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書壇亂象發生的根源是什麼?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根源就是誰都想當爺,首先要本本分分做好孫子,才會有學習的機會!眼高手低,會幾筆就自成一家,所謂追求自由,豈不知自由才是最大的傷害!


止兒文學


一是對書法的論知態度不同。有人認為書法的關鍵在於技能技藝,有的則認為書法的內核是文化性情。對書法概念認知的不統一古來有之,古人愛寫愛畫,對書法的本質持樸素態度,雖也宏闊精英,但不作微觀無限解構。今天的書法研究者、評論家隊伍洋洋灑灑,理論專著汗牛充棟,高深論文浩如煙海,不盡沒能讓大眾看懂接受,反而比以往更加混亂。

二是對書法的審美情趣不同。書法審美歷來眾口難調,說到底就是醜書與美書之爭。有的喜歡勻稱美觀,有的喜歡活潑新奇,有的注重線條視感,有的在意風韻神采。大眾主流的欣賞偏好與時下比較流行的“現代書法”有所矛盾,於是把這種審美情趣的差異推廣為一種社會現象,而醜書、射書、亂書、盲書,將大眾的怒氣徹底引爆。

三是當代缺少靈魂領軍人物。當代“名家”並不少,有名家頭銜的書法人一抓一大把,範曾大師的一幅“蜣螂體”作品動輒價值數百萬金,比大多數明清書法家的價格還高,真乎假耶奈人尋味,但讓人真服氣的大家並不多,尤其是缺少振臂一呼群雄響應的領軍人物。似乎很多人都很牛,人人都可以被尊稱為大師巨匠,而眾望所歸的書協對醜書美書之爭議三緘其口諱莫如深,更是讓廣大民眾深感失望。

書壇亂象不是當代的專利,古代的書壇也有亂象,不過畢竟讀書的人少,權威的作用在,思想好統一,權威的就是主流的,主流的就是大眾的。今天則不同,民眾文化提高了,個性思維解放了,網絡又使得各種認識碰撞加劇了,於是讓人覺得,書壇亂的很、鬼的很、也無聊的很。

抱庸閒談。


抱庸詩書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大發展,社會上一種追求利益的思潮逐漸蔓延,直接影響到國內書壇,而且愈演愈烈,一些人的名號越來越大,書法作品水平卻是千差萬別,大多令人失望,主要原因是什麼?

一、體現出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表現之一就是書寫內容與書寫者學問的貧乏。受物質文明高度發展後人們熱衷於金錢名利的影響,盲目學書練字,練了幾天書法字,就開始到處鑽營,拉幫結派,成立或加入各種協會書院,投靠某些名家大師的門下。

二、人們的審美觀發生異化,拙書盛行,醜字盛行,很多書法家變得迷惑,優秀的作品不被人接受,反而一些胡抹亂塗的醜字被認為是好作品。這樣會使書法的延續發生斷層。下一代人順著醜書的筆法繼續延伸。

希望書法亂象改變





臣墨品書法


當代書壇亂象的根本原因是:名利!

書法藝術本身就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速成班。任何一點進步與提升,都必須親自練習和體驗,來不得半點弄虛作假。

而現實搞書法的人恰恰相反,違背事物發展的規律。他們耐不住寂寞,也坐不了冷板凳。所以就只能搞“創新”。做一些離經叛道的事情來博取眼球、製造新聞,從而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名人,最後實現名利雙收。

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代書壇整體文化的缺失,也是亂象百出的深層因素。書法自古以來就是文化人的事情,不是技能技巧的比拼,更不是街頭雜耍。技巧比拼與街頭雜耍那都是工匠和藝人的事情,與文人無關。當代書壇那些號稱自己是書法家的人,有多少在讀書,又有多少真的有文化。他們不但不理解傳統,更不敬畏傳統。

當然我並不反對真正的創新,創新不等於胡來,也不是瞎搞。而是在徹底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合時代精神與時俱進,既做到筆墨適應時代又,又做到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是無心齋,專注於書畫藝術品鑑賞,歡迎同道一起交流。喜歡我的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我,謝謝!


