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被诸葛亮设计谋害后,墓前为何会跪着诸葛亮的石像?

用户3708573157



魏延,字文长,是不次于“五虎上将”的蜀汉大将。他曾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制定“重门之策”,在他及继任者王平手里,保护汉中数十年未曾丢失。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魏延与长史杨仪矛盾全面爆发,争斗失败,身首异处。

魏延死后,他手下亲信冒着杀头的危险,将其遗体收敛下葬。这时,杨仪当权,魏延亲信不敢给其修建陵墓。直到杨仪获罪而亡,蒋琬执掌蜀汉朝政,认为魏延早期有大功,不能以偏概全,重新为其建墓礼葬。


墓址在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并雕两石马于墓前,相传旁边还有一个文官石像。这个文官石像手拿汉中地图,低头向魏延将军做忏悔状,寓意为诸葛亮曾设计谋害魏延及不听子午谷计划悔恨终生。

那么,魏延真的是诸葛亮设计谋害的吗?这个文官石像真的是诸葛武侯吗?下面依据演义及《三国志》相关史料,分析如下。


首先,从演义及《三国志》两个方面,分析魏延是否被诸葛亮设计谋害。

演义中:

诸葛亮第一次见到慕名而降的魏延,声称其脑后长有反骨,准备当场将魏延拉出去斩了。在主公刘备的劝说下,诸葛亮才暂时留下魏延的性命,这梁子算是结下了。在诸葛亮大限快到时,魏延越发目中无人,就连自己也不放在眼里,他认为自己身死,无人能够驾驭得了魏延。


因此,诸葛亮暗中秘授马岱任务,让其假意跟随魏延,在关键时刻除掉魏延。按照演义中所述,魏延的死和诸葛亮脱不了干系,是诸葛亮设计将其除掉的,马岱和杨仪只是执行者。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


《三国志》中:

魏延功勋卓著,只是性格和关羽一样比较高傲,和同事关系不太融洽。诸葛亮在世时,既想使用魏延,又防着他,却对长史杨仪比较亲近。他临终前,将蜀汉大军指挥权交给了杨仪,而不是魏延、姜维。魏延连诸葛亮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只是杨仪派遣费祎前去魏延大营传达将令,让其断后。

魏延对此命令提出疑问是可以理解的,想弄清楚事情,再做打算。无奈,杨仪落井下石,不容魏延辩解,强行让其断后。魏延感觉杨仪是借魏军之手除掉自己,没有执行断后之命。


这时,杨仪和魏延都向成都刘禅上表,俱称对方谋反。由于魏延人缘不好,蜀汉朝堂众人一致认为杨仪不会谋反,魏延不可靠。魏延失去人心,受到杨仪派来的马岱追杀,殒命当场。魏延死后,杨仪还不依不饶,将其诛三族。《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无论是演义,还是《三国志》,魏延之死与丞相诸葛亮脱不了干系。演义中,为神话诸葛亮,罗贯中将魏延之死写成诸葛亮提前设计好的。而三国志是正史,由于诸葛亮的重文轻武政策,魏延、王平和姜维武将地位地下,受到杨仪、蒋琬、费祎等文人节制,导致魏延与杨仪争斗失利被杀。


其次,分魏延墓前是否有类似诸葛武侯的文官石像。如果魏延墓保存完好,抽个时间,去汉中市两公里外的石马乡一看便知。然而,魏延墓经过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已荡然无存,仅剩下代表杨仪和马岱两个凶手的跪马石。

这两个石马现在汉中市博物馆保存,其中有一个还残破。至于墓前的文官石像,更是踪迹皆无。这就引起人们的怀疑,到底魏延墓前有没类似诸葛亮的文官雕像。显而易见,魏延墓前应该没有类似诸葛亮的文官雕像。有下列三个原因。


其一,魏延墓修建于蒋琬主政时期,这时,杨仪倒台,魏延被平反,受到礼遇,还无法撼动诸葛亮在蜀汉的威望。从刘备去世算,诸葛亮执掌蜀汉朝政11年,威望颇高,可以这么多,蜀汉朝堂百分之八十的都是诸葛亮的门生故吏,不听话的早就被赶走了,如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

此时主政的蒋琬和诸葛亮都是荆州派,还是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他自然不会干损害诸葛亮威信的事。这时,蒋琬是为了彻底打到政敌杨仪,才给魏延平反,还犯不上将恩师诸葛亮拉下水。如果蒋琬将魏延之死溯源到诸葛亮头上,那么他第二天就不用来上班了。


其二,魏延墓还不配诸葛亮雕像为其忏悔。如皇帝冤枉了大臣,会给其道歉吗?上司错怪了下属,会主动承认自己的失误吗?家长误解了小孩,会拉下脸道歉吗?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同理,诸葛亮作为魏延的上司,即使魏延之死和诸葛亮脱不了干系,也不会追溯到诸葛亮的头上。魏延虽然是蜀汉中后期首屈一指的大将,论其身份,还不配丞相诸葛亮为其道歉忏悔。


