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起:欲知拳滋味,始由“對抗”起


韓起:欲知拳滋味,始由“對抗”起

韓起

  《道新拳論》一席話,讀懂勝練十年拳

  凡碰到有人問我:練武術,看誰的書好? 我一律回答:看《道新拳論》。

  “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在我看來,《道新拳論》這一席話,你若讀懂、理解了,能勝練十年拳。甚至,趙道新的很多“一句到位”的話,你吃透幾句,能少走好幾年彎路,譬如下而這幾句——

  “最終的決戰怎麼用,學習的開始就怎麼練。”(見《關於兩大武術體系的對話》第三天)

  “把實戰視為艱苦和危險,並作為最後才能進行的高級訓練是不對的。我們在進行了短期的基礎訓練後,應把實戰作為家常便飯。”(見《談訓練方法》)

  “一種神經的磨鍊不能促使另一種神經的改善。”(見《關於兩大武術體系的對話》第二天)

  “古今拳術名手的‘神奇功力’就是這種高質量的爆發力”(見《論爆發》)

  “在拳術練習中,提高身體素質被稱作‘練功夫’、‘增長功力”’(見《談提高身體運動素質》)。

  “拳術類型的分割應該是‘打’出來的,而不是‘練’出來或‘編’出來的。”(見《關於兩大武術體系的對話》第三大)。

  等等,不一而足。

韓起:欲知拳滋味,始由“對抗”起

  如今,有人愛用“說出了真東西”米表示對某一武家的讚美。“真東西”是什麼?是一語點醒夢中人的話,是使人迷途知返的話,是讓人依之練習功夫見長的話。“真東西”決不是講神話故事,給小青年灌迷魂湯,讓人好像吸了海洛因——看書聽故事時興奮,依法練習打不了人。

  我所以在該系列文章中經常幾段幾段地摘抄趙道新的話,是想讓對《道新拳論》陌生或淡忘了的人能多看幾句,另外也好和“武術海洛因”兩廂對照,看誰說的話真實。老子有一名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說得天花亂墜的話不可信,真實可信的話不中聽。

  趙道新的話就不中聽。同時,他的《道新拳論》要想讀懂,還不太容易……

  武術和格鬥不能分開談、分開練

  趙道新在《談訓練方法》裡有一句話:“端正我們的‘拳術觀’是訓練的前提。”

  有不少人讀這句話時,一掃而過了,他們沒覺得這句話有什麼要緊。另有些人不理解趙道新為什麼要講這麼一句。

  說來,端正拳術觀真是太重要了,它不但是拳術“訓練的前提”,還是讀懂《道新拳論》的前提。

  但“端正拳術觀”又是件很難的事。

  肯定有人覺得奇怪,說:端正拳術觀不就是弄明白武術是什麼嗎?武術是什麼誰不知道呀,不就是打人的東西嗎?值得您韓先生這麼當事似的顛過來倒過去地說。

  沒辦法,我看有不少人就是不清楚武術是什麼。別看一些人嘴上說“武術是打人的……武術是打人的。”練起來不是那麼回事,一練就按不打人的路子走。像這種嘴上明白、訓練不明白的人,你能說他理解武術是什麼嗎?他要真理解就不會嘴上、訓練兩分開了。

  在武林,遍地都是“嘴上明白,訓練不明白”的人,表現出“拳術觀”異常荒誕,他們可以從拳論拳理談武術,可以從前輩掌故談武術,可以從他老師給他示範的空發力和拆招說手談武術,惟獨不肯從“他們嘴上本來承認的格鬥”來談武術,凡此種種表明,大家忘了“武術是什麼”了——沒忘何不由格鬥來談武術?

