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蒙死后,孙权为什么不直接让陆逊接任大都督?

卢鸿影


这其实和东吴的权力架构密切相关,孙权对陆逊既重用也防备。因为陆逊身具两种身份,都令孙权心有忌惮。

东吴的权力架构

这其实就涉及到东吴权力架构,因为孙氏在初始的时候,虽然成为江东首领,但统治的基础却被掌握在江东地方豪门手中。

孙坚年少时为县吏,为人勇猛,在17岁的时候,就曾亲手斩杀一名盗贼。但在《吴书》之中,并没有孙氏关于文化的记载,可见孙氏不以文化见长。而东汉末年的统治阶级,是服膺儒教的豪族。此时东吴的地方豪强,以四家为首。

先帝(孙权)外仗顾、陆、朱、张,内近胡琮、薛综,是以庶绩雍熙,邦内清肃。

这就表明了,东吴的统治基础,是依靠于江东豪族。同时也注定了,孙权对这几家,既要依靠,又要打击的策略。而陆逊属于四家之中的陆家,天然便有被孙权压制的因素。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人也。本名议,世江东大族。

而反观鲁肃、吕蒙,则是出身于寒门,是孙权可以依靠的力量。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丧父,与祖母居。家富于材,性好施与。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

鲁肃只是一个富家翁,家族中并没有政治地位。而吕蒙只是从中原南渡,依靠姐夫邓当,且武力勇猛,和孙氏出身类似。所以才有“(孙)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孙)权见之(吕蒙)大悦,增其兵。”

因此,东吴的权力架构,也注定了孙权在借助东吴地方豪强维持统治的时候,也会借助寒族之士来抗衡地方豪族。陆逊之所以没有立刻接任吕蒙,便是孙权出于这种考虑。豪族身份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到了西晋统一天下时,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还享受着豪族的荣光。

(张)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陆机、陆云)。”

陆逊事关东吴政权的稳定交接

东吴的权力架构,注定了孙权不得不依靠陆逊,但也内心对他充满警惕。而除此之外,陆逊的另一重身份,也使得孙权心有顾忌。

权以兄策女配逊。

为了拉拢陆氏,孙权把自己侄女许配给了陆逊。但我们也知道,孙权在对待自己哥哥以及哥哥后人上,实在说不上多厚道。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

孙策创立了江东基业,临死的时候还把基业留给了孙权。但孙权称帝后,却只给哥哥封了一个王,侄子甚至只是一个侯爵。在这一点上,孙权还不如司马炎做得厚道,司马炎起码追尊伯父司马师为景帝,庙号世宗。

这固然反映了孙权刻薄寡恩的一面,但也证明孙权对权力看得极重。他要早早把名分定下,让皇位始终在自己儿孙中产生,而不会给侄子哪怕丁点的幻想。而如果让陆逊掌握了军权,孙权的设想则无疑多了一些变数。毕竟,陆逊可是娶了孙策的女儿。

况且,孙策当年还在袁术手下时,被派去攻打陆康(陆逊叔祖父),城破之后,陆氏族人死伤甚众。就连陆康本人,也在城破后不久病逝。虽然孙策没有杀陆康,但这一笔糊涂账,却是怎么都算不清了。即使陆逊不表现出来,孙权自己也会警惕。

只不过,当初夷陵之战前,刘备气势汹汹,东吴上下十分惊惧。在此危急关头,孙权只好放下心中芥蒂,起用陆逊为大都督,借此抵抗刘备。孙权原先压制陆逊的理由,竟是陆逊资历太浅,但此时的陆逊却已经是39岁了。

