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落鳳坡龐統沒有死,反而死的是諸葛亮,蜀國的結局會有改變嗎?

流雲小生


龐統的能力超不過諸葛亮。因此,換龐統,蜀國的結局也一樣,甚至可能更壞一些。

諸葛亮是內儒外法。他治理國家指揮軍事,採用的是法家理論;而對待劉備和劉禪,他又奉行儒家思想,忠心耿耿,以死報國。

龐統的法家思想比較明顯,於儒家的忠孝觀念不大重視。比如取蜀時,劉璋出都百里歡迎劉備,他卻建議劉備在酒宴上殺掉劉璋。這個計策雖然於取益州方面效果快一些兒,但實在違背情理道德。

這件事表明,龐統的儒家觀念淡薄,辦事不擇手段。

諸葛亮辦事公平,國內臣民都敬服他。所以,他常年征戰在外,國內平平安安,沒有出什麼亂子。

而龐統,在這方面,顯然不如諸葛亮。

基於以上情況,可以推測,劉備活著,龐統會老老實實輔佐劉備。劉備死後,他肯定看不起劉禪,他很可能象司馬懿一樣,篡權奪位,獨斷專行。引起臣民不服,蜀國出現內亂。那樣,蜀國的壽命將會大大縮短。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個人看法,如果臥龍死而鳳雛存,兩人處事不同,那麼蜀漢發展自然不同。

臥龍無所不通,尤善內政,鞏固後方,出大謀略,同時期也就荀彧不相上下。而且忠誠度很高,不過心思偏於沉穩,爆發力不足,進取心略弱;而且事必躬親,缺乏對人才的培養;與關張契合度也不算很高。

而反觀鳳雛,出大謀略方面,並不遜色臥龍,內政方面沒見什麼見樹,但是領兵方面感覺要強於臥龍,有野心和進取心,和關張等將領契合度高。

而蜀漢與曹魏對抗,最大的問題在於底子薄,越拖雙方實力差距越大。就如同蘇德戰場一樣,想贏只能速勝。否則拼消耗肯定打不贏的,而且時間久了民心思定,就只有效忠曹魏而沒有光復大漢了。

可以說蜀漢與曹魏在漢中之戰前後雙方實力差距是最小的。蜀漢兵強馬壯,關張等可以單獨領軍的大將都在。龐統去荊州配合關羽,荊州不會有失。然後劉備帶著張飛、馬超、魏延、黃忠以及法正、馬良等去北伐,還是可以拼一下的。雖然不敢說贏,但起碼有機會,比最後慢慢被曹魏耗死強的多。



點綴凡塵


龐統不死,我認為蜀國有可能會一統天下,劉備將會興復漢室。

如果魏國沒有司馬懿的話,能頂住諸葛亮連續不斷的興兵討伐。司馬懿十年磨一劍,一劍刺斷曹操的數十年的基業。

功業需要天時,地利,但更需要要人謀。

沒有龐統,劉備可能拿不下益州,沒有法正可能拿不下漢中,是龐統成就了劉備拿下益州,鼎定漢中,建立根據之地,創立蜀國。為他以後休養生息,徵兵討伐,打造了牢固的基礎。

龐統智謀不下於諸葛亮,號稱臥龍鳳雛。但龐統為人豁達,不拘小節,能為主公捨生忘死。而歷史上的諸葛亮雖有驚天偉世之才,卻不乏多謀而不善斷,心胸狹隘,急於求成的性格。

龐統不死,以他的才能和性格是可以助劉備復興漢室的!

人無法改變歷史的進程,但能改變歷史的結局。

我是小馬!個人觀點!謝謝!