其三,魏延墓前的文官雕像或许是《三国演义》传世之后,同情魏延遭遇之人的臆测。在演义问世之前,人们只能从《三国志》中了解到三国这一段历史,很明显,诸葛亮固然重文轻武有错导致魏延丧命,并不是主要原因。

因此,在演义问世前,应该是没有魏延墓前的文官雕像这回事的。魏延墓前的两个石马,是古代修墓的标配,本身并没有特别含义。后世之人为魏延冤死鸣不平,将这两个石马臆测为杨仪和马岱这两个凶手。


演义问世后,人们看到诸葛亮对魏延不公,既想重用,还留一手,感到愤愤不平。他们臆测除了杨仪和马岱这两个凶手,还应再加上诸葛亮这位领导。其实,细想一下,便可知晓魏延墓前没有诸葛亮雕像。虽然魏延墓已不存在,但两个马石还在博物馆,然而墓前的文官雕像却没有任何踪迹。这显然不合理,事实应该是魏延墓前本没有文官雕像。

至于人们所说的诸葛亮悔没听魏延子午谷奇谋,断送了蜀汉江山,愧对先主刘备托付,因此在魏延墓前忏悔。这更加是无稽之谈。

你是如何看待魏延墓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诸葛亮的石像会跪在魏延的墓前,这个是一种猜测,魏延的墓现居于汉中市北门外两公里的石马乡,会叫这个名,是因为在魏延墓外有两个下跪的石马,一个是杨仪,一个是马岱;

相传还有一个文官石像,那个跪着的文官手中拿着汉中地图,并且向魏延忏悔,有人猜测那就是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之所以是相传,因为魏延墓前现在已经没有文官石像,只是一种“相传”。

本文就不考古,那个跪着的石像到底是不是诸葛亮,如果我们能够梳理开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那段历史,我相信比考证石像是谁更有意义。

正史上得魏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估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魏延都有印象,这个人虽然不是五虎上将,但是知名度并不低,当初魏延斩杀主将投靠刘备,诸葛亮就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要斩杀魏延,是刘备给保下来的。

果然后来诸葛亮快要不行,摆续命灯的时候,被魏延踢翻,最后诸葛亮在临死前授意马岱如果魏延造反就斩了他,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有一个广告,治魏延(胃炎),找吗丁啉帮忙,当真是雷人的一匹。

可以说,魏延的形象被罗贯中给毁的成了一个渣渣,实际上在正史上魏延是一个很厉害的将军,曾带着私人武装前去投靠刘备,又为刘备立下很多功劳,最后刘备派其镇守防守曹魏的前线汉中。

在蜀汉阵容中的地位相当大,在刘备以及老一辈将领去世后,魏延就是蜀汉灵魂性的将领,有一句俗语讲,蜀汉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要是魏延在的话,这句话就是伪命题。

当时诸葛亮要北伐的时候,魏延向诸葛亮请求拨付五千精锐部队效仿韩信,从子午谷直袭长安,再与诸葛亮会师潼关。

当然子午谷的风险性还是有的,最后诸葛亮并没有采取这个方案,写《三国志》的陈寿也认为诸葛亮在军事上“奇谋为短”,估计当时魏延也是这样认为的,还认为诸葛亮胆怯,经常抱怨自己的才干无处施展。

诸葛亮并不看好魏延,而更倾向于任用杨仪

相对于魏延而言,诸葛亮更看重长史杨仪,长史就是秘书长的职务,诸葛亮比较信任秘书一类的人,而不太放心武将,这一点从诸葛亮用马谡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

诸葛亮每次出军的时候,都让杨仪筹划粮草,并且总揽全局,杨仪也处理的很好,因此,在军事调度上,杨仪有很高的话语权。

问题就出在,武人出身的魏延看不上杨仪,武将一般都大大咧咧的,性情也比较高傲,有人说魏延的秉性跟关羽很像,其实也可以理解,如果没有独当一面的魄力,刘备不会让魏延镇守汉中,正因为如此,魏延在军中很有威望,很多人都怕他。

当然,后面有丞相罩着的杨仪可不惯他包子,毕竟人家是秘书出身,压根就不鸟魏延,因此,两人互相怀恨,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只能从中调解。

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就连隔壁的孙权都听说了,孙权甚至对蜀国的使臣说魏延和杨仪以前不过是放牛的,现在却这样狂妄,假如诸葛亮去世了,谁能管住他们。

孙权的嘴就跟开了光一样,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的路上去世了,他要一死,势必要退回蜀地,从长计议。

关键诸葛亮这个人也挺有意思,魏延好歹也是主将之一,在他临终最高军事会议上,竟然没有邀请魏延参加,在没有魏延的情况下,制定了一个退军方案,让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接受命令的话,姜维可以攻打魏延。

诸葛亮死后,费祎前去给魏延下达杨仪的命令,让魏延断后。魏延这个时候,明显有一种关二哥上身的气魄,跟费祎说:丞相不在,魏延还在,丞相府官属和春属,可以运送棺柩返国,我当率各军继续攻击敌人,怎么为了一个人死亡,就废弃天下大事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怎能做杨仪的部下,当他的后卫”

魏延之死是一种悲剧,到底谁应该负主要责任?

