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发小,他为什么要反叛?

未鸣读史


卢绾的反叛,首先是被构陷,他并没有想反叛,但叛与不叛,刘邦都会找个借口收拾他;卢绾后来后来迫不得已“反叛”,也是向北跑,依然想找机会,跟刘邦解释清楚。

大背景是,开国的功臣,在开国皇帝死后是难以管理、控制的;再加上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太过文弱、不像自己,必须给他扫平执政的障碍,才能保证刘姓天下不动摇。

和朱元璋不同的是,刘邦不动文臣,只收拾武将;而朱元璋是文臣、武将一块收拾。

做的最好的应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苏醒清晨


卢绾造反是个意外,让刘邦伤透了心,原因是情同手足的关系也靠不住。别人造反情有可原,但是卢绾太不应该,虽然刘邦因为杀功臣搞定声名狼藉,但是没有人同情卢绾的遭遇,而且会骂他不厚道。

卢绾与刘邦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伙穿一条裤子来形容。卢绾家与刘邦家是一条街上的邻居,更有缘分的是二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但光屁股玩到大,还一起上学。刘邦没当泗水亭长之前,经常捅炉子,卢绾总是陪着刘邦东躲西藏。



刘邦起兵后,卢绾马上跟着一起混,别人上战场拼杀,卢绾陪刘邦唠嗑。所以卢绾是唯一个个能够自由进入刘邦内室的人,而且是推门就进,从来不用事先通报,那怕是偶尔搅了刘邦的美事儿,也不被怪罪。就连刘邦的连襟樊哙,都没享受到这样的特权。

纵观陪刘邦打天下的所有功臣,每个人都付出血汗,也因功得到了赏赐,只有卢绾像个不劳而获的人。卢绾唯一的一次亲临战场还是做为偏将,与刘贾一起战败临江王共尉,不过那还是项羽死了之后的事情了。可以说,在项羽活着的时候,卢绾从没有在战场上露过面。

刘邦称帝不久,燕王臧荼就起兵造反,刘邦虽然带上卢绾前往平叛,其实是让卢绾熟悉一下燕国的环境,为日后做燕王做铺垫。果然刘邦刚刚平叛归来,就与大臣商讨:“现在臧荼被诛,燕国无主,众位觉得那位功臣可担当大任?”

大臣们早都看出了刘邦的心意,所以也不绕弯子了,一致回答:“太尉长安侯卢绾常年追随陛下平定天下,战功卓著,理应为王”。就这样,一位与韩信功劳天壤之别的人,竟然混的比谁都好。但是刘邦做梦没想到,自己如此信任的一个人,六年之后居然也起了二心。


公元前196年,赵丞相陈豨自立为代王,举兵反汉,刘邦御驾亲征。起初卢绾在赵国东北方向主动出兵,响应刘邦平叛,并且派手下一个叫张胜的人出使匈奴,阻止匈奴人与穷途末路的陈豨联合。当张胜到达匈奴后,恰好碰到了逃到匈奴的原燕王臧荼之子臧衍。

臧洐当然知道张胜此来用意,于是有意蛊惑张胜说:“燕王之所以器重你,是因为你熟悉匈奴事务。而燕之所以能够久存,是因为诸侯主动造反战火不断。现在你们想灭陈豨,陈豨灭了以后,马上就轮到燕国灭亡了,你们也即将成为阶下囚。”

张胜听了臧衍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而茅塞顿开,于是自做主张,要求匈奴攻击燕军。就这样,张胜非但没有完成卢绾交给他的任务,而且还被匈奴方面利用。卢绾起初认为张胜投降了匈奴,马上奏请刘邦将张胜灭族。但没过多久,张胜回到了燕国,将臧衍的那套理论讲给了卢绾听。卢绾听后大为赞同,认为这是至理名言,于是秘密派手下范齐去联络陈豨,暗中对抗刘邦。

结果陈豨不堪一击,没多久就兵败被杀,而纸是包不住火的,陈豨部下降将为了在刘邦面前邀功,马上就举报了卢绾。刘邦听到后,气的差点吐了血,于是马上派人召卢绾入京。卢绾知道事情败露,称病不从。后来刘邦还派了辟阳侯审食其与御史大夫赵尧前往燕国查实卢绾勾结陈豨的罪证,卢绾依然藏匿不见。