海豚的夢


伏龍鳳雛天下齊名、我認為龐統比諸葛亮還是差一些 。倆人天下齊名究竟差在哪呢?下面舉倆個例字 。

具體來說,龐統雖然能力強,但是行事不穩,急功近利;諸葛亮穩紮穩打。所以劉備總是讓龐統隨軍,多獻奇計,各種傷天害理的事都能幹;諸葛亮適合留守後方,他性格持重,又是正人君子。

年輕時期的龐統貌醜,又有點木訥,並不被人看好,只有他的叔叔龐德公看好他。漢末三國要出名必須有名人點評,於是龐統去拜訪潁川名士,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

龐統早年的時候就有鳳雛之名,但是他去了東吳,東吳是一個地區勢力比較複雜的地方,一般很少接受外地的人才,再加上他看不起周瑜招來了孫權的厭惡,所以一直沒有得到重用,後來在魯肅的推薦下龐統來到了劉備的手下,但是剛來的時候他依舊不得劉備的重任,這和劉備喜歡任用老人也有關係,好在後來得到了諸葛亮等人的強烈推薦,劉備才接見了龐統,一番暢談之後龐統被任命為軍師中良將和諸葛亮同官。

龐統的到來對於劉備勢力的提升還是很大的,縱觀當時劉備的智囊團,除了諸葛亮之外就是一些糜竺、孫乾之類忠心有餘才能有限的人,或許治理一郡之地可以,但是說到排兵佈陣打仗什麼的也就諸葛亮可堪一用,但是諸葛亮不是神啊,總不能分身吧,所以說他的到來對於劉備是至關重要的,正好能夠幫助劉備佔據益州,之後龐統展現了傑出的才能,幾次出謀劃策都是恰到好處,對於劉備攻取益州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龐統和諸葛亮其實的才幹側重點不同,相當於不同的學科專業。龐統是軍事戰略系,諸葛亮是軍政治理系,不同的專業,都達到了學科頂峰。如果龐統沒死,諸葛亮安於後方治理蜀國,讓龐統統兵,效果可能會不太一樣。可以在歷史發展的浪潮中,諸葛亮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而龐統被迫中途罷考。

所以說龐統沒死,讓他代替諸葛亮其蜀國結局也是一樣!



00吆


歷史沒有如果。

若一定要假設一下的話,如果先死的是諸葛亮,蜀國的結局改變是肯定的,可會滅亡得更早些。

理由於下:

諸葛亮和龐統被譽為"伏龍″、"鳳雛”,皆為天縱奇才。水鏡先生(司馬徽)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見對其二人評價之高!然而,二者皆為劉備所得,後反而是他們所扶持的蜀國最先覆滅。究其因:大勢之故也!個人能力再強,如果沒有順應大勢,同樣無法扭轉乾坤。

諸葛亮和龐統都善於謀略,統觀大局。從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龐統的"徵西川三策″中可證其二人的才華及異同之處。諸葛亮於深謀遠略中略趨保守;龐統於智計百出中略趨於急進。二者皆以法家思想為主,又具備縱橫家的風格,而諸葛亮在忠君、恤民等方面又有儒家的特點。後人稱諸葛亮亮所行為王道,龐統為霸道應該與此有關。

諸葛亮和龐統的能力基本不相上下,但諸葛亮綜合能力更全面。他們的差別在於為人,龐統恃才傲物,偏於狡詐,功力心太強。如果諸葛亮先死,劉備託孤的話,龐統未必不會將帝位據為己有。

這便是我說的:如果先死的是諸葛亮,蜀國可能還會提前滅亡的原因。


四維求索


從三國誌及其它正史記載分析,龐統做為三國時期蜀國的重要謀臣,確有經天緯地之材,龐統本人不拘小節,隨性自由,放蕩不羈。同時,制定謀略也別具一格,出奇制勝。只可惜於三十六歲時命喪雒城,龐統的去逝改變了劉備的進軍戰略。如果龐統沒有去逝,蜀軍會加快蜀國封地的統一,並與魏國交戰共圖北方廣大地區,那樣的話,三國的格局將會重新改寫。




孤獨的行者001


歡迎來看子正尋道。

導讀:諸葛亮與龐統,都是三國時期的大謀略家。他們的名氣差不多,諸葛亮號臥龍,龐統則號鳳雛。昔日劉備來到荊州以後,就聽說了他們的大名,所謂一龍一鳳,得其一可安天下。同時諸葛亮與龐統之間也惺惺相惜,從來沒有考慮過對方飛黃騰達了,會影響自身的發展。龐統之所以甘願為劉備效勞,就源自於諸葛亮的推薦。