当然,魏延说的也有一定道理,诸葛亮死后,军事副手魏延应该主政,而不应该是后勤调度的文官杨仪,从实际情况来说,蜀汉类似杨仪一样的文官一抓一大把,但是像魏延这样的军事人才却只有一个。

事后的结果就是,杨仪并非对蜀汉忠心耿耿,最后也没有取代诸葛亮的位置,反而被杀,由此可见诸葛亮无论是用人还是识人,都是欠火候的。

魏延想要跟杨仪商讨一下,结果杨仪根本不理会魏延,直接撤军,魏延以为杨仪想要让曹魏的人对付他,因此率先撤退,甚至烧毁杨仪撤退之路。

魏延和杨仪分别上书刘禅说对方叛变。

当时刘禅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但是蜀汉政府的官员(都是诸葛亮留下的班子)都倾向于杨仪,而不为魏延说话。

当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延是被孤立的,尤其最后没有参加最高军事会议,因此就有点不知所措了,结果被杨仪部队打败,想要逃回汉中,也被杨仪派马岱斩杀,并且夷三族。

其实,魏延是不可能叛变的,魏延的想法是诛杀杨仪之后,然后自己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其实于情于理,也只有魏延能够接替诸葛亮的位置,只不过诸葛亮不想让魏延继承罢了。

魏延之死,对蜀汉来说其实是一种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主要责任,其实还是应该诸葛亮来背,当时孙权远在千里之外,就说杨仪和魏延之间的矛盾不解决,等到诸葛亮死了给下一代解决吗?

《三国演义》中将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人,其实归根结底,造成其死后军队发生内讧,还是其留了一个烂摊子。

尤其是在用人上,诸葛亮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这样的领导其实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如果能够将工作交给适合的人去做,效果肯定会更好。


史论纵横


受《三国演义》影响,很多人认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诸葛亮害怕魏延不服调遣,在临终前设计斩杀魏延。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死后不久,魏延和杨仪就发生了内讧。最终魏延兵败逃亡汉中,被马岱追击斩杀,杨仪以谋反罪诛灭魏延三族。

魏延墓

魏延死后,手下士兵冒死为其收尸将其下葬,墓址位于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不过现在墓地已经不存,只有二座石马,一残破,一完整,1973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

墓前还存在过一个石制文官,手捧汉中地图低头做忏悔状,今已不存。有人说这个石像就是诸葛亮,我认为很没有道理。



因为在魏延之死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诸葛亮什么事情。魏延之所以有此下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实在是太糟了,没有人站出来帮他。

另外诸葛亮被后世称颂,魏延与之相比则是一个不起眼小人物,后世不可能让诸葛亮给魏延去忏悔,这不符合常理。

那么这个石人是谁呢?我认为是杨仪。因为害死魏延的罪魁祸首就是杨仪,而杨仪不久后因不满蒋琬接班诸葛亮而口出狂言,最终在监狱中自杀。让杨仪给魏延忏悔认罪是很合理的。



还有人说墓前的两座石马分别代表杨仪和马岱,这就很牵强附会了。墓前雕刻石马是两汉的礼制,代表着对墓主人战功的肯定,而不是特意借指某人。


石头说历史


三国诸葛亮,神机妙算,盖世无双,被后世传颂了上千年。如果以马后炮的视野来看的话,蜀汉其实是兴于诸葛亮,也亡于诸葛亮,这一点从魏延之死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了。

刘备在世时,非常信任和器重魏延。在夺取汉中后,众人都以为张飞会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包括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结果,魏延却意外的被刘备任命为了汉中太守,导致“一军尽惊”。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能够成为三分天下的一代枭雄,绝不是仅靠运气得来的。刘备看人和用人眼光之毒辣,精准,是诸葛亮无法比拟的。

诸葛亮的优势在于天下谋略,具有高瞻远瞩的大局观,但弱点也非常明显,过于谨小慎微。诸葛亮的这种特点,适合于守成,而不适合于创业。前期由于刘备的存在,两人配合,所以,蜀汉的创立大业非常迅速和成功。

刘备和诸葛亮,因为在用人上的不同,导致最终的结果也不同。

刘备是包容并蓄,什么样的人都敢收,也都敢用,而且也知道该如何用。正是因为刘备的兼容并蓄,才更容易让刘备更全面的识人用人。比较典型的例子,除了魏延之外,就是马谡。刘备去世之前,曾经警告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刘备生前还是将马谡安排到了适合的地方。

