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會“嚼舌頭”,你會不會?

又到了“深夜食堂”時間,吃貨大大們準備好了咩?

今天,我準備跟大家談談“嚼舌頭”的話題。注意,乃是正兒八經地嚼舌頭 ,不是揹著別人說閒話。

下午去超市買菜的時候,我無意之間發現了牛舌,急急地買了一條回家。我買的牛舌重約二斤,外表裹著一層白糊糊的老皮,丟到水盆裡光用清水沖洗是不行的,一定得用開水燙。否則難以除掉那層厚厚的舌苔。燙煮約過五分鐘,我把牛舌撈出來刮皮,順帶著刮掉所有的角質層。清理乾淨後,我用家裡最粗的縫衣鋼針把舌身紮了很多細孔,再架起油鍋,爆炒蒜瓣與蔥花、薑片。待爆出香味,添上鹽、花椒、草果、桂皮、醬油、小米椒等燴成大半碗的醬料,塗抹到整條牛舌上,搓擦均勻放個半天。再將煮鍋置於灶上,注入適量清水,放入滷料。滷湯燒開後放入醃製好的牛舌,改用小火慢慢燉。燉至四個小時關火。牛舌已熟,卻不能吃。還得浸泡一夜,方能像海綿一樣將調料精華吸得飽足,吃起來堪稱無與倫比的滷味。

古人會“嚼舌頭”,你會不會?

若有人想問我此等烹飪之法跟誰學的?實不相瞞。香港著名導演許鞍華。她在電影《桃姐》裡安排葉德嫻給劉德華當保姆。劉德華是富家少爺出身,錦衣玉食,嘴巴特刁。葉德嫻飾演的“桃姐”終日裡兢兢業業給他做飯,劉德華還在品嚐清蒸鱸魚、粉蒸蟹黃與水果沙拉的期間惦記著滷牛舌。

古人會“嚼舌頭”,你會不會?


桃姐起初是不想做的。劉德華不肯罷休。桃姐只好去菜市場精心挑選了牛舌頭回家料理。她的滷製方法就是我剛才陳述的過程。

古人會“嚼舌頭”,你會不會?

牛舌體積大,不同於家禽之舌。家禽類的舌頭形狀小,無論清炒、紅燒皆是美味。哪怕煮熟了填入口中,也能感受到那種韌性十足的肉感。牛舌的處理過程則麻煩得多。首先要用刀剔除牛舌根上的淋巴血管,再來剝離外面那些粘膜與舌苔,還要醃製祛腥,還要大小火換著滷煮。桃姐折騰下來,人累得中風住院,隨後又進了養老院。她在養老院裡,食不開胃,宿不爽心。養老院給老人們安排的伙食粗糙單調,色香味俱無。桃姐希望回家,卻再也回不到她效勞了足有六十年的“主家”。


古人會“嚼舌頭”,你會不會?

桃姐為主人做的最後一頓飯也差點被劉德華忘了。若不是他的三個朋友來家打牌,有人肚餓去翻冰箱,桃姐中風前做的滷牛舌估計能被放變質。好在劉德華是吃貨,他的朋友們也是吃貨。他們把冷藏的牛舌上鍋蒸熱,刷醬切片,須臾光景,盤子見底。這個時候的大傢伙才想起了桃姐——桃姐的手藝。她是多麼靈巧的人啊!她會做八寶鴨、芋頭糕、水蟹蒸蛋、醬油雞、牛腱……那是一群人童年溫馨的回憶,他們爭著在電話裡問候桃姐。

可惜除了劉德華與他的母親,沒有一個人去探望桃姐。

古人會“嚼舌頭”,你會不會?