其實諸葛亮與龐統的志向也差不多,這一點從他們倆投奔劉備以後,都心甘情願為劉備出謀劃策可以看出。不過諸葛亮與龐統畢竟不是同一個人,劉備在任用時,也會稍作選擇。在佔據荊州以後,為了進一步奪取益州,同時也為了守住荊州,劉備做出了人事安排。這就是讓諸葛亮留守荊州,而龐統作為軍師,與自己一同去謀取益州。

可惜在謀取益州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劉備非常痛心的事情,那就是龐統在落鳳坡遭到了暗算。稍作假設一下,如果落鳳坡死的不是龐統,而是諸葛亮,蜀國的結局會如何,答案是差不多,因為當時天下已經大定。

至於理由,接下來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與龐統本事相差不大,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

之前劉備帶龐統去益州,留下諸葛亮守衛荊州,和帶諸葛亮去益州,留下龐統守荊州,沒有多大的區別。在某種意義上,諸葛亮不與龐統搶著去益州,或許是給他立下大功的機會。倘若是諸葛亮與劉備去益州,並且死在了落鳳坡,那麼龐統也一樣會立馬入川,去協同劉備奪取益州。面對前來挑戰的馬超軍隊,憑著龐統的智謀,降服他不算難事。至於接下來打敗劉璋,佔據成都,則更加容易。如此一來,龐統也就完成了原本是諸葛亮所做的事情。諸葛亮與龐統互相交換一下身份,對蜀國的影響不大。

二:在北伐的問題上,或許會有一點點差別,但結果不會有太大偏離。

自從關羽丟失了荊州以後,劉備統一天下的夢想,基本上很難實現了。特別是劉備為了重奪荊州,發動大軍討伐東吳,結果又遭到了夷陵慘敗,統一天下就成了鏡花水月。現在的蜀國所考慮的是怎樣生存下去,因為在三國鼎立中,蜀國的力量最弱,有很大的危機。只要北方的魏國時機成熟,立馬會攻打蜀國,為了以攻代守,同時也為了凝聚民心士氣,龐統會像諸葛亮一樣,以採取北伐的方式,來換取蜀國的生存。只是龐統可能不像諸葛亮那樣,非常謹慎,說不定會同意魏延的出奇兵計劃。由於魏國與蜀國,實力相差太大,因此龐統的北伐與諸葛亮相比,結局也會差不多。

總之,龐統與諸葛亮能力相差無幾,二者互換影響不大。況且天下的形勢,已經朝著三國鼎立發展了,只要龐統正常發揮,也會像諸葛亮那樣,讓蜀國維持下去。


子正尋道


不會。蜀國的演進進程可能發生變化,但最終滅亡的結局不會改變。龐統和諸葛亮雖然對蜀國的歷史進程起到作用,但並不能左右最終是由社會發展大趨勢所決定的結局。

一、三國鼎立的形勢

1、東漢末年的形勢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輪流掌握朝政,制約官僚士族與地方軍閥的皇權格局,因政治昏聵、自然災害,黃巾軍起義導致在鎮壓農民起義中士族集團的崛起,與軍閥勢力開始抗衡,各地州牧紛紛擁兵,一時間群雄並起,最終走向分裂。

2、東漢朝末年諸侯爭戰

各個政治勢力之間相互博弈,要麼被威懾降服,要麼決戰被打敗,逐步剩下幾個重要的割據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掌握最大的政治優勢,滅呂布,降張繡,擊敗劉備,在官渡與袁紹決戰,以少勝多,取得決戰勝利,直至最後消滅袁紹實力,逐步統一了北方;孫權依賴父兄基業割據江東;劉表據荊襄九郡,劉備投其門下,伺機崛起。


