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是由姐姐抚养长大的,为何最终汉昭帝却将其处死呢?


一、独夫民贼汉武帝

汉武帝在近年来,被评价为千古一帝,其实按照传统的历史观念,汉武帝是一个独夫民贼。

汉武帝在位期间,对外连年征战,对内巧取豪夺,此外,汉武帝骄奢淫逸,无限度透支民力,如果不是仗着汉朝有吕后期间的休养生息以及文景之治的基础,估计,汉武帝的帝国,也会如同秦末那样,被各地蜂拥而起的起义军给推翻。

汉武帝对百姓凶残,对自家人也从不手软,汉武帝驾崩之时,他的女儿里,只有一个鄂邑公主还在人世。

二、汉昭帝

1、杀子立母

汉武帝逼死了和卫子夫的儿子太子刘据,临终之前将皇位传给了还是个孩子的刘弗陵(史称汉昭帝)。

汉武帝在传位前,有一定的担忧。

因为汉武帝想起了汉朝这么多年的往事:比如,刘邦一死,吕家人就差不点把刘家人斩尽杀绝;又比如自己年轻那会儿,刚当皇帝的时候,窦太后一家对朝政的把持。

汉武帝担心还是孩子的昭帝登基,会让昭帝的生母(赵婕妤)把持朝政,并且倾覆刘家天下,于是,汉武帝没废话,命人先杀了赵婕妤。

这便是杀子立母的由来。

这些事儿办完以后,汉武帝还为汉昭帝安排了辅政大臣:霍光、桑弘羊、上官桀。安排完这一切以后,汉武帝便撒手人寰了。把一个庞大的帝国,留给了还是孩子的汉昭帝刘弗陵。

2、汉昭帝的童年

汉昭帝登基以后,霍光考虑到汉昭帝还是个孩子,生母和嫡母(这里指卫子夫) 也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为了照顾汉昭帝的起居,霍光想起了一个人。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汉昭帝的姐姐:鄂邑公主。

鄂邑公主也是此时汉武帝的女儿中,唯一一个尚在人世的,至于汉武帝的其他女儿,都被汉武帝逼死或者杀死了——从汉武帝的女儿们的下场,不难看出,汉武帝的公主是真不值得羡慕,给汉武帝当女儿,也绝对是高风险的“职业”。

就这样,在鄂邑公主的抚养中,汉昭帝一天天成长起来了。

三、朝廷的变故

1、树敌太多的霍光

汉武帝临终之前,是安排霍光、桑弘羊、上官桀、金日磾四个人一起辅佐汉昭帝。

而四个人里面,金日磾一直远离权力核心,身为匈奴王子的他,也懒得参与汉朝的权力斗争,因此,他也乐得成为看客。

而霍光、桑弘羊、上官桀三个人则不这么想。

三个辅政大臣里面,霍光最为强势。桑弘羊、上官桀,都不是霍光的对手。

而上官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找关系,先是讨好鄂邑公主的情人丁外人,之后通过鄂邑公主的门路,把孙女嫁给了汉昭帝(也就是历史上的上官皇后)。

而丁外人想封侯,于是委托上官桀和鄂邑公主出面,本来丁外人想,有公主和上官桀出面,自己这个侯爷,肯定没悬念了。

不料霍光坚决反对。

于是,鄂邑公主开始恨上霍光了。

此外,桑弘羊也想给自己家亲戚谋取爵位,结果也被霍光拒绝了。

鄂邑公主、桑弘羊、上官桀,三个人都开始把霍光当仇人了。

2、不甘寂寞的燕王刘旦

燕王刘旦,也是汉武帝之子,论年纪,要比汉昭帝大很多。

按说如果作为嫡长子的刘据做太子、做皇帝,刘旦是无话可说的,毕竟人家是嫡长子,而刘据自杀以后,刘旦觉得,怎么轮,汉帝国的皇位,都轮不着刘弗陵这个瓜娃子来坐。因此,刘旦对汉朝朝廷是十分不满,并且也十分想取代刘弗陵。

毕竟,论年纪,刘旦是哥哥,比刘弗陵有资格做皇帝;

论出身,刘旦不是嫡子,可你汉昭帝也不是啊!

说实话,换做我是刘旦,我也得郁闷许久。

而霍光的专权,刘旦的不满,让桑弘羊等人想到了一条妙计:鄂邑公主等人让刘旦派人去京城,以燕王名义在汉昭帝面前控告霍光有篡位野心,鄂邑公主等人本以为此计刻意挑拨汉昭帝和霍光的关系,从而扳倒霍光。

只要霍光一垮台,桑弘羊、丁外人还有上官桀的心愿,都可以达成,结果哪料到,汉昭帝压根不信燕王派来的人的告发。

此计落空,鄂邑公主、桑弘羊等人又想了个办法。

那就是,想方设法在京城发动政变,杀死霍光,之后直接废掉汉昭帝,然后迎立刘旦做皇帝。

而这个计划还没等实施,就被霍光发觉,最终,桑弘羊、上官桀等人被霍光一网打尽,而鄂邑公主也自知霍光不会放过自己,于是,自杀身亡。

可叹鄂邑公主,为了情人谋害弟弟,最终赔了自己。


人文之光


汉昭帝,我们都知道即位时年纪很小,加之他的母亲被汉武帝杀死了,所以他从小就由他姐姐扶养,正所谓长姐如母。可汉昭帝却把扶养自己长大的姐姐处死了,这是为什么?