而诸葛亮明显就不同了,诸葛亮用人,完全是挑选符合自己口味的,和自己风格类似的人。比如蒋琬、费祎、杨仪、姜维等人,都是十分严谨、低调之人。

魏延是什么样的人呢?跟诸葛亮所喜欢的人才类型恰恰相反。

魏延魄力十足,敢于冒险,且不计后果。魏延在被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时,就曾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气魄,一下就折服了众人。再加上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而且善谋,在汉中设立了“重门之计”,稳固了汉中数十年。有勇有谋,这也让魏延有了敢于冒险的资本。

只是呢,魏延“性矜高”,就让谦虚谨慎的诸葛亮非常厌恶了。所以,诸葛亮时时刻刻,都在压制魏延。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以及历次北伐时,要求独率一路精兵,分路攻击关中的要求,均被诸葛亮给否定了。

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想要扭转整体战局,要靠什么?就是奇谋。结果,诸葛亮却是一次次的想靠中规中矩的步步为营取胜。蜀军的意图很明显,猜都不用猜,魏军明显无压力。魏军势力更强,补给充足,只要防守好就行了。蜀军不靠奇袭,必然是耗不过魏军的。结局么,蜀军就是在那里无谓的消耗蜀国原本就有限的国力。

诸葛亮持续不断的打击魏延等异己,而不是合理的平衡,使用好不符合自己风格的人才。毕竟,做事风格不同,不等于不忠于当前的组织么。

这点在演义中表现的最突出,诸葛亮一见到魏延,就说魏延天生反骨,要斩了魏延。幸亏刘备坚决不同意,才保了魏延一条命。其实,经过现代学者的研究总结之后,所谓的“面相”、“骨像”,都是用来造势的工具而已。一种是用来拉拢人,说某某人“隆准龙颜”,可成大事,一下子可以号召起一大批人;另外一种就是用来打击排除异己,比如魏延的“反骨”,一下子就将很多人拉到了魏延的对立面。其中包括很多只看《三国演义》的小伙伴,可能就是这么开始讨厌魏延的。

而且,从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来看,就是要孤立,并除去魏延。诸葛亮开撤军大会,故意将魏延排除在外。这对于任何高级核心将领来讲,都是一种莫大的侮辱,特别是对于“性矜高”的魏延而言,必然会冒火。然后么,魏延自然就会犯错了,最后被杨仪派马岱所杀,也就不足奇怪了。

不能不说,诸葛亮在大局谋划上,的确超出常人。诸葛亮已经看出来,魏延必然不会反叛,而蒋琬、费祎等人,也都无法制衡魏延。所以,诸葛亮只能无奈的认为,除掉魏延才是上策。诸葛亮当然并没有什么私心,是从大局考虑的。但是他的这个“大局观”,却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为这完全是因为诸葛亮谨小慎微的思想所决定的。

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如果真就给魏延以重任,让魏延担负全局,魏延还会自己亲自带兵去冒险,而不顾大局么?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魏延不在诸葛亮的位置,自然就会甘愿自己去冒险。如果魏延坐到了诸葛亮的位置,恐怕就会从全局考虑了。魏延必然会找到和自己想法相同的将领,派遣这名将领出兵子午谷,直取潼关。而魏延自己则会亲率主力,兵出斜谷,拼命与子午谷奇兵会和。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取得关中的可能性,要比诸葛亮稳扎稳打的打法成功几率大多了。

魏延因为被诸葛亮、杨仪等人激怒,失了分寸,带兵截杀杨仪,才导致众叛亲离,最后被马岱所杀(杨仪都指挥不动姜维,如果杨仪派姜维去找魏延,估计姜维会跟魏延聊,聊着聊着很可能姜维会回头干杨仪,至少姜维不会那么轻易就动手杀了魏延,王平就没这么干,只有马岱比较虎)。

魏延死后,尸身被直接就地掩埋在了现在汉中城北两公里的石马坡。石马坡附近的村落中,流传着一些故事,说是原本魏延墓前有两匹跪石马,一匹是害死魏延的杨仪,一匹是直接杀死魏延的马岱。另外还有一个低头忏悔的文官雕像。

这尊文官雕像到底有没有,并没有实物留存下来。魏延墓现在仅存的遗迹,是一匹跪卧的石马,存放于汉中博物馆之内。石马像之类的,是古代墓葬神道旁的标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

至于那个文官塑像,应该也存在过。毕竟魏延的冤屈,在蒋琬主政之后,就已经被洗刷了。虽然后人都非常敬重诸葛亮,但是不能排除一些人更认同魏延,更赞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所以,有人在魏延墓前放了一个文官雕像,手中拿着地图,低头做忏悔状,也不足为奇。而这名文官自然就是诸葛亮了。

魏延和诸葛亮、杨仪等人的恩怨,早已经随风而逝。但这段历史却值得借鉴,如果你是蜀汉大将军,全权负责主持北伐,会怎么决断呢?是学诸葛亮中规中矩北伐?还是会采取魏延的谋划,冒险一搏?亦或是有更好的北伐计策?或者干脆守住汉中,待在蜀川休养生息?欢迎各位高人提出自己的谋划、见解。


奕天读历史


魏延墓现如今是在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据说是蒋琬在担任蜀国丞相之后,为魏延立的墓葬,还雕刻石马在魏延墓前,这是两个下跪的石马,一个指的是杨仪,另一个指的是麻袋,石马乡也是因此得名。

现如今两座下跪石马像,一座残破一座完整,已经移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据说魏延墓前原本还有一座文官石像,他手中拿着汉中地图,低头想魏延做出忏悔的状态,这个文官很显然指的就是诸葛亮,这又是为何?

