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社會昏君和明君的區別是什麼?

用戶4072187845683192


昏君∴驕奢淫逸,貪圖享受,大興土木,忠奸不辨,圖的是個人享受主義,不會顧及百姓臣子的生死;明君∴仁智禮義,勵精圖治,廣開言路,明辨忠奸。一個固定的循環是歷朝歷代的開國君王都比較聖明,到王朝的末期都比較昏庸,以致於改朝換代,造就下一個紀元的開始。


峰峰燉菜


昏君和明君說實話沒有明確的界限。昏君也做過好事,明君也做過壞事。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昏君和明君的 定性往往來自於後繼之人的評價。如果後繼之人是自己的兒孫,往往會在史書上大肆褒揚其善行功業,隱藏其不好的行為。如果後繼之人不是自己的直系子孫,則多譭譽之詞,其中的功業多為所藏。

舉個最為典型的例子,隋煬帝楊廣弒父篡位,被後世人稱其滅絕人性,對高高麗用兵失利,被人稱為窮兵黷武,愛美人被人稱其為貪淫無狀,總而言之,後世之人稱其為暴君、昏君;在看隋煬帝的外甥唐太宗李世民,他殺兄娶嫂,逼父禪位,對高句麗用兵失敗,後世之人卻仍稱其為少有的明君,很少有人說太宗是個暴君。細想來,二者後世評價不同終究不過“勝者王侯敗者寇”這句老話。隋煬帝身死,子孫被屠戮,隋朝宗廟毀之一炬,之後的繼任者為了立國的合法性,怎會頌揚隋煬帝的功業。唐太宗雖也身死,但後繼者均為其子孫,縱然太宗有滔天罪孽也會為其文過飾非。

所以說,昏君和明君的稱謂都是後繼之人為其增強自身統治的合法性、合理性,而給前人樹立的人設。





愛歷險的小鯉魚


明君和昏君 。

一字之別,結果卻是千差萬別。

明君的幾個特點:

不戀美色,

賞罰分明,

開疆擴土,

任用賢才,

不信奸言,

(昏君則反之!)

不戀美色:

不貪圖享樂,不貪戀女人,克守體己,才能勤政愛民,知百姓疾苦。

賞罰分明,不信奸言:

不信小人,奸人言語,賞罰有度,不用貪官,敢殺貪官,才能使自己做決斷,不會猶猶豫豫,而是果敢段煉,而殺貪官,才能使國庫豐滿,也能藏富於民。

開疆擴土,任用賢才:

開疆擴土,並不是評判一個君王賢與暴的決定性的因素,只要能做到勤政愛民,保衛疆土,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沒有饑荒,就已經是一個明君了。

而開疆擴土,統一天下,一般都是開國皇帝的標準配置。

這類的代表有:

秦始皇,

劉邦,

楊堅,

李世民,

朱元璋。

其實有幾個皇帝是被誤解為暴君昏君的。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和楊廣。

秦始皇之所以被誤解為暴君,跟儒家脫不開關係。

他統一六國,而未殺六國皇族。

他書同文,車同軌,錢統籌,為後來的大漢以及後世這些朝代打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根基。

他焚書坑儒,焚的是禍亂人心的假經書,埋的是妖言惑眾的假術士。

而楊廣,他其實不是昏君,他胸有大志,想要開疆闢土,所以才三徵高麗。

他想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修了大運河。

他錯就錯在,“太急了”,總想什麼都做,什麼都要,所以才導致民怨沸騰,從而給了李家機會,他爹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開創的大隋盛世,最後都便宜了李家,便宜了李世民,如果沒有隋朝,沒有楊堅,那麼也絕對不會有後來的盛世大唐。

如果他不急,可能歷史就不一樣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謝謝!