孙权对陆逊的这种矛盾心态,在陆逊卷入继位人选时彻底爆发。孙权趁机发难,使得陆逊忧郁而死。

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余财。

孙权是老糊涂了吗?肯定是有一点,但背后的政治斗争才是更主要的。孙权对陆氏的偏见,甚至延续到了陆逊的儿子陆抗。

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送葬东还,诣都谢恩。

但对于这个外孙,孙权依旧是保持了打击的态势,“禁绝宾客,中使临诘”。到了后来,孙权自己都感觉有些过分,竟然如此难为一个后辈,所以假惺惺地扮起了好人。

(陆抗)病差当还,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

孙权此时关心的,还是自己诘问陆抗的文字记录,不要被别人知道,让陆抗赶紧烧了。至于对陆逊、陆抗的愧疚,显然是没有多少的。

因此,基于东吴的权力架构、陆逊事关东吴权力稳定及陆氏和孙氏纠缠的恩怨,孙权对陆逊的态度便不难理解了。陆逊也是在事关东吴生死存亡的时候,才被起用。否则的话,孙权有可能压制他一辈子,怎么会把大都督的帽子戴在陆逊头上呢!


历史摩天轮


按照史书上记载,陆逊是在公元219年,关羽威震华夏的这一年,代替吕蒙出任大都督。当然,此时陆逊这个大都督,是有名无实,因为吕蒙躲在幕后,实际的大都督仍然是他。

后来,吕蒙在公元220年初去世,但直到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东征孙权时,陆逊才正式成为大都督。 也就是说,吕蒙死后,东吴大都督的职位一度空缺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

本来,陆逊在偷袭荆州时,就已经是东吴名义上的大都督,按理说吕蒙去世后,他就应该直接转正成为正式的大都督,但为何一直拖到一年半之后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吴内部的许多军政大佬都不希望陆逊成为帝国军界的第一人,以至于吕蒙在去世时,选择的接班人都是朱然,而非陆逊。甚至而言,最后孙权正式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时,仍然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和反对。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不希望陆逊成为大都督呢?按照他们口头上的说法,是陆逊的年龄较小,资历不够。但其实呢,这只是大家的一个借口。



首先,陆逊21岁就出道,在此后十多年时间里,他一直脚踏实地的干着文职工作。后来,多年未平定的割据叛乱,被他率军平定。从此以后,陆逊开始转入武职,官拜定威校尉,而且拥有一个支两千多人的私人武装(部曲)。

等到陆逊34岁时,他又平定了一场更大的割据叛乱,收编大量的叛军。从此,他的曲部更加庞大、强大。等到陆逊36岁,他又代替吕蒙出任大都督,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但陆逊在夺荆州的过程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再等到刘备东征时,陆逊已经38岁,这个年龄,真心不算年少。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陆逊的家族背景和他的才能,他21岁出道,先干文职,后干武职,所有的升迁,都有真金白银的功劳支撑,直到36岁才走进大众视线,直到38岁才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这相比诸葛亮、周瑜等人,已经属于是大器晚成,而且履历也更完整。

因为,周瑜充当孙策主要助手时,不过24岁。鲁肃充当孙权的主要助手时,不过27岁。诸葛亮充当刘备主要助手时,也只有27岁。更主要时,这些人都是一出山就在最前排位置就坐,并没有在基层经历尽十年的历练。



不仅如此,陆逊还是标准的豪门出身;吴中四大家族,顾陆朱张;陆逊的家族,就是其中之一。更主要的是,陆逊在12岁时,就是陆氏家族的少掌门人,后来他还成为孙策的女婿。

与陆逊这样显赫的身份一对比,吕蒙完全就是土鳖,问题是,吕蒙38岁成为东吴军界一把手时,没有任何人说他年少,那38岁的陆逊凭什么说是年少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大家反对陆逊担任大都督的真正理由,就不可能是陆逊的年龄和资历。事实上,大家之所以反对陆逊成为东吴军界第一人,主要是因为陆逊的崛起,意味着孙权排挤元老势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家知道,在孙权执政初期,孙氏集团的核心,是孙坚、孙策时代的元老们的天下。他们是以孙贲兄弟(孙权大伯一系)、孙皎兄弟(孙权三叔一系)为代表的孙氏强支;以程普、黄盖、韩当为代表的武人;张昭、周瑜、张綋、虞翻为代表的豪门成员。