汉昭帝的姐姐为鄂邑长公主,她不是汉昭帝的亲生姐姐,是异母姐,但因她是汉昭帝唯一在世的长姐,所以就由她来扶养汉昭帝。这位公主也有自己的心上人,据记载是丁外人,而她想让汉昭帝封自己的心上人为侯,可霍光就加以阻拦,这就惹得公主不乐意,汉昭帝是她自己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自己为心上人要求点待遇并不为过,所以公主就怨恨起来霍光了。而当时正好有不少人对霍光表示不满,像进行改革的桑弘羊,就因霍光没有替自己的儿子安排职位,对霍光十分不满,同为辅政大臣的上官桀也是不满,因为权力都掌握在霍光手里。


正是因为有一群人对霍光不满,所以在燕王刘旦的召集下,这些人就商量着以霍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的罪状来推翻霍光的专权,可汉昭帝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表示自己非常信任霍光,而这些人知道汉昭帝的态度后,就让鄂邑长公主摆酒席请霍光赴宴,准备在酒宴埋伏士兵击杀他,乘机再废除昭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被发觉,霍光就将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丁外人等人及家族全都诛杀了。燕王、鄂邑长公主也都自杀了。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刘彻的小儿子,太始三年(前94年)武帝六十二岁时,纳赵婕妤所生;而鄂邑长公主(盖长公主),是武帝的女儿,生母不详,仅仅知道她比弟弟刘弗陵大很多,几乎到了“祖母”一般的年龄代差。

征和二年(前91年),由于佞臣江充的蛊惑和陷害,谎称太子以巫术诅咒皇帝,有谋反之心,使得武帝不辩真伪,迁怒于太子。

太子刘据不堪忍受诬陷,愤而起兵诛杀江充,并与武帝所派来的军队对抗坐战。之后太子方面不敌溃败,太子全家除了一个幼儿(即日后的汉宣帝)以外,全部遇难。这就是“巫蛊之祸”。

在巫蛊之祸中,武帝的两个女儿: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受牵连被杀。另三个女儿:卫长公主、石邑公主、隆虑公主,也先后去世。所以,武帝晚年,在世的女儿,就只有鄂邑公主一人了。

晚年的武帝在经历了对外军事失败、对内父子失和,国家因为自己好大喜功而消耗巨大、民力疲敝,面临崩溃的情况下,痛定思痛,下“罢戍轮台罪己诏”,停止一系列对外战争,废除国内强征政策,恢复汉初薄徭轻赋之策,息兵养民、与民休息,所以“有亡秦之过、而无亡秦之祸”武帝的及时转变,使得岌岌可危的汉室社稷得以稳定,善始善终,总算不负其“汉武大帝”的英名。

完成了国政大事的武帝,也进入了人生的晚年,对于与太子刘据的父子失和,最终兵戎相见、失去爱子的悲惨结局,武帝内心是十分后悔和懊恼的,这也是他自己不慎和过于武断所造成的。

太子死后,武帝的其他儿子里:

次子齐怀王刘闳已经去世;

第三子燕王刘丹野心勃勃,无辜之祸后居然主动上书,提出进长安宿卫宫室,其实就是要当太子,所以武帝十分厌恶他,杀了他的使者,削去燕王三县封地,断了刘旦念想;

第四子广陵王刘胥为人骄奢、不尊法度、喜好游乐,汉室江山也不可以交给如此嬉戏之人;

第五子昌邑王刘髆,是武帝宠姬李夫人所生,举止倒也合乎礼仪,性情比较温和,本来希望很大。但是其舅父李广利在背后图谋立外甥为太子,被武帝发觉,进而厌恶,之后又急于求成,出兵攻击匈奴,想以战功洗脱罪过,不料又大败于匈奴,之后投降匈奴。此事使得武帝大怒,诛灭李广利全家(也是刘髆外家),并以因此疏远刘髆。刘髆郁郁寡欢,忧思成疾,于后元元年(前88年)去世。

为了避免父子争权悲剧重演,及维护汉家江山的稳定,武帝经过长久考虑后,决定越过已经成年的几个儿子,把汉室江山交给当时只有六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并安排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匈奴人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四人共同作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少主。

而决定立刘弗陵为储君后,武帝还赐死了他得生母赵婕妤,以免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外戚借此擅权,从而威胁汉家社稷的局面出现。

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汉武帝刘彻去世,弥留时正式册立刘弗陵为太子,以继承大汉江山。然后安排四辅臣辅佐太子,在太子未成年前代为主持国家政事。

刘弗陵年幼,不谙世事,所以对于他的抚养问题,武帝去世前特别嘱咐,以当时在世的唯一女儿:鄂邑公主来代替父母之责,抚育幼弟,使其平安成长。

于是,在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弗陵登基继位,成为新的大汉皇帝(即汉昭帝)。昭帝一即位,辅政的霍光等便以皇帝的名义,册封鄂邑公主为“鄂邑长公主”,以其为皇帝唯一姐姐身份,搬到皇宫居住,抚养年幼的昭帝。

