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是如何化劣勢為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

在建安七年的時候曹操打敗了北方最強大的對手袁紹以後,便有了征伐江南孫吳政權的想法。為此曹操專門派使者前往江東,要求孫權派遣其子入朝隨駕。曹操這明顯就是要孫權親自送上人質,好在以後能牢牢地控制住孫權以及孫權發東吳政權。


聰明的人是如何化劣勢為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

大都督周瑜


孫權為此特別詢問了手下謀士張昭和武將周瑜。張昭很是畏懼曹操強大的勢力,主張答應曹操的要求,與曹操和好,如果和曹操作對的話很有可能會招致戰火,到時候會很難收手。而作為大都督的周瑜的主張恰恰與張昭的想法相反,周瑜主張不與曹操和好,不能將人質輕易送於曹操,如果有人質在曹操手中那麼我們就會很被動,處處都要聽從曹操的。周瑜同時認真分析了當時東吳政權的時機情況。當時東吳政權,社會穩定,兵員充足,財糧充足,謀臣眾多,將士衷心耿耿,實力相當雄厚,又有長江天險可以防守,這些足以很好的來和曹操對抗,至於勝敗還是很難確定的,所以周瑜強烈建議孫權要拒絕曹操,隨機應變。最終孫權在孫夫人的支持之下采納了周瑜的建議。

我們從謀士張昭和大都督周瑜兩人對於這件事的分析當中可以明顯的發現兩種不同的處事風格。謀士張昭很明顯的只是看到了對手曹操強大的勢力,以及自己實力與之相比較的弱小。由此得出不能以弱抗擊強大的曹操,免得身敗名裂。張昭只是看到了對手的強大,和自己的弱小,卻沒有看到自己的優勢,也沒有看到對手的劣勢。


聰明的人是如何化劣勢為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

謀士張昭


周瑜作為大都督,是職業軍人,有著非常敏銳的眼光。周瑜在看到曹操強大勢力的同時也看到了曹操的弱點,那就是曹操的將兵都是北方兵員,長途奔襲,又不習慣水戰和南方的水土,再加上有長江天險,由此周瑜認為對手曹操如果沒有解決好自己的這些短板就貿然進攻自己的話是不會成功的。周瑜不光能看到對手的缺點也看到了自己的優勢,那就是東吳政權穩定的政治環境,良好的兵員,充足的財糧和上下團結一致的社會風貌。

聰明的人總是能夠用自己的優勢來對抗對手的弱勢。同樣愚笨的人總是拿對手的優勢來對抗自己的弱勢。大都督周瑜和謀士張昭就是很好的例子,很好的說明了這個道理。謀士張昭在看到曹操強大勢力的時候其自信心已經被嚇得魂飛魄散了,也就談不上後續對時局的分析了,沒有了自信心也就沒有了一切。


聰明的人是如何化劣勢為優勢,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

東吳孫權


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要能夠很好的分析對手的優勢,弱勢的同時也要善於分析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弱勢。在適當的時候要善於用自己的優勢來對抗對手的弱勢,要做到出其不意,這樣才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大事當前的時候,最主要的是不能慌亂,事情越大越要穩住心神。泰山崩與眼前,而面不改色,時時有顆自信的心,自信心是能成就大事業的堅強支柱。萬事皆有可能,但必須要有強烈的自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