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年研究口腔潰瘍,這個“醫痴”說:這個病不是上火那麼簡單

如果有一天,你的閨蜜或者鐵哥們,緊鎖著眉頭,火鍋也不約了,話也不多說……

在懷疑TA失戀、離婚、抑鬱之餘,你還可以考慮TA是不是得了“口腔潰瘍”——因為它們的“症狀”相似。

數據顯示,口腔潰瘍的發病率高達70%,也就是說“十人七潰”不論年齡、性別、種族。甚至有人說,這是“不治之症”!!!

但是,在喜姑娘守候月餘,重磅挖掘的這位名醫面前,這都不是事兒。

喜糖天問

“口腔潰瘍”找誰治?


實話實說,從創辦小喜探醫號至今,口腔潰瘍這個問題被粉絲問了不下100次。

慢慢的,喜姑娘明白了:潰瘍只是表象,背後的病並不一樣,比如白塞氏病

,它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口腔潰瘍,但嚴格意義上,這屬於風溼免疫科的範疇。

所以,一看到口腔潰瘍,就直接看口腔科,或者認為是簡單“上火”,這種操作模式有點著急“上火”了。


後來,經多方打聽得知:全國名老中醫、河南中醫藥大學三附院內科李發枝教授非常擅長看口腔潰瘍。但老爺子年歲已高,門診量繁重,一號難求。

結合李老的意見,喜姑娘為粉絲選擇了李老推崇的“醫德好、經驗豐”的弟子——河南省中醫院內科張佩江教授。


花20年研究口腔潰瘍,這個“醫痴”說:這個病不是上火那麼簡單

( 圖為張佩江教授 )

杏林名家

40年,早已是教授、院長,仍跟老師一起坐診


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喬布斯的這句話,便是喜姑娘初見張佩江的感覺: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手不釋卷的《白塞病臨證心得》,層層疊疊的各種小驗方便籤,這是張佩江的日常。“年紀大了,怕有些東西記不牢,就貼在隨時能看到的地方”,見喜姑娘好奇,張教授笑著解釋。


花20年研究口腔潰瘍,這個“醫痴”說:這個病不是上火那麼簡單

( 上圖為張佩江教授“隨手記” )

花20年研究口腔潰瘍,這個“醫痴”說:這個病不是上火那麼簡單

張佩江,1979年考入河南中醫學院(現河南中醫藥大學),幾乎是我國恢復高考後最早的一批大學生,真正的“天之驕子”。

說起40年前,張教授再次笑了,當時,學院的新生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中醫世家;一類像張佩江這樣的“中醫小白”。

開學沒多久,近1/3的同學都要求調專業或退學重考。張佩江說,“這個事兒對我影響很大”,正在迷茫、彷徨時,他遇到了人生的引路人:李發枝教授


李發枝,醫界奇人,13歲拜師,15歲獨立行醫。師從名老中醫楊詒方、馬建齋、郭子謙等,盡得諸師之長。31歲調入當時的偃師縣城關公社醫院工作。1979年考取中醫師資格,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河南中醫學院任教。


這就是命運的巧合,1979年,李發枝進校當老師,張佩江進校當學生;李發枝教授主講《金匱要略》,張佩江是《金匱要略》班的班長……

花20年研究口腔潰瘍,這個“醫痴”說:這個病不是上火那麼簡單

( 張佩江教授在號脈 )

對這個勤奮好學的學生,李發枝毫無保留。張佩江也像被瞬間打通了“任督二脈”,從中醫入門,到成為同學中的佼佼者,畢業時,已是“特別優秀畢業生”,並最終決定留校。


就這樣,1984年,張佩江留校,主要擔任教學管理工作。時光流轉,張佩江早已是教授、院長,但是一有空還是跟著李發枝教授坐診,在醫學探索的路上,仍像小學生一樣。


跟診過程中,他將老師的辨證思路和處方過程整理成冊,出版了《跟名醫李發枝坐臨床》一書。


張佩江總結:老師診治過的所有疑難雜症中,口腔潰瘍是複診最多、治療經驗最豐富的。所以,他決心把口腔潰瘍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


潰瘍之辨

清火藥解決不了的潰瘍,考試前大學女生的臉腫了


是非曲直苦難辯,自有日月道分明。


“大多數人對口腔潰瘍存在認識誤區!”張佩江說,有人認為是“上火”,就吃苦瓜、喝菊花,口服牛黃解毒片、三黃片……結果,越清熱瀉火,口腔潰瘍越厲害,反覆發作,纏綿難愈。


張佩江教授說:“反覆口腔潰瘍的人,還多伴有以下症狀:頭面多油光、口有異味、脫髮、面部或胸部長痤瘡、身上犯困、便秘或大便粘滯、男性陰囊潮溼、女性帶下增多且月經後錯等特徵;所以,他一般多從脾胃入手,調理‘溼熱’體質是關鍵

。”溼熱,溼為水溼;熱為熱象


說話間,來自平頂山的梁先生來複診。

“吃了幾天藥咋樣?”