-----武帝崩。戊辰,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帝姊鄂邑公主益汤沐邑,为长公主,共养省中。----《汉书--昭帝纪》

鄂邑公主对于抚养幼弟,确实是尽心尽力,竭尽所能地照顾这个比自己小近四十岁的小弟弟,使得年幼的昭帝可以平安、快乐的成长,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

昭帝因此也特别依赖长姐,尊重并敬爱她,对于姐姐十分亲近,多次加封长公主封邑,其他赏赐也络绎不绝。

鄂邑公主原先嫁盖侯王信(武帝生母王太后的同父兄长)的孙子、第三代盖侯王受,所以也被称为“盖长公主”。昭帝继位的时候,王受已经去世了,鄂邑公主因为孤独,所以与门下门客、一个叫丁外人的小吏有私情,并相互以伴侣自认。汉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这也不是什么大事。

而昭帝尊敬长姐,对于她的私事也并不反对,甚至与辅政大将军霍光商议后,诏命丁外人侍奉长公主,以欢娱其心。

------昭帝始立,年八岁,帝长姊鄂邑盖长公主居禁中,共养帝。盖主私近子客河间丁外人。上与大将军闻之,不绝主欢,有诏外人侍长主。《汉书--外戚传》

本来按照昭帝与鄂邑公主的姐弟感情,就这样和和睦睦相处下去,小弟弟感激长姐的抚育之情,一定会厚加报答,使姐姐颐养天年,富贵善终,这也将是日后的佳话!

但是,人心的不足,及人性的贪婪,还有利欲熏心,最终还是害了鄂邑公主。她不该因怨而生恨,掺和进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联络另一个弟弟:燕王刘旦,及辅政大臣上官桀、桑弘羊,妄图除掉挡了自己路的辅政大臣霍光,并废黜自己辛辛苦苦抚育成人的昭帝刘弗陵,以达到更高的诉求。

结果诸人的阴谋失败、计划被昭帝以及霍光识破,鄂邑公主最终被自己一手养大的小弟弟赐死,多年的养育恩情烟消云散,这也是她咎由自取,怪不得昭帝不念亲情。

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其实是这样的:

始元四年(前83年)昭帝已十二岁,诸辅臣及长公主决定为其挑选皇后,延续皇家血脉。此时,四辅臣中,车骑将军金日磾已经去世,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与左将军上官桀成为亲家,霍光女儿嫁上官桀儿子上官安,生下一个女儿上官氏。上官桀因此得以在霍光休沐时代理其处理政务,进而可以掌握权力。

--初,桀子安取霍光女,结婚相亲,光每休沐出,桀常代光入决事。《汉书--外戚传》

在选取皇后的过程中,上官桀、上官安父子意图把自己的孙女(女儿),也是霍光外孙女的上官氏选入宫中,成为皇后,之后好依仗外戚的身份获取更多利益权力。

但是没想到这个意图被霍光以上官氏年幼,不宜入宫为理由拒绝了(霍光自然知道上官桀父子的想法,但一是为了避嫌,二也是为了抑制上官桀权力过大,霍光始终不能答应外孙女入宫。)

见走不通亲家霍光这一关,又不好直接与霍光撕破脸,不甘心的上官桀父子于是转而求告于鄂邑公主门下。上官安与丁外人关系匪浅,十分要好,于是便通过丁外人向鄂邑公主表达了想让自己的女儿被选为皇后的意愿。

为了使目的达到,上官安更是鼓动丁外人说:“汉家制度,列侯才可以尚公主,如果这件事成功了,我就与父亲一起向皇帝上奏,使你受封列侯!”

----安素与丁外人善,说外人曰:“闻长主内女,安子容貌端正,诚因长主时得入为后,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成之在于足下,汉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足下何忧不封侯乎?” 《汉书--外戚传》

丁外人闻听,简直是出望外,得到上官安的承诺后,立即向鄂邑公主禀报此事,并极力怂恿公主促成上官氏入宫,以被选为皇后。

鄂邑公主与丁外人感情深厚,也愿意自己的情人能够封侯显贵,于是一口答应,然后对昭帝及霍光提出选上官氏入宫备选。

昭帝对于姐姐的请求,并没有反对,同意上官氏入宫。而霍光见皇帝已经同意,自己也不好拒绝,勉强也答应下来。于是,当年六岁的上官氏,就被挑选入宫,封为婕妤。一个月后,正式册立为皇后。

女儿成为皇后之后,上官安父以女贵,被封为骑都尉、车骑将军、桑乐侯,地位扶摇直上,逐渐骄奢放肆,依仗外戚地位作威作福。而其父上官桀原本就是辅政大臣,孙女被立为皇后后,更是地位尊贵,权势熏天,得以更多地干预政务,逐渐有与亲家、首席辅政大臣霍光相抗衡的迹象。

上官安心愿得尝之后,倒是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于是立即上书皇帝女婿,为鄂邑公主的情人丁外人请求封侯。但是实际主持朝政的霍光,不愿意上官氏权势扩大,奏请昭帝,拒绝封丁外人为侯爵。

