“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就怎么练”;(二)“在进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三)“一种神经(低强度的神经刺激)的磨练不能促使另一种神经(高强度的神经刺激)的改善”;(四)“在拳术练习中,提高身体素质被称作‘练功夫’、‘增长功力’。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才能使技术起作用。”即重视身体素质训练。

  这四项俱全的武术是真武术,每天练习一、两个小时,持续练习一年(顶多两年),多数人出门就能打——当然,有的人很能打,有的人打斗水平一般。

  这四项中少了一项,则有人能学会打人,有的人学不会(因为各人条件不同)。这四项中漏掉两项,则少数人能学会打人,多数人白忙活,练不出来。若训练缺少三项,则只有极个别胆量、心理、斗志、身体素质极出色的人,才可提高打斗能力。但这种训练已很难说具有拳术意义,因为打篮球也能提高打斗能力,可打篮球叫练武术吗?

  至于这四项内容皆不具备的训练,一句话,是假武术,你练了跟没练一个样。

  不过,要理解赵道新的这四段话,要冲破笼罩武林的重重迷雾,因为大多数的拳术在训练中,(一)拳术的动作和劲力练是练、打是打,练习与格斗不一致;(二)实战训练放在最后——大多数不安排对抗训练;(三)拳术动作缓慢或为匀速运动,神经刺激不够;(四)渲染神奇功法,放弃身体素质(即外功)训练。

  把赵道新的那四段话和武林流行的训练法两厢对照,大家也就理解,为什么《道新拳论》面世十几年来,竟无人在杂志上撰文评论。难啊,你得把本门的流行练法划拉进去,一块打倒。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的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