“神了!我以前頻繁發燒,剛好兩天,就又燒起來了。吃了您的藥,到現在已經快20天了,我一切正常,嘴裡那兩個米粒大的白點也沒有了。”


花20年研究口腔潰瘍,這個“醫痴”說:這個病不是上火那麼簡單

(張佩江教授看診 )

與梁先生類似的,還有大三女生小王,該考四六級英語了,臉突然腫了,像被人揍了一巴掌。

嘴裡大牙牙齦處有小米粒大潰瘍面。小王說:“我經常口腔潰瘍,一年有個兩三次”。

張教授給她開了“甘草瀉心湯”,5日後電話隨訪,臉腫減半,疼痛減輕。原方改用草藥煎劑繼續治療,很快痊癒。


張佩江教授說,現代醫學認為口腔潰瘍病因主要與遺傳、免疫、精神、系統性疾病等諸多因素有關,並非清火藥能夠根除的。


花20年研究口腔潰瘍,這個“醫痴”說:這個病不是上火那麼簡單

( 張佩江問診 )

04 診室筆記

可遺傳,須辨證,約10種病都能導致口腔潰瘍


望聞問切謹慎辨,差之毫釐功虧簣。

患者不斷,喜姑娘在診室一側悄悄觀察,發現到張教授的一些與眾不同的小習慣。


花20年研究口腔潰瘍,這個“醫痴”說:這個病不是上火那麼簡單

( 在給患者號脈之前,張佩江教授習慣性的把手搓熱 )

“伸舌頭”,張佩江教授看了一眼,立即問一旁的弟子:“他的舌質是什麼顏色?”

“紅色的。”弟子回答。

“從中醫角度,這代表‘有火’了。”

但張佩江教授讓這位患者又重新伸舌頭,但這次,只讓他伸出一點點,不超過嘴唇。

他又扭頭問弟子:“再看他的舌質,紅不紅了?”

喜姑娘湊近一看:舌質不但不紅了,顏色反而還偏淡


花20年研究口腔潰瘍,這個“醫痴”說:這個病不是上火那麼簡單

( 張佩江教授在看診 )

“所以要辯證地看,望聞問切也不是隨便操作的”,張教授說,引起口腔潰瘍的病有很多:如白塞病、乾燥綜合徵、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性關節炎、扁平苔蘚、天皰瘡、系統性紅斑狼瘡、紅斑狼瘡、類天皰瘡等。


“近3年內,你的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子女有沒有口腔潰瘍?”每位就診患者,張教授都要仔細詢問家族史。


“我在臨床發現:口腔潰瘍與體質遺傳密不可分,若父母一方或雙方患有這個疾病,子女就更容易患病。所以,治療該病時,單純‘清熱祛火’療效不佳,必須從個人體質進行辨治,三五味藥就能取得不錯的療效。”張教授分析道。


花20年研究口腔潰瘍,這個“醫痴”說:這個病不是上火那麼簡單

口腔潰瘍並非小病,醫生若不重視、經驗少,或將功虧一“潰”。張教授的治療看似蜻蜓點水、信手拈來,實則功力深厚、毫釐萬里。


花20年研究口腔潰瘍,這個“醫痴”說:這個病不是上火那麼簡單

( 張佩江教授在看診 )

小喜辣問:


張佩江:

如果是單純的口腔潰瘍,一般1周就會癒合。

口腔潰瘍超過2周後仍未癒合,且潰瘍多發,潰瘍面積變大一定要到醫院就診


二、水果可以隨便吃?


張佩江: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將水果作為主食是不對的,過食生冷而損傷脾胃。

有的患者經過短暫或長期的治療,症狀消除、疾病好轉,但

飲食調整不好,還會病情反覆。


用藥時,強調生活作息、飲食調護及宜忌:

1. 作息規律:切忌過度勞累、生活作息不規律,保持好心情;

2.長期忌食:辣椒、羊肉、水果、蜂蜜、白糖、果汁、飲料等滋膩生溼生熱之品等,用生活習慣到調養脾胃,進而增強體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