其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认定魏延后脑有反骨,曾下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做的这个决定在正史里是没有记载的,之所以认为魏延会谋反,全凭自己的猜测,当然还有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

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他重用的人来看就知道,像费祎、董允、蒋琬、姜维等人都是循规蹈矩之人,没有和魏延那样冒险的,魏延时常认为诸葛亮胆小,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有时候故意和诸葛亮作对。后来诸葛亮认为自己将星陨落,命不久矣,但是魏延此时在军中威望甚高,担心自己死后没人镇得住他,于是去世之前不惜毁掉蜀国栋梁,设计让马岱斩杀魏延,所以才有诸葛亮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其二:至于诸葛亮跪于魏延墓前的石像,最主要的来源还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魏延提出,自己带5000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袭长安,之后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斜谷,在长安会师,魏延认为这一奇谋必将成功,诸葛亮北伐成功指日可待。

然而诸葛亮认为“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不应该冒险,子午谷虽说是捷径,但是可行性太小,道路狭窄,万一魏军在此地设伏,全军覆没就得不偿失了,再者夏侯楙未必会投降,长安也未必守得住,总之理由一大堆,就是不同意魏延的计谋,所以才出现了诸葛亮拿着汉中地图跪在魏延墓前的石像。

那么历史上魏延真的是被诸葛亮设计谋害的吗?

显然不是,魏延被害与诸葛亮有关系,但是并非诸葛亮去世前下的命令,杀害魏延的人虽然是马岱,但是幕后操纵的人是杨仪,魏延和杨仪素有矛盾,魏延性格高傲,杨仪又自负,二人见面谁也看不起谁,《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常为此事闹心,杨仪有才能,魏延作战勇猛,二人又不对付,自己又不想偏向于哪一个人。

但这只是诸葛亮内心的实际想法,从实际行动上来看,他还是倾向于杨仪的,诸葛亮去世后,杨仪获得最高指挥权,魏延负责断后,这就是偏心,所以说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多少有些关系。想想刘备在世时,魏延深得刘备信任,还加封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可以说是独当一方的大将,丝毫不亚于五虎上将,现如今,刘备去世,诸葛亮又去世,他和杨仪的矛盾上升到极点。

魏延不愿受到杨仪的束缚,在退军途中将栈道烧毁,反攻杨仪,然而部下不服,他们只听从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命令,可此时刘禅与杨仪站在一边,认为魏延是谋反,部下自然不愿追随,魏延自己则在败逃时被杨仪派遣的马岱斩杀,马岱拿着魏延的头颅送到杨仪面前,杨仪还踩着魏延的脑袋并嘲笑。

综上才有了杨仪、马岱、诸葛亮跪于魏延墓前的石像,只是现如今这些石像已经保存到汉中博物馆。


猫眼观史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十月,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后,交给了杨仪,而杨仪则起身用脚踩踏魏延的首级,并泄愤道:“庸奴!还能干坏事吗?”

同时,当杨仪与魏延向朝廷“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时,刘禅问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的意见,董允和蒋琬都则表示“疑心魏延而相信杨仪”。

以此来看,传言中讲的魏延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处的石马坡(或名石马堰),是蜀汉丞相蒋琬以魏延前期有功,才为其礼葬建墓的说法,应该不可信。毕竟,魏延的死和蒋琬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是他所建,岂不是打自己的脸。同时,如果是在魏延死的当年建的墓,而杨仪又正处于“春风得意”之时,杨仪又岂会同意。想想杨仪对魏延的恨,魏延的尸体是否存在或被墓葬都是个问题。再说,魏延的死毕竟是一个政治事件,就算蒋琬想为魏延建墓,对他并无一点好处,他有必要去建吗?

就算魏延的尸体被安葬,也只能是他的幸存亲兵偷偷所为,毕竟他的三族已被杨仪所灭,而他又“善养士卒”。因此,如果说魏延的墓前有两匹石马,暗指害死魏延的杨仪和马岱也就说得过去了。因为,石马是真实存在的,一残存一完整,并于1973年被收存于汉中市博物馆,而石马镇的地名也是缘于此。

但是,至于民间传言中魏延墓曾前跪着一文官石像,手上拿汉中地图,低着头向魏延将军做忏悔状,暗讽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而后悔终生的说法,其实并无事实依据,只是一些有心人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胎死腹中,而出现的捕风捉影后的感叹罢了。

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是史料,还是野史,都没有记载魏延具体死在了哪里,没有了坟墓。况且这里的魏延墓也早已被夷为平地,更是难有准确依据。

那么,关于魏延墓的说法又是来源于何处呢?