这时,卢绾手下许多人都怕受诛联,纷纷逃回长安,主动与卢绾划清界限。卢绾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手下人张胜一不做二不休,反正没了退路,干脆联合匈奴人举起了反旗,如此一来卢绾被逼上了绝路。当刘邦派樊哙大军压境的时候,卢绾带上亲信家眷撤到了长城脚下,希望刘邦病愈之后,再去当面谢罪。

但是,卢绾等了几个月,却等到了刘邦去世的消息,这样卢绾更不敢回去了,因为她知道,如果落到吕后手里,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卢绾率众逃入匈奴。匈奴人没有怠慢卢绾,封了他个东胡卢王,不过一年之后就客死他乡。

其实卢绾造反是既糊涂又无奈。无奈的是七个姓王,五个相继被铲除,只剩长沙王吴芮与自己,所以他深感恐惧,为了自保未雨绸缪。糊涂的是卢绾应该有和吴芮一样的结局,吴芮为刘邦守西南,他守东北,这是刘邦精心的安排。结果卢绾没有自信,也不相信刘邦会讲情义,所以稀里糊涂的把自己搞了个身败名裂。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卢绾是刘邦从小就认识的发小,刘邦一路从亭长成为皇帝,卢绾一直跟随着他,虽然卢绾并没有什么功绩,但是刘邦对他还是很信任的,还封他为外姓王。


那么卢绾为什么会背叛一直提拔他的刘邦呢?其实都是时局所迫罢了,保命最重要。

卢绾和刘邦都是沛丰邑人,俩人不仅是同乡好友,还是同一天出生的,除此之外二人还一同在“马公书院”读书,所以也算是同窗。在刘邦还是泗水亭长的时候,卢绾便常随他出入上下,楚汉战争中,卢绾也一直跟随刘邦,官至太尉,这一路上卢绾并没有什么大的功劳,但是他懂刘邦的心思会讨他的关心,所以一直也被重视。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卢绾被封为燕王(今北京)。


刘邦夺取天下之后,立下了白马之盟,即: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大汉天下初建的时候,刘邦封了7个异性王,后来又封了卢绾为燕王。

卢绾会反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陈豨。和卢绾一样身为异性王的其他王爷并没有什么好下场,要么被伐而死,要么投靠匈奴,后来几乎也就卢绾还跟刘邦是一条心。陈豨造反的时候,韩信受到牵连被吕后给斩了,这件事中卢绾也陷了进去反叛了。


陈豨造反,卢绾帮助刘邦攻打陈豨,陈豨敌不过跑到匈奴寻求帮助,卢绾也追了过去。而坏就坏在卢绾追了过去,卢绾知道陈豨要去搬救兵,于是他派属下张胜也到匈奴去说服他们不要帮陈豨。谁知道张胜在匈奴碰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卢绾就是因为前燕王反叛被杀才成为了新燕王。

臧衍见到张胜俩人聊了很久,臧衍的目的就是蛊惑张胜。他对张胜说,燕王卢绾之所以器重他是因为他熟悉匈奴,说白了就是因为还有用,而燕王对于大汉来说也是这样的,因为其他王侯造反,刘邦需要卢绾来替他平定,所以才这么重视他。如果造反诸侯真的被平定了,卢绾气势正盛,难保刘邦不会对他下手,就算刘邦顾念着昔日情意不杀他,但是要是刘邦去世了,吕后是绝对不会放过卢绾的,燕国必会灭亡。


张胜听了这番话,思考良久,觉得臧衍说的有道理,于是违反了卢绾的命令,不但没有阻止陈豨,还和匈奴联手对抗刘邦的军队。卢绾这个时候还傻乎乎的认为陈胜已经反叛,还向刘邦请命斩了陈胜。后来陈胜回到军中,将臧衍的话跟卢绾说了一遍,卢绾仔细思索后也是恍然大悟,于是就和陈胜与陈豨联手了。

但其实卢绾并没有想要真的造反,他只是想要借匈奴的手保全燕国不被讨伐。但是他的这种做法看在其他人眼里那就是造反,刘邦也误会了他要造反,起初他还想诏卢绾到宫里询问,但是卢绾害怕吕后生事就拒绝了。卢绾还说:

