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墨子的狹隘經驗主義與荀子的唯理論傾向?

幻翠

墨子的樸素經驗主義

狹隘的經驗主義,可以從墨子提出的“三表”來看,主要為本、原、用三者,所以對墨子而言,直接經驗排在第一位,間接經驗排在第二位。所謂的直接經驗,就是耳目感官的親見親聞;間接經驗,指書本中的知識。但這個三表後來被胡適說成邏輯學的三表,那則是完全錯誤的。

這裡說一下,古代的“見”和“聞”指看和聽的結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裡面,視、聽只是一個過程或動作,而非結果。

所以,墨家反對儒家的“命”,便是從經驗主義出發的,理由是“命”這個抽象概念“不可見聞”,所以是“亡”,可見可聞的,才是“有”,因此,“不可見聞的命”不存在。可見,感官經驗是墨子的核心出發點。

有趣的是,墨子卻一直堅信不可見聞的鬼神存在,這顯然跟他批評的“命”的邏輯矛盾,而且,他還引用《詩經》裡的文獻強迫跟他辯論的儒家人士相信“鬼神存在”,理由是《詩經》記載了。

其實,墨子也提出過比較抽象的“類”概念,因此不能說他完全就是狹隘經驗主義的,而沒有上升到理性層面。但從他的論證上而言,畢竟還是感性主義多一些,還未能達到後期墨家的高度,當然,後期墨家只是修正了墨子的經驗主義,部分提倡理性的作用和價值,也不是唯理論者。

荀子的唯理論傾向

荀子就比較難判斷了,因為他既重視經驗主義,也重視理性分析與綜合。實際上,近代哲學史下的經驗論和唯理論,都受到了自然科學的影響,從而跟古代哲學有很大不同。所以我們提起古代的唯理論,譬如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或者中國的孟子、荀子,這個“唯理論”只是寬泛意義上的說法。此外,經驗論和唯理論本身都遵從理性主義,只是二者論證的方式有所區別。

從荀子的思想來看,他對於“名”進行了細緻的區分,有唯名論的傾向,也有古希臘約定說的傾向。而唯名論和實在論之爭,也是後世經驗論和唯理論的一個重要來源。

說荀子是唯理論,大概是從他對理性主義的提倡這點上來說的,因為他雖然很重視經驗知識,卻更注重思維的分析與綜合能力,這是他和孟子相似的地方。但要比較起來,孟子更合於唯理論的說法,畢竟唯理論都相信天賦觀念的說法,這跟孟子思想完全一致,後世的心學走得就是這條路,但極端了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