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性善論,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你認為人性是善是惡?

野狐習禪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信那一個:

善惡本是同根生,善惡也是相對的。善為陽,惡為陰,合一就是太極,太極至上就是“道”。

大道無二,信《人性本善》還是信《人性本惡》都是在二元維次的認知角度,再二元維次難求真道,二元維次就是善惡.美醜.真假相對相交,無倫是讀萬卷書還是辯論萬言不過都是執著於二元維次的角度。

人生本是一場修行,有人因慾望產生妄想分別執著而處處下念,處處起心動念。王陽明說過:有善有噁心之用,無善無噁心之體。一切都是因心而生,佛曰:心生中種種法法,心滅種種法滅。 這些文字的東西瞭解知道後是藉著這些理明“道”借假修真。

修上去,修到善惡之上,“道”能駕馭善惡.美醜.真假而“道”如如不動,不生不滅,恆一長存。人一生下來就進入了二元維次思維角度,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親情愛情中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在真假美醜善惡裡輪迴,用自己的二元維次心框架善惡美醜真假,此後一生,常沉苦海,流離失所,永失真“道”,能悟之者可“明心見性”。

悟道求道另當別論!



博古易鑑今


人之初生,本無善惡,是後天的影響教育讓他們有了善惡。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家庭教育就特別重要。首先安排好孩子的飲食,保證身體健康。其次,有規有矩,嚴格要求,體驗生活,心理健康。配合學校,引導成長。



孟子提出的性善論,苟子認為

人性本惡。

我認為:人性本善,人性本惡,

終究都是先賢們提出來的。都

是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他們

所處的歷史條件下得出來的。至

今尚無定論,存在著一定的爭議

性,我覺得分析他們論述都有道

理。我始終覺得人性之善、惡不

是絕對的。因為,人的本性既有

善的因素,又有惡的因素。

因為,三字經的開頭就是:"人之

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人性的本善,是因後天所生存的環

境條件不同而讓本性的善漸行漸遠。

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天性缺點而為

之則是君子,君子再注重修養則把

持住本性的惡則為聖人。

所以,人性的善惡不應該一概而論。

有的人天性善良,一生不做惡事則

為善良,而有的人天性本惡,多做

惡事,雖經過教育,仍難改其惡劣的

本性,就難以成為善良之人。

所以,善、惡與遺傳有關,與個性有

關,更與所處的生活環境影響有關!





申卜元


你的想法和我是一樣。人之初性本善。這話簡直就是屁話。有的人。一出生就不是什麼好東西?長大了也是個害人精。我母親好,說這麼一句話。從小看大。三歲到老。說孩子出生到長到三歲。啥樣就是啥樣的。是個好孩子,是個壞孩子。是個聰明孩子是個笨的孩子。從小就能看出來。我不知道,眾網友,信不信。反正我信。


吉祥如意建康


我之前有和我的舍友討論過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我舍友認為人之初,性本惡,需要後天的引導讓大家向善。我當時想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我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我小學的時候,有很多同學很溫和,很聽話。可後來上了初中,有的同學突然變得暴躁,會欺負別人,會跟人打架,讓我特別難以置信。我覺得小時候大家都很單純,都很善良,是因為後來看到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被誤導了。

昨天在看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的時候,他也談到了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他給出了他的觀點,他認為善惡只有在社會環境中才有意義。它們是在社會環境中和同類相互切磋的結果,它們蘊含了一種判斷,“顧全他人的利益”還是“違反他人的利益”。出生之前是沒有這類社會環境的,出生之後他的潛能足以使他往任何一個方向發展。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


海藍的期待


我認為,人之初,無所謂善惡。但總是從自我出發認識外界。我曾仔細觀察過兒子小時和現仍在兒童時期的孫子的狀況。兒子小時懂得"我“的含義後,什麼都是"我們“,如"我王大夫告訴我""我家那個橋"…,對孫子,我觀察得更細一些,他小名"球球",但最初他是把"我“和"球球"分離的。如"球球就不愛吃","球球不睡覺"。我以為這是他個體意識沒覺醒,但當他有了個體意識後,同他爸爸一樣,什麼都是"我的"了。這叫自私?我說不清,及至大些才知道了並不都是"我的"。但又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極深,一次我要買個躺椅,一百一二十塊錢,他知道後,非要給我一百塊錢的"贊助"(從他積攢的壓歲錢裡拿出的),我不要,他急哭了。後來可就不這樣了,他拍廣告掙了點錢,我再找他"贊助,他推三諉四,不再大方。當然這不能上升到善惡層面來認識。但人的品行是社會的產物卻是確定無疑的。而無論善還是惡的起點一定是"我"。這"我"是無差別的。所以儒家所講的修齊治平,從自身修養做起是很有道理的。