3、三國鼎立

曹操統一北方後,公元208年將目光投向南方荊州這個自古兵家必爭的核心區域,在輕易取得荊州後和孫劉聯盟在赤壁進行了決戰,結果被火燒赤壁大敗而逃。赤壁之戰是三方實力的大碰撞,形成了各自的割據勢力區,曹操、孫權和劉備也進入各自在自己勢力範圍發展和鞏固周邊開拓的局面。曹操北歸鞏固北方和西方的馬超和韓遂;孫權一度圖謀益州不成,而向膠州;劉備控制荊州,怎奈置於曹操和孫權虎視眈眈之下,向西收取益州和漢中,曹操和劉備兩家在漢中打得精疲力盡,最後曹操遷出全部漢中民眾,而放棄漢中。

三方間決戰都是政治、經濟、軍事、甚至人才實力的大碰撞,赤壁一戰後三方實力的增長到彼此碰撞性的大決戰就是關羽北伐與魏吳的決戰,關羽敗走麥城,被俘身死;孫劉之間的一次對決就是劉備東征孫權,被火燒連營,夷陵兵敗。從此包括諸葛亮北伐、孫權攻打合肥幾乎都是戰役層面,都還沒有形成最終實力的大決戰。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方積累到足以消滅另外兩方的實力。他們之間的攻防只是彼此實力增長動態調整而已,並不足以實現統一的整合。

二、歷史人物對三國鼎立形勢的發展的影響

1、三國實力比較。

三國從政治、經濟、軍事和人才體現出的綜合實力曹操最強,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經濟上,佔據面積最大的中原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軍事上兵員充足,人才上文臣謀士雲集,武有五子良將;孫權據東南一隅,承父兄基業,政治穩定,城池堅固,物產豐富,文有魯肅、張昭,武有周瑜陸遜。唯獨劉備在赤壁之戰前無有立錐之地,唯有的就是自己仁德愛民的名聲和文有諸葛亮、龐統,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等人才的優勢。劉備也就是依賴人才的優勢,得以發展壯大。

2、諸葛亮和龐統對劉備發展的影響。

水鏡先生對劉備推薦諸葛亮、龐統:“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龐統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龐統傳》)。可見都是安邦定國之才,實際上也是如此。諸葛亮《隆中對》定下三分天下戰略,同時幫劉備取荊州。而龐統為劉備縱論形勢,制定取益州三策方略,幫助劉備取益州,完成《隆中對》第二步戰略目標。

3、如果龐統沒有死,諸葛亮死,劉備發展有何異同。

諸葛亮的能力自不必說,龐統的能力也是公認的。

建安十六年,法正奉益州牧劉璋之命迎接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龐統進言說:“荊州荒蕪殘敗,人物流失殆盡。且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益州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如果真能奪取此地,以為根基,當可成就大業。”見劉備猶豫,龐統說:“如今正當亂離之際,凡事不能墨守成規,要隨機權變才好。況且吞併弱小,攻擊闇昧,逆取順守,報之以義,正是古人所重視的。只要事定之後,封還他一塊土地,還有誰能說您有負信義呢?不趁現在攻取益州,到時就會被別人佔了先機。”劉備採納他的取益州決策。

後在為劉備制定的謀取西川三策,其中上策興夜殺去成都,逼迫劉璋投降。中策殺掉劉璋大將,隨後再奪取成都。下策則是退回白帝城,再想辦法慢慢奪取成都。劉備選擇了中策取得益州。可見龐統的策略是十分全面的,軍事上他的眼光十分獨到。

龐統長於軍事,諸葛亮長於治國。如果讓龐統執掌蜀漢發展,可能不會出現劉備東征,不會實力大損;如果北伐,由於龐統長於軍事,那麼糧草後勤、國事治理必然會拖累他,他據漢中北伐也會無功而返。另外,兩人性格迥異,諸葛一生唯謹慎,品格純正,可以託孤;而龐統傲慢,託孤不成可能生變,反倒加速蜀國滅亡。

諸葛亮或龐統在蜀國內部都可以很好的發展蜀國。但一旦上升到三國決戰統一層面,那蜀國先天的劣勢就決定是失敗的。益州易守難攻,周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物產豐富,避難可以,守城可以,出擊困難。“劉備出峽,全軍覆滅,諸葛北伐,積年無成”。實力使然啊!