“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卢绾是相信刘邦不会杀他的,但是他不信吕后,异性诸王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吕后一旦掌权绝对没有他的好日子。

也正是因为卢绾的拒绝,更加让刘邦认为他要造反,于是派了樊哙去讨伐燕国。卢绾这个时候还是对刘邦抱有希望的,想等刘邦病好了就去请罪,谁知道没多久刘邦就驾崩了,吕后成功掌权。卢绾知道吕后绝对会赶尽杀绝,于是卢绾就带着家人逃到了匈奴苟且活命,匈奴人倒也十分厚待他,还封他为东胡庐王。




卢绾最后死在匈奴,享年63岁,结局倒也还算不错。卢绾的反叛完全是被局势所逼,绝非自己的内心选择,他对刘邦还是很信任的,但是他为了燕国和家人却不得不这么做。


小姐姐讲史


刘邦身边臣子文有张良萧何等人,武有韩信樊哙之辈,但是刘邦最亲近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卢绾。论才华和贡献,卢绾不会胜于汉初三杰,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是刘邦最宠信的功臣,为什么会这样?



卢绾和刘邦有三同。同龄,卢绾和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学,从小一起学习,一起长大。同街,他们不仅同一个村,还同一条街。他们的父亲也是朋友,他们自然情义深刻,能自由出入刘邦房间的人只有卢绾。可就是这样一个宠臣,为什么会反叛刘邦?

公元前196年,刘邦发兵攻打陈豨,陈豨抗不住,便派使臣去联络匈奴。燕王卢绾得知这个消息,立刻也派使臣去说服匈奴不要营救陈豨。


这两个使臣就在匈奴相遇了,陈豨的使臣对卢绾的使臣说:燕国得以安稳生存,全是因为刘邦一直忙着征战各路诸侯,没空理你,等我们被灭,刘邦缓过神来,下一个目标就是你们燕国了。卢绾使臣醒悟过来,立刻把这话带给卢绾,卢绾也觉得很有道理。

后来卢绾经常和陈豨、匈奴单于互通消息,有一次,陈豨的降将把卢绾的情况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于是刘邦命人召卢绾回京,卢绾称病不去,刘邦很生气,就派周勃率兵攻击卢绾。



卢绾不敌,出逃,就在这个时候,卢绾听说刘邦病了,他很想去看望刘邦,讲明事件的原由,他相信刘邦会原谅他的。卢绾带着几千部下在城楼下等刘邦召见,没想到就在这时刘邦挂了,卢绾无处申诉,于是便带着这些人投奔匈奴了。

公元前195年,卢绾被封为匈奴的东胡庐王,第二年就去世了。


如史如画


《史记.卢绾列传》载:“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卢绾与刘邦两家是世交,早年间他们的父亲就是好朋友,而后,卢绾与刘邦又是同一日出生,从小是一起玩耍,一起读书,是名副其实的好基友。



当然,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刘邦始终是头,而卢绾则始终是追随者。后来刘邦起兵于沛县时,卢绾亦跟随着刘邦,因从小到大培养的感情,所以刘邦很信任卢绾,比萧何、张良都要信任。“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卢绾可以不经通传就可以直接进入到刘邦的卧室中,这等信任是其他所有跟随刘邦的臣子都未曾享受到的待遇,而刘邦给予他的赏赐,更是其他臣子所没有的,萧何、曹参等刘邦最为信任的臣子,他们亦比不过卢绾。

再之后,卢绾更是凭借着刘邦的信任,成为了刘邦亲信中唯一被封诸侯王的存在。汉五年七月,燕王臧荼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不久叛乱平定,卢绾被封为燕王。



那到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被刘邦如此信任的卢绾,他最后也会走向投靠匈奴,客死异乡的结局呢?

首先,明确一点,卢绾从始至终都没有谋反。“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侯伺,幸上病愈,自入谢”,当时即使是刘邦误认为他会造反,并派周勃率兵前来,卢绾也没有起兵造反,而是带着他的家属、亲信等数千骑,在长城下等候,希望刘邦病愈后,亲自入长安负荆请罪。试想,即使到这一刻,卢绾都未起兵反抗,而是想着要带着家人入京请臣,你说他会造反吗?