無心齋


當今隨著書法的盛行,大到國際名流,小到市民小井,書法這樣繁榮的景象前所未有,可是繁榮背後卻滋生很多亂象。一是醜書四溢,書者不知其自醜,觀者則以書者為準繩。結果就是“內行”自以為是,外行亦以為是。二是書法炒作肆無忌憚,圈內互相“吹捧”。書品趣味極其低下,導致亂象橫生,究其原因,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一、人品和審美決定書品

吳冠中老先生曾經也說過: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卻很多,文盲不可怕,可怕的是美盲。

老先生一語道破今人的審美傾向,當然不一杆子打死所有人。但確實普遍存在,也是書法亂象形成的原因之一,“書法家”自己本身的審美不夠高級,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趨炎附勢。本身審美和修養都有所缺失。

自古就有“人品即書品”的說法,人品不高,書品不貴。舉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例子,大家也知道蔡京,北宋有權有勢的大宰相,也是一個相當出色的書法家,其書法連米芾也說:從唐柳公權之後,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據說書法“宋四家”即蘇、黃、米、蔡,其中有人說“蔡”本來是指蔡京的,可因其是一個大貪官、奸臣,所以沒能“上座”,改為蔡襄了。當然現在“雜耍式”的書法肯定是不能與之相提並論的,人品影響書品。


  • 蔡京書法

那麼缺乏審美和品行的僅僅是“書法家”本身嗎?我看不盡然,還有觀賞者,這裡面大部分都是外行人,所謂:“外行看熱鬧”。他們不做任何分析和反思,趨之若鶩,還頂禮膜拜,甚至捧其為“書法大師”。被“表演者”所誤導,以為這就是“書法大師”。


二、利益決定了書品

書法亂象也包括書法界的“炒作”,把書法藝術當成商品,雖然藝術和商品不相沖突,但為了利益刻意製作的藝術商品,那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了,藝術是有生命的,是藝術家情感的表達,它有獨特的精神訴求,不是每件作品都能稱之為藝術的。

中國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書法作品也相繼進入商品市場流通。眾多“書法家”們也追名逐利將自己的作品投入市場,以此來獲利。

這裡我也不排斥書法家將作品作為買賣商品,畢竟這是社會對自己成果的認可。我排斥的是盲目追求名利的人,沒有清楚的自我認識,急功近利,隨大流而已。然而真正的書法家根本不需要炒作自己的作品,也不屑於炒作,甚至對炒作嗤之以鼻。他們只熱衷於自己的藝術研究和創作,也不滿足於當下,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氣質和修養。

  • 楊凝式書法

三、理論缺乏決定書品

當今書法呈現空前的繁榮景象,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這當然是一個極好的現象。但是幾千年前的老子已經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書法是繁榮了,但亂象也隨之而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書法缺乏思考,一味的追求藝術風格,卻捨本逐末,也就是所謂的理論缺乏。

著名思想家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登上科學的高峰,離不開理論思維。”這個理論在書法上同樣如此。書法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藝術形式,體現的是線條的藝術和高深的哲學思想。書法理論也是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包括古人對自然、宇宙、人生的思考,是我們精神學習的寶庫,所以怎麼能說丟就丟呢?

任何藝術都是從人類天性自然發展而來,經過加工、打磨、提煉昇華為藝術,因此,書法的研究必須要有理論作為脊樑來支撐。古代書法大家不僅僅是書法實踐家,同樣也是理論家。我們也知道唐代孫過庭,其《書譜》不僅僅是書法名帖,也是一本書法理論著作,至今人人稱道。

所以作為書法研究不僅僅侷限於技法上的實踐,更需要理論上研究,這也是當今書法亂象的根源之一。

  • 孫過庭《書譜》局部

四、做作的狂放決定了書品

說到書法的狂放,我們不難想到唐代兩位大書法家張旭和懷素,由於他們書寫的形式不被魏晉、初唐的大書家們的體勢規矩所約束,求新求異,書法形式呈現狂放之態,人送“癲張狂素”。五代楊凝式,因其裝瘋賣傻,世人稱之為“楊瘋子”,其遊山逛廟都要題寫歪詩怪字於殘垣斷壁之上,其書法意氣風發、沉著痛快。影響後來的一大批書法。


  • 懷素草書

  • 張旭草書

這些書法大家的“癲狂”是性情使然,不是刻意吸引眾人目光而為之,他們有感情的流露,從他們作品的形象中可以看出其蘊含著縱逸神飛的氣韻,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然而今人也玩兒起了“癲狂”之態,引起眾人的目光和和彩,以為自己超凡脫俗,實則做作醜態百出,顛倒了書法狂放的本質。



素手國風


以前媒體沒有現在這麼發達,醜書及醜書人的醜態行為只是在小範圍的傳播,“書法大師"、"書法教授"們“高大上"的理論和難以恭維的“大作"充斥著各種書法專業刊物,混淆了黑白混淆了視聽,以至於射書、吼書……亂象橫生,而一些書協組織不是去幹預去制止,而是去捧臭腳,客觀上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說到底書協成了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名利場。現在手機“神通"啊,各種資料、圖片、視頻手機上應有盡有,發表書法作品已不是某些少數人的"專利",大量的草根書法作品呈現在手機上,其中不乏有許許多多的優秀作品,這使得人們對書壇亂象有了一定認識,書法界已不是少數人為所欲為的地界了,醜書醜字受到了大多數書法愛好者的抵制和唾棄,繼承傳統弘揚正氣終究會成為書法界的未來。