讀史求真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究竟是怎樣的來龍去脈。

其實,孟子和荀子並非是簡單地給人下了一個“性善”、“性惡”的結論。

孟子的“性善”論本意是說:“善”來自於內心,仁義禮智等道德觀念,“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雖然人先天有善性,後天也有可能會失去;而荀子的“性惡”論的本意是說:“惡”來自於人的本能,但君子“化性起偽”,“強學而求有之”。也就是說,人先天沒有的善性,經過後天的學習也可以具備。

從這裡我們很容易應該看出,所謂“性善”、“性惡”只是孟子和荀子在尋求一個論證目標過程中所尋找的不同的“論據”而已。雖然這兩個論據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反面,但是,孟子和荀子也已闡明他們是從各自不同的基礎角度分析,看到的不同問題;且以此為依據,所要論述的目標方向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如何教導人後世“向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兩人的論述目標並非是相對的而是相向的(關於這一點,其實後人多有片面理解之虞,且多有以訛傳訛之嫌)。

就是說,孟子、荀子都在尋求人類“向善”的途徑,但是在論證的開始,兩人卻站在了不同的出發點上了,孟子的出發點是“人之初由心念而性生善”、荀子的出發點是“人之初由本能而性生惡”。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的認識到,無論荀子的“性惡”論還是孟子的“性善”論,都是唯心主義觀點,都是因錯誤的假定而導致的錯誤的觀點。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的觀點來說,人之初是“白紙一張”,既無“善念”也無“惡性”,所謂“善惡”都是後天受各方面影響形成的。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承認,人作為生物,有生物“求生存”的本能,但是,即使是這樣的本能也是“因物質”所帶來的“意識”,說到底,也是後天的“物質變化”所引起的“意識”產生。也就是說,人生下來還不具備“善”“惡”意識,“善”“惡”意識,是人的社會屬性,是後天“養”成的。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需要在批判的基礎上從中看到和借鑑孟子、荀子論述中積極的成分。

那就是:孟子的性善論其實是後天變惡論,荀子的性惡論其實是後天變善論。二者的積極因素就是,二者都強調了人後天的學習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他們的區別就在於論證人要向善的不同路徑而已。孟子勉勵人們,人心本善人可以為善,但一定要注意後天的養成,千萬不要讓善性丟掉了;荀子告誡人們,人性本惡但也可以向善,關鍵是用禮和理來節制慾望而不至於太放縱,也可以為善。一個主張道德修養要向內求索發明本心;一個主張加強社會的道德教化和禮制約束。他們的社會理想都是一樣的,都是勸人向善之說,都源於他們對拯救人性拯救社會的責任心。不過孟子主張靠自己的自我修行,荀子主張靠外界禮法的約束,一個軟,一個硬,殊途而同歸渾然而天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孟子、荀子的論述,對於我們加強德育教育,重視個體素質培養,涵養良好的社會整體素養,構建社會公德高尚的和諧社會;以及完善社會規範核心價值培育,提高法治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培育社會公德意識,構建法律完善的社會治理體系兩個方面給了我們許多啟發和示引,對於我們完善治理能力,提高治理水平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唱響大中國


木子答題:我認為孟子提出的性善論是有一定哲理,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我也很贊同,人剛生下來的時候,對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瞭解,俗話說:"不知者不為過“,我認為不為過就是一種善,善與惡,是隨著客觀事物的不斷變化而變化,這是內因和外因的關係問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內因通過外因而產生變化。



木子5064112120410


人之初,性本善,忽悠了中華幾千年。本人認為,人之初沒有善惡之分,只有求生的本能,小孩子一出生,還沒睜眼睛就知道張嘴找奶吃,他這時有意識嗎?顯然那是本能!人如果生下來就把他置於狠群,他長大了就是隻狼,就只有狼性。如果人一出生,你把他置於羊群,他長大了,一定就是羊性。

人之初,性本善,和印度電影《流浪者》裡那個自以為是的法官,拉宮納克(不一定準確)先生的,"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賊的兒子永遠是賊"的謬論是一樣的荒唐,矇蔽了中國人幾幹年。

人一出生和其它動物,並沒什麼差異,人的一切思維的形成,都是後天的環境潛移默化的結果。只不過是人比其它動物的腦細胞發達,思想智慧都大大地高於其實動物而已。

古人的智慧,我們理應繼承,但是要用今天的文明去加以鑑別。取其精華,舍其糟粕。唯如此人類的文明,才能永往直前!