韓起:欲知拳滋味,始由“對抗”起

  武術如同女人,這就如同你見過無數大師,拳理拳論倒背如流,空發力勁整架正,拆招論手滾瓜爛熟,但只要你沒打過實戰對抗,你就無從體味武術的滋味——哪怕你是吳秀峰、王薌齋的徒弟,你也照樣不懂武術。武術不是能看懂的。

  所以我總結出一句話:

“欲知拳滋味,始由對抗起。”


韓起:欲知拳滋味,始由“對抗”起

  這就是說,練武術,不但功夫要從實戰對抗裡面出,要搞明白“武術是什麼”也離不開實戰對抗,你只有投身對抗了,才能體驗到武術,才能咂出武術的滋味。除此沒有別的辦法。

  話說到這,大家也就領會,要弄懂武術有多麼難,要讀懂《道新拳論》會面臨什麼障礙——《道新拳論》通篇不離格鬥,

在趙道新眼罩,武術即格鬥,離開格鬥武術沒有什麼可談的,不練格鬥武術沒有什麼可練的。這與大家從“拳論、掌故、老師的空發力和拆招說手”裡認識武術的習慣正相反。

  如果不能打的東西也叫武術,玩街舞的就可以開武館

  “端正拳術觀”很難,但不端正拳術觀,訓練就是件疑疑惑惑的事。因為一個滿腦子“傳統訓練法”的人,你安排他拳腳對抗,他心裡想的會是另一些事:怎麼不先讓我站樁玄拙力呢?怎麼不教我奇妙的功法呢?怎麼光讓我練柔韌、練彈跳、練速度、練力量呢?現在就讓我開打,我才練一個月啊,我這倆拳式勁還沒找順練整呢,步法還不熟呢……這麼練,叫練武術嗎?

  怎麼才叫練武術咱們先擱一邊,我只問一句:大家從以前的訓練、從書裡熟悉的訓練裡,練出打人的功夫了嗎?

  你熟悉的那種方法看著倒像練武術,可怎麼你、還有絕大多數的人,練了三年、八年,趕上動手還草雞呢?還跟沒練過的一樣呢?

  而不站樁、不練奇妙功法、“在執行了短期的基礎訓練後,就要以爆發力(或曰:功力)訓練與實戰訓練為主”的訓練法,瞅著是“不像”練武術,可人家這套方法怎麼練一年就學會打人了?練兩年、三年又功夫“噌噌”往上長呢?

  你總不能說,使絕大多數人練了不能打的方法,是練武術; 而能使多數人練了能打的方法,不叫練武術吧?

  如果“使絕大多數人練了不能打的方法叫練武術”的說法成立,那麼,武術就變成了這麼一種怪物:它名曰是打人的,同時又不能使人學會打人。這個“怪物”大家都熟悉,就是小學語文課本里講的“矛與盾”的故事。

  “武術矛與盾”這樣的黑色幽默要是傳到武林之外的國人和外國人耳朵,我們就太丟人了。不幸的是,國人裡早有人一聽武術倆字就鄙夷道:“花架子”,外國人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一聽中國武術就搖腦袋:“NO,那是‘架子花’,只會臉上挨拳頭開紅花。”

  如果我們還承認武術是打人的,那麼,使“絕大多數人練了不能打的武術”就不好再叫它武術了,讓它繼續頂著武術的名,丟人不說,主要是名不正言不順。因為不定哪天在街邊跳大舞的老太太們會歡天喜地地說:嘿!李嬸,知道嗎?原來咱們這也叫練武術啊。還有教街舞賺不上錢的,練雜技沒練出名堂的,跳了半輩子大神仍窮得叮噹響的,等等各色人物,紛紛改行,蜂擁到武協去註冊,要開武館,不同意他們就嚷嚷:“都是不能打人的東西,為什麼他們那玩意兒能叫武術,我們不行,我們這也叫武術,不就踢腿掄胳膊嘛……你說什麼?站樁?站樁我們也會,不就是擺出個撒尿的姿勢站著不動嗎?我們的樁法比他們多。”這種事你別以為是天方夜譚,早先,不是有跳舞蹈的培訓仨月去參加太極拳比賽、還得了冠軍亞軍的嗎?如今一些教瑜伽的老師,私下一打聽,天啊,有不少是從舞蹈、體操、雜技道上轉行過來的。武術現在是不賺錢,要是賺錢,一準有玩街舞的開武館,還美滋滋日:混在武林。

  所以我的意見是,既然舞蹈練慢了就是太極拳,體操、雜技換個姿勢能改叫瑜伽,那麼,不打人的武術,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街舞、健身搏擊操、恰恰、倫巴、諸葛亮祈雨跳大神——這不也是人體運動嗎?

