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幽門螺旋桿菌吃飯後會脹嗎?

懂你小兒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常見的消化道傳染病,據統計,我國居民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50%左右,但並非所有感染者均會出現相關症狀,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消化道症狀。那麼,感染幽門螺桿菌以後會出現餐後飽脹嗎?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餐後飽脹由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引起,是比較常見的消化道症狀。餐後飽脹可由功能性疾病引起,如功能性消化不良;也可由器質性疾病引起,如慢性胃炎。無論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還是慢性胃炎,均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尤其是慢性胃炎,大約90%的患者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因此,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引起餐後飽脹。感染幽門螺桿菌以後一旦出現消化道症狀,均應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否則病情會呈進行性加重。以慢性胃炎為例,合併幽門螺桿菌感染時,可能出現消化道潰瘍、胃黏膜萎縮及腸化生,後兩者病變均為癌前疾病,若未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可能會進展為胃癌。


當然,餐後飽脹也並非全由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長期焦慮或抑鬱,吸菸、嗜酒,進食過冷、過熱、粗糙的食物,飲食不規律,喜飲濃茶、咖啡、烈酒等,以及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均可能引起餐後飽脹,因此,在治療相關疾病時,除開根除幽門螺桿菌,還應改變這些不良生活或飲食習慣,更有利於改善症狀。其次,出現餐後飽脹的患者,也可能伴隨其它消化道症狀,如早飽、噁心、反酸、噯氣、上腹灼熱或疼痛等,這些症狀既可同時出現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也可同時出現在慢性胃炎中,在根除幽門螺桿菌以後,或給予抑制胃酸分泌、促進胃腸動力等治療後,這些症狀可得到有效緩解。

綜上,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引起餐後飽脹,根除幽門螺桿菌或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以後可有效緩解症狀。

感謝大家的閱讀!

醫學莘期待大家的關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識!

注:本文圖片來源網絡,若侵及版權,請聯繫刪除。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當胃內存在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時,患者會有腹脹的臨床表現,當然了幽門螺桿菌的感染除了會導致腹脹的症狀之外,還會有可能導致以下的問題:

1、反酸、燒心:幽門螺桿菌可以導致胃內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從而使得胃酸過多,並對胃黏膜造成損傷,導致患者出現反酸和燒心的症狀。

2、消化不良症狀:幽門螺桿菌作為可以在胃內生存並導致胃黏膜炎症的一種,它的感染,勢必是會導致胃部的消化功能下降,從而使得患者出現腹脹和對食物的消化不充分等臨床表現。

3、腹痛:幽門螺桿菌除了可以導致胃黏膜的炎症,還是造成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藥發病原因,而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表現就是以腹部的疼痛的為主,其中胃潰瘍多發生在老年人群,十二指腸潰瘍多發生在青壯年人群。

對於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小克認為首先需要做到的還是應該從健康的生活飲食方式入手,如在食用食物之前一定要檢查食物存在變質和發黴的情況,其次還要對家中的餐具,水杯等進行定期的消毒處理,防止交叉感染的發生。而在飲食上應該注意清淡無刺激,防止胃黏膜的過度刺激和損傷,以免加重病情。

如果幽門螺桿菌感染存在需要殺滅指標的話,(幽門螺桿菌感染陽性並有胃部疾病和胃部症狀存在)時,應該積極的進行根除治療,但是在治療時需要注意一定要在正規醫院和醫生種進行治療,不要盲目的相信一些胃部的保健品和一些偏方。

幽門螺桿菌的根除,主要是以四聯療法為主,常以一種質子泵抑制劑+一種胃黏膜保護劑+兩種抗生素為主。

以上就是小克的觀點,歡迎各位提問和補充,關注小克,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小克大夫


導致飯後胃脹氣的原因主要就是胃動力不足,再加上已經有幽門螺桿菌陽性感染,應該是幽門螺桿菌對胃的不良刺激,導致的那種胃部的異常狀態的。本來幽門螺桿菌就會誘發胃炎情況。