当然,这里有人就会问,为什么刘邦会误会他会造反呢?这都得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就是张胜。前196年,赵国相国陈豨在代地谋反,自立代王,而后刘邦亲率大军前往平叛,卢绾亦跟随平叛。此时,在代地的陈豨眼见朝廷大军前来,以他一人之力是无法抵挡的,如此,他就派亲信王黄前往匈奴求救。而后,卢绾在得知陈豨向匈奴求救的消息后,为了让匈奴不要出兵相救,他亦派亲信张胜出使匈奴,在匈奴境内散布陈豨已经战败的消息,因此来阻止匈奴出兵。

在张胜出使匈奴时,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恰好也在匈奴,而臧衍为了给西汉制造麻烦,他就与张胜说道:“公所以重於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这句话的大意就是张胜之所以能得到重用,就是因为他通晓匈奴之事,而燕国之所能存在,也是因为西汉国内经常有叛乱,匈奴又时常骚扰西汉,因此西汉需要燕国。



如此,一旦西汉境内的叛乱被彻底平定,下一个就肯定会轮到燕国,而燕国被灭,张胜也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如果张胜要想让自己和燕国活下来,他就必须放过陈豨,然后联合匈奴,让陈豨、匈奴与卢绾之间造成“连兵不决”的假象,这样西汉为了对付陈豨、匈奴,他就不敢贸然动燕国,这样燕国就能长存。

而后,张胜认为臧衍说的有道理,于是他就暗中劝匈奴,让他们帮助陈豨攻打燕国,以此来间接的保护燕国。



但是最初的卢绾并不知道张胜的良苦用心,他误认张胜投靠了匈奴,于是他赶紧上书刘邦,请求族灭张胜。后来张胜回国后,卢绾才知道张胜的用心,幡然醒悟的他,又向刘邦上书,说他弄错了,真正造反的另有他人。再之后,卢绾就派范齐出使代地,劝说陈豨转入游击战,然后与燕“连兵勿决”。

当然卢绾这般做的本意并不是为了造反,而只是为了保存自己,他只是希望借陈豨、匈奴的手来让自己的燕国长存,而不是说,他要谋夺刘邦的天下。



可卢绾这般做法,若是让其他不知情的人知道,他们肯定认为他就是想造反,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时就是最信任他的刘邦,在得知卢绾居然与匈奴私通,他也认为卢绾想反。当然,最初刘邦对卢绾想造反一事还是有点不相信的,毕竟他与卢绾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而且也是从战火一路走过来的绝对亲信,所以他最初并不太相信。

于是,为了确保不冤枉卢绾,刘邦曾准备召他入宫详问,但当时卢绾却拒绝了。当然,卢绾拒绝并不是因为他真想谋反,而是他害怕吕后,卢绾曾对自己的亲信这样说道:“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大意就是现在西汉掌权的不是刘邦,而是吕后,但吕后这个实在是太狠,韩信、彭越都因吕后而死,她就想找借口诛杀现在还在的异姓诸王和大功臣。



卢绾不入京的原因,就是害怕吕后找借口杀掉他,所以他不敢进京。但是,卢绾这种担心却是不能跟刘邦说的,一旦说了让吕后知道,他会死的更快,因此他只能是称病不往。可刘邦却并不知道卢绾的担心,在他的眼里,卢绾不想来,是因为他害怕,他真的想造反。如此,前195年(汉高祖十二年)三月,刘邦以樊哙(后以周勃)为将军,率军击燕。

当然,卢绾本就没有想过要谋反,他也知道打不过西汉,因此在得知刘邦派兵前来后,他也并没有起兵反抗,而是想着,等着刘邦的病好了,重新掌控朝政了,他就入京请罪。



但是,最后卢绾却没有等到刘邦病好的那一刻,不久刘邦驾崩。刘邦去世后,卢绾知道吕后肯定是不会放过他的,但打又打不过,而且他也不想反,由此他就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亲信逃亡到匈奴。匈奴为了拿他做榜样,去拉拢其他汉人,因此也十分厚待他,不久就册封他为东胡庐王。

公元前194年卢绾死于匈奴,享年63岁。


澳古说历史


卢绾和刘邦,是自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他们的关系用生死之交来比喻也不为过。在推翻秦朝统治的过程中,卢绾也一直跟在自己的身边。因此,刘邦对于卢绾的感情是别人拍马比不上的。

刘邦平定天下侯,曾经有一段著名的言论,那就是关于刘邦夺取天下最重要的三个人,即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结果,萧何被封为酂侯,张良被封为留侯,韩信最惨,被贬为了淮阴侯。

就是这么三个奠定了汉室基业的人,也就只是封侯,而卢绾则是直接被封为了燕王。按理来说,卢绾既是刘邦的发小,又是生死之交,还蒙受刘邦莫大的恩宠,卢绾根本没有理由反叛,这究竟是为什么?

