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向皇帝索要封賞,皇帝:奪其爵位,後世:聰明至極

古語說“伴君如伴虎”,講的便是身為臣子,在服侍皇帝時的危險性。這樣的風險性,既催生了一大批被怨殺而死的忠臣,也自然就會造就一批“狡黠”的能臣。他們近君王,知其思,懂其想,更懂進退。

在清朝時,便有這樣一位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股肱之臣,在位極人臣體味了高處不勝寒之後,三番五次向乾隆帝討賞,最終乾隆帝忍無可忍將他的爵位褫奪。但這樣的“反常”舉動,卻被後人稱讚為“聰明”“高人”,稱讚有加,他就是張廷玉。


大臣向皇帝索要封賞,皇帝:奪其爵位,後世:聰明至極


張廷玉,出自官宦世家。父親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這對於張廷玉而言,自然也為他的仕途打好了前路。

康熙三十六年,29歲的張廷玉考中進士,隨後按照慣例入翰林院。後又因為父親深得康熙之心,得以承襲父業入內廷,成為康熙的內廷侍講,並且隨康熙帝多次南巡。至康熙五十九年時,他已經官居刑部左侍郎;康熙六十年,在處理了鹽販王美公案後,他的才華也為雍正朝的重用奠定了基礎。

康熙去世之後,四皇子胤禛即位是為雍正帝。張廷玉也從此平步青雲,從太子太保、翰林院掌院學士、戶部尚書、吏部尚書,這一系列官職的擢升僅僅用時不過六年。在雍正七年,雍正設置軍機處後,他又成為軍機處大臣,典掌軍機。可以說這樣的顯赫的漢臣身份,朝堂之上無出其右者。

大臣向皇帝索要封賞,皇帝:奪其爵位,後世:聰明至極


雍正十三年,雍正病危。作為當朝重臣,更作為乾隆帝的帝師,他與允祿、鄂爾泰等人又被委以顧命大臣之職銜。

乾隆帝即位之後,對於父親遺詔配享太廟的這位股肱之臣,也並無不敬之禮。不僅僅上任伊始,便又一次讓他擔綱皇子之師;對於歷次出巡之後的京師大事;科舉取士、選拔人才、舉薦官吏、《明史》修撰等都悉數委任於張廷玉之手。為此,乾隆帝甚至還打破先例,敕封文官的張廷玉為伯爵。

可見雖然在清朝,滿臣漢臣有別,漢臣地位低下,但對於這位恩師,父親的重臣,乾隆帝一開始也是尊崇有加,信任至極的。但這種信任,卻隨著張廷玉“糊塗之舉”最終被打破。


大臣向皇帝索要封賞,皇帝:奪其爵位,後世:聰明至極


乾隆十三年,位極人臣的張廷玉向乾隆帝請辭。但乾隆帝以張廷玉為“從祀之臣無有歸田終老之理”下詔不允挽留。

此事本已領乾隆帝頗為不滿,對張廷玉信任有加,然而張廷玉卻要請辭,顯然是駁面子之舉;不過這樣的“駁面子”之舉,次年便又發生了。而且張廷玉,還頗為“無恥”“不知天高地厚”的提出了一個要求:先帝給老臣後恩,要老臣配享太廟,但是去年我請辭時候,皇帝挽留說了從祀之臣無有歸田終老,我怕您不遵守啊,我需要一個憑證!

大臣向皇帝索要封賞,皇帝:奪其爵位,後世:聰明至極


這樣的討賞方式,可謂是獨一份。雖然生氣,不過想來還是準允其致仕,還給了憑證。但張廷玉此時,又做了一件“忤逆”之事,讓他的兒子去接詔。這一下,乾隆帝終於忍無可忍,下旨褫奪爵位,配享太廟?不存在的。

而這還不算完,乾隆十五年,對於張廷玉乾隆帝又一次明旨:罷配享之位,念及前功免除治罪。乾隆二十年,84歲的張廷玉去世,似乎這樣一位權臣,真的也就落得一個身死名滅的悲愴結局,但是很快原本言之鑿鑿之罪的乾隆帝卻“食言”了,還是將張廷玉配享了太廟,令人奇怪的是張廷玉之子張若靄還被委以重任。

大臣向皇帝索要封賞,皇帝:奪其爵位,後世:聰明至極


那麼又是為何讓乾隆帝“出爾反爾”呢?又是什麼讓張廷玉晚年非要向乾隆帝討賞呢?事實上,這個問題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始末。皇權至上的家天下之下,權臣從來都是重要的威脅,而皇帝為了鞏固皇權,萬物皆可殺,殷鑑不遠,康熙帝對於鰲拜的打擊就是明證。對於已經位極人臣,升無可升的張廷玉而言,他飽讀詩書,蕭何自汙躲避漢高祖劉邦的殺身之禍,必然是爛熟於心,他的處境由是如此。也便有了這般有悖以前的“不尋常”之舉,對於乾隆帝而言,他自然也樂得配合,如此君臣無虞,豈不樂哉。而也正是憑藉此舉,身為權臣的張廷玉,才得以縱橫三朝,更為兒子被重用打下了基礎,不枉後人誇讚他聰明、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