前人的智慧不可忽視,但也不可一昧地迷信,時代畢竟不同了,科學地鑑別和利用,才是人間正道!




側身天地我蹉跎


孟子說人性本善,是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意思是人剛剛出生之後,性情是善良的,大差不多是相似相近的,但受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等影響又各不相同。

荀子說人性本惡,是說“苟不教,性乃遷,終為惡”。意思是人在成長過程中,如果不能用好的方法教育、培養,性格習慣容易發生改變,慢慢會變的不同,甚至變成惡人。

對於題主所說你信那一個,我說我都相信,因為人性善惡本是矛盾的統一體,二者既可以相互轉化又可以相互影響,最終達到動態平衡,貫穿人的一生。下面就這個問題展開論述,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這個看似矛盾卻又統一的觀點。

一、孟子的人性本善論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形相近,習相遠!"是說一個人生下來他的本性是純真的,善良的就像一頁白紙,無所謂善惡之念。理想的狀態下,假如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都交給孔夫子來教育,或許大家都可以成聖人,甚至可以成為堯舜禹之類的大能!但是,老話說的精闢:"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就說了一個人出生的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會深深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試想,如果把一對剛出生的孿生兄弟放在不同的環境下培養,一個放在帝王之家,一個放在惡魔之家。長大後,結果全然不同,一個成了君臨天下的君王,另一個卻是無惡不作的惡魔。看過電視劇《雙龍記》的大概很容易理解這個問題。

翻開古代中國歷史,你會發現既有憂國憂民的大善人,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屈原、唐代的杜甫,宋代的范仲淹、岳飛等等;也有出賣國家的大奸大惡之徒,如秦代的趙高指鹿為馬,宋代的秦檜玩莫須有,明代的嚴嵩混亂朝政。他們本來也是善良的人,但是為了權利,不惜互相傾扎,勾心鬥角,由善良走向了邪惡。

二、荀子的人性本惡論

古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就是人類性本惡,人出生就要索取,就要活下去,就要壯大自己,就要讓現實環境自己變得更有利於自己,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畢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當人為了活著,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本能反應大都會犧牲一切,保全自我。你可說是自私自利,但這就是事實。當然也有捨己為人,畢竟是少有的。

拿爭權奪利來說,為爭帝位不惜手足相殘,甚至斬草除根,在人性本惡方面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表現。秦二世胡亥不惜殺害扶蘇而登帝位;隋煬帝不惜殺掉哥哥楊勇而登帝位;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親李源而登帝位。不論是被逼無奈,還是刻意為之,總之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權力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帝王將相明爭暗鬥尚且如此,黎民百姓小吵小鬧也是不乏爭鬥,這不都是因利而惡嗎。

看過趙忠祥解說的紀錄片《動物世界》的都知道,生下來的小鳥,有時候也會為了生存而戰,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搶食物互相競爭很正常,不都是為了爭取活下來嗎?強大的總會欺負弱小的,甚至幼小的會被無情擠出巢穴,那是競爭本能,同時也是赤裸裸的惡。人作為高級動物,莫不如此!小娃娃為了爭吃的,爭玩具,也會爭吵打鬧;長大了因為分家產,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鬧上法庭,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當然,現代是文明社會,人的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素質也提高了不少,人們在慢慢的成長中也學會了什麼事情可為,什麼事情不可為;什麼是勿以惡小而為之,什麼是勿以善小而不為;什麼是謙謙君子,什麼是慼慼小人。最終,懂得了嚴於律己,通過修身養性,終成賢能!

綜上所述,善惡本是同源,美醜本是同出,所謂的善惡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後期教化引領的結果。但是我更傾向於人性本惡,畢竟人出生就要索取才能活著,索取就意味著打破了平衡。不管怎樣,人都要積極向善,摒棄內心之惡。追求真善美,去除假醜惡,最終達到理想的人生。所謂:“入鮑魚之肆,久已不聞其臭;入芝蘭之室,久已不聞其香。“總之,好的環境,好的社會,好的文化就會塑造出好的善人。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5900969158072724"}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