上官安、丁外人到底是底气不足,因为丁外人的身份也确实不是正经贵戚,以公主情夫身份封侯是有点说不过去,于是在公主的示意下,降低标准,再次上书,请求封为光禄大夫。

在公主及上官家看来,自己一方已经降低姿态,不再求封侯,以光禄大夫官位赐封即可,皇帝(还有身后的霍光)怎么着也可以答应了吧。

但是他们没有料到,霍光居然再次拒绝了赐封丁外人为光禄大夫的请求!而少年的昭帝,也没有给自己姐姐和岳父面子,同意了霍光的奏疏,驳回了鄂邑公主、上官安请封丁外人的奏章。

这一下,不但上官安、丁外人气急败坏,鄂邑公主颜面尽失、就连上官桀这个辅政大臣,也因此权威扫地、气焰顿失,狼狈不堪。

说起来,册封丁外人为侯其实事小,不过一块封地,和若干俸禄而已。但是当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开始,霍光就敏锐地觉察到事情的复杂性:鄂邑公主本来就对皇帝有抚育之恩,现在又与皇帝岳家勾连,日后两家总会借机擅权,干涉朝政。总有一天会尾大不掉,进而威胁皇权(也有威胁自己的权势)。

所以对于上官家及鄂邑公主的非分之想,霍光断然拒绝,并暗中上奏昭帝,说明厉害。昭帝虽然年幼,但是聪颖异常,中间的厉害一点就透。

于是皇帝和首席辅政大臣根本没有给尊贵的长公主及外戚面子,一口回绝所请,断不许威胁皇权的情况出现!

鄂邑公主自以为抚育皇帝经年,劳苦功高,而且之前皇帝幼弟对于自己所请无不应允,总觉得可以无所不能。上官家也是自恃皇帝岳家,外戚显贵,区区封侯小事,手到擒来而已。

没成想当头一棒,位高权重梦想一朝破灭!因此,两家极度怨恨霍光,并连带对于对于昭帝也是腹诽满满,认为其不念亲情,受霍光蛊惑,对于至亲刻薄寡恩。长久的怨恨下,居然生出‘更换皇帝、击杀霍氏’的念头,以解受辱之恨。

燕王刘旦,是武帝第三子,昭帝兄长。当年,太子刘据死后,就野心勃勃地主动上书武帝,要求宿卫宫中,意思是自荐为新储君。武帝因此厌恶这个儿子,一直疏远他,并削减其封地,以示惩戒。

武帝临终前,授命幼子刘弗陵继位后,刘旦更加怨恨无比,认为自己当时是皇子中最长的,居然不得继嗣为帝,简直是老头子荒谬。此后一直忿忿不平,时刻准备着谋划取昭帝而代之。

同时,辅政大臣之一的桑弘羊,因为平日里诸多朝政大事与霍光的分歧,及为儿子求官之事被霍光拒绝,也同霍光产生了矛盾。

于是,在共同的怨恨下,上官桀父子、鄂邑公主、燕王刘旦、桑弘羊等人,迅速结成政治集团,一同谋划,准备推倒霍光,废黜昭帝,然后迎立燕王。

为了获取话语权,上官桀授意燕王上书,再次提出封赐公主情夫为侯。

----燕王大喜,上书称:“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观过知仁’。今臣与陛下独有长公主为姊,陛下幸使丁外人侍之,外人宜蒙爵号。”《汉书--外戚传》。

不出所料,霍光也再次以昭帝名义驳回所请。于是,燕王借此向昭帝奏报,说霍光“擅自专权、隔绝宗亲,疑有非常”,诬告霍光谋反。

没想到昭帝对于霍光数年来的辅政辛劳十分认可,对于燕王的心思也了如指掌,根本不相信三哥的信口雌黄,对于燕王奏报予以驳斥,并穷追燕王上书意图。

原本上官桀、桑弘羊准备燕王上书后,昭帝会相信其所说,下诏追究霍光,二人可以以辅政大臣身份,于宫中以昭帝名义拘押霍光,并以擅权之罪将霍光扳倒。没料想昭帝聪慧如此,一眼看穿其中关节,选择支持霍光。

眼见计划失败,诸人不甘失败,最终铤而走险,密谋以鄂邑公主皇帝长姐身份,邀请霍光前往其府中饮宴,趁机埋伏杀手将霍光除掉,然后上官桀、桑弘羊等伪造武帝诏令,废黜昭帝,迎立燕王刘旦。

----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汉书--霍光金日磾列传》

就在计划即将实施中,鄂邑公主府中的稻田使(管理封邑佃租官员)燕仓得知阴谋,向大司农杨敞、谏议大夫杜延年紧急告变,二人再飞报霍光及昭帝。皇帝兄长、姐姐、岳父一同阴谋作乱的惊天消息,才得以暴露。

得知消息的昭帝和霍光,惊怒交加,在紧急商议后,做出决议:立即派出皇宫卫士,分别赴鄂邑公主府、上官桀、桑弘羊宅邸,逮捕上官、桑两家人丁,及公主情夫丁外人,连夜审理,获取确实口供。

