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賣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談

俗語“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賣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談

在當下,有很多行業被視為正在消失的行業,其中就有古代非常盛行的相學。因為當下的年輕人,大多不在信這一套了。這也導致很多10後孩子,對不少相關的俗語感到迷茫,不知其中含義。比如這句俗語:一斗窮、二斗富、三鬥四鬥賣豆腐。

俗語“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賣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談

所謂的“螺”,指的是手指頭上的一種特殊紋路。在古代,古人相信每個人的手紋和掌紋,都對其命運具備深遠的影響,這種觀念隨著古代社會的前進,被整理成一門學問,這門學問,就被稱之為“相術”。上文的俗語,其實是一種民間相術。

俗語“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賣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談

先說“一螺窮”。指的是一個人的十個手指頭,如果只有一個螺,那麼這個人命中註定會很窮。所謂的“二螺富”,指的是如果多一個螺,即:如果有兩個螺,則會被視為命中註定很有錢。按照這個邏輯,似乎可以推論出:手上的螺越多,那麼就越富貴?

俗語“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賣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談

但是,“三螺、四螺賣豆腐”,推翻了這個邏輯。在古代,社會階層被劃分成“士農工商”這四種。所謂的“士”,指的是在朝廷做官的人,可以理解成公務員群體,在古代這是社會地位最高的群體,可以不用付出太多氣力就得到收益;而所謂農,指的是農民,需要辛苦務農來換取口糧。工指的是能工巧匠。這種群體之所以被視為比農民低,是因為在古代,充當工匠的人往往是一群沒有生產資料的群體,屬於無產者,只能靠自己的技術來換取生活物質。所謂的商,其實指的是做小買賣的——因為封建社會對商人的打壓較為嚴厲。

俗語“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賣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談

不論是秦始皇、漢武帝,還是隋文帝,都嚴厲壓制商人地位。這就導致古代從事商業活動的,大多數是一些小商小販。小商小販賺的也都是辛苦錢,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賣豆腐的。過去賣豆腐被視為很辛苦的工作——需要先準備好豆子,然後用磨盤磨豆子,完成這些工作以後,就需要拿到街上挨家挨戶叫賣——而這時候,一般是清晨五六點左右的光景。可以說,賣豆腐是起早貪黑的代名詞。

俗語“一螺窮、二螺富、三螺四螺賣豆腐”,是何意?古人智慧之談

從三螺的需要辛苦謀生,一螺受窮,只有二螺富貴這一點來看,這句俗語的邏輯非常不完善,無法形成邏輯自洽。古人未必不知道這一點,因此,古人也只是把這種俗語當作娛樂來看待。並且,古代很多文人在其著作裡,也曾批判過這種觀念——比如古代文人寫過這樣的故事:有相士認為,孫叔敖會短命,但是孫叔敖非但沒有短命,反而活到壽終正寢,還做了大官。因此我們應當認識到,一個人的事業多大、成就多高,和手上有幾個螺及手紋、指紋是絲毫沒有關係的——二螺的啃老族不在少數,三螺的成功人士數不勝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