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與諸葛亮、關羽、司馬懿等鼎鼎大名英雄的名氣來相比,陸遜似乎並不是那麼出名。但即便是這樣,也阻擋不了歷來史學家對他在軍事方面英勇謀略的讚歎。

《三國志》中,除了帝王之外,能夠獨佔一卷篇幅的只有兩人,一個是鼎鼎大名的諸葛亮,另一個就是《三國演義》中輕描淡寫的陸遜了。由此可見,在史籍當中,陸遜的地位是相當的高。

陸遜為何能夠與諸葛亮平起平坐?那就要談到他的一次著名戰役——夷陵之戰。建安二十四年,吳國陸遜和呂蒙率軍攻打荊州,蜀軍不敵,不僅失去了荊州,劉備的結義兄弟關羽也敗走麥城,死於刀下。這為兩年後的夷陵之戰埋下了伏筆。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圖丨關羽敗走麥城

章武元年,劉備為了重新奪回荊州,也為了給自己的兄弟關羽報仇,率領十萬大軍直攻荊州宜都。而此時,陸遜的軍隊只有五萬人左右。

不僅僅是人數上吳軍處於劣勢,在地理上也不佔優勢。荊州位於長江中游,地勢相對較為平坦,而與其相接壤的長江上游卻多為峽谷地形,使得流速特別快,而在這種情況下,從上游攻下的蜀國水軍便不可阻擋,對於吳國水軍來說的確令人生畏。

吳國一開始也畏於如此強大的攻勢,為了避免損失,便開始向劉備求和,但遭到了劉備的拒絕後,一方面,孫權便向魏國示好,避免魏國從北面襲來從而兩線作戰。另一邊,又派陸遜去迎戰,夷陵之戰從此拉開了序幕。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圖丨影視劇中的陸遜形象

夷陵之戰之所以是一場著名的戰役,不僅僅是因為這場戰役意義重大,更重要的是,陸遜在這場戰役中,憑藉著他的天才軍事頭腦以及沉穩隱忍,果斷凌厲的性格。成功拿下了這場以弱戰強,以少戰多的戰役的勝利,至今仍為人稱道。

這場戰役分為三個階段,撤退,相持,反攻。每個階段都是陸遜軍事頭腦的充分體現,每一步都是這場戰役的關鍵。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在戰略撤退階段,陸遜避其鋒芒,沒有與氣勢洶洶的蜀軍正面交鋒,從而為接下來的相持和日後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面對強敵時,歷來的軍事家都不贊成正面交鋒。《孫子兵法》中就寫道: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意思是善於用兵的人,在面對強敵時,應該避開其銳氣,等到他們鬆懈時在進行攻擊。

毫無疑問,蜀軍便是那個強敵。不僅軍隊數量遠超過自己,在地形上也不便於防守,再加上此時敵人士氣正盛,如果正面交鋒一定會迎來慘敗,戰略撤退無疑是最明智的選擇。

在章武元年七月至章武二年二月的這五個月裡,一直是蜀軍的進攻階段。先是攻下了先前吳軍將領李異,劉阿防守的巫、秭歸、夷陵縣等城池,後又將大軍駐紮在了駐夷道縣猇亭內,可謂是勢不可擋。

看似是蜀軍大獲全勝,其實不然,這裡面有陸遜對於大局的充分考量。在戰術上,是蜀軍獲勝,但是在戰略上,陸遜卻更勝一籌。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圖丨夷陵之戰征戰圖

一、巫,秭歸等地位於上游峽谷地區,不利於防守,如果不撤退定會造成更大的損失,並且蜀軍在這些城池駐紮也對其不利,使得劉備“樹柵連營七百餘里”,說的就是蜀軍將戰線拉得太長,兵力較為分散。

二、戰爭中,糧草是關鍵的一環,十萬大軍的糧草更是難以保障,並且如此軍隊離糧草地尚遠,無法進行有效的補給,速戰速決有優勢,但是想要打持久戰就不行了。而陸遜的軍隊荊州本身就是個大糧倉,糧草補給打持久戰更是不在話下。

三、陸遜也有他自己的考量。撤退後將主要的兵力放在了虎牙荊門西塞。此地為荊門和虎牙二山對著相互對峙,是易受難攻之地,號稱“楚之西塞”。讓軍隊保存好力量,與蜀軍打持久戰。並且此時的蜀軍仍守著多個城池,兵力極為分散。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在戰略相持階段中,陸遜審時度勢,沉穩隱忍,不斷用小規模局部反攻挫敗蜀軍士氣,為接下來的反攻打下了基礎

在防守了五月之久後,雙方都逐漸穩定了腳步,但是陸遜憑藉著用兵如神的頭腦開始一步步對蜀軍進行有利的反攻,而蜀軍卻對於此毫無招架之力。

《孫子兵法》中說的有: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這句話意思是說,用兵就像用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套路和形狀,能夠憑藉著用兵的變化來取勝的將領便可以稱得上是用兵如神。而陸遜便是做到了這點。