得到诸人谋反实据后,少年皇帝勃然大怒,授命霍光将岳祖、岳父上官家、辅政大臣桑弘羊家诛灭三族,并诛丁外人。兄长燕王刘旦处则派出使者,前赴燕国言明其罪,勒令其自裁,燕国除封。

而对于抚养自己成人的亲姐姐鄂邑长公主,昭帝痛心疾首之下,命人传话:念及长姐抚育恩德,姐弟情谊终究不改,特赐公主自尽,并不追究公主子嗣连坐之责。

鄂邑公主因私欲,导致利令智昏,阴谋作乱,最终与亲自抚养长大的幼弟决裂,谋反不成,落得个自杀而死的下场。总算昭帝念及姐姐的养育之恩,没有祸及其子嗣,而且还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算是对于这个姐姐最后的报答了。


伯虎42


汉昭帝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小儿子,原本轮不到自己做太子储君,更谈上后来掌管汉家天下。但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征和二年(前91)西汉王朝上发生震动朝野的巫蛊之乱。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被人诬陷,母子二人双双自杀而亡。

其他皇子都积极运作,甚至像老三刘旦自告奋勇要当皇太子,被汉武帝深恶痛绝,老四刘胥更是游手好闲,不成器的东西,老五本来将要被立为太子,可是先于汉武帝死去,天大的便宜就落到小儿子刘弗陵手上。

生母被汉武帝毒死,姐姐抚养成人

汉武帝驾崩前的征和年间,汉武帝开始思考身后大事,内心开始琢磨打算将帝位传给刘弗陵,汉武帝是多英明神武地的帝王,由于看不惯自汉朝建立以来,特别是吕后时期,外戚权势过于膨胀,威胁刘氏汉家天下,如今若立小儿子为皇帝,“主弱母强”极其导致外戚专政的悲剧再次上演,于是下令将刘弗陵的母亲赵婕妤赐死。汉武帝这一举动,给后世的王朝解决外戚问题带来借鉴。

汉武帝驾崩以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只有同父异母的姐姐鄂邑公主是自己世上亲近的人,所以汉昭帝刘弗陵登基以后,鄂邑公主被封为长公主,长期留在宫中陪伴照顾年幼的汉昭帝。

托孤大臣争权,鄂邑长公主深陷其中,惨遭身死

后元二年(前87)一代雄主汉武帝驾崩,生前遗诏大将军霍光为首辅大臣,金日磾、上官桀为副手,金日磾不幸因病去世,朝中大权就被霍光和上官桀一分为二。汉武帝的尸骨未寒,不安定分子上官桀不满屈居霍光之下,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取代霍光,成为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天子近臣。

始元四年(前83),汉昭帝刘弗陵已经十二岁,到了选妃立后的年纪。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打算让自己年仅六岁的女儿能够入宫伴随汉昭帝左右,想以此成为汉昭帝的老丈人,加上托孤重臣的家庭背景,该是何等的荣耀。结果,意见刚提出来就遭到霍光的反对。

鄂邑长公主有个情人叫丁外人,与上官安的关系非常密切,上官安就托丁外人向鄂邑长公主帮忙运作这事,并且最后取得成功。上官家族为了回报鄂邑长公主,公然于朝堂之上建议封丁外人为侯,霍光搬出汉朝“无功不得封侯”的惯例,把此事给否了,从这里能够看出上官家族和鄂邑长公主简直是拿国家大事当儿戏。

此前,御史大夫桑弘羊也想给自己家的孩子们弄个一官半职,霍光同样寄予否定。于是,朝廷上两大政治势力开始狼狈为奸打压霍光,甚至拉拢燕王刘旦,企图除掉霍光,废掉汉昭帝,另立刘旦为帝。

鄂邑长公主手下有个小吏叫燕仓,跟随鄂邑长公主多年,对公主府上的大大小小事务都非常熟悉,无意间获知鄂邑长公主和上官家族的阴谋,就赶紧跑去告诉大臣杜延年,霍光和汉昭帝得到密报以后,先下手为强,一举将鄂邑长公主和上官家族的叛乱阴谋破获。

所有参与密谋叛乱的人,包括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被诛灭全族,朝廷还未对鄂邑长公主和燕王刘旦进行发落,二人对所犯的罪过一清二楚,干脆自杀谢罪。

鄂邑长公主曾经因照看汉昭帝刘弗陵居功至伟,深得汉昭帝信赖,却因迷恋自己的情人丁外人,居然铤而走险,犯下谋反的滔天大罪,最后身败名裂,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实在令人叹息。


邓海春


“色字头上一把刀”,尽管是汉昭帝的姐姐,但她却为了一己私欲,随即就铤而走险,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

而这一切阴谋的背后,也是出于汉昭帝对自己姐姐的信任,尽管同父异母,其实自从汉昭帝临死前,亲自赐死刘弗陵的亲生母亲,这个姐姐也成了刘弗陵在整个宫中,能够依靠的唯一一位亲人,然而最终的利益权衡,反而逼死了自己。

汉朝皇室储君之争

随着汉武帝年事已高,挑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也是他需要考虑的重中之重,本来下一任继承者轮不到这个年仅8岁的刘弗陵,但却因为机缘巧合居然让刘弗陵捡了个大便宜。