姓葉名知秋


我來回答

古代封建社會昏君與明君區別大致以下幾點

明君

其一;心繫天下,以人為本,

其二;明辨是非,可以裝糊塗可不能正糊塗,能人善任,顧大局而不小家,

其三;勤政愛民,樹立國法,知道恩威天下

其四;多謀而少兵戈,征伐有度,知禮自律

昏君

其一;親小人,遠賢臣,目無國法,荒淫無道。

其二;多起兵戈,殘害忠良,禍害百姓

其三,不明真假,無能不自律

其四;少謀而無斷,志大而才梳,身死而國滅,國家動盪百姓不安

以上只是昏君與明君的一個大致區別,不能絕對

比如漢武帝,親賢臣,遠小人,立新禮,滅匈奴,徵南越其功績千古傳誦,但多兵戈國庫空虛百姓苦不堪言,晚年寫下“罪己詔”

又如崇禎皇帝,勤政愛民,心繫國家然國家腐朽雖竭盡全力也無能為力國滅身死,百姓苦不堪言

而隋煬帝楊廣多暴政,輕起兵戈,無視百姓,修運河,徵高麗實則暴君。然修運河利萬世,開科舉傳千年



外太空的首富


具有代表性的昏君,商紂王“帝辛”

他在位期間,搜刮民脂民膏,貪圖享樂,不顧黎明百姓之疾苦。自己修建酒池肉林,並聽信費仲和尤渾兩位佞臣的讒言,聽不進去忠良的直言納諫,最後還賜死自己的叔叔比干。沉溺於女色之中,不理朝政,加重民間稅收。最後天怒人怨,被周武王姬發,滅國。《史記》中記載

“商紂王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閒,為長夜之飲。”

具有代表性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的英明事蹟,是我們後人為之所見的。正是他在位期間,創造了大唐盛世。他所創造的大唐盛世這件事情是必然要發生的,在位期間體恤民情。不貪圖自己的享樂。聽得進去,賢臣的直言納諫。並且也造就了千古第一“諫臣”魏徵。稱,魏徵為自己的鏡子。

《資治通鑑》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講的就是李世民畏懼魏徵的,魏徵有一次,請假回家上墳,李世民就想著去南山遊玩遊玩,得知魏徵提前回來。便取消了行程。魏徵對李世民說,聽說皇上要出去遊玩,為何取消了呢。李世民坦言怕魏徵責怪於他。

昏君與明君最大的區別在於心中有無百姓

通過對上兩位帝王的描述我們不難看出,雖同為帝王,兩人的作風卻截然相反,一位只貪圖自己的享樂,不顧黎明百姓安危。狂妄自大。倘若心中懷有百姓的疾苦,也不會,做出種種昏庸之事。一位心繫天下,體恤民間疾苦。同時心中也懷有對賢臣的敬畏之心。


看世間潮起潮落,我們作為一名平凡人,能借鑑的就是,心中對事物要懷有敬畏之心。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達濟天下。


多金先生


明君、昏君是傳統中國人按照傳統儒家道德倫理定義的概念。大致上,明君的特點是以百姓安康為己任、勤政、節儉、愛惜民力、從諫如流,昏君的特點是荒政、不分忠奸、為一己之私不顧民望,荒淫無度、殘害大臣百姓,遵守各自的道德本分,國家就必然“大治”了。也就是說,國家民族的興衰榮辱取決於人們的道德水平。於是根據其中對皇帝的道德要求,提出了明君昏君等概念。

我認為古代明君必須要具備以下幾點:

1.勤政,不懶政;

2.個人愛好不超過國家大事;

3.關注民生,比如不增加苛捐雜稅,治理水利農田;

4.有效的抵禦外辱,維護國家尊嚴;

5.有幾個拿得出手的政績功績;

而昏君相反, 就是聽信讒言, 相信小人奸人的皇上, 只聽好話不停忠言的. 庸君大概是渾渾噩噩,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是什麼, 什麼都聽別人的,而且一般都聽壞人的... 暴力治國,有反對自己多久斬,抄家之類的,殘暴的. 明君 當然就是賢明,知人善用, 懂得聽取忠臣的意見, 把國家治理的很好的皇帝了.