  所以我再提一條意見,凡是練了不能打的東西,不管它以前叫什麼,多麼貌似武術,又有多麼深奧的理論,一律勸其改個名稱,以免哪天警察逮住個跳大神的,那人一口咬定他在練武功。

  趙道新要是活著,肯定同意我的意見。

  真、假兩種武術在訓練中的具體表現

  因為武術即格鬥,所以,練了能打的是武術,練了不能打的就不是武術。對於練武術的人,能打的就叫有功夫,不能打的就叫沒功夫(若細分,很能打是有大功夫,身手一般是有小功夫,見拳頭就毛腳亂套是沒功夫)。又因為武術不進行實戰對抗就練不出真功夫,由此反推訓練,則是:你在練習中進行實戰對抗是在練武術,你在訓練中不進行實戰對抗,則不叫練武術。

  倘若有人認為:武術可以拋開格鬥進行評判。那麼,由該觀點推導,就會得出如下的結論:(一)能打的是武術,不能打的也是武術;(二)練了能打的人叫有功夫,練了不能打的人也叫有功夫;(三)在訓練中進行實戰對抗是在練武術,在訓練中不進行實戰對抗也是在練武術。

  我不知道大家能否接受“不管能打、不能打都叫武術”這樣的觀點。反正趙道新是不接受的。《道新拳論》通篇都在表明:不能打的武術不叫武術。

  有人說:我同意您的觀點,“練了能打的是武術,練了不能打的不是武術”,可是,這得練過兩年甚至好幾年之後才能知道,有沒有一種避免上當的檢驗方法,讓人練小半年就明白那人教的是真是假?

  有,有這種檢驗方法,而且我用前面摘錄的趙道新的話就能回答:

  真正的武術,在訓練中必須做到:(一)“最終的決戰怎麼用,學習的開始就怎麼練”;(二)“在進行了短期的基礎訓練後,應把實戰作為家常便飯”;(三)“一種神經(低強度的神經刺激)的磨練不能促使另一種神經(高強度的神經刺激)的改善”;(四)“在拳術練習中,提高身體素質被稱作‘練功夫’、‘增長功力’。具備了良好的素質才能使技術起作用。”即重視身體素質訓練。

  這四項俱全的武術是真武術,每天練習一、兩個小時,持續練習一年(頂多兩年),多數人出門就能打——當然,有的人很能打,有的人打鬥水平一般。

  這四項中少了一項,則有人能學會打人,有的人學不會(因為各人條件不同)。這四項中漏掉兩項,則少數人能學會打人,多數人白忙活,練不出來。若訓練缺少三項,則只有極個別膽量、心理、鬥志、身體素質極出色的人,才可提高打鬥能力。但這種訓練已很難說具有拳術意義,因為打籃球也能提高打鬥能力,可打籃球叫練武術嗎?

  至於這四項內容皆不具備的訓練,一句話,是假武術,你練了跟沒練一個樣。

  不過,要理解趙道新的這四段話,要衝破籠罩武林的重重迷霧,因為大多數的拳術在訓練中,(一)拳術的動作和勁力練是練、打是打,練習與格鬥不一致;(二)實戰訓練放在最後——大多數不安排對抗訓練;(三)拳術動作緩慢或為勻速運動,神經刺激不夠;(四)渲染神奇功法,放棄身體素質(即外功)訓練。

  把趙道新的那四段話和武林流行的訓練法兩廂對照,大家也就理解,為什麼《道新拳論》面世十幾年來,竟無人在雜誌上撰文評論。難啊,你得把本門的流行練法劃拉進去,一塊打倒。

PS:本平臺收錄的各武術前輩及武友的言論,只為個人學習,因個別圖文資料來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見諒。尊重原創作者版權,期望各友留言點評告知。溫馨提示:網絡文章要結合自身的體證,是否適合自己,要辯證的看,不盲從。祝各位武運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