当然,有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在初期的孙氏集团,孙权也就是一个盟主罢了;如果不是当时周瑜、张昭等大佬愿意给孙权面子,孙权都成为不了江东的首领。所以对于孙权来说,他如果不能不能培养起与这些元老势力对抗的力量,他就永远只是一个盟主,永远也无法爬上帝位。



最初,孙权通过提拔鲁肃、吕蒙来建立自己嫡系。但是,这种嫡系的力量,显然不足以让孙权有效控制局。因为,鲁肃只是一个土豪,他的父辈、祖辈就没有当过大官的人,他自己是靠资助周瑜大批粮食出道的;至于吕蒙,连个土豪都算不上,他的崛起,是靠玩命博出来的。

从这层意义上说,鲁肃和吕蒙虽然爬上了大都督的位置,但却不足以动摇元老派的地位。因为,他们都是寒门出身,孙权再信任、重用他们,他们也只是两个高级职业经理人,不会成为大股东。

反观张昭之类的元老派,都是大股东兼高级经理人,所以,张昭等元老派,相对容易接受鲁肃、吕蒙坐上大都督的位置。因为,鲁肃、吕蒙的上位,并不会从根本上威胁他们的股权。

但是,如果陆逊爬上大都督的位置,那就完全不同。因为,陆逊作为江南土著的代表人物,本身就是大股东之一,而且他与孙权还有着一层姻亲关系。更可怕的是,陆逊的才能太优秀,其风度、涵养、勇气也都无与伦比。这样一个人,突然坐在了军界头把交椅上,会让元老派有一种说不出的危机感。

其实,只要我们知道这种基本事实,自然就会知道,为什么在吕蒙死后,陆逊无法立马继任大都督的职位,甚至在在夷陵之战时,大家为什么会排斥陆逊。

当然,陆逊毕竟是陆逊,经过这一年半的磨合,他不仅超强的人格魅力化解了各种矛盾,更以不输于任何一个人的军政才能折服了所有人,所以他最终顺利爬上了大都督的位置。


我是赵帅锅


首先,吕蒙是公元220年去世,陆逊公元222年被拜为大都督。中间确实隔了一小段时间。

当时,吕蒙、孙皎、蒋钦很神奇的在同一年病死。只有在荆州之战立功的陆逊被任命接任了蒋钦右护军一职,都护和左护军占缺。正因为这两年东吴没人补上吕蒙和孙皎的职位,所以夷陵之战中只有右护军陆逊被派往都督吴军与刘备交战。陆逊在夷陵之战以后威震天下,但权力没有被放大。孙权又提拔步骘为左护军,与陆逊平分军权。诸葛瑾为左将军、督公安。直到石亭之战,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假黄,示意着有阵前斩将的大权,同时以全琮、朱桓为左右都督。

据《三国志》记载,吕蒙夺回荆州后就重病不起,孙权问他谁可继任大都督,当时吕蒙推荐的接班人是朱然,但孙权并未授权朱然和吕蒙一样的权力,只是在吕蒙死后授予朱然假节的权力,让他镇守江陵。

之所以孙权没有听取吕蒙意见,将朱然作为下一任大都督,是因为当时孙权心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此人正是陆逊,当时孙权已经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镇抚荆州 ,地位位于吕蒙之上。吕蒙一生的最高官职只是左护军、虎威将军、孱陵侯,陆逊的镇西将军级别比吕蒙的虎威将军(杂号将军)高。

吕蒙夺回荆州,部下杀死关羽,这个功劳是划时代的,它一举奠定了东吴的势力范围,加固了东吴在三分天下中的对峙实力。

陆逊之所以被孙权视为吕蒙后的接班人,其战功也不可谓不卓著,他在夷陵之战打败刘备,又在石亭之战击败曹休,陆逊是三国时代将领中极少数先后打败两个国家的将军。

244年,陆逊去世,朱然才终于有了机会。247年,他被孙权拜为大都督,此时距离吕蒙提出让朱然接自己的班,已经过了足足28年。可惜,两年后,在公元249年,朱然就去世了。