并不是所有狐朋狗友都是人才

在刘邦的周围,类似萧何、樊哙之类的人,都是行军打仗,运筹帷幄的好手。可以说,在刘邦称帝的道路上,少不了这些同乡的帮助。

不过,再夸张也要有个度,刘邦周边的人不可能全部是人才,而卢绾就是其中之一。

也许不能说卢绾毫无用处,但是他的功劳和刘邦周围的人比起来,那就是真的黯然失色了。

然而结果却是大跌眼镜,刘邦对卢绾的奖励远远超出其他人。不得不说,有时候关系确实比才能更重要。

不过刘邦却忘记了一点:才不配为,是十分容易让人迷失自我的。卢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前车之鉴:诸多异姓王被杀

在卢绾之前,凡是封王的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哪怕是被刘邦十分看重的韩信,也难逃被杀的厄运,虽然这并非是刘邦亲自杀的,但是吕后的意志也就代表着刘邦的意志。

也正是前燕王臧荼被杀,才能轮得上卢绾来当这个燕王,这一点卢绾心知肚明。更何况,卢绾与刘邦从小一块长大,又常年相处,他深知刘邦的为人。猜忌是刘邦最严重的特点。

尽管卢绾始终坚信,凭借着自己和刘邦的关系,自己的下场应该不会惨。这从卢绾造反失败以后,依旧认为只要像刘邦道歉就可以躲过一劫上可以看出。

但是怀疑的种子一旦被种下,那就会生根发芽。

旁人蛊惑,怀疑的种子生根发芽

本来陈豨造反之时,卢绾还是率军和刘邦一起讨伐的。怎知道,卢绾身边的一个名叫张胜的使者自作主张,不仅替卢绾谋划好了一切,还成功地说服了卢绾。

在上文中已经说了,卢绾此人,没什么大的才能。他一听张胜说只要放过陈豨,并且和匈奴联合,就能永远地保住燕国以后,就喜不自禁,欣然同意了。

就这样,卢绾开始了同匈奴之间的交易。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终究还是被刘邦知晓了。

听说此事的刘邦,其实给了卢绾很多机会,但是此时的卢绾就像得了失心疯一般,屡次拒绝刘邦的调查,这才让刘邦彻底对其失望,出兵伐燕了。

结束语

关于卢绾为什么要造反,我想大家心中已经有了定论。正是刘邦过于恩宠卢绾,使得卢绾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以至于被人稍加蛊惑,就开始患得患失,图谋造反了。

所以说,有时候才不配位也是很危险的。


小云轩谈史


汉初的诸侯叛乱,其实从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几乎都是刘邦的过错。

对于我们而言,刘邦、吕后面对曾经的立国功臣,手段的确是毒辣。

只是,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帝王。他所处的朝代是分封制重新破土而出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诸侯国其实并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

曾经的六国贵族不也同样是周王朝的属臣?

他们最终不也一一叛离了周王朝?

李世民没有屠戮重臣,是因为那些开国功臣并没有上升到影响王朝统治核心的能力。

真正以报复心理屠戮功臣的其实是明太祖朱元璋。

刘邦时期的屠戮,更是的时候是以大一统的视角出发的,他希望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是也同时受到了各地诸侯的掣肘。

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刘邦开始以刘氏诸王分封各地,以图抗衡异姓诸侯。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未尝不是如此。

亲人的信任程度无论在何时,都要远远的超过外人。

卢绾的确是刘邦的发小不假,他们俩还是同日所生,可谓颇有缘分。卢绾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也可谓立下不少战功。