清乾隆年间修订的《南郑县志》记载有:“蜀汉朝廷‘以礼收葬’魏延之墓。”、“三国时魏延死处。”但是,这一记载却并无史料依据,仅是根据民间传说收录而已。

因此,关于魏延墓前跪着诸葛亮的石像的说法是不可信的,至于魏延被诸葛亮设计谋害的说法同样没有任何史料凭据,则更是不可信。毕竟,史料记载的是被杨仪和马岱所害,而不是诸葛亮。


祥子谈历史


魏延投降刘备时,诸葛亮要杀魏延。还好,被刘备及时制止,魏延才逃过一劫,一难,才免去一死。这正是刘备和魏延两人所演的双簧戏,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恩威相加,相施,其目的是要魏延好自为之,要忠于刘备和诸葛亮,不要谋反,不要害人害己了呀!话说魏延头上有反骨,日后必谋反。诸葛亮会看相算命吗?真的前算五百年,后算一千年吗?我看,未必。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功高震祖,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后来,魏延向诸葛亮建议子午骨奇谋,走直路快速消灭魏军,这建议诸葛亮拒绝采纳。魏延想得太天真,太幼稚,魏延想到的计谋,诸葛亮也想得到,司马懿也一样能想到。魏延如果用子午谷奇谋来进攻魏军,魏延和蜀军必中司马懿的重重埋伏和严密的包围圈,也会造成魏延战死,诸葛亮被活捉,蜀军全军覆灭的惨剧。事后,魏延总是拿子午谷奇谋说事,贬底诸葛亮,从而因此抬高自己。在诸葛亮病重时,诸葛亮点七星灯续命,向天老爷再借20年生命来完成北伐。不巧,巧合的事,魏延在报告军情时,无意中踩灭七星灯,让诸葛亮借命不成,还必死无疑。诸葛亮死后,魏延不听诸葛亮遗言,还一意孤行,执意北伐,要拿蜀军将士生命为赌注,拿蜀军将士生命开玩笑。魏延在后军断路,却跑到军前烧栈道。由此,杨仪和魏延为了争权夺利,都上表朝延,都说对方谋反。朝廷相信了魏延谋反,汳人诱捕追杀魏延。杨仪,马贷受诸葛亮之命,诛杀魏延,还灭其三族。魏延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自以为比他人聪明能干,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魏延投机取巧,爱耍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在一步步一次次在自取其辱,作贱并作死自己。魏廷身为大将,名将,不听诸葛亮的遗言,命令,擅作主张,违抗军令,置蜀军将士于危险之中。魏延自己作贱并作死自己,怪不得他人。


中国美6220


魏延是冤死的。

他不仅武功高强,而且颇有谋略,可谓智勇双全。但在诸葛亮死后,很快被诸葛亮的遗计斩杀。

魏延见到刘备,是在关羽战长沙之时,魏延杀了太守,献了长沙。诸葛亮一见到归降的他,就要把他推出去斩首。

当刘备问原因时,诸葛亮说:

“此人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

这话纯属无稽之谈,以貌取人是要不得的。

诸葛亮作为杰出的作为政治家,这么做应该是要给魏延一个下马威,震摄一下这个降将,应该说当时诸葛亮不一定非得杀这个降将的。

刘备死前魏延一直得到重用,官至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

在蜀汉阵营里算是智勇双全,在许多关键时刻都能独当一面,尤其在重大战略决策上,其战略眼光超过诸葛亮,这当然要引起诸葛亮的嫉妒。

诸葛:


他一直反对出祁山取长安的战略,建议以奇兵出子午谷径取长安。我们无法假设按魏延的结果会如何,但魏延的建议如同石沉大海,诸葛亮根本不予理会,其理由过于冒险,但是诸葛亮的北伐一直没有打到长安。

刘备死后,最欣赏魏延的人没有了,魏延失去了靠山。对于这个刺头,诸葛亮有两种选择,一是找借口杀掉,二是把此人拉过来,为我所用。

可是魏延多年有功无罪,地位又高,找借口铲除谈何容易。诸葛亮北伐只会一条道走到黑,又不纳魏延的意见,让他死心塌地的归附诸葛,难度太大。

魏延由于功劳日大,也渐生傲慢之心,更加引起诸葛亮的猜忌。 蜀汉北伐必出祁山,对这一点魏延一直都反对。他认为

“丞相若听吾言,竟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今执定要出祁山,有何益耶?”。

虽说魏延只是发发牢骚。但诸葛亮听了却是忍无可忍。 诸葛亮临死前,与杨仪、马岱等人定下了杀魏延的阴谋。诸葛亮知道,只有给魏延一个反叛的罪名,才能杀得掉魏延。



于是诸葛亮将后事托付杨仪,这实质上就是想激怒魏延,魏延果然中计。魏延不甘心半途而废。因为诸葛亮的死就让北伐无功而返,魏延是不甘心的。所以他说:

