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如果你行善後因為別人沒感恩心理不平衡,那就不是真善,你認同嗎?為什麼?

農在天涯


不認同,行善是發自內心,是一種無法控制的行為,而不是裝出來,讓別人看到,去回報你


法國品牌天施麗


前天武漢又下了雨,天空陰冷陰冷的,站在我家陽臺看到院子裡那個熟悉的身影,拎著貓糧,喂完了東門就貓又去四棟的花園邊喂另外幾隻貓,看到一隻白貓跟著她跑,我心裡真是對她產生敬意,她的善良是發自內心的,是不求回報的,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維持差弱小的生存,維持著大自然的和諧,因為愛,所以愛。我微信給她:下這麼大雨,你還在喂貓,我在樓上看到你了,還有一隻白貓跟著你。她回信:喂習慣了,買不到貓糧,我用雞肉煮飯它們吃,別的貓都吃,小白不吃,跟著我要貓糧吃……。人群中,其實有很多善良的人,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愛。


蘇姐884


大多行善的人沒有此心理,估計有很多抱著積德的心裡。我認識一個放高利貸的朋友,掙了不少錢,後來孩子出生後,有一天孩子有感冒去打針,他在陪的時候頓悟,自以為此生意有些不地道,為了孩子,開始做善事,為孩子積德。但,往往讓很多行善的人心生不滿的,在於對方可以不感恩,但認為理所應當,連個謝字都不說,還挑三揀四。


7初難知上易知


認同!我說起二十年前的事:有一天我在海邊賣魚,聽見有人在叫‘救人呀,救人呀’,我馬上跑了過去,看見兩小兄弟在水裡掙扎著;(這兩小兄弟是去海邊抓魚苗的,弟弟跌落水後,哥哥想要去拉,所以都落水,是我們同村的);我遊了下去,把兩小兄弟拉上岸,因為是及時,那小兄弟沒有大礙,上岸走了。當時我心裡很平靜,只是想既然知道了,沒有去救那真實是內心過不去。幾年後我的女兒外出打工,在衛生間裡洗澡,因為煤氣爐漏氣,昏迷在衛生間時就有人去打門,被救後住一天醫院,也無大礙。感恩報恩那能比得上女兒一條命?現在想起來真是:種善因,得善果。


迎春210645832


我有一個毛病,就是行善之後需要別人的肯定和表揚,而不需要金錢的回報,這算不算假善呢?因為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得到過我媽媽芝麻大點表揚,所以我無比渴望別人的肯定和表揚。每當我做了好事以後,別人對我說聲“謝謝”時,我的心情就變得無比愉悅,覺得自己非常有價值,是一個有用之才😁假如我幫助了別人之後(一般都是替人指路、扶人過馬路等舉手之勞,因為我沒錢,所以只有出力),別人漠然視之,一副心安理得的樣子,我就會失落😭所以我不知道自己是真善還是假善😔


鳳146983974


你行不行善那是你的事,他感不感恩是他的事。

當他被你的善良解救得以平安後,他並不一定會感恩,因為牽連他的自尊,他背後會說,就憑你那點施捨我就能好起來嗎?

我那時候處困境與現在順風順水歸根結底是運氣。

所以行善不必望回報,望回報就不必行善。


思維287751999


行善,是本人發至內心,心甘情願,不求回報的一種行為。

如果行善是為了得到回報,那就不叫行善,而叫交易。行了善,因為沒有感恩而心理不平衡 者,還叫真善嗎 ?打個比方,你把迷路的老人送回家,老人的家人,千恩萬謝,感激不盡,說你學雷鋒做好事,是個好人。結果,你卻要收好處費 ,給了你“勞務費”,你心裡美滋滋的,今天又做成了一項買賣,不給你,心裡憤憤不平,甚至說以後碰到,再也不幹這種事了。違背了初心,當初做的時候,動機就不純。你說別人會說你是在行善嗎?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性善良,幫助,扶持他人是人特有的品質,只不過受社會的影響,環境的變化,使有些人的個性也發生了變化,漸漸對行善行為觀念淡泊,扭曲行善之根本,感覺付出就要回報。

縱觀天下 ,各種善舉成出不窮 ,做慈善成了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捐款捐物給貧困山區,建學校,修路等,哪裡有難哪裡就有慈善,做自己想做的事,誰又求回報呢?廣積善緣,陶冶情操,這才是行善積德的根本。

行了善,不求回饋。受了善 ,感恩圖報,讓我們都來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楊柳依依7485


行善,是不圖回報的。如果一定要有個回報,那就是行善之人,在行善的行為上就已經獲得了滿足。這個滿足是立足於自身,對自身行為的滿足,這點很重要。

行善,首先是善。對他人做的“善”事,必定得對他人好。如果對方不接受,就不能稱之為“善”。古語有:己之不欲勿施於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好,首先是自己認為是好;好,還得讓對方認為是好。如果自認為好,就必須他人接受,會有“強人所難”之嫌。現代社會的多元化,適合他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現代社會的尊重,更多體現的是在尊重不同的“選擇”上,突出的是“獨立”和“自由”。

知恩圖報,指的是接受恩惠的“主動”為。如果是被要求,如同“畫蛇添足”,畫的已經不再是蛇了。沒有現時刻的知恩圖報,不等同於忘恩負義,如果必須加上其它的要求,只會引起混亂或者是扭曲,不會產生別的結果。因此,行善後強求他人的感恩心,說明這個人已經被“交易”侵蝕,或許早就已經沒了“靈魂”。

道德,是對自己的,是傳統“修身”的一個方式。也不同於公德,引申至“公”領域的社會習俗和行為規範。把對對方私有的“德性”妄加指責,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小人行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急功近利的要求對方知恩圖報要“感恩”,只能是“無德”的表現(無法“承載”他人與自己的不同)。


呵呵說吧


如果一個人選擇了善良,那麼他們會帶著這種教養,去感化別人去溫暖旁人。如果別人有難,他們必定伸出援助之手,不為求得回報,只為給這個世界增添陽光。

善良的人是最有福氣的,我們每個人的頭頂都有一本功德簿,上面記錄了我們一生的功德。佛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善良的人終究會收到好的回報,因為當他們的功德不圓滿時,上天自然給他們分發福氣。





學習做人


不認同。行善就是行善,行善的事實本身之後所產生的與之有關的任何影響都不能否定其善。若得到了回報或更多,則其會鼓勵行善者進一步的善行,若反之,則可能使原行善者改變一一不再行善,但也不作惡一一或者使之從此變惡,藉以達到所謂的心理平衡。人的善惡可以改變。善即使是善,惡即是惡。即使惡者改邪歸正後行了很多的善,也不能說其先前未作過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