卢绾跟随项羽之后,可谓一路高歌,长安候、燕王,有着数不尽的荣宠。


公元前195年,陈豨、韩王信联合在赵、代两地反叛。

卢绾急忙下令让使者张胜北上劝诫匈奴不要发兵增援。只是,张胜在北上匈奴的途中,遇到了原燕王的后翼臧衍,臧衍陈其利害,燕王卢绾之所以能够免遭屠戮,无非是因为燕地直面匈奴,而赵代地区又屡有叛乱,所以燕王没有被屠戮。

当时,刘邦所分封的七大异姓王仅仅剩下了燕王卢绾、长沙王之子吴臣两人。

一旦赵代地区的叛乱被平定,作为异姓王的卢绾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卢绾最终听取了意见,开始通信陈豨,希望他能够长久作战,拖延汉军,而他在后方驰援。

只是,让卢绾没有想到的是,陈豨、韩王信的叛乱,很快被刘邦统领的十万大军平定。

陈豨身边的降将告诉刘邦,卢绾曾经通信于陈豨。

刘邦听此消息瞬间勃然大怒,下令让卢绾前往长安解释。卢绾心虚恐进京之后被吕后所害,拒不进京。

刘邦派遣使者进入燕国之后,更是听到了卢绾的牢骚话:

“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

卢绾的牢骚话,让刘邦更为生气。

周勃统领十万大军逼近燕国,下令凡是六百石以上的官员投降,一律既往不咎。

燕国此时人心不安,周勃直接北上攻破燕国国都蓟县,收降上谷、渔阳、右平、辽西、辽东等地,一举平定燕国叛乱。

燕王卢绾被破退出燕国,盘踞于长城一线。当时的高祖刘邦已经病重,卢绾准备等到刘邦病好,亲自进京谢罪解释,不料刘邦病逝。

卢绾自知已经没有回旋余地,遂北上投降了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

其实,卢绾的反叛和当时的政治环境颇有关系。

刘邦、吕后夫妇大肆屠戮元勋功臣,让其各地诸侯王人心思变,强压之下人们势必会做一定的反抗。

更何况,刘邦称帝之后,所谓的兄弟手足早已经荡然无存。

刘邦是帝王,曾经就算是拜把子的兄弟在他眼中,也不过是影响王朝彻底大一统的绊脚石。

帝王无情,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历史总探长


卢绾生于公元前256年,死于公元前194年,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与刘邦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后来刘邦在沛县起兵,卢绾追随刘邦东征西战,最后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先后被封为长安侯、燕王。就是这样与刘邦从小一起长大,又出生入死的卢绾,最后之所以走上反叛之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刘邦对异姓王大开杀戒,让卢绾产生了极度不安全感

对于卢绾为什么会造反,司马迁和班固都有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道:“内见疑强大,外倚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自危”;班固评价道:“见疑强大,怀不自安”。为什么卢绾感到不安和自危呢?其主要原因是刘邦对异性王大开杀戒的结果。

在楚汉战争期间,为了赢得各路将领的支持,刘邦就封了八个异姓王:分别是即齐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耳、韩王信、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闽粤王亡诸。这些异姓王都有自己的封地,而且还有自己的军队和收入来源,实际上是一个个小的独立王国。

等打败了项羽,这些异姓王的作用就没有了,反而成为了汉朝中央权力的最大威胁。为此,刘邦就开始使用杀戮的手段解决这一问题。燕王臧荼最先起兵,兵败后被俘,卢绾当时与刘邦关系还很铁,就被封为了燕王。接着,韩信、彭先后越被杀,韩王信、陈豨也步其后尘,后来英布也起兵淮南,亦被迅速平定。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八个异姓王,被杀的就多达6个。对此,卢绾产生了极度不安全感,卢绾曾经对臣子说:“不是刘姓而被封为王的,只有我卢绾和长沙王吴芮了。”

正是因为看到了其他异姓王落得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可悲下场,卢绾也感到自己可能迟早有这么一天。于是,在内心深处他开始恐惧,感到了极度不安全感,这为他日后走上反叛之路埋下了种子,成为其反叛的根源。