“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

以当时地位来说,魏延远在杨之上,平素不服杨仪,他怎么肯听杨仪的指挥?如果魏延能随大军回川,那他就不是魏延了。

几次出祁山的败绩,已使诸葛亮的威信大大受损。只要魏的北伐成功,诸葛亮的神话就会被打破。他的“旧制不可改易,旧人不可轻废”的政治遗嘱也会被打破。

魏延:

这就是魏延必须死的根本原因。 魏延死后,被葬在南郑城外,即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处的石马乡。

魏延墓前还有两匹石马和一座文官的石像,现在存放在博物馆中。


据说这两匹马代表参与害他的杨仪和马岱。文官石像,代表着设下遗计的诸葛亮。至于是不是代表他们,也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刚日读史


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完全是魏延与杨仪争权导致,诸葛亮在去世时不仅没有设计谋害魏延,反而绞尽脑汁想要保护魏延,但千算万算,卧龙还是没有算到魏延自已作死,也没有算到杨仪这个小人如此狠毒,居然杀魏延,还灭其三族。

若要说到整个蜀汉最喜欢、最欣赏魏延的人,一定有一个是刘备,而另一个就是诸葛亮。



魏延出身非常低微,被刘备从部曲一步一步提拔起来,部曲就是家仆,奴仆的意思,如此出身,能被刘备提拔为牙门将,直到镇远将军,汉中太守,这种提拔速度在整个三国,没有第二个人。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延续了刘备对魏延喜爱,继续让魏延镇守汉中,当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南中时,魏延是镇北将军、汉中太守,还是镇守汉中,当诸葛亮率军北伐时,魏延是诸葛亮丞相府司马,丞相府司马是仅次于丞相主管军事的官员,相当于现的参谋长。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让魏延单独率领一支军队作战,因功而封魏延为征西大将军。除了在军事上,魏延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军事大将,在生活上,诸葛亮也颇为偏袒魏延,魏延与刘琰争执,诸葛亮让官职更高的刘琰向魏延道歉。

魏延与杨仪争执,还拿刀在杨仪脸上比划,诸葛亮没有对魏延作出任何处罚,没有处罚对于依法治国和治军的诸葛亮来说,这就是天大的偏袒,这还不能证明诸葛亮对魏延的喜爱吗?你见过诸葛亮偏袒除魏延之外的人吗?



也许有人要拿子午谷奇谋说事了,子午谷奇谋根本就是一不成熟、毫无战略性的建议,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也不吻合,诸葛亮并非讨厌魏延,只是意见不一样而已,你会认为两个意见不一样的人,就一定是互相讨厌的吗?

诸葛亮去世后,做了这样的安排:将全军兵权交给杨仪,让杨仪率领大军后撤,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命,就随他去吧,从来也没有交待过要杀魏延,别被三国演义绑架了。



诸葛亮之所以让魏延断后,就是考虑到怕魏延不听从命令,要知道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就是军队中的最高军事将领,因为魏延的性格过于高傲,不适合当全军主帅,因此让魏延断后,即使魏延不听从命令,自做主张的话,那蜀汉的损失也只是魏延一支部队,损失算是最小的。

如果让魏延打头阵,他如果不想撤退的话,会影响全军的,还是断后最好,这可以说是诸葛亮为了保全魏延的方法,可是魏延干了什么?



魏延听说诸葛亮去世后将兵权交给杨仪准备撤军后,跑到了杨仪大军的前头,并把蜀汉军队必经的栈道给烧毁了,导致杨仪大军只能走小路撤退,然后魏延和杨仪开始互掐,相互上表告对方谋反,而蜀汉朝廷中蒋琬、董允等人则保荐杨仪,认为只有魏延有可能谋反,因为魏延是武将,杨仪是文官。

只见过武将谋反,哪有文官造反的?因此朝廷就草率的定魏延谋反,杨仪先派出王平率军队攻打魏延,王平在阵前大骂魏延的先头部队,那些蜀军士兵认为有错在先,因此一下子都逃散了,后来杨仪派出马岱追杀魏延,并斩杀了魏延,马岱将魏延的首级带给杨仪,杨仪踩着魏延的脑袋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然后诛杀了魏延的三族。



杨仪的作法,纯粹就是公报私仇,魏延虽然做的不对,但罪不致死,杨仪不仅杀了魏延,还诛杀魏延三放,实在是太过份了,简直是小人嘴脸。

那诸葛亮为什么要让杨仪领兵呢?

