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崇拜祖宗,群體過度膨脹,個體逆來順受

古希臘索福克勒斯創作了悲劇《俄狄浦斯王》,描寫俄狄浦斯王子在命運的安排下,無意之中殺父娶母的故事。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以此為原型,提出男孩本能中有“殺父情結”或者“戀母情結”。

以此延伸,西方文化有一種“殺父情結”,個體生命強烈地反叛社會規範,並引發持久的衝突;相對應的,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殺子情結”,“父親”(群體和禮治秩序)要絕對控制“兒子”(個體生命)。

中國傳統文化崇拜祖宗,群體過度膨脹,個體逆來順受

索福克勒斯,前496年--前406年

中國傳統文化崇拜祖宗,認為個體生命是人類綿延中微不足道的“螺絲釘”,群體高於個體,個體在群體的壓迫下只能服從命運,塑造出中國人沒有個性尊嚴和主體自由意志的文化性格。

國學大師錢穆一針見血地指出,孔門的道德,是與治者以絕對權力,責被統治者以片面的義務的道德。禮治秩序只承認人倫關係網絡的存在,個體不過是這個網絡規定的對象,永遠不能獲得主動性和獨立性。

中國傳統文化崇拜祖宗,群體過度膨脹,個體逆來順受

錢穆,1895年--1990年

長期壓抑個性的氛圍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主奴根性”,即一方面逆來順受,甘願抹煞自我;另一方面,一朝得勢,便以貴凌賤,以強欺弱,不允許別人有個性和自我意識。

《戰國策》記載一個“前倨後恭”的故事。謀士蘇秦在出名前,妻子瞧不起他,嫂子不給他做飯,還經常數落他。後來,蘇秦提出六國“合縱”以對付秦國的策略,成為六國同盟的“總參謀長”。他再一次回家時,妻子低眉順眼,嫂子畢恭畢敬。蘇秦問嫂子“為什麼前倨後恭?”嫂子回答說:“如今你做了大官,發了大財,我怎麼敢像從前那樣對待你啊!”

中國傳統文化崇拜祖宗,群體過度膨脹,個體逆來順受

《狂人日記》木刻

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反省。魯迅以筆作刀槍,揭露儒家道德人生觀扭曲人性的弊端,目的是引起現代中國人的警覺和療救的注意。

在《狂人日記》中,魯迅把中國五千年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概括為“吃人”的歷史。“吃人”兩個字形象地標畫出儒家道德吞噬人、閹割人的殘酷程度。

巴金在《家》中,通過對三個女性人物悲劇命運的描寫,展示了她們不同的遭遇和命運,揭露了封建大家庭扼殺婚姻自由、泯滅個性的罪惡,讓人們明白了吃人的封建禮教對善良柔弱的女性的迫害。巴金後來說,他“多麼希望我的小說連同一切封建主義的流毒早日消亡,徹底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