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浪漫》後續

這部書是本好書,這部電視劇也是部精彩的劇集,我想很多人與我有同感。

如果僅僅將其視為一部愛情戲,我想這是有失偏頗的。因為全片更多的包含的是一種在時代的變遷中人性的表達。而愛情,只是這個主題的表達方式而已。

作者塑造了若干個形形色色各有個性的人物,鍾躍民,寧偉,張海洋,鄭桐,周曉白,秦嶺,高玥,姍姍,李奎勇……,卻刻畫地很是到位。而且於人物的關係中,極大地詮釋了“仗義”的含義。

前面說過,這部書有點俯瞰社會的味道,但卻始終未脫離開中國特色的社會色彩。譬如周張鐘的參軍,譬如寧偉的選擇,譬如羅芸的做法……,無不折射出中國這個古老民族是個人情社會的現實。有關係網就可能擁有一切,於一部份人來說,自然是好的,但於絕大多數沒有這種社會資源的人來說,卻是極殘酷的現實。就像李奎勇,儘管是個配角,但代表的是社會底層民眾這一階層。他們的生活現狀確是悲苦!他儘管與鍾是很要好的朋友,但是始終未能完全進入他們那個圈子,事實上,是永遠都沒有機會進入的,因為在一個和平年代,一個人的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決定了這個人的一切一切。是的,不能否認機會可以改變,但機會又何嘗就偏偏會垂青於他們呢?即使會,幾率也是極小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中,一個人從出生那刻起,他的基礎就幾乎可以決定決定他所有的社會網絡,而這種看似若有若無的網絡,在中國這樣的社會中,對人的成長髮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像同是部隊轉業,周可以直接找一個副部長的人物來為鍾安排,而高就不行。我在這裡並不是反對馬克思老先生的“內因是關鍵外因是條件”的論斷,因為畢竟鄭桐是靠一己之力最後出人頭地的。但一種宏觀的理論並不能符合所有的社會類型,在實踐中多多少少還是有所差別的。

這部書的時間跨度相當大,長達20餘年,從文革一直寫到了改革開放初期,期間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以前對人性的壓抑到人性的解放,由閉塞的對所謂的“資產階級”的惶恐的警惕到認可和理解,由經濟的計劃體制到市場配置,在這一變遷中,人的思想也經歷了一個大的轉變。作者通過人物的命運和經歷的描述,深刻地闡釋了這一內涵。

脫離了現實的土壤,人的靈魂是沒有寄託的場所的。而作者能將這種東西如此巧妙地聯繫起來,信手之間,向我們展示了文學的精美,展示了人性隨社會的變遷。

聲明一點:以上所有的均是自己瞎寫著玩的,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大家共同討論。

《血色浪漫》後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