二、被臧衍忽悠,让卢绾走上背叛之路

卢绾走上背叛之路的直接原因是被前燕王臧荼儿子臧衍忽悠了,消解了他惴惴不安的心。当时,陈豨造反,刘邦和卢绾都率军讨伐,陈豨就向匈奴求救。这是卢绾就派手下张胜出使匈奴,《史记》记载:“当是时,陈豨使王黄求救匈奴。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於匈奴,言豨等军破。”在匈奴,张胜见到了臧衍,并告诉他燕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都是因为诸侯多次反叛,战争连年不断。如果陈豨等人被消灭干净了,下一个就是燕国了,“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接着,臧衍就给张胜出了主意,那就是放了陈豨,让战争继续,那么卢绾就可以长期为王了。

张胜觉得有道理,就回去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卢绾,本来卢绾还怀疑张胜勾结匈奴,打算上书刘邦杀他全家,当听了张胜说的后,顿时觉悟,就让张胜成为匈奴间谍,并且私自放了叛臣陈豨,使战争继续,“燕王寤,乃诈论它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

正是臧衍的劝说,让卢绾自认为找到了一个可以避免杀身之祸的好办法,但他没有想到的事,正是因为被臧衍忽悠了,让卢绾开始走上了背叛之路。

三、暗通匈奴事情泄露,卢绾造反

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私放叛臣陈豨并让手下暗通匈奴的事情,随着陈豨副将投降和一些匈奴投降人的诉说,刘邦知道了卢绾的所做所为,极为愤怒,“语颇泄,辟阳侯闻之,归具报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於是上曰:‘卢绾果反矣!’”于是,就派樊哙去攻打卢绾。卢绾还想给刘邦做个解释,可惜没有等到与刘邦见面,刘邦就驾崩了,卢绾迫于无奈之下逃入匈奴,仅仅过了一年,就死在匈奴。

纵观卢绾一生,因刘邦大富大贵,可也因刘邦命丧匈奴。不是发小的友谊不坚固,只是在权力的游戏圈,连骨肉亲情都被规避,更何谈还差一步距离的友谊。

对于卢绾反叛刘邦,你是怎么看的呢?


笑谈文史生




卢绾,刘邦的发小,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哥们。在刘邦带兵起义后,卢绾一直跟随在刘邦左右。

所谓水涨船高,随着刘邦的崛起,卢绾也有了光明的前途,最后高居“燕王”。但,非常遗憾的是,卢绾在后期,竟然“造了刘邦的反”,这到底是为什么?

刘邦先后收拾了众异姓王,导致卢绾兔死狐悲



刘邦当了皇帝后,封了不少异姓王爷,比如彭越,比如英布,比如韩信等。卢绾在后面也被封了“燕王之职”。

但王爷们的命运大多不好,彭越、英布等人,先后被送去了阎王殿。

正所谓兔死狐悲,卢绾的头皮也越来越凉,感觉自己的王爷之位随时都可能被取消。

于是,卢绾有了二心。但卢绾的造反实在不简单,他没有主观意义上的造反之意,不过他有纵容属下联合匈奴的行为。

所以,卢绾的造反,是因为大多异姓王死去,给其心理上造成了危机感。

卢绾的“造反”是因为受到了属下的蛊惑



在代王陈豨造反后,先是韩信受到牵连被吕后斩了脑袋。

而卢绾也被陈豨事件牵连了进去。这到底怎么回事呢?是因为一个人,一个名字叫做张胜的人。

当刘邦和卢绾配合攻打造反的陈豨时,卢绾做了一件事,安排属下张胜去匈奴所在地,劝说匈奴不要支持陈豨。但张胜去了匈奴地盘之后,碰到了一个人,导致所有情况都发生了变化。

张胜碰到的人就是前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小臧问了几个问题,张胜傻眼了。第一个问题是,异性诸侯王都被收拾的差不多了,为什么留着燕王?因为燕王留下来可以平叛;如何能让刘邦不杀燕王呢?战事一直在,这样燕王的作用就一直在。小臧的建议是,卢绾和张胜不要攻击陈豨。



张胜感觉小臧说得太有道理了,于是,张胜开始和匈奴紧密联系,并偷偷支持陈豨。

卢绾知道张胜所为后,请求皇帝对张胜一家进行满门抄斩。刘邦的命令还没到来,张胜来了,一顿探讨,卢绾觉得张胜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卢绾找了些替死鬼,把张胜的家属解脱了出来。从此后,张胜就成为了在匈奴的间谍。