大约在公元前91年的,一场巫蛊之乱打破了大汉朝原本的祥和与安宁,数万人被牵连致死,太子刘据最终也因此被人陷害,然而太子为了自保居然想诛杀陷害者江充,最终引起汉武帝不满,畏罪自杀。

如此难得的机会,其他人自然不想轻易放弃,只要是条件基本吻合,都为了太子之争而卯足了劲,集中闹得最凶的莫过于三皇子刘旦,甚至自告奋勇的向汉武帝推荐自己当皇太子。毕竟他知道自己的四弟并不成器,五皇子本来有希望,但是却英年早逝,汉武帝的小儿子刘弗陵尚且年幼。

汉昭帝登基称帝

汉武帝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整体而言,尽管年纪不大,但相对而言也更加懂事,大不了慢慢培养,但是谁最终成能够担负抚养皇太子的重任呢?

在当时没有比鄂邑公主更合适的存在了,正是由于怕刘弗陵亲生母亲插手朝政,特意将其赐死。不得不佩服汉武帝的这一明智之举,毕竟这也是后来能够 合理解决外戚干政的必要手段。最终汉昭帝刘弗陵也在姐姐鄂邑公主的培养下,逐渐长大成人。

朝廷内乱与纷争

汉朝皇室格局才刚刚确定,朝廷中的权臣上官桀之子就已经按耐不住内心的躁动了,心急的他居然想将自己6岁的女儿嫁给汉昭帝为妻,这一点自然是遭到了当时汉武帝指定首辅大臣霍光的反对,上官安为此将其怀恨在心。

然而上官安却无意中得知,自己的好友丁外人与当时抚养汉昭帝的鄂邑公主有一腿,自然也就成功实施了这一计划。

(上官安画像)

但在当时胆大包天的上官安,为了进一步报答丁外人,同时讨鄂邑公主欢心,居然在朝廷之上公然要给丁外人封官加爵,一把手霍光自然不愿意让其为非作歹了,再次惹怒了上官安。

由于当时御史大夫也与霍光有过节,最终上官安就联合御史大夫,准备将其搞倒,顺便让曾经跃跃欲试的老三刘旦篡位当皇帝。

密谋造反被发现

尽管看似完美的计划,却不料最终被鄂邑公主的手下给告了密,这下可好,篡位不成,还让霍光与汉昭帝掌握了铲除这伙人的把柄,最终直接将战火烧到了鄂邑公主的头上。

本来鄂邑长公主就是想趁举手之劳,为自己的情夫谋个侯爷当当,却不料摊上这档子事,这下百口莫辩,所有的功劳也被一笔勾销,汉昭帝也只能含恨下诏,让她自行了断。

典型的“偷鸡不成,反而吃把米”,本来鄂邑公主可以在朝廷之中,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高枕无忧,但就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居然信了上官安和丁外人的鬼话,最终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实在可惜。


大国布衣


刘弗陵八岁继位,史称汉昭帝,至于他为什么会那么幸运,小小年纪就当上皇帝,这就值得说道一番了。

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晚年的时候也不免沾染了一些俗气,不仅昏庸还盲目追求长生,听信奸臣江充谗言,将自己的至亲骨肉杀了个七七八八,连皇后卫子夫都被逼死,史称“巫蛊之祸”。

可惜刘据当了三十多年太子到临终也没有当上皇帝,这样的好事最终落到了刘弗陵头上。

刘弗陵是汉武帝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便是汉武帝的宠妃钩弋夫人班婕妤,刘弗陵自小聪慧,深得汉武帝的喜爱,因此刘据死后,汉武帝临死前便顺理成章的立刘弗陵当太子,并任命霍光为辅政大臣。

如果你研究过汉朝历史的话,就会发现汉朝有一个比较奇特的现象,那便是外戚专权。汉武帝刘彻为了避免幼帝登基之后,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因此虽然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但也因而赐死了他的母亲班婕妤。

刘弗陵八岁登基,史称昭帝,由于年纪尚小又死了娘,于是就由鄂邑公主来抚养长大,昭帝顾念这份情义,也将鄂邑公主封为长公主,好吃好喝的供着。

那么为什么最后又把如母亲一般的鄂邑公主给赐死了呢?

鄂邑公主当时与府上的一个下人好上了,但是门不当户不对啊,虽两情相悦,但人家没法光明正大的娶自己。于是鄂邑公主就想了一个办法,她想让霍光将自己的下人封侯,这样一切就顺理成章了,然而霍光没有同意。

这样一来,鄂邑公主和霍光就算是交恶了,于是联络了一些官员跑到昭帝那里去说霍光的坏话,想要弄死霍光,但那时的昭帝还是非常依赖霍光的,因此阴谋并未得逞。

鄂邑公主一看这样不成啊,难道我要孤独终老不成,不行,要不干脆就把刘弗陵给废了,于是联络上官桀、桑弘羊等大臣密谋废了刘弗陵,再立新帝。

很可惜,愿望最终还是未能实现,惨被霍光识破,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被满门抄斩,鄂邑公主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轻侃古今


并不是汉昭帝处死的,而是自己自杀的。

汉武帝晚年宠幸钩弋夫人,生下了幼子汉昭帝刘弗陵,刘弗陵从小体格健壮、聪明伶俐,汉武帝觉得很像他少年之时,特别宠爱刘弗陵,对他抱有很大期望。且有意传位于刘弗陵,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武帝将刘弗陵的生母赐死。



