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書法功底已經如此厚實,為何卻像孩子一樣選擇“描紅”

學習書法,練習的方式有很多種,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種傳統的方式:描紅。早在唐朝時期就有一種法子叫做“雙鉤填墨”,通過“摹”的方式把原帖的字跡勾勒下來,之後再蘸墨進行描寫。古代沒有發達的科技,用這種辦法來複制古帖,描紅與“雙鉤”有著異曲同工之處,現在科技更發達可以直接把原帖的字複印下來後再上面進行描寫。這種練習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地掌握字的筆法和結構特徵。

他的書法功底已經如此厚實,為何卻像孩子一樣選擇“描紅”

描紅現在也廣泛運用在學齡前以及小學低年級學寫字中,那麼這種看似小朋友才用的方式,是否適用於初學者呢?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的能夠起到幫助嗎?下面這個事例值得我們深思:

他的書法功底已經如此厚實,為何卻像孩子一樣選擇“描紅”

學生與家長一起描紅

6歲開始練書法,19歲舉辦個展,43歲當選中國書協最年輕的副主席,他就是當代書法家:王家新。這麼一位功力深厚的書法人,卻在他41歲的時候,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重拾兒時學書法的方法,用描紅的方式寫唐楷。

他的書法功底已經如此厚實,為何卻像孩子一樣選擇“描紅”

王家新

原來王家新自幼跟隨他父親學習書法,在上小學時有書法課,內容就是描紅,這種方式他一直堅持到高中。他把《多寶塔》、《顏勤禮》、《九成宮》、《神策軍》、《玄秘塔》、《陰符經》、《倪寬贊》等,這些唐楷經典進行大量的描寫,這也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的書法功底已經如此厚實,為何卻像孩子一樣選擇“描紅”

王家新作品


他的書法功底已經如此厚實,為何卻像孩子一樣選擇“描紅”

王家新作品

在我們教學的過程中,也是提倡先用描紅來入門。試想一下,一個零基礎者,對書法是比較陌生和畏懼的。如果一開始就是講各種筆法的變化,光是聽著頭都大,容易讓人知難而退。因此描紅用一種相對輕鬆簡單的方式,讓初學者可以放鬆自如的進行書寫,消除對書法的畏懼感。

他的書法功底已經如此厚實,為何卻像孩子一樣選擇“描紅”

同時描也是需要量的累積,對於新手而言,要清楚描紅的主要目的,那是為了更好的熟悉字的結體和用筆。如何做到呢?王家新說:“

猶如學乒乓球訓練一個姿勢,只有不斷的重複練習,形成肌肉記憶,實戰時才能應變準確自如。”當然在描紅的過程中,也可以再加入線條的練習,來打好基礎相輔相成。

那麼已經一定基礎者還有必要描紅嗎?那我們就需要思考一下為什麼王家新會在41歲時又重新拾起描紅這種練習方式,難道他是初學者?肯定不是的,答案就在他父親對他所寫字的點評裡。他父親說:“寫楷書要讓人看出你是學誰的,是學王羲之還是學顏柳的,要抓特點。學柳字就要硬朗,要有勁道;寫字不能拖著筆,要振著筆才精神;起筆得藏著,末筆要收得住,字裡含著一團氣,不能洩了;你得臨摹字帖,把每個字都整明白了,不能提筆時現琢磨。”

他的書法功底已經如此厚實,為何卻像孩子一樣選擇“描紅”

老先生的這句話說得非常實在,當我們進入一段時間的臨帖學習後,總以為自己會了,但是回想一下,自己練習的時候有抓住字的特點嗎?能夠保證所臨的每個字都研究透了嗎?下筆的時候是否也常常還在猶豫?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都需要像王家新學習,重新回到最初的起點。

他的書法功底已經如此厚實,為何卻像孩子一樣選擇“描紅”

這時候描紅不只是純粹的動動手,更需要去觀察去思考。去考慮原作筆畫形狀是如何寫出來的,在這個過程中筆毫又是處於什麼樣的運行狀態,去想象原作者是如何運筆,把字的特點和結構分析清楚。而描紅就是提供範本,讓你進行模仿,把你所想的東西,在原帖上去驗證和改進。

他的書法功底已經如此厚實,為何卻像孩子一樣選擇“描紅”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練習的方式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自己的不足去針對性的糾正和加強,描紅也是如此,不是單一化的練習,可以把描紅結合進線條的練習,臨帖的對應等等,更能起到相輔相成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