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等六篇不像荀子的作品,你怎麼看?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首先搞清楚荀子其人,荀子名況,字卿,是戰國末期趙國人 。

被後世稱為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當時的人尊稱荀子為“荀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荀子對儒家的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

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做比較,但是他的弟子韓非和李斯卻推崇法家。

荀子著有《荀子》一書,主張天到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他的所有的著書都離不開性惡論和化性起偽的教化論,這也是他的核心思想,所以他的著作是離不開自己的核心思想的。

如果你說的這六本書《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不像或者脫離了荀子的核心思想後,那就說明這不是荀子所作,而是由荀子的弟子整理記錄而成的書籍。

要知道這種情況在古代非常多見,無論是孔子、孟子還是荀子他們的弟子都會把他們的思想和言行記錄成冊,然後被後世當成他們的書籍流傳。


平安是福0123


孔子( 公元前 551年 --- 公元前 479年 ),名:丘,字:仲尼,中國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東南)人。中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是中國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刪定《詩》、《書》、《禮》、《樂》、《易》、《春秋》,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至聖、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提出了“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渡壓迫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弄殺。他主張“因材施教”,教育學生要把學和思結合起來。

荀子(約前325—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荀子早年遊學於齊,學問博大,曾三次擔任當時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之長)。約公元前264年,應秦昭王聘,西遊入秦。後曾返回趙國,與臨武君義兵於趙孝成王前。後來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為蘭陵(今山東蒼水縣蘭陵鎮)令。晚年從事教學和著述。荀子學識淵博,繼承了儒學並有所發展,還能吸收一些別家之長,故在儒學中自成一派。在人性問題,荀子主張性惡論,人性善是教化的結果。在天道觀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對禮很重視,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荀子是儒學的繼承者,通過改良自成一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