汉武帝赐死刘弗陵生母以后,给他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任命奉车都尉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其中以霍光权利最大。

汉昭帝前87年继位,时年仅八岁,除了无法执政,还无法自理生活,很需要亲人在身边照顾,但其生母已被汉武帝处死,把他交给武帝的其他妃子抚养也不合适,同样也有母后干政的风险。 最后,汉昭帝唯一在世的姐姐鄂邑公主成了最佳人选。鄂邑公主比汉昭帝大很多,且已经孀居多年,子女都长大成人,没有牵挂,于是封鄂邑公主为长公主,入宫照顾皇帝。



刚开始还是挺顺利的,鄂邑公主用心照顾着汉昭弟,四位顾命大臣也在用心的各司其职。但是慢慢的情况就变了,皇帝在长大,朝堂也没闲着,政治斗争此起彼伏,几个顾命大臣都在觊觎着最高权力。

同样都是辅政大臣,霍光权力最大,自然引起其他辅政大臣的不满,这种矛盾在金日磾病逝后更显尖锐,因为霍光接管了金日磾的权力,权势更上层楼。按道理来说霍光与上官桀是儿女亲家,都是自己人,不应该有那么深厚的矛盾的,但是人心难测啊。

在汉昭帝十二岁那年,鄂邑公主计划为其选皇后,上官桀之子上官安(也是霍光的女婿),想让自己六岁的女儿做皇后,这个想法得到了父亲的赞同,却遭到岳父的反对,因为霍光认为外孙女还太小。没办法,上官安就只能另辟蹊径,跑去巴结鄂邑公主,和鄂邑达成协议。协议的内容就是公主让上官氏成为皇后,上官父子为公主的情人丁外人谋求侯爵之位(汉朝有祖制非封侯者不得娶公主)。



鄂邑公主成功让上官安女儿成为皇后,上官安因亲升为车骑将军,封桑乐侯。上官安自然也要投桃报李,没想到又被霍光以“无功者不得封侯”为由驳回了。

霍光为人正直,曾多次驳回上官家亲戚当官的奏请,这新仇旧怨累积在一起,上官家也顾不上什么亲家了,就此翻脸成为政敌。视霍光为眼中钉的并不只是上官家,同为顾命大臣的桑弘羊自恃功高为子弟求官被霍光拒绝,且二人的政治主张有严重分歧,因而桑弘羊怨恨霍光。鄂邑公主因为情人未能封侯也十分怨恨霍光,汉昭帝的哥哥燕王刘旦,因为没有被立为皇帝,心存怨恨和野心。于是这几股政治势力就联合起来发动政变,试图杀死霍光,废掉刘弗陵。



政变最终因为霍光提前掌握了上官桀等人的武装政变计划,于是在这一政变未发动之前,先发制人,将上官桀、桑弘羊等主谋政变的大臣统统逮捕,诛灭了他们的家族。鄂邑公主、燕王刘旦自知罪大恶极,不得赦免,先后自杀身亡。当时九岁的上官皇后因为年纪幼小,又是霍光的外孙女,所以未被牵连废黜。


历史小猫咪


汉武帝因“巫蛊之祸”逼死太子刘琚后,别的皇子又看不上眼,就立子杀母,将刘弗陵的母亲赵婕妤处死,赐封刘弗陵为太子!刘弗陵年龄太小,尿床夜啼时有发生,生活无法自理,怎么办?大臣们想起了他的同父异母的姐姐——鄂邑长公主。


长公主此时年龄在三十七、八岁左右,给予了幼帝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也因此获得了超出一般公主的利益和权力,因而自由与舒服空间被放大,在养尊处优的氛围中竟然明目张胆私养男宠丁外人!武帝生前知道了此事,不仅没生气,反而下令丁外人直接伺候长公主。

但公主得陇望蜀,贪得无厌!武帝驾崩后,竟然想让丁外人列侯,随后娶自己做妻子(嫪毐的想法),但遭到重臣霍光(武帝委托的顾命四大臣之首)的坚决反对,公主因此对霍光颇有怨言;由于另外三位顾命大臣与霍光有隙,经常到新上位的皇帝汉昭帝面前搬弄霍光的是非,但昭帝对霍光深信不疑,这三位哥们差点黔驴技穷了。



长公主的请求被霍光拒绝后,三大臣觉得机会来了,就密谋让长公主出面,出其不易地诛杀霍光,由于泄密,事情提前败露;真相大白于天下后,另外三个大臣被处死,长公主在四面楚歌的境地里自杀身亡!


希望星晨58298869


这个问题是很不确切的。

①汉昭帝没有下令处死其姐姐。

②汉昭帝的姐姐是自杀的。

③汉昭帝即使有心放过他的姐姐,也没那个能力。

④鄂邑长公主的计划是废掉汉昭帝,所以汉昭帝有能力主政,也不见得会放过她。

这里不是讲《云中歌》,而是讲历史上的汉昭帝。

(1)汉昭帝和他的姐姐的简单故事。

汉昭帝是汉武帝的儿子,在汉武帝临死前,将他立为皇帝继承人,并且把汉昭帝的母亲杀了,同时汉武帝令霍光效仿周公的故事,将来辅佐汉昭帝。

汉昭帝继位的时候,年仅8岁,于是霍光等大臣商议,让他的姐姐鄂邑长公主住进皇宫,代为抚养汉昭帝,所以,鄂邑长公主的确有养育汉昭帝之情。

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2)鄂邑长公主为什么自杀?

