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對連雲港情有獨鍾,曾想把連雲港作為起義地點


孫中山對連雲港情有獨鍾,曾想把連雲港作為起義地點


孫中山先生於100年前,在與日本朋友秘密筆談時,對連雲港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給予了充分背定。

孫中山先生在近40年的革命生涯中,有近20年奔波於海外,歷經千辛萬苦,滿腔熱情地宣傳革命主張,組織革命力量,募集革命基金。在那艱難歲月裡,孫中山先生曾15次赴東瀛,僑居時間累計達9年半之久,為謀求支持和援助,與日本朝野各界眾多人士廣泛交往。孫中山先生結交日本友人的數量,說法不一:有的列出146人名單,有的人査找出270人的名字,有的統計約為300人,而見於孫中山先生著作的名單起碼有數十人之多。尤其是致力於亞洲革命的宮崎寅藏等先生,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竭盡全力,終生相助,甚至置傾家蕩產、流血犧犧於不顧。由於孫中山先生不會日語,經常藉助漢文與日本朋友交談。1897年8月至1898年8月間,孫中山與日本熊本縣人士、多次來中國調査採訪的大陸浪人宮崎寅藏先生,就起義地點等問題進行過多次筆談,其中,有大量的筆墨談論連雲港。

孫中山與宮崎先生曾分別提出以廣東或四川為起義之地。但經反覆議論後,廣東因1895年廣州起義失利,“當地之官猶如驚弓之鳥”,提防甚嚴,“我輩舉動較前略難”;四川因“不近海口,接濟軍火為難”,都頗感不妥。

然而,對於連雲港,二位先生卻共同認為是“最善”的選擇。官崎先生首先提出,“誠如前之所言,在山東、河南、江蘇交界可招二三萬眾,則以江蘇之海州為最善矣。”他強調,“蓋起點之地,必先求得人,其次接濟軍火之道,其三不近通商口岸,免各國藉口牽制。海州之地,於此三者皆得,且可握運河,絕漕米,此亦制北京之死命。”孫中山先生大為贊同,並詳細介紹了他實地察看的情形:“取道於海州之事,弟已於十餘年前思量之(指1885年4月來上海時,見《孫中山與上海》)。曾到彼地盤桓七八天,細看海口之形勢,不便入巨船。只離州城二十里,雲臺山在海中有可靠大船耳。且州城有厘金,每小船通過稽査甚嚴。”對於海州設卡徵收厘金稅、盤査甚嚴問題,官崎先生不以為然。他認為,既然以海州為起點,應首先佔領海州和雲臺山,“到此時不怕厘金卡矣。”孫中山先生亦認為,若先奪取雲臺山,再奪州城,確是“恰好之地”。接著孫中山先生對海州的戰略地位進行了具體分析:凡起義地點,“總求急於聚人,利於接濟,快於進取。在海州,則進取、接濟亦利於廣東矣,惟聚人,則弟於此毫無把握。……如閣下雲此地可招二三萬眾,亦可集事矣,蓋海州既有兩便,又有其人,則北可進據山東以窺北京,南可奪取淮揚以通大江……有人,有糧,有器,則成敗在乎運籌指揮之策耳。”

後因形勢變化,起義地點沒有選定海州。但孫中山先生海州之行,卻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其成功地撰寫《實業計劃》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