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洗兒詩》:為何希望孩子“愚且魯”,別學自己的“聰明”

 

蘇東坡《洗兒詩》:為何希望孩子“愚且魯”,別學自己的“聰明”

搖籃中的嬰兒

提起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可謂大名鼎鼎,如雷貫耳。他不但詩詞書畫樣樣精通,而且大雅大俗,偶爾還喜歡作首打油詩自嘲或調侃人生。比如他被貶黃州期間寫下的一首《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此子為其侍妾王朝雲所生,取名蘇遯(同“遁”字)。閱後得知:他之所以不希望蘇遯聰明,是因為他自己“被聰明誤一生”。而這裡的“洗兒”是指當時的風俗:嬰兒出生三天或滿月後為其洗浴,並招集親朋好友前來慶賀,類似當今的為孩子做九天,過滿月......當此之時,他已年近半百,有了三個兒子。長子蘇邁為髮妻王弗所生,早已娶妻生子.。次子蘇迨和三子蘇過為王弗死後,他的續娶之妻——王弗的堂妹王閏之所生......儘管如此,蘇遯的出生還是讓他興奮不已,同時又喜憂參半。喜的是他再度為人父,家族人丁興旺;憂的是他因“烏臺詩案”被貶,正處人生的低谷期。而想起不久前“烏臺詩案”的罹禍,本由他酷愛的寫詩作賦引起:當此之時,宋神宗啟用王安石變法,意在扭轉財政危機......他認為變法過猛,過猶不及。不免在詩詞中有所表露,被新黨中別有用心的御史李定、舒亶等人抓住了辮子,上綱上線,把他告到皇帝那裡,說他不但反對王安石變法,且有謀逆之心......目的只有一個,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

說起當時的風聲鶴唳,境遇之險,有一件事情最能說明問題:當時,他正在新任湖州知州的任上。有一天他剛辦完公事,忽有京城的一干獄卒從天而降,拿出聖旨宣讀了之後,將其五花大綁,押往京城。千里迢迢,只有長子蘇邁隨行。他們知道到了京城,犯人的伙食須自籌。蘇軾自知凶多吉少,便與兒子暗自約定:若無性命之憂,就送一般的菜蔬;若有不測發生,就送魚肉做以提醒......一連數日過去。有一天蘇邁手中斷糧,需到城外借貸。當日委託朋友為父代送午餐,卻忘記說出不送魚肉之事。朋友有心為蘇軾改善伙食,便送去米肉、燻魚——蘇軾見菜餚如此豐盛 ,誤以為大限已到。絕望之下,匆匆寫下兩首絕命詩以交待後事,託獄卒中朋友代送蘇轍。不料朋友自知關係重大,不敢私自傳送,便把詩歌交送上司。後幾經輾轉,到了皇帝手裡。宋神宗展開閱讀,見蘇軾詩中仍有“聖主如天萬物春”句,不忘頌聖,大受感動。他本就不相信忠信純良如蘇軾者,會有謀反之心,加上太皇太后並朝中一些正直大臣的呼籲,便將蘇軾判無罪釋放,貶其到黃州為無權無勢,俸祿微薄的團練副使——蘇軾才得以死裡逃生。

因此,在黃州數年後蘇遯出生時,他便有了這首打油詩問世:既期冀望子成龍,又不希望他像自己一樣一生“被聰明”所誤.....所以,才有詩中的“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句——可令人遺憾的是:蘇遯臨世僅有十月就匆匆離開,又鑄成蘇軾晚年“喪子”的刻骨傷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