其实,朱然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他与孙权是同学,和孙权交情还不错。不过,吕蒙、陆逊在世的时候,孙然并没有给朱然太大的舞台,他每一次选择,都赌对了。从这个角度上看,孙权在选人用人方面,还是相当有独到的。


历史冷知识钩沉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孙权根本不想让陆逊接任大都督,后来是由于刘备伐吴,实在没办法了才让陆逊担任都督的。原因主要有已下几点:

1、大都督的权力有多大

大都督属于一品官员,可以代表天子节制天下兵马。说白了就是当兵的都得听大都督的。从东吴建国开始,吴国的兵力就一直掌控在都督手中,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可以说是自成一派,经常不听调令,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吕蒙擅杀关羽。所以孙权一直计划撤销大都督这个职位,将军权抓到自己的手中。在吕蒙死后孙权一度将军权抓在自己手中,根本不计划给其他人。

2、军中不服

陆逊作为年轻将领,资历尚浅。当时东吴军队中还有许多老将,陆逊是很难压住他们的。而且吕蒙的死比较突然,一时间确实难以快速的安排上合适的人选,贸然让陆逊接替是不可能的。

3、才能未显

陆逊的成名之战就是夷陵之战,在这之前陆逊的才能并没有表现出来。本来夷陵之战让陆逊担任大都督,军中就有许多人不服,如果不是孙权强推,陆逊还真当不上。

4、总结

孙权没第一时间安排陆逊为大都督,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不原因就是孙权想将军权收回手中。


登哥读历史


这个人就是东吴的大都督陆逊,相对于周瑜和鲁肃,陆逊似乎不那么出名,但他确实靠着自己的战功得到了孙权的肯定的。当初刘备大举进攻东吴,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其形势不下于当年的赤壁大战,然而陆逊在夷陵一战几乎全歼蜀军,令刘备元气大伤,再次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对于东吴而言,陆逊有救命之恩,孙权提拔他做大都督自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但陆逊并没有善终,而是被孙权弄死了,陆逊作为东吴的长城,为何孙权不惜自毁长城也要除掉他呢?实际上这一切都怪陆逊自己作死。东吴的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这三人都是短命鬼,虽然有才华但却是英年早逝,对于孙权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一来自己的威严能够得到绝对的保证,二来总会有人接替大都督的位置,保护东吴。但陆逊接替大都督这个位置以后情况就变了。

陆逊作为大都督,又是战功彪炳,自然会让孙权想到“功高震主”,如果让他长期在要职继续担任下去,恐怕会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但要是贸然撤掉他的职,很可能会引起骚乱,所以孙权最希望的就是陆逊主动辞职,可陆逊非但没有,反而还做出了更过激的事情。

在孙权要立储君的时候,陆逊竟然敢插手进来,陆逊集合了一帮人支持太子,然而这个太子不成气候,孙权本就不喜欢,再经陆逊等人这么一闹,孙权干脆就废掉了太子。陆逊不愿意了,使劲地劝孙权收回圣旨,可孙权一听不乐了,立谁为太子是孙权的家事,陆逊有什么资格插手进来呢?

古代帝王最忌讳的就是臣子参与立储的事情上,而陆逊偏偏自己往枪口上撞,以孙权的性格不弄死他才怪呢,所以陆逊其实并不是死在别人手上,而是死在了他自己的手上,面对孙权这样的主公,如果陆逊能够懂得及时隐退,也许就不会被杀死了。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睿睿美食记


很好的提问. 首先我们来看下孙吴集团都督的晋升履历.


1:周瑜 字.公瑾(175年——210年)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正史上称其“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21岁追随孙策平定江东。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210年病逝于巴丘。周瑜从先主最为苦难孙吴创业时期跟随先主且孙策周瑜少与孙策交好.

