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在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名言在很多穿越剧中频频出现,让人觉得高深又神秘。我想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想要理解透这一句话,最重要的是先要明白“仁“、”刍狗“的意思。

什么是“仁“

说到”仁“这个词,首先想到就是”仁爱“在儒家思想中被定义成一种道德,在到后来发展成仁政。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知道,”仁“一开始的提出者是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并没有给自己创造一颗仁爱万物的心,只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让万物自由的生长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在天地间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一样自然生存,遵循自然规律从“有”到“无”, 不受天地的干涉与支配。

自然规律是没有仁爱之心,偏爱之心,只是人从自我的私心考虑,认为天地也有偏爱和私心存在。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他们要办的事只要是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圣人便自然就去做,不是对世人存仁爱之心,才肯去做。

如果圣人有了偏爱之心,有了一己私欲,则天下百姓真的就变成“刍狗”了。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什么是”刍狗“

古时候人们将狗作为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既可以助益狩猎活动,也能够作为食物储备,在祭祀活动中就成为了献祭神明的贡品;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越来越充沛,而狗也被其它的家畜给代替了,不再作为食物的需要,作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只形象的狗来代替,这个用草扎成的狗就叫“刍狗”。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刍狗在祭祀的时候很被受到重视,但是在祭祀完之后,就会被人们给随意丢弃,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头和背,砍柴的人还要把它拿去当柴烧。

天地看待万物也正是如此——即使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天地面前都像是没有灵魂的刍狗一般普通,与别的生灵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自然也不会有仁爱的存在。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换句话说就是,天地对每个事物都是一样的,没有偏爱,众生皆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因是人而优待 。

不因是动植物而薄待,大自然的一切如阳光、雨露、空气都可以共享,若破坏了这些自然规律,天地怒,众生灭。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蕴含了人生哲理,还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等等,甚至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鲁迅先生赞叹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封建统治的以前,还是社会制度和文化不断完善的当下,《道德经》都称得上是一部值得深刻专研的著作。

《道德经》博大精深,包涵广博,常被古代帝王视作是“内圣外王”之学,因此还被人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不过想要读的朋友们是不是有个担心,那就是害怕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在这里,特意给大家找到了一本白话文《道德经》。

这套书籍组织了全国百名大学教授进行了重新的整理,所有的内容都保持着足本的原貌,从内容、版本上做到精准、科学。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在内容上严格进行三审三校的工作,对文中的图片、标点、语句、注释、译文等严格把关。

这套《道德经》装帧形式采取四卷豪华精装,纸张采用进口加厚、高白、便于阅读的纸张,版式设计相对宽松,是国学藏书的上乘之选。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中国的典籍浩如烟海,多如牛毛,但能像《道德经》这样集思想精辟、文学修辞和音韵之美为一体,并能达到世界级高度的,放眼古今,寥寥无几。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读懂的人都不简单

满满4本的智慧,仅需要99元,每本下来只要20几元

,几包烟钱,一盒面膜钱,就可以让你学会其中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