除此之外,卢绾又暗中派遣范齐到陈豨的处所,鼓动陈豨长期叛逃在外,这样战争就连年不断了。

于是,燕王卢绾的军队和匈奴、陈豨的部队一起演着大戏。不过,终究被发现了。原因是因为陈豨兵败了。在陈烯处,刘邦的军队得到了卢绾和陈豨信件来往的资料。



这可气坏了老刘,攻击燕国。

命令一下,大军在樊哙带领下,开始攻打燕国了。燕王卢绾把自己所有的宫人家属以及几千名骑兵安顿在长城下,希望刘邦病好一些后,进京谢罪。

但是,卢绾没有等到那一天,因为刘邦提前挂了。

得知刘邦死的消息后,卢绾非常清楚自己的命运了。赶快跑,否则,在吕后手下性命不保。

卢绾等人跑得够快,逃到了匈奴,卢绾做了东胡卢王。过了一年多,卢绾在匈奴逝世。



卢绾造反,和刘邦对待异姓王的事情有关,另外,卢绾纵容了张胜,让张胜联络匈奴、陈豨,这导致被刘邦记恨。

卢绾没有直接造反,只是支持了汉朝的敌人们,这和造反有区别,但性质依然很恶劣。


蓝风破晓


卢绾(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沛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与刘邦是同乡好友,且和刘邦同一天生日, 儿时与刘邦一起在马维先生的“马公书院”读书。刘邦当泗水亭长时,常随出入上下。楚汉战争中,官至太尉,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燕王(今北京)。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同陈豨叛乱,刘邦在攻击卢绾时,与大臣誓曰:“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是为白马之盟。以樊哙、周勃攻打卢绾,攻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卢绾携及家人奔走匈奴。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元年),卢绾死于匈奴,享年63岁。

刘邦在成为皇帝的时候,封了7个异性王,那个时候卢绾还没有被封王,他本身的才能不是很高,但和刘邦却有从小一起长大的情分,刘邦那时候对卢绾还是很信任的,别人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卢绾只需要跟在刘邦身边打下手,说点漂亮话就行了。后来刘邦都觉得卢绾没什么功绩了,还专门把他派出去领导战役,给他镀了个金,在这段时间,卢绾可以说是深受信任。


后来陈豨造反,刘邦和陈豨在对峙的时候,卢绾还出兵帮刘邦一把,但是陈豨知道自己没办法挡住刘邦,所以只能派人去找匈奴寻求救兵。卢绾得知消息也派人去找匈奴,想要阻止匈奴出兵帮助陈豨。但是这个时候卢绾派过去的人却刚好遇到了燕王臧荼的儿子,他对使者说,燕国现在能存在,是因为燕国有抵御外敌的作用,还有一个是因为其余诸侯都反了,刘邦没有时间来对付燕国。如果要是陈豨没能牵制住刘邦,被刘邦所击败,那么接下来就会轮到燕国了。

使者听后就没有阻止匈奴出兵,还把这件事跟卢绾说了,卢绾一听也感觉有道理,所以卢绾跟陈豨开始背地里联系,也不攻击陈豨的军队了。即便是这样,陈豨也挡不住汉朝大军,最终被樊哙给杀了,而陈豨跟卢绾私下往来的消息也被传到了刘邦耳里。但是刘邦念及旧情仍然没有对卢绾下杀手,后来卢绾在看到韩信、彭越、英布一个个异姓王倒下去了,他也是异常的紧张,他在想,下一个被灭的是不是自己。 现在自己之所以没有被灭,那都是刘邦在罩着自己,万一刘邦那一天死了,吕后还会不会留自己。也恰好在刘邦生病的时候,卢绾开始反了。


刘邦那时候本来就是生了重病,他听说卢绾反了之后,他根本就不相信,反复了派人去确定,最后的结果是卢绾真的反了。所以,刘邦只好痛下杀手,派了樊哙去剿灭卢绾。可惜的是,平叛并没有结束,刘邦就撒手人寰了。 卢绾之所以背叛刘邦,就是他太过于担心害怕了,毕竟之前的异姓王,一个一个的被刘邦和吕后除去了,他很怕步入那些已经死了的异姓王的后尘。所以只好选择反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