2.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战略家、外交家、政治家,孙吴势力著名的将领,为孙权策划未来战略蓝图《榻上策》.197年,因向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而得到赏识。208年,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三国鼎立格局。210年,接替周瑜职务并力劝主公孙权让刘备督导荆州.从而减少东吴防线压力。215年,与关羽谈判,促成湘水之盟。217年去世,鲁肃是孙权领导集团中仅次于周瑜的重要谋臣,体貌魁梧雄壮,少有大志,好为奇计。孙权和陆逊在一起评论鲁肃时说,周公瑾把鲁子敬推荐给我,与我交谈天下大事,纵论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真是一件快事。当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向我进攻时,唯独鲁肃力排众议,提出联刘抗曹战略。鲁肃的计谋策略,比昔日的张仪苏秦更胜一筹。《三国志》评论鲁肃的谋略建树时,说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鲁肃于建安22年去世,享年46岁。《吴书》说:鲁肃为人严谨,生活节俭;治军有方,令行禁止,虽在军中,手不释卷;又善谈论,思路开阔,有过人之明。东吴将领中,除周瑜之外,没人超过他。他一直坚持三分天下的战略谋划,并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3.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东汉末年名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受孙权之权多读史书。兵书,学识渊博. 后世用 士别三日,即刮目相待的吕子明来形容拼搏进取的人们.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死,鲁肃接任。鲁肃到陆口,途经吕蒙驻地。鲁肃为一代儒将,认为吕蒙是武夫出身,有些轻视他。有对鲁肃:“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鲁肃遂见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鲁肃仓猝回答说:“临时施宜 。”吕蒙说:“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于是,吕蒙详尽地分析当时的利害。鲁肃闻后,大惊,越席而起,靠近吕蒙,亲切地拍著他的背,赞叹道:“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还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从此,二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建安十九年(214年).江陵一战,吕蒙采取伪装偷渡的奇袭战法,又攻心为上,兵不血刃,夺取江陵,堪称独具特色的偷渡破袭战例,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传奇的一笔,史称“白衣渡江”。但吕蒙虽在战术上毫无挑剔,但在战略上却是完全失策的,为逞一时之快,使孙、刘联盟破,让曹操坐收渔利,可谓得不尝失。

 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中,对吕蒙作了如下的评论:“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4.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阳的贼帅尤突作乱,影响甚大,陆逊率军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将其讨平,斩首数千。陆逊因功被拜定威校尉,屯兵利浦 。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陆逊向孙权建议说:“当今英雄各据一方相持争雄,豺狼般的敌人窥测时机,要战胜敌人平定战乱,没有大量的人马不能成事,而山寇与我们怀有旧怨,依山据险。我们的内乱尚未平定,就难以图谋远方敌人,应当扩充军队,挑选精锐兵卒。”孙权采纳其建议,任命他为身侧的帐下右部督,统领帐下亲卫部队,授给陆逊棨戟,让他都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 。

同年,费栈被曹操策反,在丹阳煽动山越起事,充当曹军内应,配合曹军。孙权命陆逊率兵前往征伐。时费栈人多势大,陆逊带去的兵马较少,敌我悬殊。但陆逊采用多插旌旗牙幢、分布鼓角、夜里派人潜入山谷吹号击鼓等疑兵之计,很快击破费栈武装。勒令各山区越族居民迁徙到平原地区,编入户籍,种田纳赋,从中挑选强壮者从军,得精兵万余,使东吴统治得以加强和巩固。之后,陆逊回驻芜湖(今安徽芜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驻军陆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虎威将军吕蒙与孙权定下夺得南郡,擒获关羽的计划。闰十月,为隐蔽企图,吕蒙称病返回建业,途经芜湖,陆逊前去拜见。

陆逊对吕蒙说:“关羽自恃他的骁勇胆气,欺悔别人。现在更加意气骄横志向狂肆,未存戒心,他若听到您病重,必然更加不为防备。您见到至尊,应好好计划。”吕蒙敷衍道:“关羽勇猛又据有荆州,不是可以图谋的对象,”吕蒙回京,孙权问谁可以替他在陆口指挥,吕蒙回答说:“陆逊思虑深远,才能足以担负重任,从他的谋虑来看,将来定可已大用。而现在他还不太出名,不是关羽所畏忌的,要找接替我的人,没有比他更恰当的了。如果要任用他,应当让他对于外界隐蔽起来,不出头露面,而在暗中观察形势,寻找机会,然后定可以成功。”孙权即拜三十六岁的陆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替吕蒙 .巧夺荆州一战,他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全力对付曹操。这样,吕蒙才得以兵不血刃轻取荆州。陆逊前后斩获招纳关羽军数万人,孙权即拜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镇抚荆州 ,地位已位于吕蒙之上。孙权嘉奖陆逊的功德,想要彰显他的荣耀。虽然陆逊已经是将军、列侯。仍然想要让他担当本州的举人。于是孙权让扬州牧吕范辟陆逊为别驾从事,举茂才 。