應該及時使用調理脾胃助消化的藥物治療,同時積極的進行三聯或是四聯抗菌藥物治療,可以使用一些常見的藥物有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黴素、枸櫞酸鉍鉀等藥物聯合治療,藥物後期應該及時的補充舒克幽益生菌,有助於提高整體的剷除率,養好胃。補充足量的舒克幽益生菌,才有助於根除幽門螺桿菌的,然後定期複查看藥物治療效果如何。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飲食方面要注意的問題。

在日常飲食中應該要避免辛辣食物,生冷食物刺激,少食油膩食物,平時保持規律性飲食等。比如要避免攝食刺激性和對身體敏感的食物,比如過冷過熱過粗糙過硬過辛辣的食物;要養成良好的飲食規律,進食時要細嚼慢嚥,要戒菸少酒;

要保持情緒的穩定,放鬆精神,適量運動,加強身體素質,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上都不要給自己過大的壓力。


生活營養師敏姐


張醫生為你解答:幽門螺桿菌與胃部疾病。

幽門螺桿菌的發現,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也正是因為馬歇爾這位老前輩發現了幽門螺桿菌,才使得我們對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治療發生了質的變化。


幽門螺桿菌,可導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增加胃癌患病風險,是目前明確的一類致癌微生物。其致病性和危害性,在醫療圈中已經得到了普遍認同,也被寫進臨床指南當中。

那麼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就會有症狀嗎?

答案是否定的。據《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目前我國居民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高達50%之多,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有臨床表現,很大一部分人屬健康帶菌者。即便是慢性胃炎,也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無明顯症狀。


有症狀的患者,則主要表現為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症狀,可出現食後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也可出現食慾不振、噯氣、泛酸、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

幽門螺桿菌要不要殺?

對幽門螺桿菌的態度,我們是很明確的,有胃及十二指腸相關疾病的患者,如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我們的建議是:行幽門螺桿菌根治治療。對健康帶菌者,我們的建議是:如無用藥禁忌,儘量行幽門螺桿菌根治。

所以,對個人而言,如果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根治是目前最明智的選擇。腸道細菌對我們來說是和諧共存的,但幽門螺桿菌,儘量不要留!


張醫生在線-歡迎你的關注!


e醫路同行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多種消化道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感染後可有一系列的不適症狀發生,常見的如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當然,大多數感染者還是沒有明顯的症狀。


幽門螺桿菌是能在胃內酸性環境中存活的細菌,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特別是經常在一起吃飯的人群,如有一人感染,其他人也常常會被感染,所以大家要引起重視,做好預防,早期發現和正規治療。



幽門螺桿菌感染並不少見,我們可以通過C13/C14呼氣試驗、活檢等檢查手段明確,診斷確立後,對於存在臨床症狀和相關疾病的人群,建議進行根治治療。

當然,由於幽門螺桿菌的傳染性,建議家中其他人群一起檢查、一起治療,必要時可分餐具,外出就餐推薦使用公筷。希望大家正確認識,幽門螺桿菌並不可怕,大家切勿偏聽偏信,以免貽誤病情。

如您有任何疑問,歡迎文末留言,共同探討。關注作者,每日持續性更新健康知識。


銀杏葉的守望


幽門螺桿菌是唯一能在胃內存活的細菌,主要經過消化道傳播。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當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大多數人群無明顯症狀。而隨著病情的發展,少數人群可出現各種消化道不適症狀,常見的如腹脹、腹痛、消化不良、反酸、噯氣等,所以幽門螺桿菌感染後可出現飯後腹脹不適。

說到這裡,我就想起我前不久收到一個病人,這個病人近半月反覆出現腹脹不適,進食後明顯,吃了許多胃炎效果都不好,後面又開始出現上腹隱痛不適,最後做了一個胃鏡和幽門螺桿菌監測,提示有糜爛性胃炎和幽門螺桿菌感染,經過正規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後,腹脹不適逐漸減輕。


面對幽門螺桿菌,我們要正確認識,預防為主,要注意飲食衛生,提倡使用公筷。對於家中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建議分餐具,同時其他家屬也應篩查幽門螺桿菌,一起進行標準療程的抗幽門螺桿菌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