汉昭帝时期,有4位主政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不久金日磾死了,霍光和上官桀结亲,朝政大权实际掌握在霍光和上官桀的手里。

汉昭帝12岁的时候,鄂邑长公主为他选皇后。上官家想让上官氏(时年6岁)当皇后,霍光认为年龄太小,坚决不同意。

上官家于是走鄂邑长公主的情夫的后门,最后让上官氏做了皇后。

安素与丁外人善,说外人曰:“闻长主内女,安子容貌端正,诚因长主时得入为后,以臣父子在朝而有椒房之重,成之在于足下,汉家故事常以列侯尚主,足下何忧不封侯乎?”外人喜,言于长主。长主以为然,诏召安女入为婕妤,安为骑都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上官家感激长公主的情夫,多次奏请封他为列侯,霍光不准,而且霍光多次阻止上官家的人晋升,就这样,上官家和霍家成了政敌。

鄂邑长公主,上官家,桑弘羊,刘旦等密谋除掉霍光,废掉汉昭帝,此事被人知晓,层层密报至汉昭帝那里。

汉昭帝和霍光掌握这些情报之后,将这些大臣抓捕,诛其全族,鄂邑长公主自杀身亡。
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汉书·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

(3)汉昭帝当时的形势分析。

鄂邑长公主自杀的那一年,汉昭帝年仅14岁,还没有亲政,所以:

①汉昭帝没有主政之权,大权在霍光手里,他想饶了姐姐,也没这个能力。

②他即便有能力,会饶了姐姐吗?不可能啊!

政治是无情的,鄂邑长公主图谋政变,目的是为了废掉汉昭帝,那么汉昭帝又怎么会对姐姐客气呢?

在古代帝王政治中,那里有什么亲情可讲,父子母子都可以互相残杀,更何况这只是姐弟罢了。

说到底,是鄂邑长公主先不仁的,而且最后汉昭帝也没杀她,她是自杀身亡的。


师明礼


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是著名的钩弋夫人赵氏。

传说赵氏天生握拳不能伸展,汉武帝将她手展开后,发现掌中握有一玉钩,因此被称为“拳夫人”,汉武帝在甘泉宫中为她建了一座钩弋宫居住,所以又称“钩弋夫人”。

钩弋夫人为汉武帝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昭帝刘弗陵。


(昭帝)

自从“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自杀后,汉武帝有心立刘弗陵为太子,又怕将来自己死后钩弋夫人掌权祸害国家,便立子杀母,处死了钩弋夫人。

汉武帝死时,昭帝年方八岁。据《汉书 卷九十七上 外戚传第六十七上》记载:“昭帝始立,年八岁,帝长姊鄂邑盖长公主居禁中,共养帝。”

由于昭帝年幼,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外戚霍光手上。 鄂邑长公主不但养大了昭帝,还为他选定了皇后。

《汉书》记载:“诏召安女入为婕妤,安为骑都尉。月余,遂立为皇后”。

鄂邑长公主的丈夫去世后,和一个叫丁外人的男人私通。国丈上官安为了答谢公主帮助自己女儿当上皇后的恩情,便想帮丁外人讨要一个官职,但几次都遭到了霍光的拒绝。


(鄂邑盖长公主)

公主从此恨上了霍光。 上官桀、上官安父子看到霍光独揽大权,心怀不忿,想联络鄂邑长公主除掉霍光。

他们又拉上对霍光早已不满的燕王刘旦和御史大夫桑弘羊,以刘旦的名义向昭帝控告霍光控诉霍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

汉昭帝虽然年幼,但是心里明白得很,他可是汉朝著名的“忍者神龟”,他知道此时霍光的势力很大,不能轻易除去,弄不好惹火烧身。


(霍光)

这个十四岁的天才皇帝对霍光说:

“将军冠。朕知是书诈也,将军亡罪”。

本来这事就算过去了,但上官桀父子怕以后霍光会报复,便起了杀心。

《汉书》上说:“(上官桀父子)乃谋令长公主置酒请光,伏兵格杀之,因废帝,迎立燕王为天子。”

这下子问题的性质就变了。从争权夺利变成了阴谋叛乱。

奇怪的是,不知道鄂邑长公主出于什么目的会参与进来,难道对这个自小养大的皇帝弟弟没有感情?还是一定要为情夫丁外人出一口恶气?

女人的心理真的不懂!

可惜这些人根本不是霍光的对手。

还没开始做,便“事发觉,光尽诛桀、安、弘羊、外人宗族。燕王、盖主皆自杀。”


(被赐死)

鄂邑长公主本来可以安享荣华富贵,就是因为趟了这浑水,落得个身死名裂。

数年后,汉昭帝熬死了霍光,对霍家完成了清算,成为最终的赢家。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