以上位三位都督基本上都是孙吴势力著名的将领也是先主孙策的股肱旧臣.孙权作为当时孙吴集团的领袖.都督是一个国家死生之地存亡之间的关键地位.也是关乎孙吴集团兴衰的中流砥柱.在当时书生陆逊多是谋划战策和参与国内的一些局部战争并未作为主帅参加过国战未能证明自己能独震一方时孙权断然不会将一个国家的生死贸然交给陆逊.

2.从夷陵破蜀战争中来看黄武二年(222年)正月,刘备求胜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猇亭督师。蜀汉军从巫峡至夷陵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还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相拒,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命侍中马良部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汉的五溪蛮夷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

  不久,刘备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说:“孙安东是至尊的同族,他受到围困,怎能不去救援?”陆逊知夷道城坚粮足,有意让其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便函回答说:“孙安东得到官兵拥戴,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没有什么令人担忧的。待我的计谋全面施行,即使不去救他,他的围也自然被解。”后孙桓见到陆逊,谈及此事时说:“开始我确实怨您不来相救,如今胜局已定,才知道您的调度自有良方 。”

  当蜀汉军频繁挑战,吴将皆急欲迎击时,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欲使蜀汉军师疲惫。陆逊认为如今蜀军锐气正盛,难以向他们发起迅猛的进攻。如今应该褒奖和激励将士,观察形势变化。等待他们自己败坏再攻击。诸将不解,以为陆逊畏敌,各怀愤恨 。有些老将和贵族出身的将领不服约束,陆逊则绳之军纪,严加制止 。

  刘备在山谷设伏兵一千人,令吴班平地扎营,企图诱吴军出战。为陆逊识破,仍不与战。但诸将却都要出击,陆逊认为有诈 。刘备见此计不成,便率八千伏兵从谷中撤出 。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经历过多数局部战争和谋划攻克荆州这样的功绩时军中很多跟随先主孙策征战天下的老将和皇亲国戚对一个书生老将任然不太信服.吴主孙权就算把大都督交给陆逊恐怕也不会接受.

3.孙权有意磨砺陆逊.因为当时荆州以攻克.且东吴兵意正盛.如能把骄兵悍将收服.在加上陆逊有成为一国之帅的潜质.作为一国之主的孙权 荡平寰宇一统天下的的机会他会错过吗.与其说未能及时提拔.还不如说有意为之.

作为一代雄主的孙权如果对伯言能听之任之.三国的历史会发生怎样的倾斜还有未可知!也给了我们无尽的想想!


沐雪青川


先说明一下:东吴大都督仅有陆逊一人。

周瑜、吕蒙只是都督。倒不是说都督比大都督差,只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罢了。

大都督究竟管什么?在东吴是一种战时官职,也就是说属于临时设置的。都督在早期也是。

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程普为左右督,俩人是东吴最高指挥官,周瑜更高。打完仗就撤了。

战时临时设置的官职,怎么可能一直担任?