因为没其他合适的人了。蒋琬当时在成都,不在前线,费祎当时还只是丞相府护军,而杨仪当时已经是丞相府长史,相当于秘书长,姜维由于是降将,官至辅汉将军,地位不高,王平也只是讨寇将军,一个杂号将军,杨仪算是丞相府最高级别的文官了,诸葛亮别无他选,只能让杨仪领兵撤退回成都,一到了成都,就收了杨仪兵权,并未重用。




魏延死了之后,据说被安葬在今天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关于安葬魏延有两个说法:一是说魏延的亲兵安葬的魏延,二是说蒋琬安葬的魏延。

据说魏延被杀后,他手下忠心的亲兵偷偷将魏延的尸首安葬在今天陕西省汉中市北门外2公里的石马乡,然后这些亲兵还定居下来,为魏延大将军守墓。



另一种说法,就是蒋琬为魏延修建的坟墓,魏延被杀后,蒋琬开始主政,后来通过研究当时的情况,认定魏延没有谋反,只是与杨仪争权而已,而杀害魏延的杨仪由于没有受到重用,对刘禅口出怨言,被贬为庶人,后又自杀,蜀汉朝廷认为魏延有些冤枉,但又不好公开承认错误,只能偷偷为魏延修建坟墓。

据说,也就是传说,魏延的坟墓前有两匹石马,当地人认为一匹马是杨仪,另一匹马是马岱,因为他们俩人合伙害死了魏延,所以在魏延坟墓前忏悔,这两匹石马据说,一匹完好,一匹残破,在1973年的时候,被移到汉中博物馆保存。



另外,当地的地名石马乡,也是来自这两匹而得名。

此外,在当地还流传一个说法,就是说魏延的坟墓前还有一尊石像,石像的穿着打扮极像蜀汉丞相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石像上的人手拿一份汉中地图,低着头似乎向魏延作忏悔状,以此讽刺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这个说法,完全就是传说了,没有任何史书为证,只是当地人的口口相传,前面已经说过了,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根本就是水中花,镜中月,完全没有可行性,还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一致,所以诸葛亮没有采纳。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魏延墓前确实立有跪像,不过并非人像石雕,而是两座下跪的石马雕像(现仅存一座,另一座残缺),魏延墓所在的地方‘石马乡(位于陕西汉中市)’也正是因此而得名。那么这两座石马跪像是否其特殊含义呢?确实是有的,但与诸葛亮到并没多少关系,至于说魏延墓前立有诸葛亮跪像实属无稽之谈,不过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根据,相传魏延墓前曾还立有一手拿汉中地图,低头向魏

延做忏悔状的文官石像,而这座文人石像在不少人看来便是诸葛亮。那么魏延墓前的两座跪马像到底有何含义呢?魏延墓前又是否真有过文人忏悔的雕像呢?

魏延被杀之谜

小说演义中,毫无疑问,诸葛亮便是杀害魏延之死的真凶。早在魏延归附刘备时,诸葛亮便曾有言,说魏延有“反骨”,后来诸葛亮临终时授杨仪马岱密计,终于将魏延除之。然这毕竟是小说之言,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反骨”,至于诸葛亮有没有授意让杨仪杀魏延呢?这个不好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据《三国志》记载: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死前曾留有遗言,令长史杨氏带领大军退回汉中,但在于众将商议时,却并没有叫魏延,而且诸葛亮也似乎早就看出来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军。所以历来有人怀疑诸葛亮密计杀魏延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至于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真想杀魏延呢?个人认为还是没有的,这段记载中写到诸葛亮让魏延断后,可见诸葛亮死前还是交给了魏延部分兵权的,魏延忠心蜀汉毋容置疑,这一点诸葛亮深知,若真有心除之,还给他兵权干嘛呢?好让蜀军自相残杀?想必诸葛亮虽知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兵,但还是希望他日后能知难而退吧。

那么魏延最后怎么死的呢?其主要原因还是与杨仪之间的矛盾爆发,当然这与自己没能审时度势,孤傲的性格有关。魏延和杨仪向来不和,之前有诸葛亮的调和并没起大冲突,但诸葛亮死后,魏延则坐不住了。杨仪领军撤退,而魏延竟选择了这种非常时刻与杨仪“摊牌”,时魏延拒绝退兵,但见杨仪等人撤兵,不相随则罢了,反而阻碍其退兵。据《三国志》记载: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如此一来,魏延便是处处理亏了,而这则恰好给了杨仪反击的机会,杨仪告魏延谋反,而当时魏延虽无谋反之心,但那种举动却是有目共睹,最终反被杨仪所杀,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据《三国志》记载: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

所以魏延之死,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他与杨仪的私斗,至于马岱,只是在其中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罢了。

石马的含义

魏延死后,其家族皆被杨仪所诛,自己更是尸首异处,无人埋葬。直到蒋琬主政,杨仪没落时,其尸首才得以被当年的心腹手下埋葬,相传魏延墓前的石马便是那时所造。由于魏延是被杨仪陷害,为马岱所杀,故魏延墓前所立的两座石马跪像一指代杨仪,而另一座则指代马岱。至于魏延墓前有文人雕像一说,个人认为应是谣传。所说魏延后来得以平反,但其在后世的名声却并不显著,而诸葛亮则作为忠臣的形象为后世历代君王所推崇,不至于有人立诸葛亮忏悔的雕像于魏延墓前。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