鳳誼1





海峰9736


儘管有太多人不願意承認,但是當今書壇的亂象叢生已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這種亂象並非近些年才有的事情,幾乎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書協成立後不久便出現了苗頭。作為當今書壇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組織,中國書協一直處在爭議旋渦的中心。很多人將出現書壇亂象的源頭指向中國書協,“解散書協”的呼籲從藝術家到普通書法愛好者不絕於耳。

不可否認,作為引領書法發展的權威組織,中國書協對於當前的書壇亂象難辭其咎。拜金主義、醜書、俗書、江湖書法等等飽受詬病的亂象,幾乎都能在中國書協找到滋生的土壤。我們不能全盤否定書協在推廣和普及書法藝術方面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比如說“書法進課堂”等活動的推行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如果真的解散中國書協,會不會阻礙甚至是無法繼續書法藝術的普及和發展?

答案是:不會!

客觀地說,造成當前書壇亂象的根源不外乎一個“錢”字。當書法剝去了應有的文化底蘊,只剩下一些炫技似的表演來博取收入時,其實與“藝術”兩個字早已漸行漸遠了。名為“書法家協會”,有幾個人真的知道書法家需要什麼樣的標準?所謂的“書法家”,大多是些懂得些書寫技法的寫字匠罷了。

當書法成為了一種純粹謀生的工具,甚至是牟取暴利的工具時,出現種種亂象甚至是怪象也就不足為奇了。看著那些所謂“大師”的故弄玄虛、譁眾取寵的誇張表演,迎來陣陣喝彩大肆斂財時,讓那些還在埋頭臨習顏柳歐趙,糾結於筆法、章法的人情何以堪?

事實上,中國書協除了能給一些人提供一個便於賺錢的“頭銜”之外,引發的負面效應可能比積極意義要多得多。網上關於中國書協的評論幾乎是一邊倒的詬病和抨擊,雖然有很多評論顯得不太專業或者有失偏頗,但是這些評論也絕非毫無道理。

各級書協每年都有大量的培訓、交流和展覽活動,各種沙龍展、聯展及個展更是如雨後春筍。隨著各地開始招收書法本科生和書法研究生的學院逐年增多,隨之而來的各種培訓班層出不窮,考前培訓更是一天比一天地火。一些善於炒作和包裝的名人、名家的書法作品頻頻賣出天價……凡此種種,令人目不暇接。

文化底蘊的缺失導致了書法藝術不再純粹,以盈利為目的的書法創作使書壇亂象叢生成為了必然。如此而已!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價值錯位乃書法亂象之源

中國的書法藝術興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 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漢字書法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但是近日,關於書法的話題和事件屢次出現,成為藝術家批評關注的對象,引發關於現代書法、書法家修養等問題的討論。尤其書協主席蘇士澍在某次會議曾提出取消“國展”,引發廣泛爭議。書法“國展”本是獎掖後學、相互交流的最佳方式,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漸漸變了味,成為各方勢力爭名奪利的陣地,之所以取消“國展”的建議會引發爭議,其實也是因為觸動了許多人的利益。再聯繫到某省爆出書協副主席達幾十人之多的新聞,令人瞠目。種種亂象,都揭示了在當下的書法圈中,許多人不再把書法作為個人修養和研究行為,而是作為攫取名利之器,我們知道在世界眾多民族文化體系中,唯有中華民族和阿拉伯民族才創造了書法藝術。但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人是因宗教教義嚴格禁止物象描繪,才發展出純裝飾用途的文字書寫藝術,這與中國書法通過筆墨語言尋求個體的精神超脫完全是兩回事。

與繪畫、雕塑這類視覺藝術不同的是,書法並不著重於圖像構建,而是通過對文字的書寫來追尋心靈上的自我超越,是呈現生命內在能量的過程與方式。幾千年來中國書法家在書壇出現了諸多的名家和自己獨特的風格,,形成了多種字體如:王羲之


王羲之《遠宦帖》

王羲之的作品為什麼千百年來一直受到文化精英們的頂禮膜拜?難道僅僅只是因為欣賞那造型優美的書寫筆跡麼?當然不是,與其說後世崇拜的是殘存書跡,更不如說是對其人格境界的仰望,是對一種文化信仰的堅守。


而當今書壇之所以亂象眾生,根源在於價值訴求上的錯位。

江湖書法

而現在的人尤其是某些有一定地位的人會寫上幾個毛筆字的人就被稱為書法家,說是在搞藝術,真是如此麼?