陆逊第一次为大都督是在刘备伐吴,第二次是曹休伐吴。

这是兵制问题,也是皇帝防止将军掌控军队。


卧牛说历史


先得从荆州说起:

曹操号称百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隔江的刘备忙与军师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曹操号称百万攻打江东,东吴孙权一担投降,我们就完蛋了。还是我去江东探听一下,联吴抗曹,对我们有利。便坐小船过江,到了江东,派人先去见鲁肃。孙权听说曹操率百万之兵前来进攻打东吴,急忙召集部下商议,80%的人主张投降曹操,孙权一时犹豫不决。派人去柴桑请领兵的大教督周愉。鲁肃向孙权说:刘皇叔的军师,诸葛亮也在东吴,不妨请来一见。周愉来见孙权,听说诸葛亮在此地,请来相见,聚众商议,诸多将领都要投降。诸葛亮舌战群儒,说:若要曹操退兵,将军买来江东二乔送给曹操,今曹率百万之兵,虎视江南,实为此二女也。周愉听完,大骂曹操。江东二乔,大乔是孙策之妻,小乔乃周愉之妻。诸葛亮装疯卖傻,自言口误,忙向周愉道歉。孙权与周愉决定抗曹。赤壁一战,打的曹操一路而逃。刘备乘机打劫也夺取了荆州。孙权听说,刘备得了荆州,屡次三番派鲁肃讨要,刘备总找理由推脱。周愉用美人计,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还是没有讨回荆州。刘备得川以后,留二弟关羽守荆州。关羽持勇,大战曹兵扩地盘。被吕蒙用计夺取荆州,并活捉了关羽父子,杀害。孙权终于得到战略要地荆州,设宴庆功,对众将言,今得荆州,皆吕子明之功劳,昔日周郎,鲁肃,都没取得荆州,看来周愉,鲁肃比吕子明还是差远了。吕蒙死后,蜀汉皇帝刘备,听到二弟关羽被东吴偷袭遇害,哭的是死去活来。一意孤行,率七十万大军,奔向东吴,替关羽父子报仇。这时孙权吓坏了,吕蒙已死,手下再也没有能担此大任的将领,名义上投降曹丕,想求曹魏政权援助。听到刘备率兵一路势不可挡。急速召集众将商议退兵之策,这时赤壁之战黄盖用“苦肉计”,送诈书的阚泽说:现有陆逊在荆州,此人看似儒生,实乃雄才大略,能力不比周郎,鲁肃,吕蒙之下。昔日破关羽就出自陆伯言之谋。请主上重用此人,防御蜀兵,才能保证江东安全。孙权采纳了阚泽的推荐,众谋士皆言陆逊乃一书生耳,恐怕众将不服。孙权虽仿汉高祖刘邦金台拜韩信的方式。既令手下筑坛拜陆逊为大都督。


50000501025


一、看当时的军事压力,有没有必要马上设立大都督一职,如果军情不是很紧,就可以统一内部认识后再定。二、陆逊是江东世家豪族的代表人物之一,鲁肃、吕蒙是寒族人物,孙权重用他们,张昭等江北南迁的士族不是很介意,因为鲁肃、吕蒙能力再强,也只是一个人,对张昭等人影响不大。而陆逊的家族背景太深了,陆逊崛起,影响力大增,必然降低了张昭的份量。

所以,陆逊接任大都督时已经39岁了,经过多种工作岗位的历练,表现出优异的军政才干,而张昭却认为他太年轻。要知道,吕蒙死时才42岁!


读出历史中的不得已


陆逊者,土著之豪强世族。孙权者,顾盼之中必然不会坐看一家势力独大。所以,以当时孙权顾虑及考量来讲,重用不等于放权,放权必须要在信任或无奈情况下的迫不得已!所以,陆逊死后孙权的行止就是不加掩饰的真相暴露。生子当为孙仲谋古语这话说的是啥?字面上很容易读,究竟是讲的啥意思呢?孙权是懂得政治的权谋术。否则,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个话语流传了。(孙权,/孙策,相对江东世族而言是外来的豪强。对于建立东吴政权而言,有一致的利益诉求也客观的存在利益损荣的矛盾和焦点)所以表面的本质上的许许多多的……解释的理由只是在当时的情势和主政者的通变智慧罢了。明智或愚昧只是学识历练胆识的运用显露呗!历史没有一个如果或假设……扭转乾坤必然是真的有存在扭转乾坤的契机机缘成熟条件而演绎出来的历史表面现象。如同谶语的应验之神奇……呵呵呵,冥冥之中谁是这个我?无非是个非我,非非我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