葉德嫻通過一條牛舌,塑造出了一個忠於職守、嘴硬心甜的好保姆。張愛玲也通過一條牛舌,刻畫出了一個精於算計、情愛饑荒的梁太太。在《沉香屑·第一爐香》裡,梁太太與一個“粗蠢”的大學生盧兆麟約會後,犯起了花痴病她“手裡使刀切著冷牛舌頭,只管對著那牛舌頭微笑。過了一會,她拿起水杯來喝水,又對著那玻璃杯怔怔的發笑。伸手去拿胡椒瓶的時候,似乎又觸動了某種回憶,嘴角的笑痕更深了。薇龍暗暗地嘆了一口氣,想道:女人真是可憐!男人給了她幾分好顏色看,就歡喜得這個樣子。”

牛舌似乎成了文藝創作者們表達情感的工具。否則他們為什麼不用豬舌與羊舌,或者雞鴨舌來傳遞一些說不出口的情愫呢?

張愛玲是喜歡吃鴨舌的。她在天津常吃鴨舌小蘿蔔湯,她“咬住鴨舌頭根上的一隻小扁骨頭,往外一抽抽出來,像拔鞋拔……”但是她又怪鴨子都是“長舌婦,怪不得它們人矮聲高,‘嘎嘎嘎嘎’叫得那麼響……可見,多嘴多舌的動物雖讓人滿足了口腹之慾,卻得不到什麼尊重。曹雪芹也是這個態度。他在《紅樓夢》裡讓賈寶玉迷上了尤氏的糟鵝掌鴨信(就是糟鵝掌與糟鴨舌)。薛姨媽聽了,也忙把自己糟的取來與他嘗。賈寶玉笑說吃這些得就酒才好。話音未落,他的奶孃李嬤嬤蹦出來反對,說賈寶玉一喝酒就亂性,會連累自己捱罵。薛姨媽拍著胸口擔保,李嬤嬤過了一會兒又上前干涉,惹得林黛玉甩出刀子嘴,把李嬤嬤好一通挖苦,讓她下不來臺。李嬤嬤著實是喜歡撥弄是非之輩,幾乎人人都不喜歡她。

說完了鴨舌頭,再說雞舌頭。古人們比較高看雞鳴,畢竟雞一叫天就亮,天一亮要讀書。“聞雞起舞”表達的是志士奮發的意思。古人也有吃雞舌的。如宋代的宰相呂蒙正與明朝的首輔張居正,都吃過“雞舌羹”。“雞舌羹”顧名思義,定是用雞舌做出來的湯。

可是雞舌非難得之物,燒一碗下來也得幾十只雞送命。能吃得起的人非官既貴,不接地氣,自然罷了。

豬舌頭呢?它作為豬全身最嫩的部位,又擁有緊實嚼勁,經過滷煮並不遜於牛舌。為何在名家筆下不常見呢?我想還是因為豬肉在古代被視為窮人們才吃的賤肉。古人崇尚吃羊肉,無奈羊肉羶味比較重。羊舌頭更是羶之又羶,哪怕用各種辛辣調味,也難以提升口感。牛舌頭就不同了。宋代以前,人們是不能隨便殺牛吃肉的。牛是農業國家最重要的畜力資源。在唐朝的律法裡,誰如果敢殺自己家的牛,會被判處一年的徒刑。到了北宋,國家經過長時間的安定,耕牛數量多了,耕具種類多了,人們膽子也大了。有些人偷偷殺牛吃肉,皇帝們屢次下旨也管不住。甚至有人潛入別人家,割了人家耕牛的舌頭。這件事被包青天處理過,即著名的“智審牛舌案”,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吃牛舌的記錄。

到了元朝和清朝,以遊牧民族為主的上層社會不怎麼禁吃牛肉,民間開始廣泛食用牛肉。牛舌頭也成了很多美食家研究怎麼吃的好東西。如袁枚在《隨園食單·雜牲單》裡記載:“

牛舌最佳。去皮、撕膜、切片,入肉中煨。亦有冬醃風乾者,隔年而食之,極似好火腿。”袁枚能把牛舌頭做出火腿味,也等於解釋了《紅樓夢》裡負責管寧國府田莊的莊頭烏進孝,為何送給賈珍父子的年貨清單裡,除了大量的野味與糧果木炭,還出現了五十條“牛舌”。

可見論起“嚼舌頭”,現代人還得向古人多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