三、三國最後的結局

三國長期的戰爭,中原地區遭受到極大破壞。但是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開始推行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大大促進了北方農業和經濟的恢復發展。北方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只要北方持續休戰恢復農耕,北方就越來越具備對孫權和劉備的壓倒性優勢。諸侯割據民不聊生,只有才統一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只有統一人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才能安居樂業,社會生產力才能得到發展,這是社會發展大勢。因此三國實力增長必然碰撞,而蜀國北伐終歸因實力懸殊只能採取速戰速決的打法,魏國有足夠的實力和縱深,必定會拖垮蜀國。因而,蜀國自保猶顯不足,更不要說戰爭消耗,最終滅亡是必然的。歷史也證明,蜀國最先滅亡。吳國一直拖到西晉才滅亡的。

綜上所述:如果龐統沒有死,蜀國的命運也是無法改變最後滅亡的結局的。

這段歷史給我們的啟示:得民心者的天下,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提高老百姓生活質量就是社會大勢所趨,是社會民心所向。


晴空遠望史


任何歷史假設都是不成立的。

蜀國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這與其地區有關。

要麼偏居一隅,要麼屢次出蜀,只有這兩個選擇。

這是蜀國最強盛的時候,可以看到當時曹魏佔據了北方和西域,經濟體量仍比蜀國大很多,尤其是佔據了西域,也就是掌握了與西方的經濟交流與商業交流。

在曹魏處於一個穩定的政治與快速恢復生產力的環境中。屢次出蜀伐魏也是無奈之舉,放之發展,不過是自取滅亡,換任何人都一樣。

大部分人瞭解三國曆史是由《三國演義》瞭解的,其醜化曹魏美化劉蜀。真實歷史中個人的作為與作用是很微小的,要從生產力出發,全面看問題。


歷史觀測者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與龐統齊名,是因為水鏡先生那句“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由此可見,一龍一風兩人的才氣和名氣的確是旗鼓相當的。

諸葛亮大可觀天下勢,小可定一戰一役勢,屬於謀略和計智並存並重的綜合型人才,龐統則很少在小問題上顯能力,可能是不屑,也可能是真沒有,他的主要才幹集中在規劃長遠藍圖上,龐統真實的志向是當一個“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的王佐之臣。

可人們一提到三國的謀士,第一時間浮現的肯定是諸葛而非龐統,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形象,已經深深印在人們心中。

但龐統給人的印象似乎就少了那麼點,龐統屬於那種壯志未酬身先死典型的代表,因為他死的早,所以在歷史上的表現沒諸葛亮那麼耀眼。

孔明的聰明智慧是毋庸置疑的,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三氣周郎,巧布八卦,都是我們耳熟能詳之事。

羅貫中先生甚至還把他的智慧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三國志中陳壽也把諸葛亮比作蕭何,管仲。

龐統呢,有評曰: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三國演義中描寫雖少,但一出現,次次都乃一場促進三國進程的大妙計,且不說別的,就說著名的赤壁之戰上

如果沒有他巧授連環計,把多疑的曹操說的服服帖帖,令其“下席而謝”並“即時傳令,喚軍中鐵匠,連夜打造連環大釘,鎖住船隻”,其它的借東風,群英會根本沒用,再說龐統議取西蜀。可以說整件事一大半都是他促成的。他給劉備量身定做的一個個建議、方案,令劉備在日後的道路上有了莫大的幫助,現在看來,兩人並沒有高低之說。

只是兩人在不同方面各自取得了那方面的巨大成績,臥龍的智慧不可否認,鳳雛的才能也毋庸置疑,關鍵在於兩人走了不同的路線。

而兩人的路線雖難比較,但兩人都是各自路上的一個巨星,所以,臥龍、鳳雛之間確實可以齊名,但可能羅貫中先生更傾向於諸葛亮的理想和抱負,為了把其弘揚出去,才更著重筆墨地把他封為智慧的象徵吧!

不過,即使龐統不死,對三國未來的發展也不會有更多更大的影響,龐統能規劃出來的東西,諸葛亮也能規劃出來,劉備並不是離了龐統就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大勢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的。歷史走向一定是大勢所趨,其它人只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已。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