在硬筆書寫方式傳入之前,會寫毛筆字只是一個文化人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隨便找兩張古代末流文人遺留下來的墨跡,都能比過當下的大書法家。現今毛筆書寫再不是必備技能,隨意玩弄一番就升級為絕世藝術,實在有點滑稽。

書法界流行的亂寫、亂畫,或者字裡夾畫的塗鴉式“創新”現象,是受西方現當代藝術思維的影響。

如果出於與書法無關的純粹視覺藝術表達,在當前多元文化語境下這種尋求“創新”的方式也並不為奇。還有那些現誇張的現場書法表演秀場,與其說藝術,不如說是雜耍,和當下流行的惡俗行為藝術可一較高下。


江湖書法表演

書法表演

這些背離於傳統文化本體精神的東西,折射出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價值取向錯位的事實,只是在以文化之空殼進行譁眾取寵式的街頭販賣而已。

若一定要唱高調說是對傳統書法突破性創造,不過為一些小混混式的無恥打鬧罷了。

這些年國內經濟持續繁榮,藝術品市場一路看好,早已將書法這種高雅文化修行日課轉變成利益謀取工具。

從江湖到廟堂,門派林立、“大師”無數,爭名奪利,各領風騷數百天,最終目的無非為一個錢字。


漫畫“利益”

如果真是從擔當起一份文化傳承責任的出發點賣命蠻幹也就罷了,可都是在利益驅動下拼花樣、爭頭銜、套關係,於藝術、於文明進步毫不相干。

書法家們不愛讀書,缺少文化修養早不是新聞。

書法藝術與繪畫藝術最大不同的是在於文字內容創作與書寫過程的完美結合。歷代名家也會臨習古人墨跡碑刻,但那只是出於學習之需,真正的作品還是隨感而發,任性揮灑而成。

王羲之寫《蘭亭序》、顏真卿寫《祭侄文稿》時,有可能事先想到在搞書法創作嗎?當然不會,完全是由巔峰狀態的精神能量自然迸發而出!

如果說書法也屬於獨創性藝術的話,那一定應該是與文字內容創作一同進行、將個人內在思想情感直接釋放到紙面上才對。

可今天的書法“大師”們,僅以熟練技能將唐詩宋詞名言警句反反覆覆抄上一回,就算是不朽之作了。連屬於自己的文字內容都寫不出來,還能算什麼藝術創作呢?


當代某名家作品

不但沒幾人寫得出像樣的辭章,即便偶有略通詩文者,寫出來的東西也只不過是還算念得通的順口溜,談不上有多高境界。寫上幾個錯別字,或將詩詞作者張冠李戴根本算不了啥,因為人家本來炫耀的就是工匠式筆墨技巧,與文化修養何干呢?

現在一些所謂書法家的個人宣傳也太張狂,世界級名家、舉世無雙的“大師”也就罷了,動不動還要說藝術水準已超越了王羲之、顏真卿、米芾、趙孟頫等歷代名家,吹起牛來完全沒有底線。

即便你的字寫得再漂亮,也只是在玩弄技巧,於歷史、於文明進步沒半點貢獻,又怎能與歷代名家相提並論,更何況超越呢?

如果你真有本事影響後世,那也得等未來的史家書寫歷史時再作論斷。

歷代書家中,真還沒有人僅僅因會寫幾個漂亮字就被捧上天。除了深厚的筆墨功底和藝術上的成就外,任何一位大家,往往都是在學問上卓有成就、人格修養可為後世師表,作品方能被敬奉。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有些歷史人物,如蔡京、秦檜之類,儘管也能寫上手好字,卻因人品問題導致其書跡遭唾棄。

中書協若真能取消囯展和簡化評獎制度,也應該算是一種進歩。書法藝術雖說是寶貴民族文化遺產,官方機構的大力扶持理所應當。

但就目前中國書法市場的火爆現狀來說,還沒有淪落到像一些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那樣,沒有特別保護就快消亡的地步。即便沒有書協的特別推動,各種地方政府、民間組織、企業機構舉辦的展覽和評獎也足夠多,完全可促進書法藝術的繁榮發展。

就當今社會來說,書法藝術除了作為主體民族文化傳統值得發揚提倡外,更應該是一種提升個人修養的文化踐行方式。

只有以理性、平和的心態對待,才有助於其健康傳承發展。藉以文化與藝術的名義,過多吹捧炒作本身就是一種病態的價值取向!所以說價值錯位乃書法亂象之源!


無韻詩翁


名利、體制和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