獨孤求敗谷


昏君:對無道的君主的貶稱,一般而言,他們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 比如紂王、秦二世等等。也藉以批判昏昧誤國之王侯。

明君:指英明的君主。分為:奠基創業、統一天下的開國之君,繼業守成、開創治世或盛世的賢君英主,承天命於宇廈將傾、社稷飄零的衰世,勵精圖治、中興家國的中興之主,雖沒有開創國家和締造盛世也沒有中興國家,但是卻鞏固了身後國家的待興之主。

聖君:中國史前的虛構的理想的統治者。比如:三皇五帝。



夢在人留


一看歷史行程,如王朝初期,再不濟也是個守成令主,如明英宗,儘管能力未必趕得上天啟,但還是得了“英”這個廟號。

二看個人能力,如確實厲害,還是可以為王朝延壽的,如唐宣宗,還能在唐末創造出“小太宗”之盛世,力壓宦官、藩鎮,實屬不易。

三看文人墨客,筆桿子能殺人啊。君不見,千古一帝秦始皇,號稱祖龍,也被後世書生罵了個狗血噴頭;南唐李後主明明是個亡國之君,還枉殺大將,卻也被人憐惜得緊,認為他是入錯了行,可見歷史終究是由書寫歷史的人書寫的。

歸根結底,歷史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英雄或許可以影響時勢,但時勢卻能創造英雄。



歷史的行程


一個古代君主,怎麼判斷他是昏君還是明君?我們可以從西遊記中得到許多例子和線索。雖然西遊記故事是虛構的,但是反映的卻是社會現實。

唐僧每到一個國家,就要倒換通關文鰈,以至於一路上遇到的國君特別多。下面取三個很有代表性的來說。

第一位是比丘國的國王。

很明顯,此人就是非常典型的昏君,他因貪圖美色,掏空了身子,就聽信妖怪國丈讒言,要拿1000個小男孩的心肝做藥引子。

第二位是滅法國的國王。

很難說清楚他是昏君還是明君:他治理國家很成功,老百姓到了門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地步,應該說是個明君吧;但是,在唐僧師徒四人到來之前,他因為牴觸佛教,已經殺了9996個和尚,只等再殺4個,湊足1萬,可以說殺人如麻不眨眼了。

第三位是朱紫國的國王。

跟比丘國的昏君國王相比,他就是典型的明君了。在遭遇妖怪威脅時,為了國家和其他人的性命,忍痛割愛,交出最心愛的女人,自己則因此而病魔纏身,同時飽受相思之苦。

所以,一個君主到底屬於哪種,有時候判斷起來很簡單:

昏君就是昏聵無能、暴虐嗜殺、荒淫無度的,最主要的標誌是老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而明君則是勤於政務、沒有突出的不良嗜好,特別是在他的管理之下,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但是,有時候又不太好下定論:

畢竟人性是立體的,可以有很多面,臉譜化地下結論,往往不太恰當。

一定要分類的話,那麼,功大於過,促進社會發展,可歸在明君;反過來,過大於功,特別是過錯遠大於功勞的,就是昏君了;功過相當,則是中庸,稱不上是明君還是昏君。


雲舟品味


古代昏君和明君,現代人的認知,往往是從史書得出來的結論,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儘管史官在當朝多不受到重視,而歷史的悠悠之口,卻能給昏君和明君劃分出一道不可逾越的界限。

文人眼中的昏君和明君

文人掌握社會的輿論,厚待文人的皇帝常常留下美名,而文人因言獲罪,或者被打擊的年代,皇帝往往被口誅筆伐,所以我們看到漢桓帝,漢靈帝因黨錮之禍難以翻身,嘉靖,萬曆皇帝因為受不了文人的朝堂爭吵而不開大會,被指責不理朝政。

另一方面,史書由勝利者書寫,我們常常看到文人筆下的夏桀、帝辛,周幽王等末代君王,總是類似的病:驕奢淫逸,暴虐無道,其實很多是後世史官必須有的立場問題。

老百姓眼中的昏君明君

老百姓的價值判斷其實很簡單,就是茶米油鹽姜醋茶,沒有對百姓太多幹擾,政治清明就是明君。或許這些皇帝並不在開疆拓土,討伐蠻夷沒有太多建樹,但老百姓難得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比如很多非歷史愛好者不熟悉的宋仁宗,明孝宗等等;而苛捐雜稅的皇帝,雖然有其外部原因,但皇帝的形象也會受到影響。

現在人眼中的昏君和明君

現代人在哲學發展交流下,對歷史有了新的認知,無論從歷史唯物主義還是從英雄史觀,都給我們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切入角度,也就有了不同的結論。因此,過去一直形成的昏君和明君的界限在逐漸模糊化。

希望以上為大家分享這一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