當時陸遜料到蜀軍會水陸並進,打下夷陵,因為水路對於蜀軍來說是勢不可擋的,不利於吳軍防守。因此,陸遜決定主動出擊,趁著蜀軍主力不在秭歸之際,陸遜率部攻打蜀軍的水軍營地,最後“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圖丨影視劇中的蜀軍形象

這對於蜀軍,特別是其水軍士氣無疑是個重大打擊,並且在這之後蜀軍的水軍再也沒有發揮過強大的實力,從而在水路上,蜀軍先敗一籌。

並且在那之後,蜀軍又進駐了秭歸等地,在這之前,蜀軍一直勢不可擋,勢必會使其滋生輕敵情緒。而且蜀軍以舟車勞頓數百公里,已經疲憊不堪,在水軍已經敗陣發揮不了作用時,陸遜又率軍重創了蜀軍,足見其行事之凌厲果斷與深思熟慮。

在章武二年二月至五月時,正是兩軍相持中最為難解難分的時期。此時蜀軍以站穩腳跟,陸遜找不到時機對蜀軍造成重創,因此不敢貿然行事,採取小戰或不戰之策。

但這對於蜀軍來說自然是不利的,他們當然希望站穩腳跟後能與吳軍決戰,因此蜀軍便對吳軍呈咄咄逼人之勢,陸遜沉不住氣,但是手下的將領卻沉不住氣了。

這便是陸遜的另一大優點了,不僅僅是用兵如神,而且在人際的處理上也相當得當。在手下將領不聽從軍令時,先是“按劍而對”

,以嚴厲的態度陳其利弊,但是他卻並由沒將這些事情上報給孫權,因此陸遜深得士兵的愛戴。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圖丨陸遜沉穩隱忍不貿然出擊

並且個人的品性上,陸遜也是相當優秀。陸遜出身書香門第,自然就是謙卑低調,在蜀軍的辱罵,嘲諷之中,硬是不中圈套,並且吳軍將領之中也有一些老將比如鮮于丹、孫桓等人對陸遜不服氣,也在對其嘲諷。

但陸遜都一笑了之,仍然按兵不動,不呈匹夫之勇。

在相持階段,陸遜沉著冷靜,不呈匹夫之勇冒險行事,又能審時度勢,凌厲出擊,給予敵人重創,使得為接下來的反攻打下了基礎。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在戰略反攻階段,陸遜巧妙利用了火攻對其重創,又利用蜀軍佈陣的弱點對其進行致命打擊,從而大獲全勝

在相持了將近八九個月之後,雙方都有點顯得疲憊,而此時陸遜也想要主動出擊,但是他並沒有貿然行事。

進入了六月份,長江流域已經是熱成一片了,而來自蜀軍的士兵大多都是來自於蜀地的山地地區,氣候陰涼,從而大多數士兵不適應於此地的氣候,因此,大多士兵都選擇在林地的陰涼之處進行休息。

陸遜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正值六月,不僅僅氣候炎熱,草木也很旺盛。因此陸遜便採用了火攻的策略。史書中記載:

“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事實上這個行動的確對蜀軍則造成了致命的打擊,在夜晚休息時,陸遜派人放火燒林,讓在林中休息的蜀軍措手不及,造成了重創。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圖丨火燒連營七百里

另外在正面進攻上,雖然蜀軍呈壓敵之勢,但是戰線過長,一旦一路被切,那麼軍隊之間策應便很困難。陸遜便利用了這一點,先是率水軍逆流而上攻下清江,切斷了北邊黃權的去路,又是率陸軍攻下了秭歸,對馬鞍山的劉備軍隊呈包圍之勢。

在此時,陸遜仍用火攻進攻蜀軍,另一方面,吳軍水軍的包抄讓劉備方寸大亂。不得已,為了突出重圍,劉備便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圖丨夷陵之戰陸遜反攻示意圖

在這之後,劉備逃到了白帝城,而戰爭的主動權也還給了東吳軍隊,蜀國軍隊無力再戰。

夷陵之戰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優秀戰例,更是歷史上的重要分界點。

在軍事上。陸遜審時度勢,用兵如神,這場戰役至今仍是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場戰役體現的很多思想至今仍在引用

在這場戰役之後,吳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使得蜀軍近乎全軍覆沒。但是為了連同抗魏的需要,也是為了怕魏軍渾水摸魚。因此並沒有繼續追擊下去。但是兩國的軍力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為以後的結盟奠定了基礎。

在夷陵之戰後,劉備一病不起,次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而諸葛亮深感國力的不強,因此向吳國修好,結為同盟。

夷陵之戰中,陸遜是如何完成軍事史上罕見的“以少勝多”的壯舉?

圖丨影視劇中夷陵之戰後病重的劉備形象

這場戰役使得吳蜀兩國開始結盟,共同抵抗魏國。三方的勢力開始逐漸穩定下來,奠定了三國基礎。由此,這場戰役也是三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分界點,在之後的長達幾十年的時間內,三國版圖幾乎穩定。

正是由於其意義重大,夷陵之戰也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是三國三大戰役。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孫子兵法》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